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境下大学生人格特质结构确定研究
2015-08-21马丽娟马世超李桂霞
马丽娟,马世超,李桂霞
(哈尔滨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6)
随着网络空间的不断扩展,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日显突出。近年来,学界虽已逐渐认同网络人格的存在并认为它与现实人格存在一定的关系,但目前的研究并不完善,且没有得到完全一致的结论。国内外许多专家认为,人们在网络交流时产生的虚拟人格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平时被压抑的人格;一类是平时崇敬的人格。[1]但对网络人格的特质结构的确定性还不明确,目前关于此方面的研究大多停留于描述性的解释和讨论,实证性的研究几乎没有,有针对性地对网络人格进行评估的测量工具还比较缺乏。关于网络人格与现实人格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深入地探讨大学生网络人格特质结构及其与真实人格的关系,并提出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更好地利用两者关系的建议,在此基础上同时为网络人格与大五人格的研究提供实证资料,以便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健康发展。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
1.网络语境下人格的界定及其特点
网络语境下的人格是相对于现实社会中的人格而言的。目前学界对于“网络人格”的定义还没有达成一致。有研究者以互联网情境来对网络人格进行定义,认为“网络人格”是指人在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交流时,所表现出来的人的个体行为差异,或者指在网络情境下人们彼此互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突出和相对持久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在网络情境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人的品格。[2]
网络情境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互动环境,和现实生活中的互动环境相比,网络环境具有一定的虚拟性。随时间推移,一些人在网络中就可能形成一个虚拟的自我,从而满足其现实中不能达到的愿望,甚至有人为填补内心空虚而骗取他人情感、财物,体现了人性中脱离超我监督的本我一面,这就使现实人格与网络人格脱节,导致双重人格。网络双重人格不利于个体人格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儿童青少年,因为这种人格的分裂将直接导致心理偏差,如孤独、社交障碍、惧怕否定和焦虑等。同时,它也为社会环境带来不稳定因素,近年来媒体曝光较多的网络情感诈骗、网络财物诈骗等问题,都是犯罪分子虚构了自己的网络人格从而使被害人权益受到侵害。因此,网络人格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网络人格概念的建构及测量,可以使人们的网络行为特征得到更好理解。鉴于此,本研究将验证网络人格与现实人格是否存在结构的一致性作为研究目的之一。
2.大五人格的界定及其特点
当前人格研究的趋势倾向于基于大五人格模型。这一模型代表着与社会适应最密切相关的人格特质,如神经质、外倾性、开放性、宜人性和责任心。在不同研究领域,这一模型已被认为是一个稳健的人格模型,总体上促进了研究者之间的交流。人格对个人行为表现的影响与预测甚至超过了个体认知能力影响。目前在人格理论研究领域的新范式是人格的五因素模型(FFM)或称大五人格维度(Big Five)。FFM五因素分类是对大量自陈及同伴报告的与人格相关的形容词和问卷项目的因素分析的结果。而大五人格产生于自然语言的因素分析,它根据“词汇学假设”,即人格的每个重要维度都会由语言中的一个或多个词汇来表示。尽管FFM和大五出处不同,但它们对于人格分析的五个维度却做出了同样的界定。[3]
人们在大五维度上呈不同程度的分布。人格因素及其具体特征是有遗传性的,至少部分受到影响;这些因素在史前或许具有适应性价值;这样的因素划分具有普遍意义,即使在截然不同的语言体系,诸如汉语和德语;了解个体人格因素的差异性有助于洞察人性,帮助病患者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案。[4]大多数研究显示的毕生人格各维度得分的变化趋势是:情绪稳定性增加,责任心增加,宜人性增加,外倾性降低,开放性则呈曲线趋势,成年早期增加,年长时则降低。人格变化可以由生理遗传、社会环境与进化驱力三种角度进行理论解释。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假设
大五人格结构在网络语境下对人的评价仍然具有现实一致性。
(二)研究对象
在确定本问卷的研究对象时,采取了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来自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学院以及山西大学大一到大四不同年级的学生。共发出问卷309份,收回283份,有效问卷249份,有效收回率87.9%。其中哈尔滨师范大学135人,哈尔滨学院71人,山西大学43人;男生78人,女生171人。录入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样本的人口学变量结构见表1。
表1 样本的人口学变量频数分布表
(三)研究工具
网络人格问卷采用5点计分法:1表示完全不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分别为“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作为填答者该项人格特质结构的分数。[5]以大五人格为理论依据,通过网络语境(主要为QQ好友评价)进行形容词回收,QQ好友评价具有广泛性与人员众多、差异变化大等特点,使得收取的形容词具有相对较高的代表性,结果共计收取1 534个形容词,将每个形容词列出,累计出现的频率进行比较,其中出现频率最多的词高达47次,出现频率最低的为2次。选取出现频率最多的(不低于18次)前106个形容词作为问卷中被试学生自我评定的问题。此106个词均为中性词,男女生都可根据这些词进行自我评定。
