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生亦旦亦风流
2015-08-18杨小青
杨小青
过去,和李敏接触并不多,只知她是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老师的得意门生,形象、唱腔都酷似乃师,也被人戏称为“小王文娟”。后来,陆续欣赏了由她主演的几出王派传统剧目,如《红楼梦》《孟丽君》,更觉得在人物塑造上颇得王文娟老师的真传,于角色塑造、性格刻画上颇有可圈可点之处。这一次,在明星版 《女驸马》的创作过程中,因为有幸受邀担任艺术总监,便和李敏有了较为深入的合作,对她也就有了更多的了解。
我想从两个方面来谈谈李敏在这出戏的表现。一是纵向上,冯素珍这个人物的变化与成长。一是横向上,对冯素珍“男女”两种身份的差异化表现。
首先,说说冯素珍的性格发展。无论是黄梅戏还是越剧,作为绝对主角的冯素珍都以“聪慧善良、机智多情”而获得广大观众的同情和喜爱。但李敏的塑造并不仅仅停留在这“八个字”上,她的冯素珍是有变化、有层次,是在不断“成长”的。
初出场时(我们暂且略过交代前史的序幕),冯素珍是个涉世未深的女孩子,虽然因为继母的迫害,有些压抑、有些忧郁,但毕竟未经过太大的挫折。更重要的是,这时候的冯素珍对于未来是有信心的——因为有对爱情的憧憬。因此,李敏在表演上处理得较为舒展、奔放,感情表达虽有含蓄之处,但更多的是不加矫饰的自然流露,这也符合少女天性。李敏的身段功底也很好,在听闻丫鬟来报李兆廷来到冯家时,有“忽听李郎临家门”的表演载歌载舞,在传统越剧花旦中是较少见的,更接近黄梅戏的表演。这段戏李敏将它结合得很好,导演在处理上也非常唯美,非但没有破坏对冯素珍这位大家闺秀整体人物基调的把握,又给舞台带来一股纯真的青春之风,让人情不自禁地喜欢上这个热情洋溢的女孩子——正是有这种活力和热情,才让后来的离家出走、女扮男装显得更加可信,更符合人物性格。
情势急转直下,当冯素珍得闻李兆廷被逼退婚的消息,这可能是她人生中遭遇的最严重的打击之一。在突发状况下,她决定私赠金银,并听从丫鬟的建议,和李兆廷在花园相会。“私定终身后花园”,是包括越剧在内众多传统戏曲中最常见的桥段之一。如何演出“这一个”,而不是类型化地解读。从舞台呈现上,可以看出李敏是下了一番功夫的。首先,和《血手印》的“花园会”不同,《血手印》中李千金和林得招之前并无太多交往,她的坚持其实更多是出于封建礼教对于传统女性的要求,所以相会时两人都显得战战兢兢,欲言又止。而冯素珍和李兆廷却是自幼相识、同窗共读,两人之间有很深的默契,说话也就不需要兜兜转转,显得更加直接,这也是符合冯素珍敢做敢当的性格的。同样,这里的“赠钗”也不同于《珍珠塔》陈翠娥的“赠塔”,《珍珠塔》中,陈翠娥虽然对于爱情也是一片坚贞,却对于礼教大防有很多顾虑,始终不可能直接表露对表弟的感情,而是以舅母为推脱。但冯素珍不是,首先,她不愿意退婚不是因传统三从四德思想的影响,而是她真爱李兆廷,幼年的同窗共读让他们打下了很深的感情基础。其次,她并不觉得“花园相会”不应该。虽然和李兆廷见面时,也有些羞涩,但那是少女本性的流露,不是对于自己行为的怀疑。李敏的冯素珍,让人觉得这一段爱情光风霁月,如此美好。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自信,被后母撞破后,冯素珍对于父母的一大段反驳才显得有理有据。之后她女扮男装、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大胆行为才让人觉得赞赏。
乔装出走,冯素珍开始经历真正的“人生蜕变”。此后,进京寻兄不得,因缘际会之下,中状元、招驸马。整个过程,其实也是冯素珍真正“接触社会”的历程。从闺房“小世界”走向社会“大舞台”,冯素珍的思想、眼界必定有所变化。而在剧中的具体体现则是从对于自身不幸遭际的感慨,到对全天下女子命运的思考。如果没有这样一种思想的提升,不仅仅对于角色本身,对于整出戏的思想性,也是一种削弱。
而体现这一至关重要的转变的,是全剧中矛盾冲突最激烈的“洞房”一折戏。通过冯素珍对公主的躲闪、试探、到最后巧妙地说出真情,获得公主的谅解,最终化解矛盾。李敏在这一场的表现可圈可点,分寸层次掌握得非常好。尤其是“民女名叫冯素珍”,从身世说起,娓娓道来,直说到“民间女子受苦情”,借古讽今。一开始,还有一些害怕、担忧,但当说到古往今来女子的遭际时,越说越激动,不觉忘情,唱腔渐急。唱到“公主也是闺中女”时,又回到现实,有几分将心比心,显得情真意切。面对公主“不该无端误我终身”时,狡黠聪慧的冯素珍其实已经感受到公主有了谅解之情,在摸准了公主的“态度”后,她的言辞也有了“下猛药”的意思,直接唱出,误你终身的其实是你的父王,一下打动了公主。这一段唱,唱腔、旋律都显得很干脆利落。李敏的表演——虽然已经亮出了女儿身份,但此刻又有了状元郎纵论天下事的豪情,神态、动作上都一定程度回复到了小生表演的风格——不拘泥于行当,于生旦转换间游刃有余,这也正是李敏表演过人之处。最后一句“只要我夫能有救,我午门伏罪、万死不辞,赴汤蹈火、粉身碎骨、碎骨粉身也甘心”一句长句,一气呵成。唱腔老师在这里的处理,既体现了冯素珍此刻的心情,也让李敏在演唱方面的长处有了尽情的发挥。她清丽的音色,对于气息的出色把控,尤其是在旋律中诸如细微感情的能力,都在这段重点唱段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这样一段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剖白,不仅让公主原谅了冯素珍,也让现场观众更加同情这个人物的所作所为。可以说,这一场是李敏成功塑造冯素珍的关键。
