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访客·无为·古迹

2015-08-19施立卓

大理文化 2015年7期
关键词:大理

施立卓

无为香杉迎来不速客

大理,天气常如二三月。

1942年3月25日,就在这样气候宜人的大理,无为寺来了三位中年游客,从衣着及举止上看,这是非同一般的来客。他们从城里滇西警备司令部所在地杜文秀帅府出发,一路走一路谈,健步直前,乐而忘倦,连抬滑杆的伕子和扛枪的卫兵在后面都几乎跟不上。一直到了崇圣寺以北的五里桥,从平坦的公路拐上崎岖的缓坡时,他们才想起应当以滑竿代步了。他们之中那位穿一身白色西装书生模样留着分头的游客,显得有些古怪,好像滑竿座扎屁股,他不时地跳下来凝神四望。走走停停,待绕过山麓一座上面写有“南诏胜迹”四个绿色大字的高大照壁,他们一行就缓步跨入古寺了。

这时,大理县的县太爷李少和早已在寺门迎侯。从李县长与客人的交谈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他们是李县长邀请来游这座古寺的客人,那位身着戎装的军人姓赵,乃是滇西警备司令兼楚(雄)大(理)师管区司令,官职不小却没有一点将军的派头,满身文人气质;而另一位穿长衫戴眼镜的是从昆明来的教授。主客三人正在聊天,却不见了那位西装客。他究竟什么时候离群而去的呢?原来一路沉默寡言的客人,一头沉缅于山光水色之中,此时早已手捧着本子在寺门前三株高大的古树下写生哩。他一面画一面不停地赞叹:“非同小可!非同小可!罕见!罕见!”

话说李县长的这三位客人,确实是非同一般的人物。此时,抗日战争的烽火正燃遍中国大地,滇西边防步步吃紧,他们一行怎么还有闲心来游古寺呢?说起来这是当时的一种生活方式,在坚持持久战的中国,每个人都因不同的位置有着各自为抗战尽力的不同方式。就说那位穿长衫的教授,他是西南联大鼎鼎有名的教授罗常培,他用特有的方式为民族的精神鼓劲:而那位被风景吸引着的西装客是刚从南洋为抗战募捐后归国路过大理的驰名画家徐悲鸿:又当客人又当主人的将军叫赵诚伯,字德恒,1888年出生于云南省腾越厅(今腾冲县)清水乡,这一年54岁,是三人中最年长者。赵将军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骑兵科,民国九年曾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的参议。他博闻强识,健谈工诗,每逢茶余酒后,谈笑风生,四座叹服,几乎不容旁人有插话的机会;他善写律诗,很得李商隐的韵味。他尤其爱结交名士,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日军趁机南下,侵占新加坡、越南、缅甸等国。当时,许多爱国人士和华侨纷纷取道滇缅公路回国参加抗战。徐悲鸿是这些爱国人士中的一员,这次远行已经是他的第六次南洋之行了。1939年1月,他身着夏威夷T恤,随身携带着一千多张书画精品,从印度、缅甸和马来半岛抵达新加坡。在码头上,他向新闻界再三表示,此次南洋之行的目的是通过画展进行抗日募捐,“将自己所能贡献国家,尽国民的义务”。为了这一宗旨,徐悲鸿创作出了像《愚公移山》《放下你的鞭子》这样激发民众抗战热情或反映民众抗战愿望的经典名作。直到1941年12月新加坡被日军侵占,他才取道滇西回国,途经大理,和其他爱国义士受到赵诚伯将军礼遇。给一位风尘仆仆劳苦功高的爱国画家,提供一个稍事休闲的机会,这样的生活方式也是应该的。我们也不能不为身为司令长官和一县之长的两位当权者,对两位爱国知识分子的礼贤的行为所感动。“画家写古树,教授纪游踪,将军徒步陪,县长寺门迎。”在战火纷飞的时刻,在悠闲的表面下体现的是怎样不平凡的生活方式啊!

