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西兰侨领和志耘

2015-08-21林卫国

文史月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奥克兰新西兰华人

林卫国

新西兰侨领和志耘(英文名:Jim He),1959年8月9日生于北京。他的父亲和兰华是山西祁县人,母亲胡锦莲是山西文水人,因此他说自己“根在山西”。和志耘现任新西兰中国团体联合会秘书长、新西兰太平洋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主席、新西兰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秘书长、新西兰—中国电影节主席、新西兰七彩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执行董事、新西兰—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会长、新西兰“都市之声”广播电台台长。

1984年,和志耘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化学系,在北京农垦局下属的职工大学从事教育工作,曾担任教务处长。1991年获得奥克兰大学化学专业硕士学位,后定居新西兰,担任一家大型化工公司的质量管理部经理。

和志耘除了热爱和钻研化学专业、在完成繁忙的本职工作以外,还热衷社会公益事业。他秉承“说实话,办实事”的理念,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从事华人社区服务、中西文化交流和国际经济贸易合作。

和志耘在留学期间,利用课余时间,于1990年创办了新西兰第一家面向当地华人华侨的“都市之声”中文电台,每天提供一小时的新闻、文化、体育和访谈的综合性节目,广受华侨华人欢迎。其中“生活在第二故乡”栏目的影响尤为广泛,为华人留学生和移民提供了一个难得的交流平台。

1996年8月,和志耘与3位朋友携手,创立了一个非营利性民间文化艺术交流机构——新西兰太平洋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成立的宗旨是:促进中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亚洲太平洋国家民间以及政府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合作;加强新西兰、澳大利亚与亚洲国家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目前,太平洋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已由和志耘一人独立运作,并曾先后独立或与其他机构合作,成功举办了多次大型活动,例如:1996年中国著名歌唱家4人演讲会,1997年盛中国小提琴演奏会,中国国家杂技团新西兰之旅,首届中国图书音像展览,澳新华人卡拉OK大奖赛,第一至八届新西兰—澳大利亚—中国电影节,1999年中国文化节及国庆晚会,2000年中国杂技团太平洋千禧之旅,第一至七届新西兰—中国电影节,第一至十一届新西兰华人美术作品联展, 第一至七届新西兰华裔优秀青少年钢琴小提琴表演者音乐会等,均获得了成功。

由和志耘担任秘书长的新西兰中国团体联合会成立于1999年,现为新西兰规模最大的华人社团联合体,先后举办的大型春节、中秋晚会,圣诞节花车游行,联合杯乒乓球比赛等,在奥克兰引起轰动,并为官方所认可,显示了新西兰华人的凝聚力和发展前景。由和志耘担任理事的新西兰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成立于2001年,曾成功举办旨在促进大陆与台湾和平统一的座谈会,为大陆水灾地区捐款,为抗击“非典”义演募捐等一系列意义深远的活动。每次大型活动,都可以看到和志耘忙碌辛劳的身影。 近几年来,以和志耘为会长的新西兰—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也频频组团访华,积极与中国有关省份开展经济贸易合作交流。他亲自率团访问广东、广西、江苏、湖北、山东等地,均受到热烈欢迎,高层领导亲自接见、座谈。每到一地,和志耘就介绍新西兰畜牧业、林业、文化及旅游产业有关情况,并推介一批投资和贸易重点项目。双方就合作推介投资及贸易项目、加强信息交流、组织企业家代表团互访、开展文化周活动、组织专业展览会等议题,进行沟通和交流。

对于祖籍山西,和志耘更是怀有特别亲切的感情。2009年6月22日,和志耘参加上海国际电影节后到山西访问。6月23日上午,与黄河电视台有关负责人进行座谈,共同探讨在新西兰、澳大利亚举办“山西文化周”以及在山西拍摄《西方人眼中的中国》等有关事宜。

2012年9月,和志耘再次率团访问山西。他表示,新西兰中国团体联合会、新西兰—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将积极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拓展新西兰与山西合作交流的层次和领域,尤其要在发展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应用、生态环境治理和文化交流等方面加强合作,为山西各项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和志耘对居住国和祖籍国均做出了突出贡献,因而无论在官方还是在民间都享有较高的声誉。2012年4月25日,第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表彰活动仪式上,国家广电总局电影管理局为和志耘颁发“中国电影优秀推广人”荣誉证书。2013年6月3日,新西兰总理和总督授予和志耘新西兰国家荣誉勋章。6月28日,近150名奥克兰华侨华人为此举行庆祝晚宴。新西兰各界名流、社团领导人以及中国驻奥克兰总领事馆副总领事汤文娟等均到场祝贺。山西省归国华侨联合会也发函致贺。

和志耘在致山西省侨联的邮件中表示:这不仅仅是我个人的荣誉,也是我们海外华人和山西人的殊荣和骄傲!

猜你喜欢

奥克兰新西兰华人
新西兰央行宣布降息 拉开发达市场宽松序幕
新西兰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发达国家”吗?
新西兰地震震出上万只超级大鲍鱼
70岁华裔律师竞选市议员
为什么南北半球的季节不同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
奥克兰往事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
《华人经济》杂志社特别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