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冀西北区马铃薯早晚疫病的发生与防治

2015-08-17张景斌李霄峰屈俊成

现代农业科技 2015年12期
关键词:发病症状发生规律防治措施

张景斌++李霄峰++屈俊成

摘要 介绍冀西北区马铃薯早晚疫病的发病症状、发生规律以及病害控制措施,以为马铃薯种植区农民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达到增产增收之目的。

关键词 马铃薯晚疫病;马铃薯早疫病;发病症状;发生规律;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5.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2-0139-01

马铃薯是冀西北区主要粮经兼用作物,常年种植面积10万hm2左右。马铃薯早晚疫病是该区马铃薯主要病害,也是影响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最主要因素。

1 马铃薯晚疫病

马铃薯晚疫病又称疫病、马铃薯瘟,是冀西北区马铃薯产区普遍发生的最严重病害。一般年份损失达20%~40%,大流行年份会导致绝产绝收。

1.1 病原

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鞭毛菌亚门疫霉属,寄生性很强,一般在活的植株或薯块上才能生存,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1]。

1.2 发病症状

马铃薯晚疫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柄、茎和块茎。叶片发病后,病斑多在叶尖和叶缘处,初为水浸状褪绿斑,后扩大为圆形暗绿色斑,病斑边缘不明显。在冷凉和高湿的条件下,病斑扩展很快,边缘有白色稀疏的霉层,叶背或雨后清晨更为明显。天气干燥时,病斑扩展慢,干燥变褐,不产生霉层,质地易裂。茎部受害,可形成长短不一的褐色斑,潮湿时,也可产生白色霉层,但较稀疏。块茎发病,形成淡褐色或紫褐色不规则病斑,稍凹陷。病斑下的薯肉不同程度地呈褐色坏死,与健康薯肉没有整齐的界限,病薯往往同时感染细菌而腐烂[2]。

1.3 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薯中越冬,冀西北区以带菌种薯为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的最主要的初侵染来源,病菌的孢子囊借助气流传播,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萌发侵入寄主体内。病菌在相对湿度达到 95%以上时才能产生孢子囊,无论是孢子囊还是游动孢子,其萌发均需要有水的参与。该病害有多次再侵染,在发病季节,温度条件一般能够满足,如果阴雨连绵或早晚多雾、多露,病害流行速度加快。

1.4 防治措施

1.4.1 选用抗病品种。对晚疫病具有一定抗性的品种有费乌瑞它、大西洋、布尔班克、夏波蒂、冀张薯8号、冀张薯12、号克新10号、克新11等。

1.4.2 严格执行种薯准入制度,防止病害蔓延。大批调入种薯前,应派专家进行产地检查或进行种薯检验,证实无病后方可调种,这对于新的马铃薯种植区尤为重要。

1.4.3 种植无病种薯。①选用脱毒种薯。一般生产田最好选用一级或二级种薯。②精选种薯。播种前把种薯先放在室内堆放5~6 d,进行晾种,不断剔除病薯。选择具有本品种特征、表皮光滑、柔嫩、皮色鲜艳、无病虫、无冻伤的块茎作种薯。如出窖时块茎已萌芽,则应选择具粗壮芽的块茎,淘汰幼芽纤细或丛生纤细幼芽的块茎[3]。③切刀消毒。常用75%酒精、3%来苏尔水、0.5%高锰酸钾溶液浸泡切刀5~10 min进行消毒。要准备多把切刀,切到病薯要换用消毒刀。④药剂拌种。药剂拌种防治的主要对象有3个,即晚疫病菌、细菌、半知菌类的真菌,因此在选择药剂时要分别选择防治晚疫病菌、细菌和半知菌类真菌的药剂。防治晚疫病菌的药剂有克露、甲霜灵锰锌、杀毒矾、阿米西达等;防治细菌的药剂有硫酸链霉素和春雷霉素;防治半知菌类真菌的药剂有适乐时、满适金、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拌种方法可分为干拌和湿拌,干拌一般是先将一定量的药剂与适量滑石粉混匀,再与种薯混匀后即可播种;湿拌一般将所选药剂配成一定浓度的药液,均匀喷洒在切好的种薯上,拌匀并晾干后播种。由于不同药剂有效含量不同,具体使用剂量参见产品说明书。