在大理,徐悲鸿就一直住在赵将军设在大理古城杜文秀帅府旧址的司令部里。司令部背苍山临洱海,环境幽静清爽。徐悲鸿深深地被这里秀丽迷人的水色山光所陶醉,每日兴致盎然地作画。因庭院内多松又多鼠,他创作了一幅《松鼠图》赠与赵诚伯先生。画上题字是:“大理军署为杜文秀帅府,岁壬午,诚伯长兄驻节于此。庭后此物甚多,生擒其一,充我画材,玩竞放之,亦快事也。悲鸿记。”离开大理前,他又手书两副对联相赠,其中一副是:“其人世无比;此地名不虚。”对老朋友的学问文章和大理山水风光极为赞美。悲鸿先生在大理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在遍历苍山洱海及宾川鸡足山之余,还作诗纪念他同赵诚伯先生的彻夜长谈:“儒雅风流赵使君,文章屈宋与争衡。苍山之下杜王府,剪烛倾谈罢不能。”并特意用铅笔为赵诚伯画了一幅肖像,惟妙惟肖,神形俱佳。离开云南后,悲鸿先生时时想念赵诚伯,曾亲书赵诚伯旧作一首,赠与友人:“千年崖石暗销魂,水国干戈列洞门。杜宇声声啼不住,望夫人早化春云。景卿先生雅正,悲鸿。”

徐悲鸿由缅甸经云南腾冲、保山到大理,沿途义卖画作,筹集抗日经费。他在大理停留月余,举行了一次义卖,共卖出五十多幅画,收入两万多银元。随后,他将全部所得通过“富滇银行”汇往总部设在昆明的“云南省各界抗敌后援会”。

罗常培则是在3月24日这天,把云龙、泸水和剑川的民家语(白族语)记录完,准备回昆明,热心的赵司令答应为他联系车辆,并挽留他多住一个礼拜,于是就有了这次无为寺的壮游。

这几位不速之客的出现让苍山兰峰下的无为古寺蓬荜生辉。

后来,对于这次无为寺之行,作为语言学教授的罗常培先生曾在《苍洱之间》一书中作了生动的记述,其中有一段写徐悲鸿为古香杉写生的记录:

站在(晒经)坡上向东眺望,洱海澄碧如镜,鸡山迤逦如屏,拿望远镜来细看,连鸡山顶上的楞严塔都清清楚楚地摆在眼前。回首西顾,三棵唐杉的雄姿,掩覆在苍山的底下,因为光线、方向的变换,和进山时所领略的景象又不同了。在坡上凝望了许久,天风虚岚,牵衣萦发。跑回寺门前,悲鸿正在替三棵唐树写生。他先用木炭起稿,再用铅笔墨笔钩勒,对于光线的向背,皴纹的稀疏,丝毫都不肯草率。

此次大理行,徐悲鸿还兴致勃勃地游了清碧溪,写下一首古诗:“云冷幽岩里,花香太素心。蚌开浮错彩,石破见空青。思欲启龙女,商量召洛神。果然一洗髓,自觉梦魂清。”并赞美清碧溪:“峰壑林泉无一不可入画。”而且撰写了联语:“乞食妙香国,消魂清碧溪”和“和风荡洱海,白雪点苍山”。对于文献名邦大理,这是在特殊时代极不平凡的纪念。

有为无为,有岸无岸

说到无为寺,一般人或许要盘根究底,这是什么样的寺院,始创于何年,为什么寺名叫“无为”?

徐悲鸿一行到无为寺时,大殿前悬着清光绪二十一年有个叫刘安科的人题有“清净无为”四个字的匾。对佛学颇有研究的罗教授对此不以为然,用“清净无为”解释无为寺是不够准确的,是以道教解释佛教。佛教里的“无为”含有很深的禅味。什么是“禅”呢?“禅”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即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只能领悟。禅可以开拓心灵和启发智能,引导人们进入超凡脱俗的自由世界。因此,要想用凡人的视觉去参透禅的妙谛,往往是徒劳的。

无为寺寺名的来历,古老传闻颇为神奇。据说南诏阁罗凤的王妃白蓉前往吐蕃,学法于雪山圣峰寺天竺高僧赞陀崛多。后来,高僧南下来到南诏传法,被南诏封为护国法师。高僧结棚点苍山尖峰(即兰峰)龙渊畔,此地为龙脉之地,夜间有灵光现于龙渊,随着灵光现出一只牛蛟,吐珠如拳,光芒交汇月华。赞陀欲以钵盂收珠,牛蛟哀求,愿归沙门,遂被封为护法青龙。高僧于渊侧参禅讲经三年,收董伽尤为徒,传迷魂秘法于王妃白蓉。之后,赞陀云游四方,遍走南中,沿途除灭山精水怪七七四十九条,只身返回天竺八年。高僧再次来南诏时,天宝战事刚结束不久。师闻因董白二徒在战争中施法术而死伤过重,遂责令二徒面壁思过。阁罗凤死后,异牟寻携王子寻阁劝拜见赞陀。赞陀回天竺时,携来香杉苗五株,于是借见面之机,由伽罗尤、白妃、异牟寻、寻阁劝和他白己各植一株于龙渊边。此时,异牟寻问高僧:“植树为何?”话音刚落,空中祥云上忽现庄严妙香公主大势至菩萨相,念偈语道:“有为无为,有岸无岸;身居龙渊,心达彼岸。”贞观九年,异牟寻归唐,就在龙渊所在建无为寺修龙苑十二院阁。

