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方茶区绿盲蝽的发生与绿色防控技术

2015-08-18门兴元李丽莉丁楠孙廷林于毅

山东农业科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防控技术发生规律

门兴元+李丽莉+丁楠+孙廷林+于毅

摘 要:近年来,绿盲蝽成为我国北方茶区的主要害虫,对春茶的危害尤为严重。为有效控制茶园绿盲蝽危害,本文介绍了我国北方茶园绿盲蝽危害特点、预测预报、防控策略和相关绿色防控措施,为北方茶园绿盲蝽可持续治理提供依据。

关键词:绿盲蝽;危害特点;发生规律;防控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3.3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5)06-0109-04

Occurrence and Green Control Technique of Tea

Mirid Bug in Tea Garden of Northern China

Men Xingyuan, Li Lili, Ding Nan, Sun Tinglin, Yu Yi

(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Shando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Shandong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Plant Virology, Jinan 250100, China)

Abstract The mirid bug (Apolygus lucorum Meyer-Dür)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ests of tea trees in Northern China, and is seriously harmful to the spring tea.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damage of A. lucorum in the tea garden, its damaging characteristics, pest forecasting, management strategy and green-food control measures were reviewed.

Key words Apolygus lucorum (Meyer-Dür);Damage characteristics; Occurrence regularity; Green control technique

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曾是我国茶区偶发性害虫,近十几年来,随着转基因棉花在中国的大面积应用,以及农药种类变化,盲蝽蟓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爆发成灾,其种群也不断扩张,成为农业生产上的主要害虫[1,2]。目前,绿盲蝽在北方绿茶产区普遍发生,30%左右的茶园受害,受害严重的茶园春茶减产70%以上[3~5]。由于在盲蝽蟓爆发前,此虫一直是农业上的次要害虫,相关研究也主要集中在棉花绿盲蝽,而关于茶叶绿盲蝽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防治上还主要依赖化学农药。因此,生产上急需建立茶园绿盲蝽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以保障茶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本文借鉴了近期棉花、果树绿盲蝽的一些研究成果,综述介绍了北方茶区绿盲蝽发生、危害、预测预报及绿盲蝽绿色防控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茶园绿盲蝽可持续治理提供依据。

1 茶园绿盲蝽的形态与危害

绿盲蝽在我国分布广泛,北起黑龙江,南至广东、广西,西至甘肃东部、青海、四川、云南,东达沿海各省均有分布[6]。同时,绿盲蝽的寄主植物种类多达38科147种[1],多样化的寄主使其能够广泛分布于各种农田生态系统,在我国南方茶区和北方茶区都有危害。

1.1 绿盲蝽的形态

绿盲蝽属于半翅目盲蝽科,很长时间内被归入草盲蝽属(Lygus),近年研究发现其与草盲蝽属种类形态上有较大差异,现统一归入厚丽盲蝽属(Apolygus)。陆宴辉和吴孔明[1]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可以用来进行田间绿盲蝽的识别,与常见的中黑盲蝽、三点盲蝽、牧草盲蝽、苜蓿盲蝽进行区分。

1.1.1 成虫 呈长椭圆形,体长约5.0 mm,宽约2.2 mm,绿色。头部三角形,黄绿色,复眼黑色突出,触角4节,淡褐色,第二节最长。前胸背板绿色,有许多小黑点。前翅膜质暗灰色,半透明。小盾片三角形微突,黄绿色。后足腿节末端具褐色环斑。

1.1.2 若虫 若虫5龄,特征与成虫相似。一龄:体长1.04 mm,宽0.50 mm。头大。唇基突出。眼小,黑色。触角灰色被细毛,第一、二节粗短,第三节较细,端节最长且膨大。喙末端达腹部第二节。胸部环节宽度一致,第一节较长,第三节最短。背片骨化部分深绿色,周围及背中线绿色,腹背中央有暗色圆斑。头胸部之长大于腹部。

