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茯苓“通利关节”溯源及阐发

2015-08-20张波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5年2期

张波

关键词:土茯苓;痹证;痿证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 - 2349( 2015) 02 - 0096 - 02土茯苓是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块茎,又名禹余粮、刺猪苓、仙遗粮、土革薢等,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土茯苓性味甘淡平,入肝、胃经,临床主要用于痹证、头痛、中毒、癌毒、淋证、泄泻、皮肤疮肿、妇科疾病等的治疗,为治杨梅疮的要药。1 古代医籍中土茯苓的应用笔者研习古代医籍文献发现,明代之前土茯苓记载较少,《本草经集注》载其:“昔禹行山乏食,采此以充粮,而弃其余”,称其为“禹余粮”;《本草拾遗》言其:“肉赤味涩,人取以当谷食,不饥”;《本草图经》谓其:“敷疮毒殊效”。从上述记载中可以发现土茯苓在明代之前药用价值并不大。明代中后期,土茯苓的药用价值开始得到医家的重视,而这要得益于当时在东南沿海等地流行的杨梅疮。杨梅疮,即西方医学中的梅毒,因其形似杨梅而得名。据考证,梅毒是16世纪以后由葡萄牙商人至广州传人的[1]。对于杨梅疮这种疾病,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用了较多的篇幅阐述。他认为:“杨梅疮古方不载,亦无病者。近时起于岭表,传及四方,盖岭表风土卑炎,岚瘴熏蒸,饮啖辛热,男女淫猥。湿热之邪积蓄既深,发为毒疮,遂致互相传染,自南而北,遍及海宇,然皆淫邪之人病之。”李时珍认为是岭表湿热的地理环境和辛热的饮食习惯使得湿热之邪蕴结人体内,发为毒疮,毒疮在淫猥之人间因直接接触而互相传染,导致疾病的广泛传播。当时医生的治法是“用轻粉、银朱劫剂”,然而“若服之过剂,及用不得法,则毒气窜入经络筋骨之间,莫之能出。痰涎既去,血液耗涸,筋失所养,营卫不从,变为筋骨挛痛,发为痈毒疳漏。久则生虫为癣,手足辍裂,遂成废痼。”由此可见当时杨梅疮失治、误治的后果是很严重的。鉴于此,有人便开始试用土茯苓治疗杨梅疮,不料收获奇效。土茯苓在明朝是岭南地区的道地药材,民间用其“敷疮毒”的功用可能会逐步衍化到用其治疗杨梅疮毒,当然这只是个人推测,具体何人因何应用,现有文献已无从考证,但很显然,土茯苓在当时引起了医家的高度重视。对于土茯苓的作用,李时珍做了精辟的注解:“惟土茯苓气平味苦而淡,为阳明本药,能健睥胃,去风湿。脾胃健则营卫从,风湿去则筋骨利,故诸证多愈。此亦得古人未言之妙也。”明代的其他本草著作,如《滇南本草》记载土茯苓功效为:“健脾胃,强筋骨,祛风湿,利关节,杨梅疮服之最良。或误服轻粉、水银毒,周身筋骨疼痛”。《医学入门·本草》亦谓其:“善治久病杨梅痈漏及曾误服轻粉肢体废坏、筋骨疼痛者。”明朝著名医家,孙一奎在《赤水玄珠》中用“土茯苓三斤,川椒二钱,甘草三钱,黑铅一斤,青藤三钱”治“杨梅风十年二十年,筋骨风泡肿痛”。陈实功《外科正宗·卷三》制仙遗粮汤,重用土茯苓150g,与防风、荆芥、川芎、当归等药相伍,水煎服,用治杨梅结毒,初起筋骨疼痛,已破,肌肉溃烂者。张介宾在《景岳全书·卷六十四》中创土萆薜汤,单用土茯苓,治疗“杨梅疮,筋骨拘挛疼痛”,并解释“以此一味为主,外加对症之药,无不神效”。清朝吴仪洛《本草从新》称其:“治筋骨拘挛,杨梅疮毒。”近代医家张山雷《本草正义》谓其:“专治杨梅毒疮,深入百络,关节疼痛,甚至腐烂,又毒火上行,咽喉痛溃,一切恶症。”可见,土茯苓“通利关节”的作用从其治疗杨梅疮开始,一直到近代,都得到了众多医家的认可。从以上记载可以得出结论:土茯苓对杨梅疮症状中“筋骨挛痛”的有效治疗,是土茯苓“通利关节”的源头,而这种功效是通过“健脾胃,强筋骨”的作用实现的。2 土茯苓的现代临床应用土茯苓“健脾胃”的作用在临床上有用于泄泻治疗的记载,如林树宗曾在临床上以土茯苓为君药自拟土茯梅术汤治疗泄泻193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2]。现在临床上多用土茯苓清湿热,泄浊毒来治疗痹证,但殊不知土茯苓治疗痹证源头在于“健脾胃、强筋骨、去风湿”。当代国医大师朱良春曾应用土茯苓“健脾胃、强筋骨、关节利”的作用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对于土茯苓的作用,朱老云:“此乃嘌呤代谢紊乱所引起,中医认为系湿浊瘀阻,停着经隧而致骨节肿痛,时流脂膏之证,应予搜剔湿热蕴毒,故取土茯苓健胃、祛风湿之功。脾胃健则营卫从,风湿去则筋骨利[3]。”朱良春在临床中用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风湿顽痹,屡获殊效。有一979年的病例,患者右手拇、食指多个结节,经病理活检为“痛风石”,嗣后两上肢、指关节、髋、膝、踝关节关节疼痛,每气交之变增剧。平素怯冷,面咣无华,行瘦身疲,舌淡苔薄,脉象细数。朱老认为是“湿浊留滞经脉,痹闭不利”,以“健脾胃,化湿浊,通经络”为法,处方“土茯苓60g,当归、萆薜、汉防己、桃仁泥、炙僵蚕各10g,玉米须20g,甘草5g。”共服110剂,血尿酸恢复正常,结节消失,惟感关节微痛,肿胀[4]。以此提示了在临床中,不必拘泥于土茯苓治疗湿热痹证,土茯苓可以从脾胃方面治疗痹证,这或许是土茯苓应用的新思路。土茯苓还可用于痿证的治疗,《素问·瘘论篇》曰:“治痿独取阳明”,土茯苓归肝、胃经,人肝经,则可疏肝理气,畅通筋络;入胃经,则可以健脾胃,脾胃运化水湿,则筋骨得荣,关节通利。目前土茯苓还没有应用在痿证的治疗,这或许会拓宽土茯苓的应用范围。3小结土茯苓始载于《本草经集注》,成名于《本草纲目》,《中药学》载其功用为“解毒、除湿、通利关节”。现临床上多用其清湿热,泄浊毒之效,但研习古代文献记载,发现土茯苓原始功效为“健睥胃,强筋骨,祛风湿,关节利”。本文探寻土茯苓“通利关节”的源头,并论述其临床疗效,以拓宽土茯苓应用范围,或为土茯苓用药提供新思路。参考文献[1]刘玉书.我国梅毒流行及防治简史[J].医学与哲学.1989,10:50-53.[2]林树宗.自拟土茯梅术汤治疗泄泻193例[J].广西中医药,1984,06:26[3]田华,顾冬梅.朱良春教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经验介绍[J].新中医,2010,09:132-133.[4]朱步先,何绍奇,朱绍华,等.朱良春用药经验集[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97.(收稿日期:2014-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