“无为”二字原是道家名词,后被佛经翻译家意译作佛语。《景德传灯录》里有个故事说,大月氏国有个婆罗门之子鸠摩罗多的僧人在中天竺国时,阁夜多大士很委屈地问他:“我的父母心中常供养佛以求佛道,但不知是什么因缘,他们却长年疾病缠身,不得安宁。而我们邻居那人经常行凶杀人,从不乐于修行,却一直安居无恙。这其中的道理我一直弄不明白,请禅师为我解说!”尊者说:“业通三世,如影随形。积善余庆,积恶余殃。心本清净。无生灭,无造作。无报应,无胜负。寂寂然,灵灵然。一切善恶有为无为皆如梦幻。”这是禅味很深的答案,然而聪明的阁夜多一听就感悟了,于是断然恳求皈依佛门。

在佛经里,“无为”即“无为法”。法是修行的方法,就如同渡河需要使用船一样。佛教认为,自然的规律是自然而然的,无任何定规。因此,《金刚经》里说:“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意思是说,所有的圣贤都认为没有固定的法,只有各人理解不同而存在差别。举个例子,三大圣贤孔子、老子和本师释迦如来都没有按某个老师的教导,说书上是怎么怎么说的,都是自己针对遇到的不同问题而提出自己的理解。所以,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是佛自己所说的佛法,也好比过河的舟船上了岸就不用惦念。对揭示宇宙真理的佛法尚且如此何况,对非佛法的世间知识,按书说、按人说都是固定的,而世间的一切都是因缘聚会的结果,随缘生随缘灭,没有永恒不变的。一句话,悟道的人务必要明白万法无常。说无为,其实并非无所作为,而是大有为。

传说大理国时崇圣寺和无为寺皆为国寺,是国中传武读书之地。皇族、清平官、九爽、大军将、节度使,其子孙可以自幼皈依,读书习文至长,录用于国家。两寺住持大比丘多为历代清平官等高官。如果说崇圣寺是国师所居地,那么无为寺就是地位显赫者修行的最佳场所。因为,只有明白“无为”,才能修成正果。

无为寺里有八景

坡曰晒经,风敲玉罄,趁日暖风快和过月桥,登驻跸:

泉名救疫,树列香杉,爱泉清树古闲邀阁老,步华楼。

一杨荣升

对于这副长联,罗常培先生在游记中说:“大殿的楹柱上有民国二十四年邑人杨荣升所作长联……寺僧大乘说这副对联包括‘无为八景,实际上已经大半湮没不存了。”

“无为八景”在《大理县志稿》“杂志部·古迹”有记载:“无为寺在兰峰麓,创于唐,丙辰变毁寺。门楼为翠华楼,东北有驻跸台,以忽必烈南征驻此得名。寺前杉松五株,老干撑天,枝柯如龙形,皆东向,高数十丈,大数十围,今仅存三矣。东有月涵桥,以月初生含于桥上,故名。后一泉日‘救疫泉,六诏时时疫流行,饮之得痊。西北有晒经坡,世传唐僧玄奘取经时晒经于此。西南三里许,有阁老岩,峭壁千寻,高出峰半,青苍突兀,高不可逾。南俯双鸳溪,松声泉韵,互相答响。上有洞,深不盈尺,石榻平展,可坐可卧,遥望西南诸峰,白云舒卷,千态万状。云间积雪皑然映。对此使人名利之心俱淡。有汝南王之玉罄碑,扣之有金石声,今不知其处矣。

鲁迅曾讥讽中国方志里的“十景”、“八景”之类,说“大抵患有一种‘十景病,至少是‘八景病”,他主要指那些无聊士大夫硬拼凑的空洞无物言不及义的那些陈词滥调。相比之下,无为寺的这八景,除“月涵桥”一目外,都很实在。这“八景”反映的是一段历史、一段传说,把无为寺的历史文化充分体现出来,非常形象。

