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前进渠用水制度改革

2015-08-19雷建军范英模张丽娜四川省都江堰人民渠第一管理处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5年18期
关键词:什邡支渠分水

□雷建军 □范英模 □张丽娜(四川省都江堰人民渠第一管理处)

1 前进渠概述

前进渠,原名朱李火堰,位于四川省德阳市境内的石亭江高景关外,自石亭江右侧取水,总干渠沿石亭江右岸下行1.50km至中河口分为南、北干渠,南干渠沿总干渠流向继续前行1.20km至青嘴山分为大寨支渠、先锋支渠和洗脚河,其中大寨支渠和先锋支渠为灌溉渠道,洗脚河为泄洪河道,灌溉什邡3200 余hm2农田;北干以倒虹管的方式下穿石亭江,出口经70m 明渠后分为一支渠、二支渠、三四支渠,灌溉绵竹2300 余hm2农田。

2 前进渠水量的计量

支渠用水与计量:每日根据8:00、14:00、20:00 时的支渠水位,通过“水位—流量关系”得到早、中、晚流量,加权平均值为日均流量,据此计算旬流量、月流量及相应水量数据,1979年至2013年,各支渠年平均进水量:大寨支渠为1.02 亿m3,先锋支渠为0.64 亿m3,一支渠为0.42 亿m3,二支渠为0.25 亿m3,三四支渠为0.66 亿m3。

工业用水与计量:以电磁计量表读数为准,现有两个工业用水企业年耗水量约170 万m3。

青嘴山洗脚河排水:无量水设置,平时,多余的水量自溢流坝排入洗脚河,回到石亭江,汛期排洪时,洪水既可以经溢流坝进入洗脚河,也可以经开启的泄洪闸进入洗脚河,平时溢流及汛期排洪均无计量。

前进渠引水量:因总干渠道上没有安设计量设施,仅以南、北干渠用水之和作为前进渠总引水量,没有包含青嘴山洗脚河排水和工业用水。1979年至2013年,平均每年引水量2.99 亿m3。

3 前进渠水量分配的原则及管理方式

前进渠比例分水原则包括:南、北干渠6:4 分水;南干渠的大寨支渠与先锋支渠的二次分水,比例6:4;北干渠的一支渠、二支渠与三四支渠的二次分水,比例55%:45%;一支渠与二支渠之间的再次分水,比例55%:45%;三支渠与四支渠之间的再次分水,比例45%:55%。

南、北干渠6:4 分水,由管理单位通过南、北干节制闸进行控制并通报什邡、绵竹;支渠二次分水及再次分水,由管理单位通过调控支渠口闸门实现,其中北干渠的三支渠与四支渠之间的再次分水,由绵竹市相应的管理机构自行调控。改变支渠用水比例或轮灌时,由灌区用水管理机构提出方案、管理单位组织实施。

4 前进渠比例分水的缺陷和问题

首先,由于比例分水没有考虑不同农作物之间、不同区域之间可能造成的水量需求差异及在时间上的差异,如果只是每天死板地坚持比例分水,只会造成急需水量的支渠用水不足而某些支渠可能过剩,这是比例分水制度一开始就存在的缺陷。其次,受南、北干渠6:4 分水和支渠二次分水比例及再次分水比例制约,各支渠所获得的水量,事实上与前进渠总引水量保持固定比例,前进渠引水多则分得多,引水少则分得少,不利于相互之间的互补和利用,也不利于对红岩分干渠进行集中补水。第三,无论前进渠引多少水,都被瓜分完毕,没有可供灵活支配的富裕水量,无法形成资源储备。

5 科学用水的大胆探索与节水改造

5.1 围绕目标,灵活调节

根据灌区大春生产集中用水的高峰存在时间差,以保粮食生产安全为目标,突破南、北干渠6:4 分水比例限制,依据农业生产用水需求实际,灵活调节南、北灌区水量分配,充分提高供水效能。由于什邡、绵竹两市灌区环境、小春作物的品种和数量都有所不同,所以大春生产集中用水的高峰存在时间差异,多年用水实践证明,绵竹灌区通常比什邡灌区提前三至五天,通过这短短的几天时间突击为绵竹灌区供水,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绵竹灌区很大一部分农田水稻栽插,而且基本解决其最困难农田用水;当什邡灌区小春作物大量收割、水稻栽插用水高峰来临时,再减少绵竹灌区用水,突击什邡灌区用水。这一举措,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被运用,被公认为是四川省都江堰人民渠第一管理处永兴管理站用水管理工作成功经验之一。

