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膀胱冲洗法对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干预效果分析
2015-08-22陈红娟贾晓颖
陈红娟 贾晓颖
不同膀胱冲洗法对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干预效果分析
陈红娟 贾晓颖
目的 通过不同膀胱冲洗法对尿路感染的干预效果对比分析,探讨更有效的尿路感染的干预对策。方法 选择2014年长期留置尿管并发尿路感染患者47例,随机分成常规冲洗组(23例)和实验组(24例),采用不同的膀胱冲洗法,对比分析不同处理组之间尿路感染干预的效果。结果 实验组和常规冲洗组第7天菌尿阳性率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0),第14天,实验组和常规冲洗组患者拔除尿管情况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4),常规传统的呋喃西林膀胱冲洗组第14天拔管仅有2例,而实验组有21例患者成功拔除尿管。结论使用生理盐水加碳酸氢钠进行膀胱冲洗能对尿路感染伴尿液混浊、白色絮状物的患者进行有效的干预,是值得在临床上应用的一种干预措施。
膀胱冲洗;导尿管;尿路感染
表2 两组患者透析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留置尿管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重要护理措施,如患者病情较重,病程长,而且长期卧床,不习惯在床上排便,尿潴留等,必要时必须进行留置尿管,来减轻患者的痛苦。然而导尿,尤其是留置尿管可增加泌尿道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的机会,增加患者的住院费用[1]。报道显示在所有医院获得性感染中由留置尿管引起的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约占40%[2-3],仅排在呼吸道感染与手术切口感染之后,而尿路感染中有75%~85%由导尿管引起[3]。本文通过观察发生尿路感染后,如何进行有效的护理,为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并发尿路感染提供更有效的护理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01—11我院重症医学科长期留置尿管并发尿路感染患者47例,随机分成常规冲洗组和实验组。常规冲洗组23例,男性14例,女性9例,年龄40~87岁,平均(53.68±9.89)岁;实验组24例,男14例,女10例,年龄34~90岁,平均(52.16±10.69)岁。所有患者均留置的是一次性硅胶导尿管,经尿液细菌培养证实并发尿路感染,同时伴有尿液混浊,尿液中带有白色絮状物。
1.2 研究方法 实验组和常规冲洗组清醒患者都做好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同时所有患者在病情允许的基础上给予患者多饮水,饮水量1 500~2 000 mL/d;两组患者均使用防反流尿袋,严格按照无菌操作,采用密闭式输液装置进行膀胱冲洗,同时2次/d会阴擦洗和尿道口局部的清洁。两组患者均于研究的第7天取中段尿送本院实验室进行细菌培养检查,常规冲洗组及实验组均于膀胱冲洗前取样,研究第7天菌尿阳性率情况,第7~14天隔日查中段尿送本院实验室进行细菌培养检查,第14天比较两组间拔除尿管情况。
常规冲洗组:给予呋喃西林5 00 mL 1次/d膀胱冲洗,冲洗过程中清醒患者嘱尽量憋尿,7 d后,冲洗完毕给患者间断夹闭尿管,锻炼膀胱功能,查尿细菌培养阴性者给予拔除尿管。
实验组:发现尿路感染后立即在严格无菌操作下为患者更换三腔导尿管,膀胱冲洗液为无菌生理盐水250 mL+5%碳酸氢钠250 mL,此时要求患者尽量憋尿,随后采用无菌生理盐水3 000 mL持续冲洗,持续几日(一般3~5 d),待尿液清亮后,改为呋喃西林500 mL 1次/d膀胱冲洗3 d,然后改成呋喃西林500 mL 3次/周冲洗,更改呋喃西林冲洗后给患者间断夹闭尿管,锻炼膀胱功能,查尿细菌培养阴性者给予拔除尿管。
1.3 评价指标和尿路感染的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按照严格无菌操作留取中段尿送检,男性患者尿白细胞≥5个/HP,女性患者尿白细胞≥10个/HP,细菌培养为阳性,菌落数≥105个/mL为菌尿[4]。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一般资料采用方差分析,研究第7天菌尿阳性率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14天拔除尿管情况比较同样采取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第7天菌尿阳性率比较(表1) 将两组患者按研究方法的第7天留取的中段尿进行细菌学检查结果如下,实验组和常规冲洗组菌尿阳性率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0)。