阁老岩

首先说“阁老岩”。阁老岩在无为寺西南的苍山腰,远远望去酷像一只正要腾飞的鹫鸟。

抗日战争时期在喜洲华中大学任教的楚辞专家游国恩教授对无为寺也很感兴趣,专门考证“无为八景”。对阁老岩,他的解释是:“阁老岩旧志‘艺文志不见题咏,所谓‘阁老者亦不知其何人?”然而,窃以为“阁老”二字似有大文章可作。我们知道,佛教徒曾称无为寺后的点苍山为“耆阁崛山”,而“阁老”很可能是与“耆阁”形近而误传。

“耆阁崛”是梵语,本为“贪食者”之意,其后转指兀鹫,此类鹫鸟羽翼略黑,头部灰白少毛,好食死尸,柄于林野。有时译作“姑栗陀罗矩吒”,或阁崛山、耆阁多山、崛山,意译为灵鹫山、灵山、鹫头、鹫峰等。佛经《大智度论》卷三载:“耆阁名鹫,崛名头。”因“山顶似鹫”,山顶柄有众多鹫鸟,故名。这座山位于中印度摩羯陀国首都王舍城之东北侧,相传释迦牟尼在世时曾在这里居住和说法多年。

据记载,佛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二百余会,最后在拘尸那城圆寂(逝世)。死后,由五百弟子回到耆阁崛山,公推阿难为长老,结集佛陀在世时所说的经法。这些经法都是靠传闻和笔记加以整理,因此在每部经书的第一句都冠以“如是我闻”。相传,阿难坐禅的时候,天魔波旬变成雕鹫来恐吓阿难,佛陀就隔着石壁用神力伸手抚摩阿难的肩膀,阿难就不再害怕了。现在还存在雕鹫的爪痕和壁上的手孔,因此这座石窟就被称为雕鹫窟。

晒经坡

晒经坡在无为寺东南半里的地方。清康熙年间任大理府通判的黄元治在《大理府志·古迹》中说:“晒经坡在兰峰无为寺之上,广三百步,不生草木,世传唐时高僧晒经处。”

据《大理县志稿》记述无为寺晒经坡时,也是说这里是唐僧玄奘晒经的地方。大理的白族民间故事《唐僧过洱海》也有相同的传说:唐僧挑着一担取回的经书,从天竺经西藏、由中甸至永胜到洱海东岸想往苍山,但人生地不熟,不知从哪里渡水。正徘徊间,见湖面上出现一座耀眼的长桥。谁知刚踏上去,桥就垮了。原来这是一座由洱海鱼群集成的鱼桥,狡猾的鱼中途承受不了跳跑了,以致唐僧和经书一起落入水中。正在危急之时,泥鳅纷纷游来将唐僧和经书托起护送到海西脱险,最后来到无为寺平地上晾晒。因此,大理的佛教徒历来忌恨鱼而敬泥鳅,每年七月要往洱海放生,放的就是泥鳅:而念经时有节奏地敲打木鱼,就是对狡猾鱼群的惩罚。寺旁那块平地也就叫“晒经坡”。

除《大理县志稿》称唐僧为玄奘外,明代以前的记载只称“唐僧”,所以有人认为这是一位从唐朝来的一位大德高僧,不一定指玄奘。不过,大理有关唐僧玄奘西天取经路过这里的传说还有不少。

救疫泉

按大理明清时的方志中的记载,无为寺中有救疫寺,寺里有救疫泉,又称救疫井。传说在南诏时,流行瘟疫,喝了这里的泉水病得以痊愈,故此寺泉均以“救疫”名之。当清康熙年间,姚安文人高甭映来游无为寺时,寺已毁而井犹在。他在《救疫寺》一诗的序里解释说,井水味甘冽,为什么能治病呢?是苍山上六角花瓣雪花所融化成,而雪能消毒,雪融的水怎么不能痊疾呢?这和人饮仙家菊泉能延年祛病是一个道理。

