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鱼”的美丽与哀愁
2015-08-17
中国是吃货的国度,很多传说、故事都跟吃有关。台湾有故事的鱼也挺多,譬如我微信上有位朋友的名字里有“鲷”字,其实说的是邰智源。众所周知,邰哥是神级吃货,可见“鲷”对台湾来说很重要。
中国是吃货的国度,很多传说、故事都跟吃有关。台湾有故事的鱼也挺多,譬如我微信上有位朋友的名字里有“鲷”字,其实说的是邰智源。众所周知,邰哥是神级吃货,可见“鲷”对台湾来说很重要;又譬如,台湾人习惯将台商回台湾投资称为“鲑鱼返乡”——台湾鲷鱼、台湾鲑鱼都被台湾人称为“国宝鱼”,不过,它们成为“台湾之宝”,是基于截然不同的原因。
台湾鲷鱼的价值在于经济效益高。1946年,吴振辉、郭启彰两先生从新加坡带到台湾一种莫桑比克口孵非鲫,被称为吴郭鱼,有土腥味,但因养起来容易、卖得又便宜,成为普罗大众补充蛋白质的重要来源。不过,经过杂交后,吴郭鱼有了升级版,也就是肥美无腥味的台湾鲷,如今已是台湾产量最大的养殖鱼。据说,由于台湾鲷生命力强大,美国NASA曾带其到太空舱进行实验,使其成为第一尾上太空的鱼。台湾鲷的演进史,体现了台湾人的打拼精神和科技化的养殖管理水平、世界级的精致加工水准,如今,台湾已成全球最大的台湾鲷出口地。
台湾鲑鱼的价值在于它是冰河时期的孑遗生物、堪比熊猫的活化石、唯一栖息在亚热带的鲑鱼和台湾唯一的温带鱼。鲑鱼就是三文鱼,属于溯河洄游性鱼类。台湾鲑鱼原与一般鲑鱼一样,会从大海溯河而上,历经辛苦回到它出生的河流上游交配、产卵,雌鱼产卵后就会死亡,安息在故乡,雄鱼则回到大海。鱼卵孵化后,稍长后会再往下游出海,成熟后又回老家交配、产卵,如此循环不止、生生不息。不过,又名樱花钩吻鲑的台湾鲑鱼走上了一条不同的路。据说原住北方的樱花钩吻鲑于距今十万年前的冰河期南下台湾,却由于板块变动、河川变迁,被隔绝在大甲溪上游一带,演化出独立的亚种,直把他乡作故乡,遂成为陆封型鲑鱼。故而,台湾人喜欢拿这种鱼打比方,并将其形象印在纸币上,恐怕有更深层次的意涵吧——回乡路可以被挡住,但思乡心从来挡不住。
跟樱花钩吻鲑一样可以代表台湾的濒危生物还有台湾小鲵,但这种已在地球上生活了三亿年的生物是两栖动物,因其身上有山椒味,又称台湾山椒鱼。跟台湾鲑鱼类似,台湾山椒鱼本是寒带物种,却在冰河时期移至台湾,成为孑遗生物,相比世界上其他山椒鱼,台湾山椒鱼分布在最低纬度。2011年时,研究人员曾发现台湾山椒鱼的一种——阿里山山椒鱼大量出现在海拔3600米以上的玉山群峰,似乎代表它们的生存更加不易了。
大陆人最熟悉的“台湾鱼”,莫过于虱目鱼和石斑鱼。关于人称“台湾第一鱼”的虱目鱼,台湾有很多段子。譬如其名字的来历之一是,郑成功初尝这种鱼时曾问“这是什么鱼?”人们以为他说的是鱼名,因闽南话中“什么”、“虱目”谐音,这鱼便被称作“虱目鱼”,也称“国姓鱼”;连横记载过郑成功爱吃虱目鱼,而让虱目鱼广为当代人所知的原因却可能是,它是陈水扁的最爱,因为这种鱼再也“本土”不过。或许正因虱目鱼就是台湾的缩影,据说台湾民间流传着一首思乡词,词中写道:“思归夜,梦乡居,何事南宫尚曳裙?家在夷洲东近海,虱目味美胜鲈鱼。”词中有思乡情切,也有“莼鲈之思”的洒脱——这一切都是因为,全身都是宝的虱目鱼为宝岛独有,主要产自南部,滋味肥美,乃南部人士每天必吃的食物。
石斑鱼因位列ECFA开放的第一批可以进口到大陆的“台湾鱼”而为大陆熟知。不过我想说的是,石斑鱼是一种珊瑚鱼,而珊瑚鱼,尤其是大尾珊瑚鱼可能有毒,吃起来要格外慎重,也不要随意丢弃下脚料,以免伤及宠物或流浪猫狗。
