尘埃落定后的“盐城”记忆
2015-08-22吴江
记者手记
尘埃落定后的“盐城”记忆
见证“民营”成长
□《中国农资》记者吴江
初到格尔木,高原缺氧让每个人都感受到青藏高原恶劣的生活环境带给人的窒息。然而,就在这连呼吸都能感受到心脏挤压、胸口憋闷的大盐滩荒漠中,经过两天的舟车劳顿,记者一行亲见了一个个屹立在戈壁滩中拔地而起、巍然耸立的钾肥企业,见证了一个正在崛起的青海钾盐集群。
如果说,中国钾肥产业是这个集群的代表作,那么,青海钾肥企业就是中国钾肥产业的创作者。聚焦与产业同行的企业群体,以“盐湖股份”、“中信国安”、“地矿集团”为首的央企、国企行列中,不是闪现出民营团队的身影。面对钾盐产业“资源、资本、人才”的三大困境,民营企业如同戈壁小草,尽管脆弱但依然昂首挺胸,在劲风中鼎力前行!
一如“滨地”何茂雄在人们“演绎”的资源之说中忍辱负重、艰难跋涉,谁能说坦然面对的心灵涤荡不是一种修炼?再或“藏格”肖永明用妻家陪嫁置业钾肥,纵然有眼光、魄力、历经明争暗斗整合青海13家小企业,为行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何尝不是一种境界?从“滨地钾肥”何茂雄的负重前行到“藏格钾肥”肖永明的霸气整合,或许我们可以剥去所谓商业行为的表层,怎能说他们袒露的不是一颗火热、赤诚的拳拳之心!
图为中国农资传媒副总编辑吴江(右二)、中国农资传媒记者张番(左二)、徐骞(左一)、蒋政(右一)于地矿集团格尔木盐湖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矿区合影。
今天,大潮退去,依然可见民营者的身影!从“滨地”300万吨的产业构想、到“藏格”180万吨的宏伟蓝图,正是这一股新势力,成为撬动青海钾肥集群的一只劲旅,活跃在中国大西北的钾肥集群中。
诚然,进入转型时代的化肥产业,经营体制在适应未来市场需求所带来的各种考验中,还将继续完善、调整。在这一历史时刻,钾肥产业能否形成超越性思维、具有包容性心态是反映一个行业进步、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盐湖股份”的混合所有制体制营造了一种良好的氛围,我们相信——钾盐行业同样可以给予民营企业一种不带任何色彩的行业认同感!
中国农资传媒出版的“2015世界钾盐钾肥大会会刊”卷首语中,记者曾经引用了一段话:“自然界有岁月更迭、物种湮灭,人有匆匆而过或寿及百年,但是,它们是年代,我们是历史!”民营企业同样属于这一段历史。他们恰是创造钾肥行业历史的青海集群中,熠熠生辉的那一抹亮色!
盐湖人艰苦卓绝钾盐人续写奇迹
□《中国农资》记者张番
格尔木地处大美青海的西部、青藏高原腹地。或许由于这里景色单一,因此并没有成为大多数人选择旅游的目的地,然而,格尔木柴达木盆地却是所有从事钾盐钾肥工作的人想要探究的神圣区域。每当踏上察尔汗盐湖,置身于盐的“海洋”,则会对广阔盐湖的赞叹、对盐湖人的崇敬、对钾资源的珍惜,各种情愫油然而生。
大多数人第一次进入盐湖前,总会对美景抱有期待。但当充满期待的参观者在经历了2个小时颠簸的旅途,甚至时不时被过坑的大车抛起半米高后,才惊叹盐湖原来是眼前此番景象。我们脚下泛着一点白的“土地”就是盐。在这寸草不生的盐湖上,一个挨着一个的几十平方公里的“人工湖”则是钾肥企业为生产钾肥修建的矿池。
到了草原,即使心胸狭窄的人也能放宽胸怀。察尔汗盐湖,同样让人心胸开阔,只是少了心旷神怡、多了一份荒凉和怜惜。当我们驱车在广袤的盐湖上和大大小小的矿池间百转千回时,工人们始终一丝不苟地观察设备、调整用料、检查包装,这一袋袋钾肥产品中蕴藏的智慧、汗水难以笔述。
青海盐湖人的艰苦卓绝为我国农业带来了钾肥自给率的提高、钾肥市场的稳定供应。随着我国钾肥产业的发展,我们欣慰地看到,相比于前几年的开采不规范、小厂浪费、污染严重,国内生产企业已经开始重视循环经济以及尾矿的再利用。而反观钾肥在我国农业领域上的使用,不少专家已经提出,中国的部分土壤并不缺钾,还可以通过秸秆还田等传统方法补充钾元素。钾肥的使用也逐步也被提到了提高钾肥利用率的科学命题下。
青海盐湖人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为中国的钾肥供应创造了奇迹。我们希望无论是生产企业的技术再攻关,还是钾肥销售者的科学推广,热爱钾盐钾肥事业的人都能珍惜这份宝贵的资源和难得的科学成果,保持这份令世人瞩目的奇迹。
为中国钾盐喝彩
□《中国农资》记者徐骞