除了晒经坡、古杉,救疫泉是无为寺八景中一直传下来的实景。后来,救疫泉北面不远处修建起一座药师殿,从而强化了救疫泉的佛教内涵。

药师殿供奉的是药师佛,药师佛的全称是药师琉璃光如来,又称大医王佛、医王善逝等。佛教认为,按地域划分,佛国净土有“横三世”:中间婆娑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和东方净琉璃世界。释迦牟尼是婆娑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药师佛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经》说,药师琉璃光如来成佛后,在东方净土化导众生,且誓愿为众生消除灾苦、求得现世安乐。他发的十二誓愿中第七愿是:“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众病逼切,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亲无家,贫穷多苦;我之名号一经其耳,众病悉除,身心安乐,家属资具悉皆丰足,乃至证得无上菩提。”因此,药师佛在病人及其家属中享有很高的声誉。据传说,藏医学名著《四部医典》,即为药师佛所传。在仙人居住的药城善见城里,有一座用五种珍宝建成的无量宫。宫殿里装饰着各种珍贵的药物。这些药物能医治龙病、赤巴病、培根病、合并症、综合症等四百零四种疾病;能使热病转凉、寒病转温,并能消除八万邪魔,使一切愿望都能实现。在无量宫中的琉璃宝座上,端坐着导师世尊医药上师琉璃光王。导师的周围有天神、仙人、外道徒、佛教徒等。其时,导师世尊医圣琉璃光王,进入消除四百零四种疾病的医王之名的禅定中。进入禅定不久,从心房里发出了千万道各色佛光,普照十方,消除了十方众生的心理疾苦和无明所产生的一切三毒疾病。佛光复又消失在心房里。而后,又从导师的心房里变化出一位明智大仙,端坐在空中,向仙人们讲道:“善哉!众道友!你们应该知道,人类为了预防和医治疾病,应当学习医学秘诀;为了长寿,人们应当学习医学秘诀;为了法、财富、安乐,人们应当学习医学秘诀:为了从疾病的痛苦中解脱众生以及受人尊敬,人们应当学习医学秘诀。”此时,从导师琉璃光王的舌面上发出了千万道各色佛光,普照十方,纠正了十方众生在言论上的过失,消除了病魔之苦,佛光复又消失在舌面上。之后,又从导师的语音里变化出一位称为“意生”的仙人,他向导师顶礼之后,在导师面前做了个狮子顾盼的姿势,请求道:“善哉!导师明智仙长!为了白己和他人的事业,应该如何学习医学秘诀,请导师赐教。”明智大仙讲道:“善哉!众仙长!应当学习医学秘诀论,应当学习其中的支分,应当学习其中的点分,应当学习其中的会分,应当学习其中的经分,应当学习其中的章分。”二者一问一答,由此演说出四部医典。

汝南王碑

汝南王碑,又叫“玉磬碑”,今已不存,“毁于兵火”。传说,“石品最佳,声如戛玉,故名”。最有名的是嘉靖九年,杨升庵在《点苍山游记》中所记的无为寺汝南王碑,他写道:“汝南碑,声如玉磬,清越可听。因以木击之,歌少陵‘春山相求之句。”

碑文是明朝的汝南王所作,描述了无为寺的景色和作游山后的感触。碑名叫《汝南王游山记》,现在照李元阳万历《云南通志》所录,全文如下:

叶榆多名山,拔地峭竖,相供林立。其紫城西北有曰“银溪山”者,盖苍山名峰之一。其麓有溪,出自峰之北崦,其阔约二十弓许,东流入洱海。寒泉清洌,可饮可濯;时雨乍晴,飞澜走湍,泠然可听。溪之旁,多秀石香草。翠肌而玉脉,碧叶而金花,好事者往往取为窗轩之玩。由溪而入,榛莽蒙翳,路若穷然,思欲回履。忽闻绝壁峭岩之间有人声,知为幽胜之所。遂披藤扪萝,且歇且进,历幽峦,蹑石蹬,倏然若飘浮骞腾,则身已在万顷云上矣。流盻容与,愈进愈佳,松涛响空,兰气袭人,乃忘其向之疲也。行可数里,两山豁然,奇秀迭出,中有龙象之官。数缁衣导余以入,烧枯松,煮寒泉。有名龙苑庵者,构于风篁云水之杪,又龙象尤胜之所。因而登之,海霞岛云,来吾目中。天风虚岚,牵衣萦发。余即床跏趺,对僧无语,不觉时移而夕阳在木之末矣。既而叹日:人之处世也,其志虽洁,其劳役则不克以安乎外;其行虽清,其思虑则不克以佚乎内。余生也乐安佚,爱清洁,故自髫岁已抱潇洒之怀,尘表之想。以时多舛,不克即遂。重蒙伯父皇上拯余一生于万死之中,置之极安之地,心怡身荣。故得探此胜事,亦足以惬素怀,譬池鱼笼鹤游泳翱翔于巨壑青冥耳!何其幸哉。向之所谓志洁行清者,其或庶几乎?噫!景因人而胜,人寓景以乐。昔兰亭不遇右军则修竹鞠于榛林,清流混于污池矣。是峰也,使予不记其梗概,则山川秀气湮没于遐陬,将来岂不为云林之愧屿?僧妙谈等请志诸石,以为好事游览之故事云。

这篇游记的作者汝南王究竟是谁呢?

