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脾论消渴病

2015-08-20张彦利张效科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5年2期
关键词:内经素问运化

张彦利+张效科

关键词:消渴病;脾;中医理论中图分类号:R25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5)02-0010-02我国古书籍对消渴病的认识历史悠久,理论基础源于《皇帝内经》。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中,日:“脾瘅……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此语不仅明确提出消渴之名,而且指出消渴病因病机为饮食不节,积热内生,中焦气机逆乱所致。“消”按《素问.阴阳别论》[1]的解释是:“二阳结,谓之消”。二阳,即为足阳明胃与手阳明大肠,胃热化燥伤津,大肠无津以润、热结上蒸胃腑,形成二阳热结。消有3个含义:一指善消水谷而善饥多饮,二指消灼津液而致津液失养,阴不胜阳,火热内生,三指肌肤消瘦[2]。方药治法始于《金匮要略》[3],证候分类始于《诸病源候论》。消渴是以口渴多饮、小便频多、多食易饥,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典型的消渴病其“三多”的特点是排尿次数,尤其是夜尿次说明显增多,喝水次数明显增多,多食易饥,每日总尿量、总饮水量及总食量均明显多于常人。1 传统中医学脾的生理功能1.1 主运化中医学理论认为,脾主运化,指脾有促进胃肠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并将吸收的水谷精微转化为精、气、血、津液以输布到全身的生理作用。《素问.经脉别论》说:“饮人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素问.厥论》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素问,玉机真藏论》说:“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素问.六节藏象论》“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日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均阐述了脾脏的运化功能,故称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1.2主升举包括主升清和主举托两个方面。其中脾主升清,指通过脾气的升动转输作用,将其运化和吸收的水谷精微上输至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营养全身的生理作用。脾主举托,指由于脾气的升举,以维持人体内脏位置恒定的作用。如《类证治裁.三消论治》[4]认为:“小水不臭反甜者,此脾气下脱,症最重。”1.3 主统血 指脾有统摄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致溢于脉外的作用。《难经,四十二难》称:“脾裹血”《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得独行经隧,命日营气。”《血证论.脏腑病机论》曰:“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乎脾。脾虚则不能统血。”以上经文明确的说明了脾的统血功能。2 从脾论病因病机

《内经》尤为重视先天禀赋与饮食因素。如《灵枢.五变》曰:“五脏兼柔弱者,善病消瘅。”消渴病时脾气亏虚的病因在于饮食不节(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述“高梁之疾”及《素问.奇病论》所述“肥美之所发”思虑过度、劳逸失度、体质因素等几个方面,诸因素可长期作用于机体,最终导致脾虚。对于消渴病发病与脾气虚弱的关系,《素问.本脏篇》说:“脾脆,善病消瘅”及《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脾病,身重善饥”。这里“脾脆”、“脾病”即指脾气虚弱。明确提出脾脏虚弱是发生消瘅的重要病因。大多医家认为脾气虚是消渴病的关键所在。[5]脾开窍于口,其华为唇,在液为涎。脾气不足,失其散津之职,不能布津达肺,则表现为口干唇燥,口渴欲饮。张锡纯[6]认为:“迨至病及于脾,脾气不能散精达肺则津液少,不能通调水道则小便无节,是以渴而多饮多溲也”。李东垣《脾胃论》说:“又有膳食而瘦者,胃伏火邪于气分则能食,脾虚则肌肉削,即食亦也”。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四肢肌肉,脾气亏虚不能输津于胃则胃失濡润,则水谷精微不能濡养肌肉、肢体,故常见消渴者倦怠乏力、身体消瘦;脾气虚弱日久,胃虽摄人大量饮食,气血化生仍小足,精神失养,则神疲无力;脾气亏虚,不能运化水谷,故食欲减退;气虚推动无力,大肠传导失司,可致便秘,3 从脾论治消渴病《中藏经》谓:“脾者,土也……消磨五谷,寄在其中,养于四旁……脾虚则精不胜元气之失,溺不能自持,其脉来似水流。”鉴于脾虚是消渴病的重要病机,近年来许多医家主张应用健脾益气方药治疗消渴病,如张氏[7]认为治疗消渴病当以健脾为主法,临证加减应用苍术、白术、山药、黄芪等健脾药物,但他指出治疗脾虚之证,亦勿过用温燥,以免伤及脾阴,使脾气不濡。李时珍《本草纲目》有以健脾胃、燥湿的薏苡仁“煮粥疗之”的记载。张志聪著《们山堂类辨》说:“有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肺不能通调水道,而为消渴者,人但知以清凉药治消,而不知脾喜燥而肺恶寒,诚观泄泻者必渴,此因水津不能上输而唯下泄故尔 。以健脾之药治之,水液上升,即不渴矣。”《医学衷中参西录》说:“用鸡内金者,冈此证尿中皆含有糖质,用之以助脾强健,化饮食中糖质为津液也。”现代医家赵锡武根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少火生气”的论点,重用人参、黄芪益气之品。施今墨以山药配黄芪、苍术配伍玄参治疗本病,意在健脾,临床用之,每饵取得满意疗效。参考文献:[1]王洪图.《内经讲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2]高中组,《内经》论消渴[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0,23(4):44-47.[3]张琦,《金匮要略》,第7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7[4]林琴.类证治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l997:267[5]刘丹,蓝青强,刘薇薇,等.粮尿病从脾虚论治探讨[J].广西中医药,2006,29 (2):49.[6]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第2版.,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74:158.[7]张孟林.从脾胃论治糖尿病,中医药学报,1987:(3):22.(收稿日期:2014 -12-05)

猜你喜欢

内经素问运化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湿气重可以游泳吗
《内经》理论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明代医家芮经墓志铭考释
浅谈“生病起于过用”与养生
从太阳气化的角度谈咳嗽的机理
腔内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治疗肾结石42例临床观察
玲珑欢
脾主运化浅议
关于《素问》“味归形形归气……”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