二龄:体长1.36 mm,宽0.68 mm。眼小,黑色。触角灰色,被细毛,第四节长而膨大,细毛密集。头部,前、中胸背中央有纵凹陷。胸背骨化部分深绿色,边缘及中线浅绿色,中、后胸和后缘凹入,侧边具极微小的翅芽。头胸部之长小于腹部。

三龄:体长1.63 mm,宽0.88 mm。眼红褐色。触角基两节绿色,端两节褐色,第一节粗短,第四节略膨大。前胸背板梯形,背中线凹陷。翅芽与中胸分界清晰,中胸翅芽盖于后胸翅上,后胸翅芽末端达于腹部第一节中部。腹部比胸部宽,第一、二节每节有一排黑色刚毛,第三到第十节每节有两排黑色刚毛。

四龄:体长2.55 mm,宽1.36 mm。前胸背板梯形,背中线浅绿色,两侧具有深绿色方形骨化部分,盾片三角形。翅芽绿色。末端达腹部第三节。腹部第四节最宽。足绿色,胫节绿色。

五龄:体长3.40 mm,宽1.78 mm。触角红褐色,端部色深。端部两节较基部两节为细。盾片三角形,边缘深绿色。中胸翅芽绿色。脉纹处深绿色。膜区黑绿色,末端达腹部第五节。后胸翅芽浅绿色,覆于前翅之下。足绿色,胫节被黑色微毛,有刺。endprint

1.1.3 卵 长形,长约1.0 mm,端部钝圆,中部略弯曲,颈部较细,卵盖黄白色,前、后端高起,中央稍微凹陷。初产时为白色,后逐渐变为黄绿色。越冬卵乳黄色。

近期研究发现,绿盲蝽头壳宽值与龄数呈显著相关性,可以用绿盲蝽头宽来识别其龄数[7],田间调查时若虫虫龄可以根据形态特征和头宽数据加以确定。

1.2 绿盲蝽对茶树危害

虽然都是刺吸性害虫,绿盲蝽是典型的细胞取食者,与蚜虫、粉虱、叶蝉等汁液取食者将口针插入寄主植株筛管和导管直接吸取营养的取食方式不同,盲蝽取食时将口针插入到植物细胞间隙和细胞内部,然后通过口针剧烈活动撕碎植物细胞,同时向外分泌唾液,将要取食的细胞变成一种泥浆状物质,然后将其吸入体内[8],因此会在植物组织的相应取食部位留下一个空洞,外在表现为黑色刺点[9,10]。不同植物受绿盲蝽危害后,症状表现常常会有较大差异。绿盲蝽若虫和成虫均能刺吸危害,其具有明显的趋嫩性,主要危害茶芽和第一片叶,第二、三、四片叶很少危害[11],幼芽被害部位首先呈现小红点,随后颜色逐渐变成黑褐色,随着叶片伸展,被害点成为圆形或不规则孔洞,孔洞周边褪绿变黄、变厚。由于春茶叶片生长缓慢,叶片较厚,叶片内孔洞一般不会导致叶片破碎呈现“破叶疯”症状。如果芽缘被害,展开的叶片边缘呈不规则锯齿状,弯曲变形。与正常茶芽相比,被害茶芽生长缓慢,新稍长度降低,叶质粗老,茶叶产量锐减。同时,茶叶品质也有明显变化,口感变浓涩,商品价值大大降低[12]。

绿盲蝽危害北方茶叶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隐蔽危害,不易被发现。4月中下旬,初孵绿盲蝽若虫即开始危害茶芽,初孵若虫体长只有1 mm左右,大龄若虫和成虫通体绿色,藏匿危害,难以被察觉。早期危害症状不明显,发现明显症状时,绿盲蝽大多已经转移,往往是“只见危害,不见虫”。(2)危害期集中。绿盲蝽对北方茶树的危害主要发生在4月中下旬和5月下旬,大约1个月时间,此时是北方茶园价值最高的春茶期,因此危害损失大。(3)在茶芽间转移危害。茶树的生长特点使绿盲蝽若虫很容易在茶芽间来回爬行,1头若虫一生可以刺吸1 000多次[4],因此少量虫源也能造成严重损失。