2.2 两组患者第14天拔除尿管情况比较(表2)第14天实验组患者拔除尿管例数明显多于常规冲洗组,经SPSS 11.5分析P=0.004,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第7天尿液细菌检测阳性情况[n(%)]
表2 两组患者第14天拔除尿管情况[n(%)]
3 讨论
3.1 膀胱冲洗的必要性 长期留置尿管,泌尿系感染是很难避免的[5]。留置尿管时间越长,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发生率越高,呈正相关[6-7]。对留置尿管患者,病原菌常通过下列3种途径入侵引起尿路感染:通过尿管腔上行感染,其病原菌多来自集尿袋及其收集系统的上行感染;通过尿管外面与尿道黏膜之间的间隙上行感染,其致病菌主要是以往尿道和直肠的携带菌,是自身菌丛的感染属内源性感染;通过消毒不严的导尿盘、冲洗液和护士的手引起的外源性感染。膀胱冲洗能减少通过尿管管腔而上行感染的部分,对通过尿管与尿道黏膜间上行感染部分和通过其他途径引起的感染无效,而同时因集尿系统的反复开放,使通过冲洗液、冲洗管和护士的手等途径引起的外源性感染机会增多。也就是说,在膀胱冲洗过程中,只要抓住每个环节,重视每个危险因素的存在,采取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最终可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因此,本研究对长期留置尿管并发尿路感染,发生尿液混浊,伴有白色絮状物的患者,在严格的无菌操作下进行密闭式膀胱冲洗,且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3.2 实验组膀胱冲洗的优势 在长期留置尿管致尿路感染的患者中,有40%~50%因酸性结晶导致尿液混浊,甚至在尿管内腔形成包壳而出现尿管阻塞,其感染的主要机制是通过尿道周围黏膜,经尿管腔外进入膀胱或引流袋污染细菌上行进入膀胱,且在尿管表面细菌可形成生物被膜,导致反复感染。碳酸氢钠是碱性,能有效中和酸性物质,通过改变膀胱内pH值起到抑制菌尿的作用[8]。本实验组采取无菌生理盐水250 mL+5%碳酸氢钠250 mL的膀胱冲洗液,利用酸碱中和,使结晶融化,然后再采用持续的生理盐水冲洗,利用冲洗液的持续流动,使菌尿稀释并排出体外,不易生长,而后期采用呋喃西林巩固冲洗。研究结果显示第7天实验组和常规冲洗组菌尿阳性率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0),实验组第7天菌尿阳性率较常规冲洗组有较明显的改善。第14天,实验组和常规冲洗组患者拔除尿管情况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4),常规传统的呋喃西林膀胱冲洗组,第14天拔管仅有2例,而实验组有21例患者成功拔除尿管。
临床上发生尿路感染后的干预措施很多,大部分是使用抗生素,但众所周知,长期使用抗生素有许多的副作用。本研究证实实验组的膀胱冲洗法能对尿路感染伴尿液混浊、白色絮状物的患者进行有效的干预。综上所述,本人认为实验组的这种膀胱冲洗法是值得在临床上应用的一种干预措施。
[1]韦咏芳.留置导尿管与尿路感染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3):206-208.
[2]何群,张冉,王敏,等.ICU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发生因素与病原学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9):4040-4042.
[3]梁鼎英.膀胱冲洗对保留尿管尿路感染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2):235-236.
[4]吴娟,单君.留置尿管伴随性尿路感染的预防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0):958-960.
[5]程光敏,姜玲,尧兴水.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4):854-855.
[6]杨瑞红,元蕾.ICU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目标性监测及持续质量改进[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4,6(17):877-879.
[7]林艳,王秀娟.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1,14(11):1708-1709.
[8]张晓红,江丹,张玎鑫,等.1.4%碳酸氢钠膀胱冲洗治疗糖尿病真菌性尿路感染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2011,12(4):29-30.
2015-01-23)
1005-619X(2015)011-1202-03
10.13517/j.cnki.ccm.2015.11.043
300381 北京军区天津疗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