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苗族芦笙舞进入贵州学校体育领域的路径与方式探析

2015-08-21陈梅

体育时空·上半月 2015年8期
关键词:发展模式价值

陈梅

中图分类号:G852.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8-000-01

摘 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及逻辑分析法,对贵州省黔东南苗族芦笙舞的历史演进、价值、进入学校的历史等进行深入研究,把芦笙舞引入学校体育领域里,使之形成一定的发展模式,对芦笙舞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芦笙舞 价值 学校体育领域 发展模式

一、芦笙舞的形成演进

在黔东南地区,由于历史地理隔离等原因,芦笙舞经历数千百年的历史蝉变,作为多彩贵州独特而璀璨的明珠而存在。苗族的“芦笙”及“芦笙舞”的起源是历史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产物。曾经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首领蚩尤率领抵抗皇帝东进,苗族人吹笙载舞,以激励战斗的心智。几次迁徙后黔东南苗族分流到丹寨、雷山、麻江、舟溪一带的深山野岭,在封闭的环境下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歌舞形式。苗族芦笙舞不但有自然、祖先崇拜,而且还有多种神灵崇拜,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各种自娱、表演、习俗类型的芦笙舞在典庆、社交、择偶、娱乐等活动中出现。如今芦笙舞已进入黔东南各大中小学,并得到很好的发展。

二、芦笙舞的价值

(一)教育价值

人的需要是推动体育发展的根本动力。芦笙舞是苗族同胞的价值观、审美观和民族情感的反映,对其心理素质的形成占据了重要的作用。在现代和未来社会中,体育文化价值就在于它是否有利于人性的恢复和人性的健康发展[1]。苗族芦笙舞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折射出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参与芦笙舞动作的学习,对智力和非智力的因素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苗族学生人格的完善发展,对培养自尊和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二)健身价值

任何体育活动都具有改进身体素质的本质功能,苗族芦笙舞也不例外。芦笙舞是以下肢包括胯、膝、踝关节位主,上肢随身体左右摆动旋转的全身体协调运动。在苗族各支系中动作比较典型,多模仿点栽包谷、狩猎、碾稻谷、织麻、推磨等生产活动等场面。其结构为:开放—正舞—收式。开式大多以扭腰、甩腿、转圈动作为热身性运动;正舞为高难技巧性运动;收式动作大多以甩腿、斗肩、迈步等作为结束性放松运动。从运动幅度以及节奏来看,它具有一定的规律,即运动强度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全身周期性运动[2]。其动作符合人体生理活动的特点。

(三)娱乐价值

苗族芦笙舞属于非功利性的娱乐活动。参与者在优美的芦笙伴奏下翩翩起舞,情绪随芦笙舞曲、舞蹈变化而变化。芦笙歌舞激烈心情也随之紧张,音乐舞蹈舒缓心情也随之放松。在视听器官的刺激而引起心灵的愉悦,实现情感宣泄的作用。受到感染的观众,加入芦笙舞活动中,一起踩踏芦笙,释放自己的身心,纵享芦笙舞带来的欢乐。芦笙舞在心理效果上更为强烈,能够吸引更多人参与芦笙舞活动。

三、芦笙舞进入学校体育领域的路径

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对芦笙舞进入学校领域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黔东南苗族芦笙舞进入学校体育领域是民族传统体育表演项目进入学校的一个缩影。《关于在我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实施》定位结合于民族风情与旅游大省建设,依据部分学校民族文化进校园试点经验,积极发挥学校教育资源优势,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挖掘、整理、继承、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培养专门人才,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黔东南苗族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特别是边远地区的中小学,严重缺乏场地、器材、教师,很多现代化的内容根本无法完成,黔东南地区各相关教育部门因地制宜,另辟蹊径,把具有显著教育功能的芦笙舞与本土芦笙曲结合,创编成富有民族特色芦笙舞大课间操,在学校体育领域推行。芦笙舞进入课堂,丰富教学资源,实现了乡土化、民族化、特色化的发展。

四、芦笙舞进入学校体育领域的方式

黔东南地区学校开展的芦笙舞是以校外资源促发展与芦笙舞人人会的模式相结合、校外资源促发展的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学校利用校外的资源如资金、场地设施器材、人力资源等来开展体育活动,以此来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3]。学校主要通过寻求资金器材、人力赞助,外聘本土老师对教师培训,对师生传授,形成师-师、师-生、生-生互动学习发展模式。芦笙舞人人会的模式,是指学校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与芦笙舞传统文化结合,即要求全校每个学生都经常参加这个项目,并掌握其运动技能。此外,学校在开展芦笙舞活动中,采取“集中授课”的模式,即根据学生特长和爱好,利用特定时间由专门教师指导培训。通过校内和校外芦笙舞活动的开展,即校内奉行大课间操芦笙舞比赛,校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芦笙舞表演活动。这种模式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得芦笙舞继续发展和延续。

五、芦笙舞的发展与展望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使得原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强烈冲击与挑战,出现了萎缩甚至失传的现象。学校课程改革为芦笙舞进入课堂提供了平台,将芦笙舞融入学校体育大课间操中,改变了传统的课间操模式,丰富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使得课间操民族风浓厚,活泼而生动。因此,学校教育是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主要途径。目前,高等教学实施模块教学,应把芦笙舞引入教学,不仅丰富体育教学内容,而且也满足学生学习自主选择性。相信随着黔东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政策的落实、苗族文化的深入研究,苗族的芦笙舞定会得到很好的保护、建设和发展。芦笙舞将向着原生态体育旅游的道路发展,成为苗族群众体育发展的一部分,对苗族经济发展、丰富文化生活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熊志冲.“运动文化服”散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1(3).

[2] 黄平波.浅谈苗族芦笙舞的健身价值[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1999.

[3] 焦卫宾,周登嵩.构建我国新农村体育服务体系中的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模式[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

猜你喜欢

发展模式价值
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
价值3.6亿元的隐私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