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生”视野下提升初中语文作业品质的实践与思考

2015-08-19沈明亮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做作业共生作业

沈明亮

“作业”既是教学过程最为常规的环节,也是教师评价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情感体验深度的基本指标,还是洞察教师教学理念的一扇“窗户”。作业日益成为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学效益的高低、学习兴趣的强弱、学习能力的高下,几乎都取决于学生作业的量的多少、质的高下、灵活性的强弱等。在新课改实行后,课堂教学领地进行着轰轰烈烈的变革,但作业领域却较少得到关注。“作业是教学目的得以实现的手段,独立作业管理在不同层次的学校教育和所有科目的教学中,都非常必要”。提高作业品质的实践和研究,能最大层面地发现当下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度和效度,真正实现轻负高质、有效助学的目的。

一、剖析当下初中语文作业的现状

现下语文作业数量庞大,大多数学生认为做语文作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考试中拿高分,只有少部分同学认为做作业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并发展了兴趣爱好;在评价语文作业是否有效时,只有一半的学生感觉语文作业有效。学生做作业的量很大,但是教师对学生作业的处理随意性大,评价方式简单。教师只是关注学生有没有做作业,但很少去在意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重结果、轻过程势必导致作业低效化。在对初中生作业调查中所发现的“量大”“无趣”“低效”和评改标准过高的问题都指向了作业本身的“非生命性”。

二、实践初中语文作业的新模式

(一)“共生”作业研究的缘起

“共生”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它是达尔文进化论的延伸,进化论关注的是生物的对立与竞争,共生理论则关注生物间的促进与依存。共生理论不仅存在于生物界,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教育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它体现了“一种生命的表达,一种主体的呼唤,一种意义的阐释,一种历史的回声,一种价值的建构,一种理想的追求”。现今社会的人才培养催生教育共生的转向。共生作业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写作业的过程完成知能学习,获得生命感悟,正确认识他人、自然和社会。共生理论下的生命意识,将学生作为一个“人”,做作业的过程成为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二)“共生”作业的初探

共生教育理念强调“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发展的过程,关注学生过程中的成长体验”。做作业是课内学习的延伸和发展,完整作业的过程是:学情调查—作业布置—作业指导—作业批改—情况反馈。在对初中语文作业调查中显示,只有30%的老师,10%的学生认为在常规作业中包括“学情调查”“作业指导”和“反馈”,只有5%的教师会依据学情布置作业,作业布置后从未关注过学生完成作业过程的老师占到85%。实质上,作业体现师生教学的交流过程,在过程中实现了知识与情感的互通。共生作业的过程性体现在:方法的指导,作业要能体现学生思考和表达的过程;思维的参与,做作业的过程就是言语思维训练的过程;最近发展区的设置,做作业也需要有“跳摘桃子”的乐趣,这种乐趣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情感体验,做作业也是一种审察自身、体验成功、身心愉悦的过程。

(三)“共生”作业的实践

共生作业的实践,能智慧地完成从书本向人本的转型,对知能的重新认知,对教学艺术的完善追求,对生命尊严的真正尊重。针对目前学生做作业情绪低迷、作业低效、评改无力等现状,如何唤起学生做作业的兴趣,在有限的作业容量内提升作业品质,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改变作业形式内容,构建作业共同体,营造做作业情境,重塑作业评改体系都是提升作业品质的有效途径。

三、探索高品质的语文作业

(一)心与智的协同共生,创建优质的作业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是一种关于学习和学习者的社会性安排,它提供给学习者围绕共同的知识建构目标而进行社会交互的机会,以活动为载体的社会交互中蕴含着多种层次的参与。”在共同体中学生能彼此交流,分享学习资源和成果,共同完成相关作业内容,并在相互影响和促进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伙伴关系。

1.遵循积极互赖,构建生本作业组

“积极互赖”原则强调,作业过程中学生不能离开集体的帮助和协作而独立进行,因此作业小组的构建要体现共同体精神。作业小组一般由4-6人组成,常见分组有:异质组,学业智力特点“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提供平台;两人组,同桌、邻桌构成,完成听写、背诵、朗读等简单的学习任务;时差组,由于学习力的差异,优等生较快完成学习任务,可以多次参与各组交流,学困生能有更多作业时间,并分享更多优等生的经验。

2.确保任务适配,搭建共同体活动平台

作业任务决定作业形式,“选用合作学习的重要依据,是作业内容有否涉及互动、互助、协同、整合、辨析和表现等因素”。不同任务需要搭建不同的作业完成平台。圆桌会议式作业组:这种作业组的形式下,每位同学就自己的作业发表观点;拼盘式作业操作:为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在拼盘式作业操作中体现“分层学习”的理念。

3.培养人际技能,促进作业共同体运转

共同体旨在实现学生情感与智慧的碰撞,因此在做作业过程中渗透人际交往力的培养,能更好地促进合作做作业的实现。

首先,创造交流机会。其次,培养对话技能。如让学生采访周围成人,采访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少年时期你有烦恼吗?如何解决的?学生为了采访需要打好草稿,可以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在采访时,采用哪种提问方式更自然?应该说怎样的话?怎样营造谈话氛围?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学会依据场合和对象的不同采取不一样的说话方式。最后,鼓励群体分享。创建以“展示与分享”为核心的作业文化,不定期开展“我最喜欢的图书推介会”等,让作业不再是沉重的负担,而是共同体的一种乐趣与积极的生活方式。

