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农村社会建设与城镇化研究现状

2015-08-18张景

现代商贸工业 2015年17期
关键词:社会建设城镇化农村

张景

摘要:农村社会建设是社会建设的分支概念,主要包括农村社会结构建设、农村社会制度和体制机制建设、农村社会关系建设、农村社会组织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建设等。农村社会建设是整个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维系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必要环节。为此,主要对现代农村社会建设与城镇化研究现状进行简要介绍。

关键词:农村;社会建设;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7004803

1社会建设相关研究

目前学术界关于“农村社会建设”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于中国农村社会建设的历史进行梳理;第二,对于中国农村社会建设现状的描述,包括存在的问题、导致现状的因素;第三,学者也对农村社会建设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包括精神文化生活、社会保障制度、生态建设等多个方面;第四,学者针对不同的农村社会建设热点,尤其是文化、社会保障、教育进行了专题研究;第五,农村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紧密联系。

1.1农村社会建设的历史脉络

有学者将农村社会建设分为四大阶段:工业化优先发展观与“自力更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953-1978年);非均衡发展观与“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1979-1992年);协调发展观与“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1993-2002年);科学发展观与“反哺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3年以来)。

也有学者仅划分农村社会建设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农村社会建设(1978年-1988年),第二阶段是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逐步过渡(1988年-2002年),第三阶段是以改善农村民生为重点的农村社会建设(2002年至今)。

1.2农村社会建设现状

农村社会建设状况远远落后于经济建设,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问题。农村社会建设存在的一大问题是人与自然不和谐加剧,这体现在人口以及环境破坏两个方面。农村自然环境而临着巨大的人口压力,传统农业区户均2-3个孩子是普遍现象,个别地区高出生率仍未得到有效控制,2001年,宁夏、西藏、新疆的人口增幅都是在11‰以上。人口压力增长,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对资源的需求增加,从而会导致资源开发过度、环境污染。水资源耗费严重;乱划宅基地、乱批企业用地,人为造成废弃用地2亿亩,其中60%-70%为耕地,进一步激化人地矛盾;不合理发展造成环境污染严重,且呈现农业污染与生活污染、工业污染混合,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复合的多污染交织之势。总之,农村超负荷的人口与尚不发达的生产方式、生产力相互碰撞,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加剧。

社会建设存在的问题还有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持续扩大。197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36倍,到1983年缩小到1.70倍。然而此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呈现逐步扩大趋势,1994年扩大到2.60倍,2004年进一步扩大为3.21倍。如果把城市居民的各项福利性补贴考虑在内,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可能会更大。目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已严重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经济建设滞后势必会给社会建设带来不小阻碍。

除此之外,农村社会建设还存在其他的一些问题:(1)农村公共产品提供严重不足,社会事业发展滞后;(2)农村干群关系紧张;(3)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严重滞后,一方面人口多,起点低,教育支出比重大,另一方面缺人才,缺教室,缺资金;(4)农村部分居民的消费习惯不良,部分农民没有形成“量入为出,精打细算,勤俭持家”的消费习惯,在非必需品方面花费过多,很容易使自己陷入到次級贫困的境地;(5)农村有固有的“贫穷文化”,村民由于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形成了一套特定的生活样式、行为规范和价值体系,诸如满足于当前消费,缺乏时间观念以及质疑权威等等。

1.3农村社会建设的建设性意见

对于农村现在社会建设存在的种种问题,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停的意见,对象包括党和国家、村子、村民自身等多个对象。一些学者从较宏观的视野出发给出了三点建议:(1)创新农村教育体制;(2)创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3)加强社会保障。也有学者进行认为可以从文化以及生态两大方面来建设:(1)以实现农村文化系统创新为主导,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2)以实现农村生态系统创新为前提,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也有学者提出要回到统筹城乡这个落脚点来实现农村社会的发展:统筹城乡对于中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意义。

1.4社会建设分支领域的专题研究——文化、教育以及社会保障

吕广利在《当前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要突出文化建设》中强调现在农村社会建设中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问题,但是文化是尤为重要的,因此要加强党对农村文化建设战略的贯彻落实,通过文化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在转型期的全而和谐发展。

丁艳华在《对农村教育泛城市化的反思》一文指出,很长时间以来,我国的农村教育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农村社会和农村教育的实际,存在一种“泛城市化”的趋向,而这直接或间接的导致“读书无用论”的蔓延、农村学生的“背井离乡”、农村文化的逐渐遗失和农村文化功能的紊乱,这些都对农村的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极为不利。本文认为,我国的农村教育要想走出误区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推进本土化进程。学术界对于农村社会建设中的保障制度的研究成果也很丰富。

同主题的其他文献如李迎生的《论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角色》和《市场转型期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进展与偏差》、贾小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拉动农村消费需求增长》、王军的《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成就与展望》、方菲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政府责任解读》、陈蒙蒙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都展现了现在农村社会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意见。

1.5农村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的联系

诸多文献都将农村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联系在一起,农村社会建设是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一环,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是农村社会建设的目的。如吴春梅、刘晓杰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阔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问题研究》将农村养老保险政策放在和谐社会的大框架之下进行研究。

