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管理探讨
2015-08-19唐娜歆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
□唐娜歆(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
1 项目基本情况
河南省山丘区面积7.82 万km2,占幅面积47%,涉及13市、79 县(市、区)2500 多万人,2010年国家全面启动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后,河南省建设工作随即全面展开。同年10月,编制完成了《河南省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2010年度实施方案》涉及6 市45 县(市、区);2011年9月,编制完成了《河南省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2011年度实施方案》,涉及7 市34 县(市、区)。根据国家防总、水利部、财政部的安排部署,河南省项目建设总投资4.62 亿元,其中中央补助2.52 亿元,省配套2.10 亿元。建设任务主要包括雨水情监测系统、县级监测预警平台、预警系统、群测群防体系等内容。
2 建设管理经验
2.1 高度重视,及早部署
河南省委、省政府对山洪灾害防治高度重视,将其纳入省重点建设项目;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视察项目建设,主管副省长多次调研项目建设情况,指导项目建设工作。省政府先后2次在南召县、栾川县召开了全省第一批和第二批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现场会,对建设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和部署,明确目标任务,统一建设标准。2010年11月,河南省水利厅专门成立了河南省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办公室,作为项目法人,具体负责河南省项目的建设管理工作。同时,有关市、县也成立了组织机构,落实了项目建设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省项目办多次召开建设工作会,专题研究项目建设问题。各市、县高度重视项目建设,在现场会后积极开展工作,密切配合施工单位,提供便利条件,形成合力,强力推进。全省多个市、县组织项目负责人赴南召、栾川考察学习项目经验,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项目建设热潮。
2.2 落实资金,确保进度
河南省属经济欠发达省份,而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所在县(市、区),多数为国家级贫困县,经济条件差。为确保项目早日建成,尽早发挥减灾效益,省项目办积极主动向省政府、省财政厅汇报有关项目背景、工作进展、国家要求及实施计划等情况,同时结合省级预算项目上报工作,组织人员编写项目建议书、可行性报告,并组织专家对项目预算资金进行评审论证,为争取省级配套资金做好前期准备。由于措施得力,前期准备工作充分,中央下达建设任务后,省级财政克服困难,全额落实了配套资金,并及时下达到有关县(市、区)。由于省级足额落实了配套资金,减轻了县级配套压力,有力促进了项目建设进度。
2.3 统筹安排,科学组织
为加强项目建设的组织领导,河南省水利厅、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国土资源厅、河南省气象局联合成立了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省水利厅专门成立了河南省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办公室,作为项目法人,具体负责项目的建设管理工作。在项目实施中,为确保工程进度和效益最大化,使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长期发挥作用,也便于系统升级和管理,河南省做到了“五个统一”:一是统一编制实施方案样本,使全省的建设标准“一条线”;二是对关键设备由省级统一招标和实施,确保了设备质量、工程进度和投资效益最大化;三是统一建设县级监测预测预警平台硬件和开发监测预警系统软件,一次性实现了中央、省和市、县信息报送互联互通,也为后期系统升级和管理奠定了基础;四是统一全省水雨情监测站建设与管理,既实现全省水雨情信息共享,也便于后期维护;五是统一制定群测群防体系标牌、标识和印制宣传培训材料,提高建设标准和宣传培训效果。
2.4 规范招标,合理分段
为确保工程进度和资金效益最大化,使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长期发挥作用,便于系统升级和管理,河南省对适宜统一组织实施的水雨情自动监测站、县级监测预警平台、大宗预警设备等,由省级统一招标和实施;适宜基层实施的简易水位设施、预案编制、宣传培训与演练等,由县级组织实施。在项目招标中,按照项目类型、任务量和设备类别,将招标项目划分为水雨情自动监测站、县级监测预警平台(包括计算机网络及异地防汛会商视频会议系统集成,山洪灾害监测预警软件开发)、预警设备采购(包括简易雨量站、台式计算机、传真机及传真群发设备、手摇报警器及铜锣)等共3 个标8 个标段,确保专业公司承担建设任务,保障建设质量。其中,预警设备采购由中标单位直接对县级供货,县组织发放,缩短了建设周期。
2.5 加强指导,严格督查
为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省项目办加强了技术指导,将各种技术性文档上传至共享邮箱,方便各地下载查阅。同时,严格制定了督导检查大纲,多次组织全省范围内专项督导检查,指导各地工作,并将各县做得好的方面集中汇总,做成多媒体材料,向项目建设人员进行讲解,提高了各地建设水平。此外,省项目办强化了信息报送制度,制定下发了建设进度表,在建设密集期要求一周一报,并对建设进度缓慢的县进行通报,鼓励先进,鞭策落后。
2.6 协调沟通,形成合力
通过省国土资源厅获取了全省1:5 万电子地图、分辩率2.5m的卫星影像图和乡界资料,为山洪灾害普查和危险区划定提供手段。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按照水利部和中国气象局通知要求,积极与省气象局商谈项目合作事宜,明确了友好协商的原则,不讨论部门职责和分工,矛盾不上交,不下推,气象部门的需求经协商一致后做为实施方案的补充报告,在实施过程中予以调整落实,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2.7 规范验收,发挥实效
为使山洪灾害防御体系尽早发挥效益,投入使用,按照国家有关要求,2012年6月,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会同黄河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分2 个验收组对全省13 市17 县(市、区)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进行了初步验收。有关市水利(务)局在省级组织的示范验收后,迅速开展了本市初步验收工作,6月中旬,剩余62 个县(市、区)初步验收工作全部完成,确保了项目在主汛期全面投入试运行。为使各市验收工作有章可依,省项目办统一制定了验收管理办法,编制了初步验收鉴定书格式等一系列规范、规章,提高了验收的规范化、制度化。
2.8 运行维护,加强管理
为切实加强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运行管理,省水利厅积极与财政厅沟通协调,于2013年3月联合出台了《河南省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办法》,从管理机构和职责、保障措施、运行维护管理经费落实等方面进行了规定,要求各级财政将运行维护管理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同时,各级各部门加强管理,层层签订责任书,落实责任人,确保建设成果有专人管理,能够长期发挥效益。
3 项目建设效益
项目投入运行以来,在防汛工作中发挥了显著效益。2012年全省共有35 个县通过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向421 个乡(镇)、3682 个村责任人发布预警短信10.79 万条,使用预警语音广播12421 次,摇报警器1155 次,安全转移5.30 万人,无一人伤亡;2013年汛期,全省共有68 个县发布预警信息9160 次,向679 个乡(镇)、5881 个村责任人发布预警短信20 多万条,涉及群众31.27 万人,有效避免了人员伤亡。较为典型的如2012年7月5日,平顶山市叶县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监控到白秀沟、四里店等9 个雨量站24h 降雨量均超过200mm,大大超过发生山洪降雨临界值,县防指接到预警通知后,立即启动防汛Ⅰ级应急响应,水利局领导全部上岗到位,及时会商,向有关乡(镇)发出预警通知,并在第一时间用电话、无线语音广播系统通知该市防指成员、各乡(镇)、中小型水库、山洪灾害重点防治村责任人,要求各级责任人立即上岗到位;在降雨量达到预警标准后,及时向5 个乡(镇)及60 个行政村责任人发布了预警短信,各村采取手摇报警器、敲打铜锣等办法,组织群众向预先指定的临时避险点转移,受山洪威胁的2.70 万群众安全转移,没有发生人员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