明太祖朱元璋一共有二十六个王子,除长子懿文太子朱标(即建文皇帝的生父)早殇,以及最小的儿子朱楠未封爵外,其余二十三个王子都封为藩王。其中燕王朱棣于公元1403年以“靖难”的名义起兵夺走建文的皇位,成了永乐皇帝明成祖。据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明朝王室中来过云南的有四人,其中建文皇帝在民间传说中言之凿凿,但史无确载。其余三人:一个是岷王朱楩,是朱元璋的第十八子,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封国于岷州(现在的甘肃南部),称为岷王。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考虑到云南平定不久,总兵沐英又刚去世,于是就将朱楩改藩云南。沐英是洪武明太祖的义子,经营几年,云南就成了沐家水泼不进针插不入的独立王国,容不得外人(即使是王子)插足。果然不出所料,朱元璋一死,沐英之子沐晟就进谗言于刚登上皇位的建文皇帝,朱楩因此一下子被废为庶人(平民),而且流放福建漳州。不久永乐皇帝登基,朱楩王复原位,改封湖南武冈。另一个是朱橚,朱元璋第五个王子。洪武三年,朱橚被封为吴王(封地在现在的河南开封),十一年改为周王。朱楠与燕王朱棣是同母弟兄,聪明好学且工词赋。不过他恃才傲物,人缘很差。建文掌权之后,对于他和燕王之间的这层关系总是提防着。朱橚的第二个儿子叫朱有勋。他为了讨好建文皇帝,乘机奏本,告父亲暗中伙同燕王谋反,建文立即派人去抓捕朱橚,并以功封朱有勋为周王辖下的汝南王。朱橚连夜逃亡到了边远的云南蒙化,结果还是被抓回南京关了起来。在这生死关头,燕王夺得王位,成了永乐皇帝。朱橚转危为安,藩王得以恢复,而且还加禄五千石(当时正一品文职官的俸禄也不过一千石)。虽然,朱有勋曾告发过亲叔叔与父亲,但看在叔侄关系的份上,永乐还是既往不咎,仍然保持他的汝南王爵位,但把他远远地发配到他父亲曾经住过的大理,并在这里娶了一位被称作王妃的白族女子。

驻跸台

驻跸台,又名驻驿台,在寺东南半里许、晒经坡北,周广数百步,为一斜坡。浅草如茵,不生树木。驻跸,是皇帝后妃外出,在途中暂停小住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元世祖忽必烈征服大理时驻过的地方。

公元1206年,蒙古族铁木真统一大漠南北,建立了军事政权。其次子窝阔台灭金后,准备进攻南宋,遭到南宋强烈抵抗。1252年,元宪宗蒙哥命他的弟弟忽必烈率军征大理,企图实现南北夹击南宋的战略。1253年,忽必烈率领十万大军,从宁夏入甘肃,经六盘山,结集于临洮(甘肃南)。然后,进入四川西北部,在松潘地区分军三道以进。忽必烈亲率中道兵,过大渡河“经行山谷二千余里”,由现在的盐源、永胜一路抵达金沙江,经后“乘革囊”渡江,到达现在的丽江境内,摩些(纳西)主迎降。此时,身边的谋士姚枢向忽必烈陈言当年北宋进攻南唐金陵时,大将曹彬“不杀一人,市不易肆事”的策略。第二天,忽必烈在马上对姚枢说:“汝昨言曹彬不杀人者,事能为之,吾能为之。”第二年,元军抵达大理城,忽必烈令姚枢“裂帛为旗鼓相当书止杀之令,分号街陌,由民得相完保”。元军兵大理国上关时又受阻,传说有人上言翻越苍山,并说无为寺是苍山麓最近的皇家寺院,是大理国的精神支柱之一,不妨先于占领,以振军威。于是,从苍山西坡翻山后,忽必烈首先就驻驿无为寺,当时驻跸台还有房屋。

元军攻克大理城时,大理国国王段兴智逃往昆明,让段福迎接忽必烈。段福是大理国末代皇帝段兴智的叔父和大理国的重臣,又是宋元之交云南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诗人。据《新纂云南通志》载:“段福,字仁表,大理人,段思平之后。元世祖驻跸大理,福扈驾,以文学得幸,尝从段兴智人观,献地图,条奏治民立赋之法。”段福到无为寺拜见忽必烈,还陪他瞻礼崇圣寺,至今留下《世祖陟玩春山纪兴》、《又题扈从诗》。

