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县“互联网+农产品流通”发展对策
2015-08-19郭登安
郭登安
摘 要: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农产品质量和数量增效增幅明显,但随之而来,农产品销售流通速度相对缓慢,由信息闭塞销路不畅、滞销导致农民损失也时有发生。该文结合舒城实际,对“物联网+农产品流通”发展作出深入探讨,为提升舒城县农产品流通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农村产品流通;物流;综合大市场
中图分类号 F3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5-135-02
舒城县在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以规划为引领,以基础建设为载体,以产业为支撑,以信息化为引擎,着力打造城东新区现代商贸服务区,逐步建设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物流发达现代农村商品集散中心,推动城东大市场仓储、中转、交换、配送等功能设施互联互通,促进全县农产品营销及农业生产要素有效流动。
1 农村商品流通调查
1.1 基本情况 近年来,舒城县在信息化推进中注重基础建设,更加发挥民众在推动经济信息化的主力军作用。据《舒城年鉴2013》报告显示,2013年,全县固定电话用户9.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52.5万户,互联网用户5.5万户。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时代到来,广大居民利用手机、移动终端、电脑等互联网终端,网上交流、网上购物、网上开店越来越旺。截至2014年底,全县有近95%的网民通过互联网、微信、微博开展交流互动和网上交易活动。
1.2 网上流通情况调查 笔者对该县城关镇线上交易情况进行了调查。七星村是城关镇羽绒制品生产专业村,该村羽绒集团公司是全县较早开展网上交易活动企业之一。早在2005年,该集团就通过网上发布信息,通过订单组织生产。2013年,该羽绒业通过阿里巴巴网站,实现线上线下交易额达1.8亿元。城关镇七星羽绒工业园区是一个县级羽绒专业园区,随着一大批羽绒企业相继落户园区,企业通过电商平台和较为完善的园区物流,一条“传统交易”转为“网上交易”新路子逐渐形成。
幸福村在2013-2014年,积极开展农产品信息发布活动,特别是幸福香米、幸福水产、幸福草莓和幸福田藕等农产品通过网上营销,走在全县前列。两年间,该村通过互联网开展线上线下交易97笔,累计创收1 152万元。蔬菜村生产村舒中村,建设了15hm2蔬菜示范服务基地,并通过网上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在网上发布蔬菜产品信息,实现蔬菜双向流通,蔬菜销路十分畅通,农民增收效果十分显著。
幸福村是农业生产品通过互联网营销较好的村。但也有少数村因信息不畅、物流业不发达,导致农产品滞销的也存在。2012年10月,永安村100hm2萝卜严重滞销。后来该村通过该镇综合信息服务站在安徽农网上进行了大量萝卜信息的发布,及时找到了买家,有效地化解了萝卜滞销的风险,挽回了菜农280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
为解决农村买难、卖难问题,实现“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舒城县政府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在2015年建立80个村线上线下服务站,首批建设20多个村级服务站已投入运营。笔者对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马河口村级淘宝站运行情况进行了解,周边及附近的很多农民对网上淘宝有了进一步认识,很多村民通过村级服务站订购了服装、鞋、儿童玩具和家电,平均每天下订单不少于20笔,完成交易额1 500多元,同时少数村民特别是一些大户对淘宝开店产生了浓厚兴趣,希望能够把自己生产的农产品销售出去。
2 制约农产品流通的两大因素
2.1 县级专业市场的限制 农产品流通必须依赖完善的专业市场,完善的物流集散中心,以及通过互联网+、及物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仅目前而言,舒城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现代意义上专业大市场,农产品收集、仓储、运输水平较低,成本大、风险大。
目前全县现在的商贸活动70%以上还依靠传统营销方式,农村信息最后1km还不畅通,销售成本较大,农产品收益率仍然较低。只有加强物流市场建设,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才能有效解决现代农业销售问题。
2.2 乡村基础建设限制 要把舒城生产的农产品及时、畅通高效输送出去,把外面新产品、新技术,以及农业生产要素等畅通地引进来,目前条件仍然不具备,究其原因,除了专业市场的限制,乡村物流功能薄弱也是另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在发展县级专业市场的基础上,乡村相关配套建设,包括交通运输、信息基础、乡村配送等必须跟上,特别是偏远乡村,由于交通、物流、仓储、配送等制约,农产品和农业资源,很难及时有效流通,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3 建设“中心+市场”是农产品流通关键
3.1 集散中心 舒城县位于安徽省中部,206国道、105国道、沪蓉高速公路、合九铁路贯穿境内,3条省级公路连接四方,水路运输通巢湖长江,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东新区,位于县城合安路东侧城关镇境内,G206、S317、客运总站、路里桥(舒勤)立交成为东城区交通枢纽和中心,也是舒城资源外引内输的核心。所以该区交通完善,功能配套服务强,是构建城市交通、商贸枢纽主要板块,是农村产品流通中转的关键。
3.2 专业市场 城东新区是舒城县城市东扩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位于城东新区的舒城综合大市场是按照现代专业综合市场标准建立,它是集贸易、仓储、中转、配送、智能、信息化于一体的综合市场,是构建现代物流体系,促进舒城农村商品、农业生产要素流动的市场新区,是农产品走进电商平台、搭乘物流快车的基础。
4 加速“互联网+农产品流通”发展对策
加强“互联网+农产品流通”深度融合,就是要加强对农村商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依托互联网+。要推动农产品物联网、物流网、信息网智能化建设,就要做活城乡双向流通网络,打通农村商品流通的“最后1kg”通道,就要完善农村电商综合平台,建好电商综合支撑体系,促进农产品线上线下高效快捷流通。
4.1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电商 2012年以来,舒城县大力实施美好乡村建设,以产业为支撑,促进农业生产向生态化、效益化转变。2014年,全县粮食总产量42.8万t,蔬菜总产量30.6万t,水产品产量3.6万t。发展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3家。针对快速发展的现代农业,为了使农业生产品提质增效,县、乡政府要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科技注入,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村大户和广大农民,积极开展网上贸易、移动交易,降低生产销售成本,为农业生产提质增效。一是加强互联网基础建设,提高信息入户、入企,建设信息“高速公路”。二是建设城乡物流综合性信息平台,实现农产品生产者(农户和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和物流运营主体之间共享资源、共用信息。三是推动电商发展,物流环节智能化。将加工、整理、仓储、运输、装卸、配送、信息处理等有机结合,并逐渐达到智能化,实现各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
4.2 健全物流体系促流通 构建和加速农村物流网络建设,是现代农村生产发展的必备条件,农村物流是双向流通,集包装、加工、仓储、运输、装卸、配送为一体的活动过程。当前,县政府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城东新区功能定位规划,搞好舒城大市场集散中心建设,完善物流中枢各项功能。要依托舒城绕城“准高速”、舒勤交通枢纽、万佛湖旅游快速通道、G206、S317、S315等国道、省道,健全“物流路网”,建设物流发展“高速公路”。同时在乡镇可依托村级、供销超市、农资超市、农村集市等设置网点,健全乡村物流服务体系。应加强物流发展现代化,建设中转、仓储、配送、信息服务、智能化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平台。针对农产品生产季节性强、鲜活性、量大不易储藏运输等情况,切实做好农村物流与专业市场有效对接,要重点做好农村产业物流设计与建设,促进县乡物流协调发展。 (责编:张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