2 北方茶园绿盲蝽的发生规律

在北方茶园绿盲蝽1年发生5代,主要以滞育卵在茶树枯腐的鸡爪枝或冬芽鳞片缝隙处越冬。4月下旬越冬卵开始孵化,初孵若虫爬到就近茶芽进行取食危害,5月下旬1代成虫随着茶叶幼嫩组织的减少,陆续从茶园迁移到周边杂草上生活。10月上旬,5代成虫迁回茶园产卵越冬。

绿盲蝽的适宜温度比我国其他常见盲蝽种类适宜温度相对较低,在23℃左右[13,14]。绿盲蝽越冬卵的滞育解除与发育主要受温度控制,一般在2月上中旬解除滞育,卵发育起点温度6.28℃,3月中旬田间温度上升开始发育,一般在4月下旬开始孵化[14,15]。越冬卵孵化时间受早春温度影响较大,早春温度较高,孵化时间提前,反之孵化时间将推后。在春季温度比较低的年份,能够观察到绿盲蝽越冬卵在5月上旬孵化。无论早春温度如何变化,绿盲蝽越冬卵的孵化时间一般都与茶树萌芽时间相吻合[16],也是其对植物寄主协同进化的结果。有研究表明,降雨能够促进冬枣树上绿盲蝽越冬卵孵化[17],根据绿盲蝽在茶园越冬场所与冬枣相类似,可以推测降雨对茶园绿盲蝽越冬卵孵化也有促进作用。高湿环境适宜绿盲蝽生长发育,在70%~80%相对湿度下,卵孵化率和若虫成活率、成虫寿命和繁殖率均较高,而在低湿条件下这些参数均显著降低[2],这与茶园观测到的高湿时绿盲蝽种群数量多、发生较重相吻合[4]。绿盲蝽通过滞育越冬适应冬季低温,同时将卵产在枯枝上,增加了其对北方冬季低温抵御,大部分能够成功越冬[18],产在茶树组织内的越冬卵越冬存活率也为100%[16]。以上结果说明越冬死亡率不是绿盲蝽种群主要限制因子。

3 茶园绿盲蝽的预测预报

绿盲蝽体型小,通体绿色,若虫藏匿危害和成虫善于飞行,明显症状出现后,绿盲蝽往往已经转移,许多农民形容绿盲蝽“看不见、摸不着、防不好”。许多茶园在出现危害症状后进行防治,往往已经错过了防治时机,危害损失已经不能挽回,因此制定合理预测预报方法对于其防治尤为重要。

绿盲蝽藏匿危害的特点,使用目测法直接观察调查其种群数量难度极大,对观测者的专业素质和经验要求较高。盘拍法可以用于茶园周边杂草上绿盲蝽数量调查,但是限于茶树的生长结构,盘拍法不太适用茶园绿盲蝽调查。在秋季绿盲蝽回迁茶园时,可以用扫网法调查绿盲蝽数量,但是春季扫网会损伤茶芽,因此扫网法调查就受到了限制。色板诱集是监测绿盲蝽成虫的有效方法,我国已经研制出绿盲蝽性诱剂并商业化出售,又增加了一种诱捕监测绿盲蝽成虫种群的技术和产品。在茶园生产中,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绿盲蝽发生情况,选择适合绿盲蝽的种群监测方法。