忽必烈是元朝的创建者,他生于公元1215年,是拖雷正妻唆鲁禾贴尼的第二子。忽必烈为藩王时,便热心于学习汉文化。1251年,长兄蒙哥即大汗位,忽必烈以皇弟之亲,受任总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南驻爪忽都之地。他先后任汉人儒士整饬邢州吏治,立经略司于汴梁,整顿河南军政,并屯田唐、邓,收到积极效果。1253年,受京兆(今陕西西安)封地,忽必烈又在这里任诸儒臣兴立屯田,兴复吏治,恢复农业,建立学校,进一步取得北方汉族地主阶级对他的拥护,为元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社会基础。

同年,忽必烈受命与大将兀良合台远征云南,灭大理国。1258年蒙哥兴师伐南宋,授命忽必烈代总东路军。1259年9月,忽必烈率师抵淮河,蒙哥在合州前线病逝的消息传来,忽必烈仍挥军白阳逻堡渡长江,围鄂州(今湖北武汉),并以军接应从云南北上的兀良合台军。这时,得悉留守漠北的幼弟阿里不哥擅自征兵图谋汗位,忽必烈立即采纳汉人郝经的献计,与宋约和,轻骑北返燕京。

1260年3月,忽必烈在部分诸王的推戴下,即汗位于开平,建元中统。在中央设中书省,以王文统任平章政事,在各地分设10路宣抚司,任汉人儒士为使。同年五月,阿里不哥也在部分留居漠北的诸王拥戴下,称大汗于和林。忽必烈以汉地丰富的人力、物力为依托,出兵击败阿里不哥。在与阿里不哥鏖战的同时,中统三年(公元1262年)春,益都行省李乘机叛乱,被忽必烈迅速镇压。李的叛乱引起忽必烈对汉人的猜忌,于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废除汉人诸侯的世袭制度,削弱这些家族的军权,在地方上实行军民分治等等,一方面以加强中央集权,另一方面则可严密对汉人的防范。此外,又在各级政权中引用色目人分掌事权,使与汉人官僚相互牵制。中统五年八月,忽必烈又改元为至元。经过从中统元年到至元初年的增改损益,新王朝的各种制度大体上确立下来。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建国号为大元。次年,确定以大都为首都。中央集权政治的重新确立,恢复了正常的统治秩序,对人民的赋役剥削限制在一定的数额之内,并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措施,如立司农司、垦荒屯田、兴修水利、限制抑良为奴等。但是,这个政权也保留了大量的蒙古落后旧制。这些制度在元代始终保留下来,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元代的社会矛盾愈益激化。同时,忽必烈又积极着手消灭南宋的战争,至元十一年,命伯颜大举伐宋。十三年,下临安,十六年最后消灭了流亡在崖山的南宋残余势力,完成了全国的大统一。而在进攻南宋的战争中,大理国的“寸白军”起到了先锋的作用。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治全国的王朝,它初步奠定了中国疆域的规模。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忽必烈病逝,年80,在位35年。

翠华楼

翠华楼是进入大雄宝殿前的门楼,正对5棵杉树。从当时文人的游诗看,明朝及清前期楼尚完好,清咸丰丙辰之乱寺毁,楼亦化为劫灰。光绪间,寺僧元明曾募化重建,近代又毁。

对翠华楼,明代张继白的《叶榆稗史》中有详细记述:

大理国王段素隆逊位为僧,出家无为寺为大德法师。君出家,臣弃家,时弃家持度者千余。无为寺原有寺僧六百余,本文经皇帝段思英出家时部分老僧师徒。寺后二里有宏修殿,内供宏修圆寂肉身。殿侧有禅室数百间,皆比丘参悟闭关地。大德法师入主无为寺,建演武厅于翠华楼前,为国中王室习武之地。翠华楼建于石泉北五十步,楼高六丈,为五重楼。梁柱取材于寺侧,均以两入围巨柏为柱,檀香为梁,取南中檀香为枋板。楼高五重,雕梁画栋,与五华楼遥相呼应。顶层为围栏式,内藏诸经,为大德法师观经处。大德善书画,于四楼为丹青室,内藏唐贞观以来名画书法千轴,绢卷百余。多为南诏时征蜀得于内地,至今犹存。忽必烈大汗南征,天定王段兴智降元于翠华楼.至此大理国亡。明初,翠华楼为南中七子聚会地,楼前植茶花二百余品,皆取自总管府。案因蓝玉两出点苍,火焚大理总管府。劫后,达果移茶花一千余株、兰花千株于无为寺翠华楼前。