再回过头来说说第二点,也就是横向上,李敏对于冯素珍“女儿本色”和“乔装男子”两者差异性的把握。和许多花旦演员不同,李敏同时具有非常扎实的小生功底。除受教于王文娟老师之外,她同时也是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尹桂芳老师的亲传弟子,曾经有一个时期,也在台上演过不少尹派经典剧目。在越剧界,能够跨行当演小生、花旦的演员也不少,但如今活跃在舞台上的名家中,像李敏这样能够同时得到两位流派创始人真传的,并不多见。我要说,李敏是非常幸运的,有了充足的“奶水”,李敏有较宽的戏路,也就不足为奇了,而这些,都为李敏演好冯素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甚至从某些方面说,《女驸马》这出戏简直就是为李敏度身定做的。
熟悉越剧王派传统戏的观众一定知道,王派戏中女扮男装的情节不少,王文娟老师的《孟丽君》、《沉香扇》都属此类。但难得的是,虽然有了很扎实的流派功底,也有老师的经典珠玉在前。但李敏塑造冯素珍这一人物时,并不是一味模仿经典、或者套用流派唱腔——虽然这是一条最容易获得观众认可的“捷径”。而是结合自身优势,创造出了既不同于黄梅戏,也不同于孟丽君、蔡兰英的,是属于越剧舞台的“冯素珍”。
这种优势,首先是李敏的外形。李敏的扮相很“正”,演女子的时候,显得端庄贤淑,温柔大方;而演小生的时候,也能够“撑”得起来,不会让人感觉阴柔,或者明显是女人演男人的矫揉造作。《女驸马》中,李敏扮演的冯素珍第一次男装亮相,一身白衣,风流潇洒,从台步到眼神,和之前相比,都有一种“脱胎换骨”之感,让人眼前一亮。而中状元之后,官帽官服,演起官生来又多了一份大气雍容,这是很不容易的。
其次,是表演功底上,花旦的柔美婉转、小生的倜傥飒爽,她都拿捏得很好。但我觉得,李敏对于人物的理解,还不仅限于此。“亦生亦旦”,是我对于李敏在“男装冯素珍”时的评价。从外型、唱腔等方面看,李敏展现的都是一位非常典型的尹派小生的形象。但在内心深处,李敏并没有把她当做一个“真正的男人”来演,而是时刻提醒自己——冯素珍是在“装”男人。这种装,首先表现在传统尹派唱腔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李敏时不时会加入一些王派的旋律特色或是发声方法,提醒观众,这是一个少女呢!而在表演上,这种“装”体现得更是恰到好处,在与剧中角色对话中,她表现得非常“男儿气概”,但背躬表演时又能够迅速转换到女儿身份。甚至在与对方的对手戏中,她似乎也会偶尔“不小心”暴露一些身份信息——如一个扭捏的动作、或者一个调皮的眼神。黄梅戏中最著名的“为救李郎离家园”一段,在音乐上借鉴了黄梅戏,巧妙化入王派的经典旋律。因为这一段表演是无人处的情感抒发,又是得中状元后的欣喜,所以冯素珍在这里尽情表现出了一种女儿家的欢喜和柔美。身穿大红官服而做小女儿温柔情态,传递出一种“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的角色错位,表演的层次感也就呼之欲出。
乍一看,这些似乎是“疏漏”,但恰恰是这些“不小心”,构成了李敏表演上的亮点,也是细腻之处。毕竟,在中状元之前,冯素珍也是一个普通的闺阁少女,女扮男装的时间并不长。如果表现得毫无差错,反而不真实可信了。
最后,想说几句戏外话。《女驸马》全国巡演上海站的时候,由于剧场设备出现故障,出现了一些谁都预料不到的突发状况。其时,全剧又恰好演到最关键的“洞房”一折。在此情况下,李敏表现得非常沉着冷静,当机立断及时中断了演出,向观众鞠躬致歉,并在剧场故障排除后,从“洞房”开始,从头演起,圆满地完成了全剧的演出。而最终,演员们的精彩表演更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一个演员台上的风采,和她生活中的阅历、知识储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以上这段“小插曲”中,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作为一名中生代演员,李敏无论在台上还是台下,都显得非常成熟老道。在此,我也希望《女驸马》能够成为李敏的舞台代表作,也希望在她今后的艺术生涯中,能够创造出更多艺术精品、留下更多经典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