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效情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2015-08-18周德胜
周德胜
“小学语文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实践证明,在小学作文教学指导中,教师创设一些灵活、生动的情景,诱发学生表达、倾听和应对的动机,让学生借助情景自由想象、自由合作、自主探求,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达到想写、会写、能写的目的。
一、 创设想象的策略
喜欢想象,乐于幻想,是儿童的天性和特长,甚至年纪越小,幻想越丰富,越大胆,越离奇。作文教学要抓住儿童这一天性,放飞学生的想象,要让学生的心中活跃着栩栩如生、 呼之欲出的意象,使学生每写一次作文,想象力、创造力就得到一次释放,生命灵性就得到一次拓展。
教学课例《一幅画》片段:
师:元旦快到了,送幅画表表心意吧!你最想送一幅画给谁呢?画上画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送给他(她)呢?
生:妈妈平时最关心我啦,她天天做家务好辛苦,原来的手光滑白净,现在变得粗糙了,我要画一支 “真情永恒” 牌的护手蜜,让妈妈的手恢复原样。
生:我们学校的张爷爷,坚持每天打扫卫生,风雨无阻,无论寒冬酷暑,随时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我想送一个大号的保温杯给他。这个保温杯将陪伴着张爷爷一起工作。
【策略解析】
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他们的想象力往往是由于外界事物刺激而引发的,具有无意性,创设一定的情境,会让他们的想象如虎添翼。本教学片段中,教师提出“要是让你送幅画,你会送给谁,画上画什么”,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想法, 大胆发挥想象力,这样学生就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合理地创设想象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其写作水平。
二、 借助游戏的策略
马卡连柯曾经指出,儿童非常爱好游戏,也应当满足这种爱好。不仅仅应当给儿童游戏的时间,而且应当使儿童的全部生活充满游戏。借助游戏的趣味性、生成性和创造性, 为学生创设一些富有情趣的游戏活动,让他们尽情参与其中。
教学课例《我的西红柿宝宝》片段:
(老师事先准备了一些比较有特点的小西红柿,当老师拿着一袋红通通的西红柿走进教室时,学生们都不由得欢呼起来。)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来比一比谁的眼睛亮!怎么比呢?老师将给你们每人发一个西红柿宝宝,再给你们三分钟的时间仔细地观察它。然后我会把它们收上来放在盘子里,请你们一个个来认领你的宝宝,咱们来比比谁的小眼睛最厉害哦!
(学生们的热情立马就高涨起来,跃跃欲试。)
生: 那个头上有尖儿、下面有叶子的是我的,你们可别拿错了呀!
生:那个肚子上有小疤的是我的!
师:把西红柿宝宝吃掉!
生:老师,可不可以不吃它呀?我喜欢它,它脸上的小点点就像妈妈鼻子上的雀斑,好可爱啊!我要带回家给妈妈看看!
(这一下,好多孩子都连声应和起来)。
师:不吃可以啦!不过,你要用文字来告诉老师和其他的同学,你的西红柿宝宝究竟有什么与众不同的,行吗?
(学生们如释重负,脸上一片欣喜,他们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就完成了作文)。
【策略解析】
学生经历了游戏活动的全过程,真实体验了其间的乐趣, 有了自己的亲身感受,当然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 再也不会感到写作文是一种痛苦的事。这种兴趣驱动了学生积极地思维,充分地发挥潜能,语言、情感同时得到发展。游戏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写作素材,又营造了宽松的氛围, 增强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减轻了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学生当然会乐于写作。
三、 再现生活的策略
教师常抱怨学生写出的作文不具体、不生动。学生只有处于自然、自由、自觉的状态之中,才能写好作文,而这种状态的获得与他们的生活积累相关联,也与他们的热情与自信紧密相连。要想引导学生进入这一状态,乐于写作,教师必须为他们创设一定的情境,充分发挥师生对话的作用, 用自己的机智激发学生渴求写作的欲望。
教学课例《雪中情》片段:
(这是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好大的雪:漫天飞舞,纷纷扬扬。)
师: “大家仔细观察外面的雪,你想说些什么?”
(同学们情绪激动,急切地向外张望,纷纷举手发言。)
生:我想说一个词“鹅毛大雪”。
生:一朵朵雪花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漫天飘舞。
生:雪像天上的仙女抖动雪白的带子,抖落了满天的白花朵。
生:雪像一个个小精灵,调皮地在空中穿来穿去。
师:你还想到了什么?
生:早上上学的时候,雪花落在我手上。我刚想看看它是什么样,它就化成了晶莹透亮的水珠,可爱极了!
生:雪下到地上,地上像铺了一层洁白的地毯;雪下到房子上,房子像铺了一层棉被;雪下到小树上,小树像开满了花。
师:呀,你的想象真丰富!谁还想说?
生:我想起两句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生:我也想起两句诗——千里黄云白日矄,北风吹雁雪纷纷。
生:我想到了一句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生:我好像看见农民伯伯的笑脸。
生:我也想变成一朵小雪花,给小朋友们带来快乐。
【策略解析】
本片段把封闭、枯燥的作文指导迁移到现实的情景中, 使学生通过看、听、想、说的过程,把直观感受和抽象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使学生达到“言之有物”的目的。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思维极为活跃,课堂成了学生放飞想象的天地,让学生在交际中使用语言,在交际中掌握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