在民间,门楼即是大门,俗称大门头,单独竖立的又呼台门。许多大门上砌筑重重叠叠的装饰砖石雕,形似楼台,故雅称门楼。门楼是传统民居三合院、四合院及大四合套院落中不可缺少的导引性建筑。明朝诗人刘谦游无为寺《值雨》诗末有“翠华楼可舒清眺,何必吹笙上碧空”,就是对当时翠华楼雄伟的写照。

月涵桥

月含桥,又称月衔桥,位置在寺门数百步的大照壁下。按开头《大理县志稿》记载:“寺东有月衔桥,以月初生衔于桥上,故名。”应该说,这似乎有些牵强,而且实际内容也不如前面七景丰富,不免让人想起鲁迅说的“八景”“十景”之弊。然而,在溪流之上有一座石桥也不失有点缀之功能。

唐杉

对“唐杉”一景,游国恩先生在笔记中作了长篇考证,他写道:“唐松杉三株并列于今寺门首,三年前余尝游此。三株皆高数丈,大亦数尺,幡郁扶疏,其枝皆东向指,甚为奇异。考此杉不知何时植。桫即杉也。以其年代甚久,故取以为苍山庙古杉之陪衬耳。

至于杉树的数目,古老传闻为5株,20世纪40年代的记载为3株,如今只剩一株。主要原因是附近村民认为香杉树的皮可以疗疾,因此年久枯萎死亡。

罗常培先生在游记中,对这3株香杉曾作了细致的描绘。他写道:“转过粉壁,老远便看见那三棵驰名的唐杉耸矗在寺前了。三棵树都高约十几丈周约四五围,各有各的姿态,一点都不相同。中间的一棵从干旁分出一枝细干来,离地一丈多高,便枝叶扶疏,左右匀称,看着虽然茂密,姿态却不免平凡。北边的一棵主干之外分出三枝细干,经苍山的西风吹了一千多年,所有的枝子都向东指着,比中间的那棵好看多了;可是我顶喜欢的还是南边那一棵。它是一棵独干,在离地五丈许才有枝叶,四条虬枝矫健的向东北指着,另有两枝却指向反对的方向,牵掣作势。远望起来,像几条小龙儿腾空的在云中搏斗:又像一个和巨无霸一样高的拳师金鸡独立般斜撑开两膀在那儿比着奇俏的势子!”

这株杉树的存在还有更深的寓意,它是佛顽强生命力和高洁品格的象征。这高耸入云生生不息的长青树(尽管其中有的消失了),用喻理、类比、明志、比德等方式,阐述教理、比喻人生。

据林业部门上世纪末考查和测量,这种树的学名叫线杉(又称软叶杉、柔叶杉),属于常绿乔木。这株树高272米,胸径2487米,树龄约为960年,树干基部至5米外已空心。清光绪大理进士郑辉典曾有一首七律《夏日游无为寺赋香桫树》就是咏无为寺的线杉的:

枯死苍山万树松,孥云一臂起苍龙。

不为栋梁终千古,只有旃檀散九重。

到此便能消瘴暑,何人更欲辟蒙茸。

斧斤响绝南荒路,日对寒林听晚钟。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爱国画家徐悲鸿对杉树一见钟情,那是他激越民族精神的表现。七十三年前,徐悲鸿为抗战奔波于中外,只要一有契机,他的这种精神就会在作品中激发出来,今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当年为了民族的生存和胜利尽力的三位人士离开大理后,已经去世,我们不能不想起他们。

编辑手记:

本文说的是1942年,徐悲鸿结束了在新加坡为抗战募集经费的活动后,回国驻足大理,在大理无为寺创作的故事。大理无为寺位于苍山兰峰东麓,始建于唐南诏,大理国时兼为皇家寺庙,曾有段思英、段素隆等八位皇族在此出家修行,地位尊贵,其规模仅次于崇圣寺。

正如文中所说:“在坚持持久战的中国,每个人都因不同的位置有着各自为抗战尽力的不同方式”,徐悲鸿辗转南洋数国,通过义卖画作为抗战募集经费,即使是1953年因病去世后,他的家人仍把徐悲鸿收藏的上万件书画精品贡献于新中国的建设。而从徐悲鸿的画作中,联想当年的全民族抗战,我们不难发现徐悲鸿作品中“激越的精神”,那就是:对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中华民族的热爱,对勤劳勇敢、坚韧不拔的劳动人民的热爱。

猜你喜欢

大理
两只蝴蝶在大理
大理游记
做梦都要去大理
大理印象
大理好风吹
想念大理
大理·一九八九
火红的大理花
解读“风花雪月”唯大理之最
最美最美的大理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