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日关系与东亚地区地缘政治

2015-08-21何亚非

中国新闻周刊 2015年30期
关键词:中日关系安倍日本

何亚非

综观世界地缘政治版图,不难发现,中日关系持续下跌导致东亚局势紧张是当前国际和地区安全的难题。中日关系这一死结如何解开,东亚地区如何维持和平与稳定,恐怕是中日两国和有关大国难以回避的问题,需要从多层面来认识这些问题。

安倍政府

对待战争的态度是主要症结

中日关系近年持续恶化的主要症结是安倍政府对待战争罪行态度恶劣、顽固。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是战争罪行清算不彻底。二战后日本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未得到根除,对战犯的东京审判和非军事化改造不彻底,一大批二战罪/疑犯进入日本政坛、经济界。他们对战后日本70年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领域的影响深远、强劲,与日本战后政经界利益紧紧纠缠,互为一体。

二是美国战略平衡的结果。美国出于“亚洲战略平衡”的需要,在战后对日本不惜包庇和纵容,导致日本毫无悔罪之需要。冷战爆发后美国更是从其全球战略考虑,大力扶持日本,从战略上对抗苏联和中国。日本经济在美国帮助下迅速恢复并成为经济大国,军事上与美国结盟并长期允许美国驻军。

日本不但没有经过德国那样对战争反省,而且还通过向遭受其侵略的国家提供经济援助来“漂白”自己的战争罪行,以至于日本民众从一开始就没有反省二战罪行的压力。冷战结束后,美国对日战略需求不降反升,支持、纵容日本突破和平宪法限制、解禁集体自卫权,一步比一步远,使日本拉虎皮作大旗,有恃无恐。

三是日本文化以力量和利益为标准的心理障碍没能克服。日本从明治维新以来立志向西方强国学习,崇尚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形成了认可和崇拜强者、鄙视和掠夺弱者的文化基因。近几十年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赶超日本,使日本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充满着对强者的恐惧与焦虑。面对中国的崛起,日本政府和民众迟迟不愿接受现实,恐慌与日俱增,成为右翼势力迅速发展的社会土壤。

四是受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影响。与东亚邻国中国和韩国经济迅速崛起相比较,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广场协议》后经济长期陷入低迷已有二十多年,未见起色。对此,日本政府和民众均深感焦虑,试图通过改变日本战败国形象,成为“正常国家”,发展军事刺激国内经济,重新找回昔日亚洲经济“领头雁”地位,并以此转移国内社会矛盾。

日本方面能否相向而行是个未知数

近年来,安倍政府的种种言论和举动深深伤害了中、韩等国的民族感情,破坏了中日战后和平相处的大环境,加剧了东亚地区的安全困境。中日关系紧张状态由此而生。中日能否避免对立和“零和博弈”,首先取决于日本能否正确认识历史问题。

中国从争取全球和地区长期和平的战略高度出发,既对日本拒不悔罪的言行进行斗争,并随时准备反击日本对中国主权的侵犯,又积极创造条件,在政府和民间两个层面做出努力,稳妥应对和解决争端。同时争取两国经济、文化和民间往来不受影响,以增进了解和互信,推动双边关系逐步启稳并有所改善。

但是日本方面能否相向而行依然是个未知数,需要时间和耐心。当前日本国民情绪调整还没有到位。战争责任问题最终是要解决的,日本回避不了,否则中日关系基础的脆弱性就无法彻底排除。过去中日关系时常“政冷经热”也是这个原因造成的。

细致分析日本战后70年社会思潮的变迁有助于准确分析和把握安倍政府目前的思维模式。

日本战后总体是个和平主义的国家。左翼色彩浓厚的自由派领军日本主流社会,他们批判日本的国家主义立场,认为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积聚的国家财富都是因为国家主义而毁于一旦。于是战后日本主流社会“反国家主义”思潮盛行。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上世纪底。

中国采取对日本长期友好的外交政策思想,常常被人称为“以德报怨”。日本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确实一度也投桃报李,“以德报德”,对中国的官方发展援助(ODA)贷款和无偿援助一直到2008年才终结,持续了将近四分之一世纪。双边政治、经济、文化关系诸方面在这段时间同步发展,两国都受益匪浅。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发展迅速,经济实力逐步赶上并超过日本。从那时候开始,双边关系开始出现变化,中日关系原本“扭曲”的一面凸现出来。日本视中国发展和超越日本为“零和游戏”的国家主义思想再次抬头。自此以来,中日关系一路下滑,低开低走,直至走到今天的“冰点”。