1.4.4 高垄大垄栽培。高垄栽培既有利于块茎生长与增产,又有利于田间通风透光、降低小气候湿度,进而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抑制病害发生。一般垄宽60~90 cm,培土高度25~30 cm。

1.4.5 药剂防治。做好病情测报工作,及时发现中心病株。封锁和消灭中心病株是大田防治的关键,发现中心病株要立即拔除,病穴用石灰消毒,同时整个田块要立即喷药,尤其是在中心病株的附近。施药时间一般掌握在植株封垄之前1周左右喷第1次药,共喷3~5次,前期选用保护性药剂,发现中心病株后选用内吸治疗性药剂。防治晚疫病有效药剂有保护性药剂有大生M-45、进富、安泰生、达科宁、阿米西达及瑞凡,内吸性的药剂有金雷、克露、霜脲锰锌、霉多克、银法利等。为防止抗药性的产生,建议将几种药剂轮换使用。

2 马铃薯早疫病

马铃薯早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上常见的世界性病害之一。近年来,马铃薯早疫病呈明显加重趋势,甚至个别地块病株率可达100%,造成植株提早枯死,严重减产,其危害程度不亚于马铃薯晚疫病。

2.1 病原

病原为茄链格孢[Alternaria solani(E.& M.)Jones and Grout],属无性菌类丝孢纲丝孢目链格孢属。

2.2 发病症状

马铃薯早疫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叶柄、茎和薯块。首先,在植株下部叶片或老叶上产生小的、近圆形、褐色至深褐色病斑,病斑可迅速扩大,其上产生黑色同心轮纹和少量黑色霉层。严重时,整个病斑相互连接,但受叶脉限制成三角形或不规则形,最后穿孔,叶片变黄,干枯,脱落。叶柄受害多发生与分支处,病斑褐色,线条形,稍凹陷,扩大后呈灰褐色长椭圆形斑,有轮纹。块茎受害,产生暗褐色,稍凹陷,圆形或近圆形病斑,大小不等,有的病斑直径可达2 cm。边缘明显,皮下呈浅褐色海绵状干腐,深度一般不超过6 mm,在老化的病斑上,可以产生裂缝。在贮藏期间病斑可增大,块茎皱缩。

2.3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薯上、土壤中的病残体或其他茄科植物上越冬,并可保持1年以上的生命力。翌年马铃薯种薯发芽病菌即开始侵染,病菌通过表皮、气孔或伤口直接侵入叶片或茎组织。在生长季节的早期,初侵染发生在较老的叶片上。早疫病菌在马铃薯植株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借助风、雨或昆虫携带向四周传播。条件适宜时,病菌潜育期极短,5~7 d后即可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引起重复侵染,经过多次再侵染造成病害流行。较高的温度和湿度有利于早疫病发生。通常温度在15 ℃以上,相对湿度在80%以上开始发病,25 ℃以上时只需短期阴雨或重露,病害就会迅速蔓延。因此,7—8月雨季温湿度合适时易发病,若此期间雨水过多、雾多或露水多,发病重。在湿润和干燥交替的气候条件下,该病害发展最迅速。

2.4 防治措施

防治策略以选用抗病品种、增强地力、加强栽培管理提高马铃薯抗性为基础,积极采取有效的化学防治方案,尽量减少薯块受伤以及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等措施。在植株封垄时结合预防晚疫病喷施代森锰锌(大生M-45、进富)。发病初期喷施内吸性专用杀菌剂,如阿米妙收悬浮剂、世高(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金力士乳油等[4]。每隔7~10 d喷1次,连续防治2~3次。注意,由于世高和金力士对植株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因此世高和金力士要在封垄后使用。

3 参考文献

[1] 洪海林,余中红,李新.咸宁市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J].植物医生,2015(1):13-14.

[2] 陈吉祥,陈仕琼,李世馨,等.彝良县马铃薯晚疫病流行原因与防治对策[J].云南农业科技,2015(2):47-50.

[3] 杨发.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特点与防治对策[J].中国马铃薯,2008(1):53-54.

[4] 杨殿贤,苑风瑞.25%嘧菌酯悬浮剂防治马铃薯早疫病田间药效试验[J].农药科学与管理,2007(8):28-29.endprint

猜你喜欢

发病症状发生规律防治措施
辣椒的炭疽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浅析建筑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的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