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项民族溯源及其最终流向探考
2015-08-20尹江伟
摘要:西夏是由党项族建立的一个封建政权,曾先后与辽、金、宋等王朝并立,后灭亡于蒙古军的铁蹄下。随着西夏的灭亡,作为西夏王朝的主体民族党项族的最终流向也由于资料的湮没成为历史之谜。党项族流向哪里?很可能亡国四流:一是部分人继续留居西夏故地;二是很大部分人迁居内地;三是南下流入青藏高原;四是移居中亚。
关键词:党项族;起源;流向
中图分类号:K2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公元1038年,在中国西北部地区建立起一个以少数民族党项族为主体的封建王朝,它凭借其武力先后北拒辽、金,南抗宋,形成中国中古时期一个复杂而微妙的新“三国”局面。这个王朝就是他们自称的大夏国或白高大夏国,因其位于宋的西边,宋人也称之为西夏。西夏王朝从建国到被蒙古灭亡,有其国190年,期间曾创立了灿烂的文化。
党项民族既然有如此辉煌的历史,那怎么长久以来我们后人对他们了解甚少甚至根本就不了解?党项民族是如何发展壮大起来并且最终又流向哪里去了?本文对此试做探讨。
一、党项民族的起源
关于党项民族的起源,中国史籍记载其源于羌,所谓“汉西羌之别种也”。汉代西羌的主要居地,“滨于赐支,至乎河首,绵地千里。赐支者,《禹贡》所谓析支者也”。①析支,即指今青海黄河河曲一带,这里是西羌发源地。党项既居于古析支之地,当属西羌中的一支。《旧唐书》记载:“魏、晋之后,西羌微弱,或臣中国,或窜山野。自周氏灭宕昌、邓至之后,党项始强。其界东至松州,西接叶护,南杂舂桑、迷桑等羌,北连吐谷浑,处山谷间,亘三千余里。”②宕昌和邓至是由羌族建立的两个小政权,后分别为北周和西魏所灭。宕昌和邓至灭亡后,此两部之羌族也融入党项,成为其组成部分。所以《隋书》称党项“其种有宕昌和白狼”。③这就是说,党项民族是居于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区的西羌诸部逐步发展而来的。
早期党项以姓氏作为部落的名称,在隋以前“每姓别为部落,大者五千余骑,小者千余骑”。④隋朝以后,同姓中又分出不相统一的众多部落。其中有细封氏、房当氏、拓跋氏等八个规模较大、势力较强的部落,而拓跋氏又是这八个部落中的最强者。隋开皇年间,陆续有党项部落内附,如开皇五年,拓跋宁丛等部的内附。唐朝建立后,由于强大的武力及唐太宗对各族实行的“招抚”政策,附唐的部族日益增多。贞观六年,党项拓跋部首领拓跋赤辞归唐,被任命为西戎州都督并被赐以唐朝皇室李姓。
公元7世纪,西藏高原建立起了强大的吐蕃王朝。由于吐蕃的威胁,党项民族开始第一次的大迁徙。这次迁徙是党项族人以姓氏和部落为单位,自发地向北迁徙,最后,散居于陇右北部诸州及关内道的庆、灵、银、夏等州。唐朝把原设于陇西地区的静边州都督府移置庆州,以党项族大首领拓跋思泰任都督,领十二州。安史之乱爆发后,党项族又开始了第二次大迁徙。这次迁徙是原在陇右北部诸州的党项向东进入关内道的庆、夏等州,而原在灵、夏等州的则东迁至银、绥等州。这次迁徙形成了党项的三大部,即东山部、平夏部、南山部。后来平夏部首领拓跋思恭参加唐末镇压黄巢起义并因功被封为定难军节度使,领有银、夏、绥、宥、静五州,治所在夏州,开始了事实上的地方割据。
二、党项民族的鼎盛
自唐末拓跋思恭割据夏州以后,又经过五代时期的不断斗争发展,至北宋初已成为中国西北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北宋初,党项族首领臣属于宋朝。李继捧由于以弟继位,引起诸兄弟的不满。他索性向宋献出五州之地,并率亲属赴京并被宋授为彰德军节度使。宋朝试图趁此机会一举消灭夏州党项李氏割据势力,但由于估计不足及战略失误问题使得李继捧族弟李继迁率部出奔并举起了抗宋的大旗。此后经过一系列艰苦的斗争,期间虽曾遭受过重大损失,但李继迁最终在西北站稳了脚跟并于宋真宗至道三年正式得到宋朝的承认。此后,在北宋真宗咸平五年又攻取了宋灵州,并改灵州为西平府。宋天圣六年,李德明派他的儿子元昊率兵向西攻占甘州、凉州。不久又降服了瓜、沙二州。这样,李德明的党项政权占领了整个河西走廊,在这些地区取代了吐蕃、回鹘的统治,奠定了建立西夏王国的版图基础。