(二)知与行的融合共生,营造生态化作业情境

教师要提前在教学或作业过程中,为其提供能激起内心情感体验的生态化情境。“生态化的作业情境是师生、生生与作业内容之间互相作用而构成的结构、形态与优化、调控”,生本作业的落实需要生态化的情境的支持,真正让作业落实在生活中,停留在过程里,发展在互动上,从生态的情境中提升作业质量。

1.生态内容:从学生生活“做起”

生活是作业的基石,鉴于初中生本身阅读视野较狭窄,作业要给学生多创造更生态化的语文空间,如每节课语文课设置5—10分钟微型小讲座,演讲的准备过程就是做作业的过程;每周完成若干篇小日记,如“日省吾身”等生活记事,树立学生回归生活、表达真情的意识;采用“名句寻根”的形式,鼓励学生积累格言警句,在摘抄中融入自己的思考和表达。“当鼓励学生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时,他们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就特别深;当学生意识到所学的知识会马上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时,那么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就越发有意义”。

2.生态过程:关注学生的作业体验

生态化作业情境的塑造需要师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关注做作业的状态、需要和情感变化。首先,教师应保持对学生做作业过程的关注。寒假期间,笔者定期让学生把所写作业用彩信的方式发送,随后用短信的方式回复评价;周末作文要求学生以电子文档发到邮箱,教师以“修订”的方式来呈现作文的修改痕迹。其次,让学生自觉感受做作业的过程。笔者在每日语文作业中开辟了一个“笔尖点滴”窗口,学生可以在其中写下做作业的困惑、感触、创意等。最后,在过程中渗透方法指导。制作“课前预习指南”等便笺纸,分发到学生手中,提供切实的学法指导。

3.生态形式:在“互动”作业中“发展”学生

建构主义教学观提出,知识是在交互中形成的,生态化的生本作业要引导学生互动化语言实践获取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第一,设置作业要面向全体。第二,互动作业要触动个体的心灵。第三,互动作业要积极向现代技术靠拢。比如针对学生对课外名著阅读兴趣不高的现状,可以设置主题网站和讨论专区或者用微博代替日记等。

(三)情与理的和谐共生,构建生本作业评价体系

作业评改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共生理念强调:“教育评价的实现过程是评价双方共同建构、共同探索的过程,教育评价双方不是外在于教育评价活动,而是在教育评价活动内。”面对初中生这个群体,树立良性作业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1.评改内容体系:由标准走向自由

批改作业不能仅是判断正误,而要通过评改的过程了解学生做作业的过程,体现评改的动态功能。首先,视角多维化,不仅关注作业成果,更要将教师的情感融入到学生的读写实践中;其次,批改范围选择化。作业批改要处理好批改的质与量的关系,一是抽样改,随机抽取小组或者特定学号的学生精批细改,轮流替换。二是面批面改,学生可自由组合,主动约定时间,在老师处面批面改。最后,批改依据综合化。判断学生作业优差,不局限于作业上可见的对错、字迹,而要兼顾学生写作的习惯、态度、时间,建立积极的评改模式。

2.关注评改主体:由单一走向多样

作业评改要打破教师的“独断专行”,真正要提高评改效度,须使评改主体多样化,建立学生、老师、家长多重主体有机结合的评改方式。第一,增加学生评改的机会,选择批改人员是不仅要给优秀生机会,也要给其他学生机会,通过批改作业的过程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得失。第二,创造师生共改条件,学生初评,教师复评,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并促进“二次表达”的实现。第三,将家长纳入评改体系。笔者曾在开学初为家长发放语文作业评价表,邀请家长参与到学生的个别作业中,细化标准,让家长能更好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起到监管、督促的作用。

3.转变评改频次:由整体走向差异

作业评改不是一蹴而就的,制定评改频次的规则,能体现不同学生的差异,并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超前评估:部分优等生可以在上课前自行超前完成作业,并可获得一定奖励措施;延时评估:部分后进生,如若还未能做好作业,可适当延时判分,等他们补学、搞懂后,再给予分数;多次评估,针对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等其补足后,再一次评估,补一次,加一分。使学生在日益增多的分数中,找到做作业的快乐。

四、优化生本语文作业品质

通过系列实践,笔者所教学生对语文作业的兴趣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大多数同学从“有趣”的作业中找到了学习的动力;在对待作业态度上,75%的学生在完成量、书写、订正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班级中后30%的学生作业质量明显提高,而优秀生的作业也多了一些个人的特色和真情的表达。

(一)以作业为舞台,充分弘扬教师智慧

笔者通过亲身实践,体验到了提升作业品质对改变学生学习面貌的重要性,“唯质”的作业倾向也发生了改变,不再以分数和等级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旨在通过作业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作业形式的创新,作业共同体的构建,生态化作业情境的营造和作业评价体系的重构,也提高了教师设计作业和评价作业能力。

(二)从作业走向生活,以作业为圆心辐射“融合教育”理念

“作业应使学生的知识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能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是他们掌握课堂知识的准备,应该让学生在课外去观察自然界和社会现象,发展个人爱好和多方面的智力需求。”作业是学生身心成长的组成部分,并能最直观地体现学业质量与生活状态,因此提升作业品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理想的作业应建立在生本理论基础上,它具有积极的价值追求和教育意义,学生在精简、高效、趣味的作业中去寻找学习的元素,在做作业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体验生活,这种理想的生本语文作业正是当下语文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意义所在。

参考资料:

1.李远《共生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日〕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长春出版社。

3.赵建《学习共同体的建构》,上海教育出版社。

4.孙芙蓉《课堂生态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5.龚孝华《学校教育评价观探索之旅》,教育科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做作业共生作业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独立做作业,我可以!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作业
我想要自由
做作业(2则)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