日本保守政治势力力图恢复日本国家战争职能的暗流是始终存在的,如今随着中日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变化,日本保守势力逐步得势,暗流变成“明流”。安倍政府就是保守势力的代表。日本国家主义再度盛行,在时间和空间上与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一拍即合,日美互相利用,“志同道合”,日本保守力量随之不断壮大。如果日本这一政治格局不改变,将来中日关系还可能持续紧张。在这样的框架里,日本军力越发展、越强大,对中国的安全威胁就越大,东亚的安全困境也将愈加严重。对此,我们须保持清醒认识。

中美日三国对东亚安全非常重要

7月16日,在日本东京国会众议院,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出席众议院全体会议。图/新华

近年来美日进入“蜜月期”,军事关系尤其突出,两国不仅四处军演,美国还拉日本插手南海事务。日本顺着杆子一会儿帮菲律宾增强海军力量,一会儿又与澳大利亚谈买卖潜艇,这就不太像话了。如果美日走近、同盟关系越拉越紧,目的是为了联手对付中国,那就有问题了,东亚安全也会出问题。

从中美关系看,大方向是对头的。今年9月,习近平主席将应邀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中美作为两个大国、第一第二大经济体、安理会常任理事国、G20核心成员,有很多共同利益,已经是事实上的利益共同体。有问题双方可以坐下来谈,想办法解决。中美之间沟通渠道很多,也畅通,两国共同点总归多于分歧。

这一点日本心里是清楚的,但是日本想利用美日同盟来对付中国,赌一把大的,那是有百害而无一利。试想东亚乱了,不安全了,经济下滑了,对谁有好处?目前全球经济情况不好,安全问题成堆,非传统威胁增加。东亚本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地区各国如果不能同舟共济,起码应该和平相处,而不是相反。

中国对稳定和改善中日关系一直在做不懈的努力。早在2013年习近平主席与安倍在出席G20圣彼得堡峰会之际短暂见面时就说:“近来中日关系面临严重困难,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2014年11月APEC北京峰会前夕,中日达成四点原则共识,习近平主席应约会见安倍,充分体现大国领袖的风范、气度和大局外交思维,使剑拔弩张的中日关系出现一些转机。会见有利于消除日方对中国的战略误解,对日本自民党内部制约安倍右翼政策的理性人士和日本国内不希望与中国对抗的主流民意也是个支持。安倍最近在各方压力下重申日本“无核三原则”从侧面证明了保持对话的必要性。

从战略上看,以习近平总书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为指导的中国对日外交表明,中方依然重视中日关系,愿意通过对话促进双方对彼此意图、目标和预期的了解,求同存异,稳妥处理分歧,推动两国关系趋向缓和。当然,中日关系从被动转变为主动,从持续下滑转为稳定,需要双方掌控中日关系的主导权,并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化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来引导双边关系的发展。说实话,现在“球在日本一方”。

从经济上看,中日是近邻,经济联系千丝万缕,两国关系倒退已经影响了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从两国实际利益出发,双方需要搁置争议,继续扩大贸易和投资。日本应该认识,日本经济发展的未来在东亚,在于与中国结成利益共同体。中日韩自贸区谈判本来是个多赢的愿景,现在中韩谈成了,中日自贸区谈判却因地缘政治原因远远落在后面。日本把自己绑在美国的《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上,在“一带一路”建设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问题上也紧随美国,拒绝参与,这样只会损害日本自身的利益。

中日关系今后几年很可能是个“有进有退”的缓慢过程。要使双边关系稳步改善,防止擦枪走火,需要双方特别是日方切实遵循和落实四点原则共识,相向而行,集腋成裘,推动两国关系再次走上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良好轨道。

猜你喜欢

中日关系安倍日本
探寻日本
中日关系的内在动能应大于外部干扰(社评)
印度8公里“路演”示好安倍
日本神社
安倍 避谈“道歉”
中日关系进入 “后摩擦期”?
日本混乱中迎接希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