元昊继承王位后,实力更加雄厚,建立大夏王朝的条件日趋成熟。他不断图强创新,采取一系列政治、军事、文化措施,进行正式建国的准备。如创制西夏文字,下“秃发令”等。此外,他仍然不断对外用兵,进一步扩大了版图,取得了今宁夏、甘肃、陕北、青海等大片土地,成为能与辽、宋抗衡的第三大势力。
公元1038年,元昊正式登基称帝,建立大夏国。后与宋发生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次大战并最终取得胜利,达到了军事上的极盛时期。
经过谅祚、秉常两朝后,至乾顺和仁孝两朝由于大力提倡文教,国家实行科举,朝臣修订律令,寺庙校印佛经,文人著书立说,文化事业高度繁荣,达到西夏的鼎盛时代。乾顺又利用金灭宋的时机攻取了宋的大片土地,疆域也达到了建国以后的极致。不过由于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也使得党项民族的剽悍强壮、好勇喜斗的民族习性逐渐丧失,进而也削弱了西夏抗御外敌入侵的能力。最后在内外交困中,终没有抵挡住蒙古大军的入侵,于公元1227年灭亡。
三、党项民族的最终流向
公元1227年,在蒙古铁骑的第六次猛烈进攻之下,西夏终于灭亡。由于西夏的顽强抵抗给蒙古人造成了重大损失,所以蒙古人为了报复对他们实行残酷的种族灭绝政策。史载蒙古军攻灵州时,西夏有30万军民被杀,城郭付之一炬。驻盐州时,四面搜杀遗民,“民至穿凿土石避之,免者百无一二,白骨蔽野,数千里几成赤地”。⑤进攻西夏都城中兴府时,成吉思汗下令对西夏居民“殄灭无遗,以死之,以灭之”。[1]355那么西夏各族尤其是其主体民族党项族是否真的被斩尽杀绝了呢?答案是否定的。从现存资料看,西夏灭亡后其遗民最终有四种流向。现逐一列举如下。
1.继续留居西夏故地
元代的西夏遗民主要居住在西夏故地。元中统二年,忽必烈平定混都海之乱后,在原西夏境内设置西夏中兴行省,省治设于中兴府。至元二十三年,徙西夏中兴行省于甘州,改称甘肃行省,下设中兴路。至元二十五年中兴路改为宁夏府路。元“始开唐徕、汉延、秦家等渠,垦中兴、西凉、甘、肃、瓜、沙等州之土为水田若干,于是民之归者户四五万,悉授田种,颁农具;更造舟置黄河中,授诸部落及溃叛之来降者”。⑥“来降者”中有不少是西夏遗民。例如有位叫朵儿赤的党项人曾做过中兴路的新民总管,最后因为政绩优良被忽必烈提升为营田使。此外,元代曾先后五次刻印西夏文大藏经,共印了190部,每部以3620卷计,共印687800卷。这些西夏文经最后“施于宁夏、永昌等寺院,永远流通”。由此可见元代宁夏、甘肃及周边地区的西夏遗民数量仍然相当大。以后由于大量汉人、蒙古人、回鹘人以及来自中亚的穆斯林教徒的迁入,他们与西夏遗民和睦相处、繁衍生息,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西夏遗民就逐渐融合到汉族、回族等民族中了。
据《蒙古秘史》记载:“猪儿年成吉思汗崩,后将唐兀惕百姓,多分与了也遂合敦”。[1]268如今在鄂尔多斯台地的边缘,内蒙古鄂托克前旗的布拉格苏木、鄂托克旗的巴音陶亥乡和查布苏木聚居着一部分被称为“唐古特、斡索黑”的党项族后裔。另据《鄂尔多斯蒙古部民考》,现成为鄂尔多斯蒙古族四大部中的唐古特部可能来源于西夏。不过,现在的他们与其他蒙古族人已没有任何的区别,这部分党项人已完全融合于蒙古民族中。此外,在今陕西北部米脂、横山一带居住着许多拓跋复姓和拓姓汉族居民,他们有可能也是党项族的后裔。在西夏灭亡后,逐渐融合于汉族中。
2.移居内地
这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被元政府起用做官以及参军;二是政策性迁移。西夏灭亡后,蒙元统治集团将唐兀人列为色目人之一,其中许多愿意为元政府效力的有识之士,也深受蒙古统治者的重视和信任。如昔里钤部降元后,其后代世袭大名路达鲁花赤,结果他们逐渐融合于河北大名一带的汉族中。此外如河南濮阳地区的杨姓西夏遗民以及安徽的余氏家族等都是由于仕元而迁居到内地的。元朝设有由唐兀人组成的军队,如质子军、宿卫军和镇戍军。这些军队被元政府派驻全国各地。如至元六年,西夏人昂吉尔“率河西军一千三百人”守信阳城,以后又驻守庐州。至元十八年设立的“唐兀卫”有西夏军人三千,驻守京师。这样这些驻军也慢慢融合于当地居民中。
