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课程:我们到底该做什么?怎么做?

2015-08-18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5年14期
关键词:张老师教学内容学科

主论人:张勤坚(江苏省太仓市实验小学)

主论博文:

前段时间,学校要求每位教师都围绕自己的特长写一些关于微课程开发的构想,这是一件好事,但越是好事,就越需要有人来“说三道四”,于是便有了这个急就章。但一直到完篇,发现仍然只能算是泛泛而谈,并未点到自己本该希望说明的核心问题,所幸,博文讲求的就是即时所触发的观点和反思,系统性和严密性,且先放在一边吧。

学术界对微课和微课程的认识,尚无一个明确的标准化定义,因此我更多谈论的问题并非“是什么”和“要不要”,而是“怎么做”和“做什么”。我认为,学校的微课程建设,有必要先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微课程开发的主体到底是谁?就目前来讲,主要的开发者,就是任课教师本人。那么,开发的微课程是自己一个人用,还是希望能够普及到整个学科、年级。从我个人的认知角度看,如果仅仅是自己用,那就是绝对的个性化;如果要大家一起用,那就必须解决普适性问题。

二是微课程开发的内容是什么?是学科课程的有效补充,还是为素质教育另开一扇窗?若只是学科课程的补充,那么我们正在实施的“八分之一”课程(所谓“八分之一”就是一节课的八分之一时间——5分钟,教师每节课都抽出5分钟系统地做一件事去达成某一既定的学习目标,也称“嵌入式”课程)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典型案例,继续照着做,就能有成效,实在是不必去赶什么时髦了。如果专为素质教育而来,那么,从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到实施与评价,必须尽量地“去学科化”,如果微课程实施的最后结果只是多学了几个生字单词,多做了几道习题,那这样的课程开发,真的不搞也罢,没有任何实质性意义!

三是开发后的实施时间哪里来?如果是教师针对自己教学实际所设计的个性化内容(个人独立行为),那么,毫无疑问,我认为由开发者自行安排学时是为上策(把自己开发的东西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体系之中)。若一开始就把它放到学校的课程体系中统整考虑,那就必须为这些微课程安排合理、有效的实施时间和空间。

以信息技术学科为例,事实上我们已经做了很多的尝试。例如,对学科教学内容来说,单元整合教学法已经打破了课与课之间的人为区划,开始从单元目标着手教学,传统的按课时教学被多种形态的学习方式所颠覆,微视频等必然会给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带来诸多便利。又如,我们通过美术和信息技术的跨学科整合,美术教师(Scratch的角色绘制)和信息技术教师(Scratch的动画制作)让两个学科发挥各自优势有机整合,最终形成的动画作品便是两学科的共同成果,这样的尝试有非常大的实践意义和探究空间。再如,信息技术教师还兼任所教班级的综合实践活动,两者的跨学科整合便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最明显的优势就是:既可以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来完成“信息作业”,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课去完成“综合实践活动作业”。这样的话,仅从学习时间上看,原来的1+1(每周一课时信息+一课时综合实践)居然变成了2+2(整合后的两学时,既都是信息,又都是综合实践)。

无论哪一种方式,都会涉及课程内容、结构上的调整和改变,这都需要我们基于学科课程目标出发,做出相应的规划和设计。

我相信,每一个学科,都会有类似我们这般的奇思妙想,但我一直有些担心的,便是微课程与生俱来的“微小”——碎片化和不系统。因此,从学校层面看,必须先把顶层设计弄清楚:既要回看传统——把以前的学科主题课程及八分之一课程如何更好地统整,又要展望未来——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与学如何与时俱进地主动变革。然后,再具体到每一位教师的具体工作和任务,重视开发之后的实施问题,只有预先谋划停当再开始有计划实施,才不会落空。

(本文摘编自张勤坚老师博客)

七嘴八舌热议进行时:

这两年在线教育和教育信息技术革新深入人心,但我发现主流的微课应用还真不是我所想的那样,绝大多数学校和教师拿微课干什么呢?比赛!

