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2”高职本科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2015-08-18王雪松刘武萍

现代商贸工业 2015年17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课程体系

王雪松 刘武萍

摘要:高职本科协同育人教育对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意义深远。根据专本衔接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分段培养的基本特征,提出了“技能实训室+技术创新室”递进式技术创新育人模式,并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进行了“宽基础、活模块、重技能、强设计”课程体系构建及加强素质拓展教育平台建设与实施技能创新学分的阐述。

关键词:协同育人;专本衔接;课程体系;创新工作室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7012302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高等职业学校要发挥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探索应用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途径……”,发展高职本科协同育人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当今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推进高职本科协同育人改革创新、有机衔接、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搭建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立交桥”,满足高职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及职业发展需要,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和竞争力,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和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然而,专本衔接教育进行的时间不长,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和经验的积累,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研究高职专本衔接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完善职业教育理论建设都有积极的意义。

1探行“技能实训室+技术创新室”递进式技术创新育人模式

校企共建技能实训室和技术创新工作室,有效地弥补了专业实践教学环境的不足,使学生能够直接参与开发社会实际项目,发挥自己的潜力,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通过“技能实训室+创新工作室”一体化平台,可开展校内外专业技术服务项目,师生协同合作,实现“技能提升和技术创新”的高职专本衔接育人创新模式。

在实训室中,低年级的学生采用单个任务或案例教学,以“普适化”的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突出学生单项技能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学习、互助学习、协作学习和持续学习的理念。高年级的学生,教师采用虚拟项目化组织教学内容,将一些虚拟项目的技术文档、开发资源放在专用服务器上,学生们通过电脑或移动终端能获取专业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进一步提高综合项目开发相关知识和技能。在创新工作室中,按照公司化模式组织多个项目团队(小组),承接校内外商业服务项目,指导老师带领项目团队(小组)共同完成。采用项目团队组长负责制,项目开发初期,各项目团队(小组)由高职本科教师、企业兼职教师指导,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在项目组长的协调下共同完成,以此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递进培养学生协同合作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技能。在创新工作室中通过实施商业项目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激发学生技术创新潜能,增强学生对市场需求的应变力。

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特点,可以成立网络工程创新工作室、软件开发创新工作室、手机游戏开发工作室等创新室,创新工作室的宗旨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就业竞争力,培养方案和预期成果可以是设计方案、项目开发、技能竞赛和专利申报等。学校和系部要从机制、政策和条件上激励专业教师主动承担创新工作室的相关工作,为创新工作室提供必要的经费和软硬件设备,包括计算机、投影仪、开发系统等,创新工作室实行专款专用、专人负责。创新工作室以项目为主导,项目分为虚拟项目和商业项目。根据学生实施项目经验情况,合理分配项目,没有项目经验的学生,在工作室初期主要参与难度递进的虚拟项目开发,由教师指导完成,培养学生软件开发技术和职业协作经验;有项目实施经验的学生,实行项目组长负责制,按照商业项目管理和实施要求,培养学生技术创新和团队合作意识。

建立创新工作室准入机制和以能力为中心的多元化教学质量控制和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考核,引入“企业、客户、教师”三方评价机制,将职业素质和创新意识纳入考核范围,学生团队在工作室采用积分制,学生在高职院校3年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课程并且成绩合格者,通过转段考试进入本科学院再继续学习2年,学生在创新工作室的积分,可作为学生转段考试中录取重要的参考依据。

2构建“宽基础、活模块、重技能、强设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实现高职本科衔接的关键是课程体系。专本衔接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不仅要体现本科阶段技术性和创新性,同时也要承接高職高专教育的技能性和应用性,提高专本衔接学生的文化素质、技术应用和开发能力。与行业、企业、高职、本科协同合作,按照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分析典型职业活动工作过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任务构建学习领域,重构融合行业标准和规范的“宽基础、活模块、重技能、强设计”的课程体系。

“宽基础”指拓宽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活模块”指灵活构建专业课程技能模块,学生可根据自身要求灵活选定专业技能模块,有针对性进行个性化训练;“重技能”指注重技术应用性和技术开发性人才培养;“强设计”指加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做好毕业设计(论文)的开题工作,毕业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力争结合生产一线实际问题。3年高职阶段的课程体系,对接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相关专业教学中,按照基本素质课、专业基本技能能力课、专业专项能力课和专业综合能力课四个模块组织教学,基础理论知识满足岗位“必需、够用”的原则,以应用为目的,突出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提高。基本素质课程中的大学英语、高等数学两门课程,作为高职与本科基本素质接口课程,要加大课时量和加深授课内容,采用本科教材教学,考试由本科院校教师出卷、阅卷,大学英语课程成绩则以学生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为准。专业基本技能课中的C语言程序设计和数据结构为高职与本科专业基础接口课程,采用本科教材进行教学,考试由高职和本科院校共同出卷、阅卷;专业专项能力课程是专业化、差异化的集中体现,包括学生必须掌握的专项职业技能。专业综合能力课程是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包括课程设计、专周实训、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等。高职阶段的培养方案所涉及课程成绩纳入高职和本科院校成绩管理系统。2年应用型本科阶段的课程体系着眼于专业技术、管理技术和创新技术的提升,要求比高职人才有更扎实的理论基础、更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在构建课程体系时,根据学生今后从事的职业岗位,安排“基础+专业+创新”课程,包括原理课、专业英语、项目开发和管理课、科技文献检索课等,把理论教学的深度和广度限制在技术开发、运用与创新所必要的范围内。

3加强素质拓展教育平台建设,实施技能与创新学分

素质拓展与创新学分作为学校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量化考核的一种新形式,是高校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途径。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有一定的综合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这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更是高职本科协同育人素质教育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将素质拓展计划纳入专业教学计划,将素质拓展与创新学分写进人才培养方案,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

高职阶段,素质拓展培养采用模块化认证,主要分为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科学技术与创新创业、技能培训、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等模块。在专业技能素质培养方面,通过参观软件园、创业大赛、软件开发大赛、网页设计大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和提高专业技能的动力。以素质拓展认证为载体,全面推进和落实学生素质拓展教育。素质拓展证书主要记录学生参与拓展模块经历和表现,是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重要载体。通过素质拓展模块认证,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本科阶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科技文化创新和技能培训活动,将技能与创新训练内容项目化,分解为综合素质培养项目(阅读思考、文体活动、心理健康、实践活动、公益活动)、课外创新实践项目(学术创新、等级水平或资格考试、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对每个具体项目提出要求,明确学分,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各种技能比赛鼓励学生展示和发展自己的特长,在活动与课程上让学生有更加宽阔的选择空间,落实创新教育学分制,并在选修课程上给予大量的自主学习资源支持。以竞赛为学习载体,构建创新实践平台程序设计能力是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程序設计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一种形式。工信部蓝桥杯软件大赛是目前国内各高校强影响力的大学生计算机软件类竞赛。教学中,将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延伸到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实验教学中,以已经开发的蓝桥杯训练系统为基础,构建程序设计竞赛与相关课程实验教学共享的实践平台。

参考文献

[1]檀祝平.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J].职教论坛,2013,(24).

[2]潘勇.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研究述评[J].当代职业教育,2013,(12).

[3]杜永红.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职高专与应用型本科衔接机制的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3,(5).

[4]鲁武霞.院校协同: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衔接的主体支持[J].职业技术教育,2011,(31).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