西夏灭亡后,蒙元统治者多次把西夏故地的居民迁往别处。如世居宁州(今甘肃宁县)的西夏人李天佑在成吉思汗占领宁州后,“犹为其国执戟,即以上命徙家大同”。西夏人刘容,西夏亡国后,被徙于云内,后遂为云内人。元世祖中统三年十一月“敕河西民徙居应州(今山西应县),其不能自赡者百六十户,给牛具及粟麦种,仍赐布,人二匹”。成宗元贞元年七月“徙甘、凉御匠百余户于襄阳(今湖北襄樊)”。由此可见元政府的政策性移民也不在少数。
3.南下入青藏高原
西夏灭亡前后,有一部分党项人沿着唐时的北徙路线又返回原居住地。还有一些沿着去拉萨的朝觐路线逃往西藏定居。早在西夏未灭亡时,就有一部分西夏王室贵族投靠了西藏的萨迦政权,定居昂仁。以后,他们逐渐成为那一带的掌权者。入元后,多次受封为大司徒、国公、大元国师等号并世袭万户长一职。所以昂仁一带在元明时“犹多西夏王裔”、“相传不绝”,最后融入藏族中。
四川的康定、松潘、丹巴等地曾经是党项民族的原居地。唐朝时由于吐蕃势力的压迫,大部分党项人因不甘心吐蕃的统治而北徙。但也有一部分留了下来,结果“地乃入吐蕃,其处者皆为吐蕃所役属,更号弥药”。⑦他们是康藏地区所谓原始的木雅人。西夏灭亡后,从北方南下的一部分西夏人经过数千里跋涉,在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木雅地区定居下来,并建立了一个小政权。这个小政权的首领叫“西吴王”,也就是“西夏王”的称号。这个小政权在明朝时成为正土司,直到康熙三十九年才因为绝嗣而停止世袭。这些人未与周边的藏族融合,是比较纯粹的西夏民族后裔。
还有一部分西夏人继续南迁,经藏北、拉萨两条路线进入后藏的萨迦地区。后来忽必烈南征时,他们翻越喜马拉雅山的囊巴拉山口,到达今天尼泊尔境内的索伦昆布,在这块水草丰美的地方定居下来。经过繁衍生息,形成了今天的谢尔巴族。而在中国西藏境内的一部分则称为夏尔巴人,分布在西藏地区的樟木口岸、陈塘、定日绒辖等地,人数大概有一千多。
4、移居中亚
西夏灭亡前就有一部分西夏人迁居中亚。据《长春真人西游记》中记载:公元1221年,长春真人丘处机奉命去中亚谒见成吉思汗,抵达原花剌子模国都城邪米思干城,看到城中“大率多回纥人,田园不能自主,须附汉人及契丹、河西等,其官长亦为诸色人为之”,说明这时徙居中亚的西夏人已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成为回纥人所依附的对象。另据元虞集《道园类稿》记载,在西夏曾中过进士的曲也怯祖之子阿波古,从察合台之孙阿鲁忽征中亚,至撒马尔罕,“领番直,主弓矢鹰隼之事,而治其人民焉”。西夏人阿波古镇守此地,世代定居中亚,必然是与当地人民融合了。
从以上可以看出,西夏灭亡后,它的主体民族党项族主要是汉化、回化、藏化、蒙化,已融合于其他民族之中。表面上看已同历史上诸如契丹、女真等民族一样永远地消失了。但从另外一个意义上看,或许他们并没有消失,通过融合,他们的血液仍然流淌在很多民族的血管中。他们同其他民族一样,已成为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释:
①(刘宋)范晔《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
②(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八,《党项羌传》。
③④(唐)魏征《隋书》卷八十三,《党项传》。
⑤(清)吴广成《西夏书事》卷四十二。
⑥(元)苏天爵《元文类》卷四十九。
⑦(宋)欧阳修,宋祁等编《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一,《党项传》。
参考文献:
[1]道润梯步.蒙古秘史[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
作者简介:尹江伟(1987-),山西大同人,历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宋史、西夏史。
(责任编辑:李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