杨柳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七月,如火的季节,中国农资传媒“2015世界钾盐大会报道小组”挥别草木葱茏的古都,踏上浩瀚苍茫的青藏高原。为款待远方的客人,一场急雨不期而至,洗落四方宾朋的满身风尘。
青海,中国钾盐工业的摇篮,中国盐湖学科的渊薮。来自9个国家的近百位CEO见证了中国钾盐人拥抱世界的壮志雄心。3天的会议中,国内外行业精英坐而论道,聆听各领域专家学者指点迷津,一次次握手,不似博弈,亦非角力,而是平等对话后的会心交流。在青海主场,在中国钾盐的根据地,国内企业家展露了足够的风度和自信。
风起云涌的世界钾盐行业,需要“中国好声音”。在与会外籍代表眼里,随着中国钾肥产业蓬勃发展,中国钾肥市场的不断成熟、规模不断扩大,国际钾肥行业将更为严肃地审视“中国需求”和“中国态度”。
凯歌方休,我们再上征程。中国“盐城”格尔木,身系中国钾盐工业的希望,历经50年千锤万凿,幸不辱命。考察途中,有人不耐颠簸,头痛欲裂。窗外,是中国盐城特有的奇景:骄阳烈日下,沙浪翻腾,栗褐裹挟着银白,一望无际,令人望而止息。
中国用钾的一半来自盐湖。盐湖之水,并未给本地多增一抹鲜绿,却编补了“菜篮子”,辅佐了“泥腿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注入勃勃生机。常年奋斗在生产一线的盐湖人,吃穿用度要经过几百公里的运输。如非亲见,谁能料到这“鸟飞绝、人踪灭”的荒凉土地下竟有如此孕育造化的博大胸怀。
方圆几百公里的的无人区,在连淡水都难以自给的钾盐生产基地,企业家、科研工作者和普通的生产工人从未轻言艰苦。弃掉利益至上的偏见,我们看到的,是盐湖人肩上满足国家工农业发展的重任和坚持创新发展、助力本地经济腾飞的热忱。盐湖精神如冷峻高原下的炽热岩流,淙淙汇聚、奔涌不息。万里“踏青”,高原“看海”,至此已不虚此行。
途经敦煌一景,名唤“雷音寺”,同行诸人笑称“渡尽劫波”后,终于取到“真经”。然而我私以为:在中国钾盐行业的“西行”路上,2015显然并非终点。展卷阅罢,我们欣然看到,志存“高原”的盐湖人已经把根埋下去,“摩拳擦掌”的中国钾盐企业仍将昂首“走出去”,3年一届的世界钾盐大会还将开下去。
未来,我们衷心地希望,哪里有钾盐,哪里就有中国钾盐人的身影,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中国钾盐的足迹。中国农资传媒愿跟随中国钾盐企业闯荡世界的脚步,到山的那边、到大洋彼岸,一起驻足、一并喝彩。
当“中国盐湖城”进入世界坐标
□《中国农资》记者蒋政
世界钾盐钾肥大会让世人重新认识格尔木。来自9个国家的800多名参会代表让“中国盐湖城”分外夺目。此刻,一个问题随之而来:当“中国盐湖城”进入全球坐标,我们又需要怎样的“世界想象”?
翻开历史,“因路而生、因湖而起”的格尔木发展迅速。荒芜戈壁上的格尔木,因青藏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内地到拉萨不通公路的历史;因青海钾肥厂在察尔汗盐湖建成投产,结束了中国不能自主生产钾肥的历史。依托察尔汗盐湖资源和青藏公路、青藏铁路的交通优势,格尔木一跃成为全国排名前列的盐化工基地和青藏高原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被誉为“中国盐湖城”。
经过若干年的发展,格尔木已经更加懂得交流、合作、创新、发展的现实意义。此次世界钾盐钾肥大会,为促进对外开放交流搭建重要平台,是世界钾盐钾肥行业的一次国际盛会,是格尔木迈进世界坐标的坚实一步。
显然,进入世界坐标,更多的还是靠实力说话。5856平方公里的察尔汗盐湖是世界第一大盐湖,富集了600多亿吨可溶盐类资源,湖内钾盐总储量3.48亿吨,氯化钾占中国总储量的96.8%!
同时,作为中国青海、西藏、甘肃、新疆四省区的交通枢纽,“丝绸之路经济带”青海节点的开放前沿,格尔木以循环经济理念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实施了百万吨钾肥及其综合利用一、二期、金属镁一体化和新增100万吨钾肥等重点项目,基本形成了以盐湖化工为主,油气化工、金属选冶、新能源、新材料、地方特色轻工业等为辅的循环工业经济体系。
当崛起的格尔木爆发沉潜多年的能量后,我们能够想象,在崇尚竞争的国际体系中,“中国盐城”的加入,或许为国际钾肥行业发展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