(四)研究程序
将网络人格问卷进行打印,请被试人自愿完成纸笔测试。施测以班级为团体,使用统一指导语进行集体施测。为保证测量结果客观性,问卷采取匿名方式。
(五)研究统计
测试结束后,将网络人格问卷数据通过Epidata手工录入计算机,导出数据并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结果采用t检验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统计方法主要采用区分度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
1.网络语境下人格问卷题目的区分度
区分度是指测量题目对所测量的心理特质的区分程度,被试在该题目得分是否与总分变化趋势一致,即题目的有效性。本研究选择了大学生在网络情境下的互动行为,如网络游戏对话和网络聊天软件如QQ等语境。[6]在问卷回收以后,对题目的区分度分析使用校正后题总相关的方法进行,剔除校正后题总相关低于0.3的题目25个,对剩余81个题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2.网络语境下的人格结构效度
表2 网络人格问卷各因素负荷表
使用探索性因素分析,经极大正交旋转,题目数量被删减至28题(见表2),删减的原因是,研究构想为5个因子,太多的题目可导致因子数过多,且有许多低特征根因子。28个题目的Kaiser-Meyer-Olkin检验统计量值为0.868 Bartlett’s球形检验的结果显著(P <0.01),这表明各题目间的相关性较高,表明探索性因素分析的适宜性;各题目的共同度范围为0.429~0.697;特征根大于1的因素共5个,累积方差解释率为53.968%;解释了原始题目的大部分变异,碎石图也显示(见图1),特征根在第五个因子处发生转折。总之,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和理论构想的5因素结构一致。网络人格问卷各因素中略去因素负荷小于0.46的值五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是0.847 0.773、0.754、0.740、0.721。
图1 碎石图
构成人格的大五因素分别是:责任心、外倾性、宜人性、开放性和神经质。责任心包括胜任、公正、尽职、自律、谨慎、克制等特点。厚道正直、有魄力等性格相对符合,因此将因子f1命名为责任心。外倾性表现出热情、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点。活泼、聪明、幽默这些性格很好地体现出了以上特点,因此将因子f2命名为外倾性。宜人性包括乐于助人、合作、信任、利他、直率、谦虚、移情等品质。讲究、完美精明等性格与此很接近,因此将因子f3命名为宜人性。开放性具有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慧等特征,潇洒、个性、逍遥等性格与之描述很接近,因此将因子f4命名为开放性。神经质包括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特质。钻牛角尖、臭脾气、无常等性格与之很符合,因此将因子f5命名为神经质。
表3 网络人格问卷各因素之间相关系数矩阵
从网络语境下人格结构各因素之间相关矩阵可知,各因素得分之间存在中等强度以下的相关,相对独立,具备一定的区分效度。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网络人格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网络交往的增加逐渐形成。网络人格可以理解为个体在网络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有个体差异的心理行为模式。现实中的人格是网络人格的存在的基础,网络人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现实人格,又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丰富和发展现实人格。在信息社会中,现实人格和网络人格的统一能反映出更全面的个性特征。研究表明,45%的人选择的网络匿名与自我有一定关联,8%的人采用实名。在很多匿名的游戏网络环境中,也有半数的人以自我为原型,创建自己的化身,这证明了网络人格和现实人格的连贯与统一性。[5]
学界对网络人格与现实人格的关系说法不一,但多数学者支持两者和谐统一的观点。本研究认为:网络语境下的人格特质结构与大五人格有着高度的一致性。这点在上述的问卷调查结果中有所体现,被试的现实网络评比与现实生活行为的相关性非常高,大五人格是网络人格的基础,网络人格可能是日常被压抑的现实人格。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到各种原因的影响人们无法表现出来,而一旦有了网络这个虚拟平台,人们便没有了顾虑。也正是因为网络有开放性和匿名性的特点,使得个体在网络语境交流中得到了独特的表现,但它始终脱离不了现实的制约,始终以大五人格为基础,两者相互统一。
四、结论
1.自制网络人格问卷的形容词具备网络用语特征。
2.自制网络人格问卷具有较理想的题目区分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和结构效度,可以作为今后的研究使用工具。
3.自制网络人格问卷的效标效度尚需进一步研究验证。
4.大五人格结构在网络语境下对人的评价仍然具有现实一致性。
[1]邓泽球,张桂群.论网络虚拟人格[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2,(2).
[2]王明辉,李宗波.大学生人格特征对其博客行为的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2).
[3]许燕飞.大学生不健全网络人格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4]聂衍刚,刘伯兴,梁君倩.青少年大五人格、应对方式与心理危机特质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0(3).
[5]天荷梅.大学生网络人格探微[J].中国成人教育2010,(6).
[6]刘立柱.基于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辅导员工作策略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