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教研的自由

2015-08-18孙众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5年14期
关键词:优秀教师金字塔教研

孙众

五月陆续参加的几个学术会议中,都设有教师工作坊或者教师专业发展专场。通常有两种身份的发言者:第一种是教师根据个人经历来谈自己的教研思路和经验。一线的教师一旦成长为专家型、学者型教师,通常是最受欢迎的会议发言人。他们扎根教学一线,脚踏实地,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他们的思想超越了四方校园,仰望星空,从适宜的教学理念和学生成长规律出发,展开有趣、有益而有效的实践探索。这样的讲座常给我一种接地气的感觉,每种理念和模式的后面,都是可行性很强的教学创意做支持,观点和结论令人信服。

另一种发言者常代表学校,谈学校整体教改思路和成效。比如近几年来,翻转课堂成为中小学里的焦点话题,于是实施翻转课堂理念的学校成为颇多教育类会议的热门发言人。这些学校多是凭借一个核心理念,在全校实现统一而稳定的几种教学模式,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业表现,从而成为全国各地教师教研活动的聚集地。对于这种学校,我们常常会听到两极的声音。赞誉者多,认为这些学校找到了应试教育体制里的改革之路,盼望自己所在学校也能引入该模式或方法,一改填鸭或题海式的灌输式传授教学;同时也会听到不少的质疑甚至贬斥,认为是表面文章、样子工程,提高成绩的背后还是以强化训练为代价。最重要的是教师在这种全校集中式的教改氛围中,会变成没有个性的模式执行者。

我亦有类似的看法。记得前一段时间微信上曾流传着一篇文章,题目叫作《金字塔不是奴隶造成的》。大意是有一个制表的艺人,被关入监狱强迫劳动时,再也无法制作出身为自由工艺者时计时那么精准的钟表,他一直想不通为什么会这样。出狱后他去参观金字塔时恍然大悟,并据此做出一个大胆的推测:“金字塔这么浩大的工程,被建造得那么精细,建造者必定不是奴隶,而是一批怀有虔诚之心的自由人。”因为人的能力,惟有在身心和谐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到最佳水平,制作精密的钟表需要自由的灵魂,建金字塔也是同样的道理。在我看来,教育就是一项充满了变数的马拉松长跑,教师发展是一个充满个性化创造的过程。它需要教师持续的热情、发自内心的渴望,以及和学生共同成长的成就感。它是“教学有法”的一门学科,但同时也是“教无定法”的一种艺术。如果在一所学校内过度强调一种统一的理念、几种固定的模式,恐怕教师们就很难获得发挥教学创意的自由成长空间。

我曾经参加过美国密歇根州LATTICE国际教师教研组织。在每月一次的集体教研中,我们要么去学校听现场课,要么请初高中生来分享学习体验,要么邀请优秀教师来分享教研经历。近一年教研活动中很少出现一种“热点”模式,教师们不太关心当前的热点概念是什么,他们更关心每一位教师的创意如何惠及学生、启发同行。记得有一次来LATTICE演讲的是该州年度优秀教师玛婷娜,当地一所高中的社会课教师。这位“当地名师”没花很多时间去介绍她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更多的是从国家的教育机制、学校存在的根本意义、当前教学的现状与改革方法等与大家进行对话。印象最深的就是她带领所有与会者思考:学校的根本作用到底是什么,学生应该从一所理想的学校里获得什么,如何成长,你的思考或做法等。教师们围坐在一起,结合这个切入点写关键词,画流程图,分享好的做法。那次的教研活动给了我很深的印象,优秀教师主持的教研活动不等于一言堂的名师讲座,教学研究其实就是一场场不用达成共识的交流。高质量的教师成长空间需要一个自由的环境。经验分享或学习榜样带来的多是模仿,而自由思考和满怀热情,才有可能带来创造。齐白石寄语学画者:“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信息技术时代下的教研亦然。

猜你喜欢

优秀教师金字塔教研
“金字塔”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A Study of the Pit-Aided Construction of Egyptian Pyramids
河北农业大学优秀教师
——张 焘
寻找属于自己的可能
——记全国优秀教师朱阿娜
海上有座“金字塔”
神秘金字塔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