茶园绿盲蝽主要以越冬代危害春茶为主,所以大家应更多关注其越冬代的种群数量和发生期预测。关于发生量预测,徐德良[16]比较了用茶园周边杂草上5代若虫数量、用茶园鸡爪枝内越冬卵数量以及用采回茶枝的室内饲养获得的虫量3种方法预测第一代虫量,认为茶园内越冬卵越冬成活率几乎为100%,采回茶枝饲养获得的虫量预测一代虫量即简单又准确。借鉴果树绿盲蝽越冬卵调查方法,在掌握绿盲蝽越冬卵茶园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采集带卵枝条在显微镜下剥查卵量,就可以省去室内饲养环节[15,17]。根据茶树物候期,进行绿盲蝽越冬卵孵化期预测,方法虽然简单,但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常常预测不准,几天的误差就可能对高档茶叶造成较大损失。虽然温度、湿度对绿盲蝽发育影响的生命表已经建立[2,14],但目前还缺乏长期的田间温、湿度数据和绿盲蝽越冬卵孵化数据,基于气象数据的北方茶园绿盲蝽发生期预测模型尚未见报道。研究发现,每次降雨后,冬枣树上的绿盲蝽越冬卵均有一个孵化高峰期[17],4月中旬后雨后第二天防治,可达到很好的效果。茶园绿盲蝽越冬卵孵化与降雨是否也存在这种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确认。endprint

4 北方茶园绿盲蝽的绿色防治措施

茶园绿盲蝽需要在茶园和周边杂草季节性迁移完成其生活史,因此仅仅以关注茶园内绿盲蝽防治,很难持续控制绿盲蝽的种群和危害。有研究表明,农田景观布局对盲蝽蟓发生有显著影响[19],持续控制盲蝽蟓的种群数量应采取大面积害虫治理策略[20]。门兴元等[17]根据绿盲蝽在果区的田间转移规律,在空间上注重绿盲蝽在不同作物上的转移扩散动态,在时间上强调其在主要寄主作物不同发育阶段上发生的全过程,找出不同时空条件下控制绿盲蝽的关键措施,有效开展绿盲蝽区域性治理策略[17]。因此,根据茶园绿盲蝽在茶树上越冬,茶园受害主要来自越冬代若虫危害茶芽,应以越冬代预防和防治为主,同时注重减少茶园绿盲蝽转移杂草寄主,达到持续压低区域内绿盲蝽种群数量的目的。茶园绿盲蝽发生高峰期正值春茶生产和采收期,为了避免化学农药污染,提高茶叶品质,因此本文重点介绍茶园绿盲蝽绿色防控措施。

4.1 农业防治

清洁田园,降低越冬虫源。茶树发芽前,结合春季修剪,清除枯死枝,将修剪下的枝梢连同枯死枝一起清出园外销毁或深埋,减少茶园内绿盲蝽越冬卵基数。采茶期间及时清除被害茶芽,有利于新茶芽的正常生长。

适时清除茶园周边杂草,铲除转移寄主。在春、秋季通过锄草或喷洒除草剂铲除茶园周边杂草,尤其是葎草等双子叶杂草,恶化其茶园外生存环境,有效降低秋季回迁茶园的绿盲蝽种群数量。

4.2 物理隔离

9月中旬开始,在茶园布置色板或扫网监测回迁茶园的绿盲蝽成虫,一旦捕获到成虫,及时用40目防虫网罩住茶蓬,阻止其在茶树上产卵,11月下旬将防虫网收起,翌年再用。

4.3 性诱剂诱捕

国内已有绿盲蝽性诱剂和诱捕器成品出售,1代和5代成虫期在茶园放置诱捕器诱捕。

4.4 生物防治

虽然茶园的自然天敌种类丰富、数量多,但绿盲蝽若虫和成虫行动敏捷,茶园自然天敌对绿盲蝽田间控制作用尚不清楚。我国在绿盲蝽寄生蜂繁育方面近期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实现了红颈常室茧蜂(Peristenus spretus)的室内人工繁殖[21],并开展了田间防治研究,为绿盲蝽生物防治开辟了一条途径。

春季绿盲蝽越冬卵孵化高峰期和秋季绿盲蝽成虫回迁茶园高峰期,是集中防治的最佳时机,可使用植物源农药——苦参碱或鱼藤酮进行防治[22]。

总之,虽然茶园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尚少,根据绿盲蝽在茶区的转移扩散规律,通过及时准确的虫情监测,应用农业防治和物理隔离等方法,重点压低其越冬虫源,抓住早春越冬代若虫孵化关键防治时机,施用植物源杀虫剂进行防治,仍能达到绿色防治茶园绿盲蝽的效果。

参 考 文 献:

[1] 陆宴辉,吴孔明.棉花盲椿象及其防治[M]. 北京:金盾出版社,2008.

