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为姓的周
2015-08-18李康
李康
周姓是一个历时悠久、庞大多源的姓氏。在《百家姓》中,周姓仅次于“赵钱孙李”,位居第五。如今,在第三次人口普查中周姓仍然是大姓,那么周姓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
先来看看“周”字的构形。甲骨文“周”字,像田中种禾之形,金文又演化,在原有的形体下加“口”作饰笔。姓周的为什么和种田有关系呢?这就得从农业在远古时代的作用和地位说起。
据史书记载,黄帝的后代后稷被舜封于邰,姓姬,是周的始祖,他的族民奉他为农神,因为他是农业的发明者,是他培植了众多农作物。后稷之后,周民族大力发展农业,种植技术不断进步,品种更加繁多和优良,周族的重农传统逐步形成。后稷的裔孙古公亶父(即周太王)为狄所逼,率领族人自邰向今陕西岐山下迁徙,此地即称周,也称周原。周原倚靠岐山,地域广阔,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为农业生产准备了更为优越的条件。周人在周原之上划亩治堤,筑室建城,作庙立社,设官分职,初具规模的国家形态已然具备。古公的曾孙姬发,继承其父姬昌的遗志,联合诸侯灭商,建周,史称西周;至周平王时迁都洛阳,称为东周。在周朝建立的过程中,其雄厚的农业经济实力为王业的建立和巩固奠定了基础。
纵观周的发展,用表示田中种禾之意的“周”字来称其发祥地、族名、国号,可谓再恰当不过了!
周姓源头就是周。据《元和姓纂》记载:“帝喾生后稷,至太王邑于周,文王以国为氏。”原本姬姓的周文王,与其他据有封邑的人一样,用封地的名称作为自己的姓氏,而世代流传了下来。《广韵》:“本自周平王子,烈封汝川,人谓之周家,因氏焉。”周平王之子姬烈被封于汝川(今属河南),被当地百姓称为周家。于是周家的子孙便以周为姓,世代相袭。《通志·氏族略》也有记载云:“周赧王为秦所灭,黜为庶人,百姓号曰周家,因为氏焉。”周平王以后,传至周赧王之时,周朝被秦国所灭,以赧王为首的王族被废为庶人,迁到今河南汝州西北处,当地人亦称其为周家,于是他们就以“周”作为自己的姓氏。可见,周姓的来源并不单一,然而无论哪一种说法,无一不证明了周姓与周王朝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历史上,除了包括西周、东周在内的姬周外,还有一些以周为国名的朝代。魏晋南北朝时,西魏大冢宰宇文觉废恭帝而自立,改国号为周,史称北周。唐代,武则天称帝,将李姓的唐改为周,史称武周。五代时,郭威称帝,建国号为周,史称后周。如此众多的朝代先后以周为国号,这也为以国为氏之周姓的繁衍创造了有利条件。
除此之外,还有少数民族改为周姓、不同朝代为避讳而改成周姓者。大量的史料证明,周姓虽以周王朝为正宗,但并不排斥其他不同的源流。随着子孙的不断滋长繁衍,周姓的分布越来越广泛,在许多地区发展成了名门望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