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效率的策略
2015-08-18罗旭芳
罗旭芳
【摘 要】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古代社会以及更好地掌握现代汉语的作用。因此,必须重视初中文言文教学。如何让初中学生轻松入门,掌握方法,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果,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策略 预习 兴趣 诵读
综观近年全国各地语文中考试卷,其中不少省市以课外的文言文考查学生。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自读文言文的能力。但在实际的文言文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教师教法僵化,都是遵循一种固定的程式,“介绍作者、时代背景——逐词逐句串讲——作内容分析”,教师基本上是“独霸课堂”;二是目标单一,把教学目标只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唯恐有所遗漏,学生成了被动记笔记、背诵的工具;三是“从本到本”,缺少“迁移”。教学以读懂一篇课文为目的,认为课文讲完了,文中所有文言句子会翻译了,教学的目标也就达到了,但学生不能举一反三,一遇到课外的类似知识就“傻”了。鉴于这种情况,为改变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种文言文教学方法,以供分享:
一、重视预习,培养能力
古语云:“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须注重学生的课前预习。教师要对问题给予明确要求,每节课前都要提出一两个预习问题,并且要求学生做到:
1.自读课文达到连贯的程度,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在读的过程中把不理解的字、词、句、段批注出来,以便上课解答。2.根据课文注解,查阅工具书、参考资料,尝试解答疑问。将查到的记录下来,以备课堂讨论之用。初步了解作品背景、作家生平。3.根据预习提示及课后练习进行思考。同时,发动学生利用网络等搜集有关资料,打破教材的局限性,深入地研讨,再不断地发现疑问,不断地探讨疑问,学生的自学能力自然会提高。这样让学生质疑,教学生方法,既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了自主学习的习惯、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培养了探求真理的精神和勇气,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但要注意的是,教师要随时检查预习情况,要随时了解学生掌握解决新知识和新问题的情况,绝不能放任自流。
二、激发兴趣
好的导语就如一块吸铁石,能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迷住学生,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让其对不太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产生内驱力和向心力。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会有动力,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所以初中文言文教学首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敢于大胆创新,在教学“新”“活”方面多下功夫,采取一些灵活多样的教法,生动形象地吸引学生,把学生的兴趣全部挖掘出来。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可以进行以下教学设计:
一是利用成语、典故、名言警句、历史故事来引入课文。比如,世外桃源——《桃花源记》、刮目相看——《孙权劝学》、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等等。因为学生对这些词语和故事有所耳闻,因此会对它们的出处和相关文章比较感兴趣。
二是调动学生已有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储备来引入课文,温故知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用地理知识中的长江三峡导入《三峡》,用风景名胜中的“四大名楼”导入《岳阳楼记》等。
三是从网上下载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利用多媒体技术为文章配上古典音乐朗读,或直接利用动画配乐范读,或采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展示与课文有关的音像、图画内容,创设情景,《红楼梦》《水浒传》等影视作品的片段,就是极好的导课材料。
四是充分发挥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让学生在预习时利用网络资源和相关书籍,查找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比如在上《陈涉世家》之前,安排学生在课外查找司马迁、《史记》、大泽乡起义等资料,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说。
五是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比如,在教学《扁鹊见蔡桓公》时,用三个成语串联整篇课文的情节:是谁“病入膏育”?为什么“讳疾忌医”?又怎样“防微杜渐”?学生探求意识浓厚,争相回答,教学效果也会很好。
三、大量诵读,提升语感
我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感情,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文意、体味情感、感受作品意境、提高语言感悟能力。对学生诵读指导要科学、有针对性,要根据作品的特定要求,在节奏、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做好指导。每次的诵读都要有不同的明确要求,如: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读出语势;掌握思路、体味情感、感悟意境,从而达到“理解的朗读”这一目的。以《陋室铭》为例,在幽雅的古乐曲中,声情并茂地朗读,更觉情与景会,事与心谐。读着读着,不觉此室之陋,但觉此室之雅,眼前浮现环境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人文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心境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领略作者旷达致远、不同流俗的可贵气质,达到“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的效果。
另外仔细想想古人,王勃六岁善辞章,骆宾王七岁能赋诗,刘慎虚八岁属文上书……按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说法,他们在六七岁时,熟读的诗一定远远超过三百首,那他们会吟诗作赋也就不奇怪了。由此受到启发,我开始利用早读和晚读课,引领学生进行文言文的大量阅读,主要的内容有《桃花源记》《爱莲说》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初读之时磕磕绊绊,语不成句。坚持一段时间,情况好了很多。现在,接触一篇新的文言文,学生自读两遍之后,就可以比较流畅地进行情感朗读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和学习兴趣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有了量的积累后,自然就豁然贯通了,不懂的也懂了,而且是“立体的懂”。
总之,文言文教学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改进文言文教学的策略,不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在预习、疏通文义、感悟品味、理解背诵等方面下功夫、想办法,文言文教学才能真正走出困境,才能不断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罗红.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几点建议[J].中教研究,2006.
[2]杨庆霞.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对策[J].科学教育家,2008(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