还有同春芬的《建设和谐农村社会的内涵及路径选择》、马登杰的《农村文化建设:和谐农村社会的精神基石》、桂莉《和谐社会视角下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研究》、崔建良的《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白蕴芳的《农村和谐社会构建研究》等等都不约而同地将关注的焦点放到了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农村的社会建设是为了建立一个和谐的农村社会,农村的和谐又是构成整个社会和谐的重要一环。

2农村城镇化研究

2.1城镇化内涵

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赛罗达在《城镇化基本理论》一书中首先使用了Urbanization的概念,它被用来大致描述乡村向城市演变的过程。Urbanization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被多数学者接纳。

到目前为止,关于“城镇化”的概念,学术界仍然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解释。对城镇化的界定大致有以下几类。

(1)人口向城镇集中。

辜胜阻指出:“城镇化指的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不断由农村向城镇地区集中的过程。”

秦润新也指出:“城镇化就是农村县域范围内农村人口向小城镇和集镇集中的过程。”

(2)非农产业向城镇集中。

卢海元在《实物换保障:完善城镇化机制的政策选择》中说到“城镇化就是一个人口和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的过程,是以市场为基础对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资源进行非农化配置的结果。”

姜爱林认为:“城镇化不仅是指人口向城市转移,而且还包括产业向城市聚集。”

(3)城镇反哺农村。

朱林兴、孙林桥在《论中国农村城市化》一书中提到:“城镇化就是指农村地区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农村的生产力结构、生产经营方式、收入水平及结构、生活方式、价值标准、思想观念等与城市接近。”

由洪银兴所写的文章《城市化模式的新发展》中有提到:“城镇化水平的衡量不仅应该只用城镇人口比重这一‘量的指标,还应有反映城镇功能提升的‘质的指标,即反映市场化和社会分工程度的指标。”

(4)自然发展过程。

郑弘毅则侧重从发展过程的角度来谈农村城镇化,他认为城镇化“一是通过自身的聚集,向深度发展,即农村直接发展为城镇;二是将城镇的功能向周边地区分散,向广度发展,而最先接纳这种扩散的是城乡交界地区。”这就在空间上表现为:城镇——功能重组,规模扩大;近郊区——频繁变动;农村——有序退缩,稳步提高。

2.2政府政策和区位因素影响下的农村城镇化

(1)政府影响。

党和国家的政策直接影响着农村城镇化的进程。

吴祖麟根据政府在城镇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和表现,把中国农村城镇化分为三个历史阶段:政府控制城镇化阶段(1949—1978),政府推动城镇化阶段(1979—1993),和政府引导城镇化阶段(1949—今)。

(2)区位因素影响。

在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区位因素对农村城镇化的影响在增强。

李晓莉在《我国的城镇化发展阶段与推进问题研究》中也指出推进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的一项重要原则就是市场调解与政策引导相结合的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过去的条块分割、由上到下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彼此密切协作、合理分工的网络式经济发展模式,统一的市场、顺畅的要素流动逐步形成。市场的自发调解功能以及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有利于区内合理配置资源、劳动力,分工合作,职能互补,实现区域一体化,在客观上推动城镇化的发展和完善……”。

2.3农村城镇化的路径

当前对农村发展程度的首要标准就是那些同样运用于城市发展程度的标准。在国家大力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发展农村经济成为农村城镇化的重要内容。董芸在《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提高发展我国经济的步伐》中也提到,未来小城镇的发展,从宏观层面来讲需有利于集中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大规模农村人口转移、保护并节约利用耕地,通过种种措施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和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从微观层面来讲首先要实现小城镇自身经济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城镇体系要科学规划,实现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丁卫.复杂社会的简约治理:关中毛王村[M].济南:山东出版社,2009.

[2]丁元竹.中国社会建设——战略思路与基本对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費孝通.论小城镇建设[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0.

[4]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5]辜胜阻.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6]郭正林.农村权力结构的民主转型:动力与阻力[J].中山大学学报,2004,(1).

[7]贺雪峰.村治模式:若干案例研究[M].济南:山东出版社,2009.

[8]洪银兴.城市化模式的新发展[J].经济研究,2000,(12).

[9]卢海元.实物换保障:完善城镇化机制的政策选择[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10]陆学艺.中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对话·争鸣[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1]秦润新.农村城市化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12]温铁军.新农村建设——挑战与反思[J].理论探讨,2006,(6).

[13]李小云,赵旭东,叶敬忠.乡村文化与新农村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4]葛福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农村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2010.

[15]陆学艺.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形势与社会建设[J].新视野,2011,(05).

[16]潘璠.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11.

[17]张兴平.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背景和思路[J].学习与探索,2007,(9).

[18]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Z].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2012.

[19]傅治平.Rural Development and a Harmonious Society[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

[20]吕广利.当前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要突出文化建设[J].社会科学,2005(11).

[21]丁艳华.对农村教育泛城市化的反思[J].学术月刊,2009(12).

[22]姜爱林.城镇化与信息化互动关系初探[J].现代管理科学,2004,(6).

[23]朱林兴,孙林桥等.论中国农村城市化[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

[24]郑弘毅.农村城市化研究[M].海口:南方出版社,1998.

[25]吴祖麟.中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政府作用变迁——城镇化政策视角[J].理论与改革,2004,(2).

[26]董芸.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提高发展我国经济的步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6).

猜你喜欢

社会建设城镇化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网络社会风险规律及其因应策略
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中国化的实践与发展
杜甫的生态观对现代生态社会建设的启发
从社会建设视角看三大差别的消灭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