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读《论语》

2015-08-18刘瑾惠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4年13期
关键词:论语孔子笔者

刘瑾惠

孔子究竟是何许人也?想必无人不晓、无人不知吧!孔子为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以及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更是被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可想而知,孔子不仅在中华文化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儒家精神更是影响了世界各地的文化思想。孔子的弟子将他一生的言行通过对话、问答等方式记载,编撰成册,也就形成了中国古代典籍中流传甚广、影响后人至深的《论语》。

《论语》全书共二十篇,包括了学而篇、为政篇、八佾篇等,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其与《大学》、《中庸》《孟子》《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及《诗经》并称“四书五经”。其实,笔者首次接触《论语》是于初中二年级时。当初阅读《论语》中些许家喻户晓的名言,包括“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当时并没多大感触或是感想,因为只想着应付考试,就仓促地看过而已,并没将它真正的读到心坎里。直到高中一年级,经过了著名作家傅佩荣所撰《嗨!孔子》的洗礼后,才真正有所领会,对《论语》有着更深一层认识,多了份兴趣。

虽然《论语》已是两千五百年前的语录,但,其中之道理并没因时代的变迁而遭淘汰。《论语》的核心思想为“仁”“礼”及“义”。据笔者了解,此典籍概括了学习与教育、待人处事、君子品格及治国为政的主张。此外,笔者也从中悟出了许多道理,就如被什么东西敲响似的。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可谓现今社会中的一项热门话题啊!我们常常能从报章或新闻上看到有某位老人遭子女弃捐、虐待,或子女骗取年老父母财产等令人困惑的消息。有时候,走在夜市里,也能看见茫茫人海中身形佝偻、双目浑浊、黯然神伤的老人有家归不得,蹲坐在漆黑的路旁,卑微地向路人们乞讨,那无助的眼神真叫人心寒啊!不说成年人,说说小孩吧。我们往往也能看见小孩对着父母大吼大叫,甚至以极为不敬的话语顶撞父母,和父母顶心顶肺。说他们还小不懂事吗?可不能总拿这理由作为“挡箭牌”啊!小孩就如同一张白纸,父母画了什么上去,就会看见什么样的效果。所以说,这“孝”啊,可得从小就灌输给孩童们啊!当然,有的人认为给父母吃好的,穿好的,每个月给他们丰厚的“零用钱”也就称得上是“孝”了。可事实可并非如此啊!就如同孔子所言,让父母不愁吃不愁穿,却对他们不敬,那和供养犬马牛羊有何差别?有的人让父母亲三餐温饱,但,对他们的态度却是冷淡、忽视,甚至有的人还把父母当佣人般使唤,让他们包办家中的大小事务,那也称得上“孝”吗?笔者认为,“孝”不仅是对于父母们物质上的满足,也是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柱。其实,父母要的并不多,他们奢望的不是物质上的享受,不是什么豪华大宅、鱼翅燕窝,而是希望儿孙们能够陪在身边,偶尔和他们撒撒娇、聊聊天,有人关心他们那就足够了。从前,最值得我们中华民族骄傲的就是我们对父母的敬爱,是父母比天还高,但非常遗憾的是,如今,现代人对“孝”的观念却不断褪色。笔者想说,大家应该将“孝”的品德犹如屹立不倒的丰碑,永远竖立在大家心中,源远流长。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遇到不明白的事物,不明白的问题时,应该竭力将他弄懂。举个简单的例子,有的人踏遍世界各地,但真问起有关某地的些许问题,他未必都能回答。有时候我们只会炫耀自己去过何地,其实我们根本就不曾真正去了解该地区的文化、礼仪……我们就只是“去过”而已。笔者认为,真正的旅行、观光应该像孔子那样,去了解和自己生活的地方文化的不同、风俗习惯的差异,不懂的就问个明白,不必在意或是害怕被人耻笑。唯有真心求知,才会有所收获。

此外,孔子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初中二年级那年初读时还似懂非懂,现在总算悟出其中道理了。是啊!学习也是一项非常值得深思的课题。令人遗憾的是,现今的教育越来越倾向于表面,即校誉、排行榜、成绩单上的数字……在这样的制度下,培育出的学生往往只知道死读书、读死书。笔者认为,读书嘛,或换个字眼吧,学习,应该充满着热忱,要有了解新事物、探索新事物的欲望,而且要对事物有好奇心。学习不该只是将老师口中的字字句句硬塞进脑里,盲目地背,应该要懂得思考,通过思考将所看、所闻、所学的消化成为知识。或许一字不漏的背完了会让你考获佳绩,名列前茅,但,你真的了解它了吗?还是应付完考试后就把一切都抛到九霄云外?这样你根本什么都没学到吧!而且,现今社会需要的并不是会啃书的机器,而是懂得思考变通的人。当然,也不是完全只思考而不读书学习,凭空想,到头老来也只是一场空。思考,是需要我们读书学习所积累起来的基础知识来辅助的。