另外,因为央视饮食节目的宣传,飞鱼也进入了大陆人的视野。台湾兰屿有“飞鱼的故乡”之称,而飞鱼是岛上原住民达悟人(旧称雅美人)的文化符号,飞鱼祭是达悟人的重要祭典。每年春季,飞鱼会随着黑潮来到兰屿附近海域,此时兰屿人会举行招鱼祭,开始捕捉飞鱼,一开始仅限于在夜间以灯光诱捕,夏季时才可在白天捕捉,其间兰屿人通常不捕别的鱼类;夏天兰屿人会举行飞鱼收藏祭,停止捕捉当年的飞鱼,改捕别的鱼;中秋节后则要举行飞鱼终食祭,禁止再食用飞鱼——达悟人的这些仪式和禁忌,为的是让族人了解重建自然秩序的重要性,很有传统中国人的感觉。
在台湾,经济价值极高的黑鲔鱼(金枪鱼)也是举足轻重的海捕鱼。钓鱼岛是中国渔民的传统渔场,台湾渔船常在附近追逐黑鲔鱼,因此常遭日本巡逻艇干扰,在这种时刻,国家利益和民众利益结合得更紧密。此外,因民进党的苏嘉全曾参选台湾地区副领导人,其外号“黑鲔鱼”也广为人知。
因人知名的鱼还有“总统鱼”。它其实是一种日月潭特产的曲腰鱼,因传说蒋介石酷好吃这种鱼,大家又叫它“总统鱼”,使其身价大涨,名扬四方,成为日月潭各饭店的招牌。
好玩的是,也有鱼因不知名而变得知名。上到星级酒店,下到小餐馆,台湾到处都有“那个鱼”——其实就是小鳍镰齿鱼,俗称丝丁鱼。“那个鱼”的来历有两个版本:一是,它原本是没人吃的鱼,餐馆将其烹饪上桌,饕客问名字时,餐馆就假托为“那个鱼”;一种说法是鱼贩、买者都叫不出它的名字,交易时均以手指着要买“那个”,最后这鱼就被称为“那个鱼”了。
在台湾,还有不能错过的乌鱼。乌鱼有“乌金”之称,乌鱼子被日本人称为世界三大美食之一,台湾乌鱼子是一种绝佳伴手礼,其中,新竹乌鱼子系用特有的九降风自然风干,已建立起“九降风乌鱼子”的品牌。
当然,过度捕捞一定会带来恶果。去年6月,兰屿有钓客把钓到的大鱼照片PO到网上炫耀,人们痛心地发现,这条跟小孩一样高、最终变成生鱼片的鱼竟是濒临绝种的最大珊瑚鱼龙王鲷(曲纹唇鱼)。
无独有偶。去年时,垦丁珊瑚礁海域长达近1米的鱼明星点带石斑失踪了,人们在海底四处寻找,始终未见其踪迹,遂推测它已被盗猎进了海鲜店——而这条鱼,是带动垦丁潜水观光的金鸡母。
或许正因吃货越界太多,台湾去年首度将海洋鱼类列为保育类,对于违法捕捞、钓猎者,最高可处150万元新台币罚款——垦丁、绿岛、兰屿海域各剩不到30尾的曲纹唇鱼、隆头鹦哥鱼由此进入台湾保育类野生动物名录。
令人唏嘘的是,台湾人捉到大鱼后,一般都会吃掉,譬如疑似有神迹的地震鱼(据说这种深海鱼因地震受惊时才会游到浅水海域避难,因此往往出现在地震发生之前或之后),也就是皇带鱼,多次为台湾渔民捕获,2013年,竟有钓客破天荒钓上一尾长5米、重上百台斤(1台斤=0.6公斤)的地震鱼——但这种怪兽般的珍稀鱼种、世界上最长的硬骨鱼,归宿一般是人们的肚子。
其实,台湾也是观赏鱼的天堂。譬如台湾曾培养出长达360厘米的世界最长荧光鱼及为台湾拿下世界冠军的七彩神仙鱼;又譬如,屏东一位香草主题馆老板养了一对连体“皇冠六间鱼”,“两兄弟”腹部相连,共游同食,成了店内活招牌……
但受篇幅所限,就不讲观赏鱼了。最后我想要说几条不知名字的鱼。去年8月,网上出现一段视频,几条鱼躺在地上奄奄一息,连相濡以沫的力气都没有了,一只小黄狗看到后,用鼻子不停擓水向鱼身上泼,鼻子因磨擦地面而受伤了,小狗也未停止——视频得到了80万网友关注,有人感动地说小狗是“佛祖转世”,有人犀利地说“人有时还不如一只狗!”
抛弃华丽的名字、不同的际遇不谈,其实所有鱼儿都一样,它们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宠儿,它们是物产,更是生命,在友善的环境中,它们才能好好地发挥生命力。世界已是一个整体,我们应该不时停下来看看那些懂得爱与救赎的小动物,然后会发现,可持续发展之道,在于适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