[2] Lu Y H,Wu K M,Wyckhuys K A G,et al. Temperature-dependent life history of the green plant bug,Apolygus lucorum (Meyer-Dür) (Hemiptera: Miridae)[J]. Appl. Entomol. Zool.,2010,45: 387-393.

[3] 邱忠莲,袁洪刚,冯志花.山东茶区绿盲蝽的发生与防治[J].茶叶通讯,2005,32(4):12.

[4] 侯君合,姜瑞德,张翠玲.青岛茶区绿盲蝽的发生与危害[J].中国茶叶,2009(11):31.

[5] 李爱华,张承安,王来平.山东茶区绿盲蝽综合防治技术[J].落叶果树,2011(4):42-44.

[6] 李林懋,门兴元,叶保华,等.果树盲蝽的发生与防控技术[J].应用昆虫学报,2012,49(3): 793-801.

[7] 高勇,谭秀梅,周洪旭,等.绿盲蝽分龄与其形态发育指标的相关性[J].棉花学报,2013,25(4): 339-344.

[8] Labandeira C C,Phillips T L.Insect fluid-feeding on upper Pennsylvanian tree ferns (Palaeodictyoptera,Marattiales) and the early history of the piercing-and-sucking functionalfeeding group[J].Ann. Entomol. Soc. Am.,1996,89:157-183.

[9] Rodriguez-Saona C,Crafts-Brandner S J,Williams L,et al. Lygus hesperus feeding and salivary gland extracts induce volatile emissions in plants[J].J. Chem. Ecol.,2002,28(9):1733-1747.

[10]李林懋,门兴元,叶保华,等.绿盲蝽对不同生长期棉花的刺吸危害特性[J].昆虫学报,2014,57(4):449-459.

[11]安徽农学院茶叶系茶栽组植保小组.茶绿盲蝽象[J].茶叶科技简报,1978(3):5-6.

[12]张汉鹄,杨卫琼,韩宝瑜,等.春茶绿盲蝽的发生与防治研究[J].茶叶通报,1988(4):26-30.

[13]丁岩钦.棉盲蝽生态学特性的研究Ⅰ:温度、湿度对棉盲蝽生长发育及地理分布的作用[J].植物保护学报,1964,2(3):285-296.

[14]门兴元,于毅,张安盛,等.不同温度下绿盲蝽实验种群生命表[J].昆虫学报,2008,51(11):1216-1219.

[15]卓德干,李照会,门兴元,等.低温和光周期对绿盲蝽越冬卵滞育解除和发育历期的影响[J].昆虫学报,2011,54(2):136-142.

[16]徐德良.茶园绿盲蝽发生期及发生量预测方法初探[J].病虫测报,1991(3):55-56,64.

[17]门兴元,于毅,张安盛,等.枣-棉生态区绿盲蜷季节性发生与转移规律[C]//吴孔明.植保科技创新与病虫防控专业化.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18]卓德干,李照会,门兴元,等.绿盲蝽越冬卵的耐寒能力[J].生态学报,2012,32(5):1553-1561.

[19]Carrière Y,Ellsworth P C,Dutilleul P,et al. AGIS-based approach for areawide pest management: The scales of Lygus hesperus movements to cotton from alfalfa,weeds,and cotton[J].Entomol. Exp. Appl.,2006,118(3):203-210.

[20]Nordlund D A.The Lygus problem[J].Southern Entomol. Suppl.,2000,23:1-5.

[21]CAB International.盲蝽象综合治理项目取得可喜进展[J].CBI-Newsletter,2011,8(1):5.

[22]曲明传,胡姗姗,孔晓君,等.鱼藤酮和吡蚜酮防治茶绿盲蝽田间药效试验[J].中国茶叶,2012(11):10-11.endprint

猜你喜欢

防控技术发生规律
茶树炭疽病的研究进展
黑绒金龟子在玉米上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双叉犀金龟在豫南的危害及防治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