微课与知识地图和云教育结合在一起,就有了很多为了技术而技术的探讨,也就是这篇文章比较典型的探讨。可贵之处在于,张老师很认真,非常想做好这件事,然而,刨去了围绕教学的应用,这种围绕技术方式的应用,就像前些年PPT大赛一样,其实和教学没有什么关系。大赛的获奖者与PPT大赛的获奖者一样,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没有什么大的关系。

一堂课45分钟,如果说教师认为有比自己精彩的教学实践片段,“偷取”或者裁剪给学生使用,这在西方的教学中是惯常的做法,也是微课应用的常态。然而,教学之所以需要教师,是因为人的学习行为是情境化的,是需要社交和指导的,更是需要体系化的,这也是学校和课程存在的意义,指望学生能够在公交车上打开手机学习8分钟课程,上帝也会笑的。

倒是去年,我在美国读高中的女儿选修的英国文学课,教师要求每组3位学生做8分钟的视频、音乐、戏剧、演讲录像,以上方式选择一种;模块教学“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结业作业中,要求学生用微课形式,说明“什么是美国梦”。美国的课堂,倒是教师不做什么微课,而学生没少做。

湖北省武汉市第十六中学

拜读了张勤坚老师的博文后,本人一时间竟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感觉,在感受到张老师对微课开发主体、内容等问题细致而深入思考的同时,也确有言未及义的遗憾,正如张老师自己所言“一直到完篇,发现仍然只能算是泛泛而谈,并未点到自己本该希望说明的核心问题”。细读之下,我觉得这一问题的产生大概源于张老师思考研究的基础,“学术界对微课和微课程的认识,尚无一个明确的标准化定义,因此我更多谈论的问题并非‘是什么’和‘要不要’,而是‘怎么做’和‘做什么’”。但我个人认为对于微课,“为什么做”比“怎么做”更重要,现将自己的浅见试述如下。

我们知道,教师在进行具体的教学实践时往往会问这样三个问题,即“在哪里”、“去哪里”与“怎么去”,对于微课亦是如此。但由于张老师的博文实际上是想跳过对“是什么”与“为什么”的分析,直接对“怎么做”进行研究,因而其逻辑上的漏洞是难以避免的。我们很难想象在一个事物是什么都尚未研究清楚的情况下,就可以对其在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得出一个客观正确的结论。而在方向没有确定的情况下,走得越长往往意味着离目标越远。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的确也见到过不少地区的教育部门领导或校长都采用过与张老师相似的思路,即通过行政的方式推动教师们进行微课制作,并希望通过教师们自身的实践研究找到一种可行的微课教学模式,“让微课制作先动起来”大概是我听到最多的一种提法。但这样的工作思路真能达到预期吗?从我个人了解的情况来看,实际效果恐怕并不理想。而教师对制作微课的态度大概分为两类:第一,多数教师对这项工作并不投入,仅仅把它当成必须完成的任务,应付了事。第二,少数教师虽然对微课制作抱有热情,但在方向不清的情况下只能凭经验或感觉进行制作,完成的微课质量普遍不高,对微课的使用感到不便(或使用效果得不到认可)。

正是基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分析,我个人认为,目前搞清楚为什么做微课比怎么去做微课更为重要。虽然基于篇幅限制无法详述,但我觉得,只有当教师们真正搞清楚微课与课件、电子白板、翻转课堂及慕课等技术应用方式的关系之后,微课制作应用的春天才能真正到来。

浙江省象山中学

读了张老师的文章后,个人认为作为一线教师应从以下角度来一边思考一边实践,可能会让我们的微课更接地气,走得更远些。

首先,微课是不是所有教学内容最好的承载形式?我们发现,理科教学内容或操作性比较强的教学内容更适合用微视频的形式来形象地加以承载。而对于文科中一些文章意境、主人公情感的理解,教学内容本身允许拥有不同学习经历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教师想通过微视频的形式来承载这些教学内容时,不免有强烈的个人倾向性,会给学生造成统一口径的误导,在具体把控上是有难度的。

其次,微课是不是对所有学生而言都是最适宜的学习形式?我们知道,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认知形式存在多样性。对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导的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直观与形象的微视频是最适宜的学习形式,而对处于中学阶段(特别是高中阶段)学生来讲未必是最好的学习形式,因为高中阶段的学生需要大量逻辑思维上的训练。而在我校的微课实践过程中,有些学生对文本类的学习内容比较敏感,因其能够带来个性化的想象空间。同时,学习任务较大的高中生可以在寒暑假自主安排时间,通过微课来补充自己平时课堂学习的不足。

猜你喜欢

张老师教学内容学科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