再者,教育者在培育人才这项神圣的任务中也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为不让学校变成生产机器的工厂,教育者们应该鼓励学生们多动动脑筋,多拨些思考的空间给学生们。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负也。”不久前,某位老师曾与我们开了个玩笑,老师说我们都是“贝多芬”。当时听了还懵懵懂懂的,过后老师把那字在黑板上,才顿时恍然大悟。对啊!我们就是“背多分”,背完就有分数了。如今常见的现象,老师们在与同学们讨论练习题的答案时多半都并非在“讨论”,而是直接写得黑板满满的,供学生们参考。说好听点是“参考”,事实上就是在“抄答案”!笔者认为,这样的教育方式是极为不妥的。就算给了同学们标准答案,让他们背完,考试时把脑里那一大堆“不知道是什么的东西”一字不漏的塞满试卷,然后个个考满分也毫无意义。因为同学们无论如何都错过了一个关键过程,那就是思考。身为教育者,应该让学生们多思考而不是盲目地背答案,看见题目就拼命地写,可能有时候学生们连自己在写什么都不晓得呢!所以说,应该以孔子的教育方式作为典范,让学生们独立思考,若真没头绪,才去开导他们。此外,笔者认为,实践也是学习中一项举足轻重的过程。读了,思考了,懂了,不运用,那也只是把知识摆在脑子里,等着时间慢慢地把它侵蚀殆尽。endprint

接下来,谈谈治国之道吧!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笔者非常认同孔子所言,要让人民服从政府,爱这片国土,唯有提拔、录用公正无私者,并将不正直人置于一旁。此外,执政者应该以民为本,套一句古仁人范仲淹所撰《岳阳楼记》中的一句话,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身为执政者,应凡事以民利为首要顾虑,了解人民真正需要,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倒回来提一提有关官员受贿的问题。其实,笔者认为人们的态度与公务员受贿的问题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举个最普遍的例子,有许多人在被交警开罚单前都会塞点“咖啡钱”给他们,这就是问题的根源了。有谁能对着闪闪发光的钞票不动心呢?就是人民那贪图方便,违规却不愿意负责任的态度才会导致官员受贿的问题迟迟无法解决。奇怪的是,人们还在那抱怨官员们受贿贪污呢!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要人们安守本分,官员坚守本职,国家自然就会清明起来。

此外,正所谓“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为人处世应以他人的德行作为榜样,以他人的恶行作为借鉴。孔夫子也曾说过“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我们应该多多了解自己的缺点,进而改进自己。当你遇见比你更优秀卓越者时,你是抱着怎样的心理呢?是嫉妒?羡慕?还是钦佩呢?遇见有人做出不当行为时,你又是抱着怎样的心态呢?是在一旁等着看好戏,不当作一回事?还是反省自己?笔者认为,他人的言行,无论是好是坏,就像一面镜子,它能反映出你的优点及缺点。看见值得学习的榜样时,你会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这时你应该放下嫉妒之心,向他看齐;遇见败坏风俗的不善之人时,应该以他作为借鉴,时时警惕自己,切勿重蹈他人覆辙。当然,人嘛,往往都拿着放大镜对着别人,若要你说出别人的缺点,肯定就噼里啪啦一大串,但要你说出自身的缺点,你又了解多少?是啊!就如同孔子所说,在这世上,很难看见能够发现自身错误,而在心中责备自己、扪心忏悔的人。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学习曾参的生活态度,每天对自己多次反省,反省自己今日是否有疏失之处,待人不善之处等,进而改之,不再重犯。

笔者想说,许多学生,包括笔者本身,可能在阅读《论语》前都觉得它枯燥无味,既是文言文,又有那么多生词,肯定需要消耗多时才能明白其文。但一旦细细品味,你会发现其实它并没想象中那么难而且还挺有趣的。此外,原来觉得孔子距离我们很遥远,印象中是个学问渊博的读书人,但,事实上孔子并不只是博学多闻,他还拥有许多的才艺,最奇妙的是孔子回答弟子们的问题时的答案往往都出乎意料,明明认为很简单,但,孔子却总能带出许多哲理启发我们。《论语》啊,这两千多年前的语录迄今无人能驳,且真实受用,可视为经典中的经典!其中能启发你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理、学习的态度、执政的根本等的精华可谓数不胜数,笔者实在无法一一详述,唯有你亲身去理解、探索,才能体会其中的奥妙,领悟出不凡的道理!

(指导教师:岑瑞娟)endprint

猜你喜欢

论语孔子笔者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半部《论语》治天下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