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洋人没骂中国人是“东亚病夫”

2015-08-18杨瑞松

文史博览·文史 2015年7期
关键词:译稿实情租界

杨瑞松

一般认为“东亚病夫”这个词汇出现在1896年。如上海市体育局五百年体育大事记中就说:“(1896年)九月十一日(10月17日)租界英文报纸转载了英国伦敦《学校岁报》专论,称‘夫中国——东方之病夫也。此后,中国人常被西方人贬为‘东亚病夫。”

所谓的“租界英文报纸”,是指上海的《字林西报》;“夫中国——东方之病夫也”这句话,则出自当时由梁启超主笔、风靡一时的改革派报纸《时务报》的中文译稿,该译稿名为《中国实情》。

不难发现,这段文字存在概念偷换的嫌疑,“中国是东亚病夫”被替换成了“中国人是东亚病夫”。《中国实情》其实是一篇针砭当日清政府改革失败的政治评论文章,文章开篇即用“病夫”形容中国,感叹清政府“麻木不仁久矣”。文章只此一处使用了“病夫”一词。其主要内容,则是批判晚清官僚系统腐败、官场风气恶劣,导致军事政治改革全盘失败。但作者似乎并未对中国的改革前途完全绝望,在文章的末尾如此期许:“总之,北京执政之臣,若果以除旧弊、布新猷为急务,势虽汲汲,犹未晚也!”

总而言之,这份被视作西方世界鄙视国人为“东亚病夫”的文章,其实并没有只言片语涉及“国人”——也就是中国的老百姓;全文通篇都是在针对“中国”这个国家而发议论。事实上,“病夫”是近代西方用来形容改革乏力的落后国家的惯用词,与国人的身体素质,没有半点关系。

猜你喜欢

译稿实情租界
把一本书译成国礼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何时何地召开?
Telling the Truth说实话
《物种起源》
春天的意外
农村小学班级管理的研讨
从晚清竹枝词看西学在租界的传播
上海租界时期的公共雕塑
致读者
“应该认清每一个字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