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行业碳生产率度量及演化动态

2015-08-21祝树金余嘉佳唐曼艳

经济数学 2015年2期

祝树金 余嘉佳 唐曼艳

摘 要 提高碳生产率对保持碳的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对中国2002-2012年26个行业的碳生产率进行测算,并通过构建Tapio脱钩指标对其进行动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碳生产率总体在波动中上升,存在阶段性特征,行业差异明显,且第二产业总体水平偏低;行业脱钩指数总体呈现出弱脱钩—增长连结交替出现的发展特征.

关键词 碳生产率;投入产出法;脱钩指数;能源利用效率

中图分类号 F124.5 文献标识码 A

Measurement and Dynamic Evolution

of the Industrial Carbon Productivity in China

ZHU Shujin ,YU Jiajia, TANG Manyan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Trade,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79, China)

Abstract Improving carbon productivit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emission reduction and sustained growth. This paper estimated the carbon emissions and carbon productivity of 26 industries in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of 20022012 based on the inputoutput model. Then Tapio decoupling index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arbon emission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volution of carbon productivity performs stage characteristics, which varies between the industries. The industrial Tapio decoupling index shows alternately weak decoupling and growthlink features.

Key words carbon productivity; inputoutput method; decoupling index; energy efficiency

1 引 言

2008年10月,麦肯锡[1]报告《碳生产率挑战:遏制全球变化、保持经济增长》中指出,任何成功的气候变化减缓技术必须支持两个目标——既能稳定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又能保持经济增长.将这两个目标结合起来的正是“碳生产率” .2009年亚洲制造业年会指出,今后国际间的竞争不再是传统的资本、资源和劳动力竞争,而是整个经济社会运转通道从入口(能源消耗)到出口(二氧化碳排放)的关键元素“碳”的生产效率的竞争.目前,我国工业化发展开始进入中期向中后期转变阶段,经济结构转型加速,社会整体环境保护意识明显增强,但发展不平衡、不可持续性的问题仍很突出,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低成本竞争和传统要素投入,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生态环境成本大.国家“十二五”规划增加了约束性指标,注重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的深化,将工业、农业、生活、交通等经济活动主要领域纳入减排控制范畴,把改善环境质量提高到更加突出地位.随着“十二五”期间工程减排潜力收窄、要求提高,完成减排目标压力增大,提高能效和碳生产率成为促进低碳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

经 济 数 学第 32卷第2期祝树金等:我国行业碳生产率度量及演化动态

碳生产率的概念最早由 Kaya 和 Yokobori[2]提出,指单位CO2排放的 GDP 产出水平,它与“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呈倒数关系,体现碳排放与产出之间的效率关系.潘家华等[3]认为未来的竞争是碳生产率的竞争,而非走绝对减排的发展道路.诸大建等[4]从经济和社会福利两个维度将碳生产率概念界定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目前关于碳生产率的研究主要基于经济效率角度展开,且多数是对一国或某区域的碳生产率及其增长率进行测算.麦肯锡全球研究所(MGI) [1]指出到2050年为实现全球CO2排放减排50%的目标,碳生产率需要提高10倍;英国第三代环保组织( E3G) 和澳大利亚气候研究所( The Climate Institute) [5]共同完成《G20 低碳竞争力报告》,从碳生产率出发来研究国家低碳竞争力;Won Kyu, Kim[6]指出为实现韩国2020年的减排目标,若GDP增幅维持在4%, 则碳生产率年均增幅必须达到4.85%;魏梅等[7]利用DEA方法测算了我国28个省的碳生产率;王永龙[8]将碳生产率年增长率近似表述为GDP年增长率和二氧化碳减排率之和,测算了中国碳生产率增长率.

许多学者进一步对碳生产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指数分解法、聚类方法及计量方法等.何建坤等[9]通过拉氏分解法指出我国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高、制造业产品增加值率较低、高耗能产品单位能耗高以及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等是造成我国碳生产率低于发达国家的主要原因;张永军[10]用同样的方法研究了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动和能源消费结构等影响因素,指出技术进步对提高碳生产率起主导作用,而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的贡献较小.潘家华、张丽峰[11]利用聚类分析、泰尔指数、脱钩指数等方法进行研究,指出碳生产率存在明显区域差异,且总体差异主要来自于地区内差异,地区间差异贡献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魏梅等[7]运用动态面板协整方法和误差修正模型对碳排放效率和各影响变量进行了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收敛性检验,发现能源价格、R&D 投入和公共投资对碳排放效率有正向影响,而产业结构、技术溢出及对外开放对碳排放有负向影响,存在“污染避难所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