5.2 科学改造,优化生态环境

改造青嘴山泄洪工程,促进石亭江河道朝生态环境转化。2003年冬,青嘴山泄洪工程改造时,将原来的四孔平板闸控拆除,将其四分之一设为平板闸控,四分之三设为溢流坝,这样一来,平时多余的水量就能通过溢流坝经洗脚河回到石亭江,水文资料统计显示:南干渠年平均进水量1979年至2003年为1.80亿m3,2004年至2013年为1.34 亿m3,年进水量减少了0.46 亿m3,表明青嘴山泄洪工程改造后,排除洪水不算,平均每年至少有0.46 亿m3的富裕水量经洗脚河回到了石亭江。事实证明,青嘴山泄洪工程改造后,对于缓解石亭江高景关外这一段缺水河道的干枯状态、促进生态环境转优是有积极作用的。上世纪90年代,车辆在河床上过往,常常是只见尘土飞扬而不见水花,现在,虽然这一段河道依然缺水,但无论如何,河床上总还是看得见水,看得见绿色植物。

5.3 运用现代科技,实现信息化管理

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前进渠管理引入现代电子科技。2003年,各支渠进水口完成计量改造,用水管理实现了电子计量,为24 小时全天候管理创造了条件,与早、中、晚一天三次人工观测计量相比,更能及时地掌握支渠进水情况,为科学、合理调节水量分配提供了更准确的依据。2008年“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时,进一步完成现代化改造,实现了南干节制闸、北干节制闸、青嘴山泄洪闸和各支渠闸门运行状态及其进水情况的远程监控和远程调度管理,使水量调配进一步精细化管理成为可能。

5.4 北干二支渠用水改革

因为北干二支渠上没有水电站,是单一的农业灌溉渠道,以往放水,在南、北干渠“6:4”分水之后,一直遵循北干渠二次分水、一支渠和二支渠再次分水比例,1979年至2013年,平均年进水量0.25 亿m3,2012年,改变供水方式,不考虑北干二次、再次分水比例,只根据农业生产用水需求,保足配水,适当限制,平时只保留少量流水,2012年当年进水量为0.14 亿m3,较往年节约0.11 亿m3。

5.5 支渠渠道整治及斗渠、农渠改造

改革开放后,什邡、绵竹两市地方党委、政府非常重视前进渠灌区农田水利建设,先后对支渠渠道工程进行了“三面光”(即通过浇筑混凝土、衬砌等施工,使渠道底部、左右边坡三面防渗防漏,减少输水损失)整治,近年更是加大投入,采用统一的“L”形和U 形水泥预制构件,彻底改造灌区斗渠渠道和农渠渠道,减少了大量的输水渗漏。

6 几点建议

6.1 前进渠现行的比例分水制度,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红岩分干渠的建成,解决了前进渠“关键时刻”水量不足问题后,比例分水的作用和意义便慢慢弱化,水量调配没有必要再受制于原来的比例分水制度,在农业生产用水需求季节,保持灌区总体平衡、均衡受益就行了,无需时刻保持比例分水,更不必长期保持比例分水。

6.2 应以科学管水代替比例分水,促进农业生产用水向节约型转化

在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前进渠用水管理应以“服务农业生产,保证灌区粮食安全”为宗旨,以科学管水代替比例分水,根据灌区农业生产用水实际需求,适时调整水量分配,在保足生产用水,确保灌区粮食生产安全的同时,做好各支渠总用水量控制,创建节水型、环保型灌区。

6.3 强化用水管理权限,实现水量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调度

通过改革比例分水制度,进一步强化用水管理权限,让前进渠之水量,在满足本灌区工农业生产用水需求之后,能够根据实际需要,集中使用、灵活调配,可以选择最有利的支渠,或支持城市(镇)环保用水,或集中水量向红岩分干渠补水,有利于减少前进渠灌区生产、生活垃圾等污染物进入红岩分干渠的数量,有利于掌控前进渠对红岩分干渠真实的水量补充信息,有利于有计划地控制红岩分干渠进水量、节约岷江水源,让岷江水源在其他地方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

6.4 赋予青嘴山泄洪闸调水功能,进一步改善石亭江河道生态

将青嘴山泄洪闸更名为“青嘴山生态与防洪节制闸”,赋予其调水功能,使其从单一的防洪功能变为兼具防洪与生态用水调控功能,必要的时候,通过闸控调节,让更多的水量回到石亭江,保证石亭江河道长期有流水,以涵养石亭江河道生态和红岩分干渠、人民渠穿石亭江涵洞等大河工程。

水是生命之源,更是人类聚集的城市之母。水是一种不完全的商品或半公共用品,在现代水资源管理工作中,要全面兼顾水资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1]吴季松.现代水资源管理概论[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什邡支渠分水
东支渠灌区存在问题调查及治理措施浅析
吐鲁番市景观用水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什邡农商银行首发20个“红色信贷”项目
基于闲置分水指标的黄河分水方案调整研究
四川绵竹红岩什邡式磷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分水剑
渠道流量及流量分段的计算原则和方法
借力地方特色,打造分水“生态民生品牌”——访桐庐县分水镇党委书记施建华
安阳市灌区支斗渠管道化改造可行性分析
地质统计学反演在什邡气田A区块储层预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