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吉县退耕还林工程效益及成果巩固措施分析

2015-08-17南志远

现代农业科技 2015年12期
关键词:退耕还林效益措施

南志远

摘要 退耕还林是生态工程建设史上的重大工程项目,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不仅合理地利用了土地资源,提高了森林覆盖率、缓解了水土流失和沙漠化、降低干旱和洪涝灾害发生频率,而且增加了当地的生物物种多样性、改善了当地生态自然环境。该文对西吉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所取得的效益进行了分析论证,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索出一项巩固成果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退耕还林;效益;成果巩固;措施;宁夏西吉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2-0196-02

西吉县地处黄河中游地区的黄土高原腹地,六盘山北段西麓,地理位置为东经105°20′~106°04′,北纬35°35′~36°16′,海拔1 688~2 633 m,项目区19乡(镇)国土面积22.608万hm2,主要地貌类型有黄土丘陵、河谷川地和土石山地,境内有葫芦河、祖历河、清水河三大水系,属大陆性季风气候边缘地带[1],为中温带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地区,隶属干旱草原生物气候带,但东北部的六盘山余脉及北部的月亮山属山地森林气候带。年均日照时数2 322.2 h,平均气温5.3℃,无霜期120~150 d,年降水量427.9 mm,且7—9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0.9%,时空分布非常不均,年蒸发量约1 500 mm,其中5—6月蒸发量达230 mm以上。干旱、霜冻、大风、沙尘暴、暴雨、冰雹、干热风、锈病、立枯病及中华鼢鼠、蚜虫等是影响该县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因素。

1 西吉县退耕还林工程概况

西吉县退耕还林工程项目覆盖全县19个乡(镇)71个退耕还林行政村,总人口51.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5.8万人,占总人口的89.6%,农业总产值26.5亿元,其中林业产值6 204.4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 303.1元。

截至2013年底,全县林业用地总面积69 524.49 hm2,其中有林地21 690.66 hm2,灌木林地20 697.66 hm2,疏林地835.92 hm2,未成林造林地47 833.83 hm2,苗圃地158.07 hm2,森林覆盖率8.1%。自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全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7.83万hm2,其中退耕造林4.55万hm2,荒山造林3.28万hm2,涉及19个乡(镇)71个行政村3.75万户。

2 效益分析

2.1 生态效益

一是对当地气候进行了调节,退耕还林以前一到暴雨季节,山洪咆哮,水土流失,现在这种情况已经不复存在;二是保护了农田、道路和村庄,在水土流失区,中上部多为退耕还林,下坡多为缓坡耕地,中上部得到治理后,真正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的生态治理目标[2-3];三是对地表径流进行了有效拦截,“16542”“16543”及鱼鳞坑模式的整地造林模式在降水量119 mm(连续24 h)的情况下,整地带0.7 m深含水量超过120%,拦截径流量超过1 800万m3;四是可以调节水源,增产作物,如月亮山水源涵养林对调节水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干涸多年的葫芦河重新流出了清水,野生动物数量也与日俱增,同时西吉县粮食产量也逐渐递增,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2.2 经济效益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按户均退耕2 000 m2计算,直接补助款、种草、养畜等每年因退耕还林共计可获利5 000元左右[4];退耕还林区每年还可因销售林木种子获得新的增收渠道。同时,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削减了种植业面积,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开始从事其他行业,经济收入增加明显。此外,当地的生态环境由于林业建设的发展而得以改善,不仅促进了农业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3 社会效益

工程实施后,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有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以2000年为基点,粮经比由原来的5.4∶1调整为5.2∶1;林农比由原来的1∶9调整为2∶8;粮食单产由原来的2 133 kg/hm2提高到3 810 kg/hm2;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980元提高到5 303元。同时,通过向退耕农户兑现政策补助,退耕农户从退耕地上获得一定的补助,可以将精力放在剩余耕地的精耕细作上及其他行业上,从而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5]。

3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重要措施

3.1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管理机制

退耕还林工程成果的巩固与提高,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维持地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十分重要。为确保退耕还林工程能尽快发挥其最佳效益,必须加强和完善管理机制,在以往造林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吸取教训。2000年,西吉县成立了退耕还林工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全面负责和组织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工作,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确保工程建设质量。项目建设坚持按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按标准验收、按验收结果严格兑现奖惩。并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合同制、责任制等,规范管理,提升建设质量。2010年,又成立了退耕还林补植补造工作实施领导小组,对由病虫鼠兔危害及大风、冰雹、干旱等自然灾害造成的苗木保存率偏低,成林年限周期长的部分退耕林地,下大力气进行补植补造,使项目区退耕造林达到合格标准,确保退耕还林工程成果的巩固及效益的最大发挥。

3.2 加强专项资金管理,全力做好监督检查

切实加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中央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资金使用实行定期报账和不定期重点抽查相结合的资金监管制,对专项资金支出项目定期送财政部门审查,采取跟踪调查、交叉检查、单项抽查等多种形式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整改[2-5]。严格实行资金管理责任制度,层层签订责任状,落实责任制。严格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对项目审批实行终身责任制。endprint

3.3 查找问题,对症下药

及时淘汰易受病虫危害的树种,采用耐干旱、耐盐碱性强、生长比较快的优势树种作为补植苗木,补植补造时严把整地、种苗、栽植、补植“四个关口”,同时,切实加大补植补造、抚育管护及病虫鼠害防治力度,使退耕还林林地尽快成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3.4 明确目标,科学规划

从目前西吉县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建设与管理、治理与保护并重,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大力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提高造林保存率为核心,以建立结构完善、功能稳定的生态安全体系为宗旨,以实现生态改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为目标,将退耕还林工作与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搬迁、后续产业发展相结合,把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脱贫致富及县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逐步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有效增加农民收入,逐步建立起生态改善、农民增收、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5 抓好重点,稳步实施

紧紧抓住重点,统筹兼顾,分步实施。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区别轻重缓急,优先解决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重点以改善生态为主,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确保工程效益的发挥。大力推广使用抗旱造林综合技术,保证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提高林木覆盖度和郁闭度。

3.6 严格依法治林,巩固建设成果

认真贯彻落实《森林法》等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执法体系,加强执法人员的素质教育,加大执法力度。建立管护组织,配备护林人员,严禁践踏幼苗,加强幼林抚育管理,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4 参考文献

[1] 牛智军.西吉县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4(20):169.

[2] 唐国平.西吉县退耕还林成效及后续产业发展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4(17):205.

[3] 胡芝芳,杨斌,厚凡霞.西吉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思考 [J].防护林科技,2005(增刊1):109-111.

[4] 杨淑萍,王斌.西吉县退耕还林补助收益与养羊收入对比分析 [J].现代种业,2009(3):9-10.

[5] 王占俊.西吉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示范建设及其成效[J].现代农业科技,2011(18):256.endprint

猜你喜欢

退耕还林效益措施
解答排列组合问题的几种常用措施
论变更管理对项目效益的重要性
求函数零点个数的措施
解答高中数学问题的几个常用措施
不同主导者下供应链效益的分析及优化
不同主导者下供应链效益的分析及优化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大姚县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威宁县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