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北纳西族聚居区域传统建筑形式和材料研究
2015-08-17赵龙厦门城市职业学院机械与自动化工程系福建厦门361008
赵龙(厦门城市职业学院 机械与自动化工程系,福建 厦门 361008)
滇西北纳西族聚居区域传统建筑形式和材料研究
赵龙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 机械与自动化工程系,福建 厦门 361008)
本文以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永宁纳西族木楞房为例进行两个层面的研究:第一,通过分析纳西族乡土建筑的外在环境条件和内在构成因子,从而了解滇西北高原的纳西族聚居区的传统住屋形式及其形成原因;第二,通过分析以永宁纳西族对建筑形式和建筑材料的认识及使用,探析纳西族意识中的建筑与居住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天然的乡土建筑材料在纳西族传统建筑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地域性自然环境;井干式建筑;纳西族;木楞房;传统建筑材料
聚居在泸沽湖畔永宁坝子的纳西族其传统的住屋形式是木楞房,永宁纳西族的木楞房从它的产生、发展演变到成熟传延都是作为一个系统存在而不是孤立的一个单元,这种住屋的产生与纳西族所生活的地域性自然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云南省的香格里拉、洱源、贡山、丽江、云龙等地区也有木楞房的建筑出现,并且除了永宁纳西族以外,在高寒地区普米族、怒族、独龙族等少数民族也采用这种住屋建造形式,在区域性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不同民族采用相同的住屋建造形式。地区的自然特征包括地区的经纬度、山川、河流、地形、地质、地貌、气温、日照、植被及一切生物所构成的地域空间,任何建筑都处于特定的自然环境之中,在受到环境包容和制约的同时,又成为其不可分割的部分。[1]
一、永宁纳西族及其自然环境
(一)纳西族分布及概况
纳西族主要生活在云南省的西北部,四川、云南交界处风光秀丽的泸沽湖畔,约五万人口,在宁蒗县境内纳西族口约15000人。纳西族在宁蒗地区是一个支系,当地的纳西族人也被称为摩梭人,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从《后汉书》以后的历代汉文史籍中,均有关于“摩梭”的记载,虽属纳西族但摩梭人的语言、服饰、婚姻习俗等方面与纳西族有着明显的不同。摩梭人是目前中国唯一存在的母系氏族社会,实行“走婚”制度,以林业和畜牧业为主,住屋多依山傍水并且房屋全用木材垒盖而成,俗称木楞房。
图1 永宁摩梭民居
(二)自然背景环境条件下的生产和生活
永宁纳西族所处的地域性自然环境为其文化的形成发展和演变提供了一个大背景,自然环境中的要素比如空气、日照、水、温度等对纳西族的需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选择在什么地方居住,要结合当地的自然背景环境来考虑,能不能安全,能不能就地取材、顺应自然,这是从古至今纳西族一个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图2 丽江市宁蒗县域卫星遥感影像
永宁纳西族聚居于滇西北部泸沽湖畔,因为处于高海拔的低纬度地区且位于云贵高原西部,四季温差小、干湿分明、呈现气候资源垂直变化显著的低纬高原季风气候,一年当中≧10℃的积温在3100~4200℃之间,日数也在170~220日之间。年平均气温在12~ 14℃,平均极低气温在-8~4℃,属于半(亚)干旱地区,并且气候垂直变化十分显著。云南地势总体走向为自滇西北向滇东南逐次降低,尤其在滇西北地区地理环境十分复杂,该区域属于横断山脉的组成部分之一,主要由高黎贡山、怒山、云岭等高大狭长的山脉和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等等几条深切河床的大江相切而成相间分布,总体呈南北走向,平行纵列。但在这些复杂的地形中又分布着大小不一由断陷构成的山间盆地,俗称“坝子”,永宁纳西族就聚居在宁蒗县的永宁坝子上(图3)。
图3 宁蒗县永宁纳西族聚居区域地形地貌(红色范围所在位置)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地质灾害等因素对永宁纳西族的井干式建筑从形式、结构、功能以及经济形态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纳西族的乡土建筑因为地形的封闭性较少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形式上井干式建筑能够保持传统的状态。纳西族井干式建筑选择靠山进行房屋的建设,在生产和生活上都有很多方便之处:一边是平坝,是农业生产和放牧牲畜的场所;另一边可以提供烧水煮饭和冬季取暖用的木柴;另外也可以方便的得到一些四时的山珍野味。
二、自然环境影响下的永宁纳西族木楞房
(一)自然影响下的木楞房
从地域性自然环境来分析永宁纳西族的传统住屋是物质方面的分析,也仅仅是影响其住屋形式的一个方面,物质方面的因素包括地理、气候、资源材料、经济和技术在内的物理环境等。地理环境要素对人的基本生存需求是至关重要的,在什么地方可以居住和生存,繁衍以及发展,这个问题比用木材以及石材构筑生存空间更为重要,更要靠天然环境来决定。[2]永宁纳西族的聚居地植被覆盖率高,森林较多且木材资源丰富,为房屋的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邻近的江河为其生产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水源。但是纳西族所居住的滇西北地区位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形高山林立江河纵横,地壳运动使得滇西地区地震发生频率较高,所以井干式建筑和日本的传统建筑一样,在防震减灾方面有着比砖石建筑更好的安全性能。
图4 住屋与环境的求优结构示意图(图片来源:蒋高宸《云南民族住屋文化》)
蒋高宸教授在《云南民族住屋文化》一书中提到了人的自然性调试方式,他认为在住屋与环境的求优结构中,人的自然性调试表现为:在自然面前为满足生活需要而对住屋形态的不断选择。经日积月累,以一种具有一定独到之处的、被社会群体普遍接受的住屋形态的诞生为其终结。如此诞生的住屋形态可称之为自然形态。一种自然地住屋形态就是一种人的自然性调试方式。
在建筑活动中的人的自然性调试实际是指:“人是如何在最大程度上取自然之力,避自然之害,造就自己安居的乐土。”[3]“自然之力”即来自于自然地馈送,看人们是如何去巧妙利用的。“自然之害”即地域造成的限制看人们又是如何去加以突破的。这种利用与突破,无疑是受着人对自然的认识程度、技术水平和传统习俗等因素制约的,这就提示我们应当历史的去评价传统住屋中人的自然性调试方式的成就。
生产方式是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中坚力量,但是生产方式也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产生的,这种自然环境也反过来通过生产方式来影响社会的发展。永宁纳西族在极其不利的情况下,却表现出了对局部气候、材料及形式之间关系的详备知识,他们知道如何在现有的物力财力和工艺技术条件下,充分熟练地运用当地的材料,研究居住环境、选择基地、决定最佳方位并结合日照、地形、风向、水源、安全的考虑来建设住屋。黑格尔认为“各种艺术作品都属于它的时代和它的民族,各有特殊的环境”,黑格尔所指的环境既有人文环境又有地理环境。海拔高,气候相对寒冷,地震活动频繁,森林植被茂盛等因素促使了永宁纳西族井干式建筑的产生。
纳西族传统建筑的选址是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的结果,这个富有智慧的民族通过百年甚至千年的经验积累,在大自然面前化被动为主动,充分的利用自然地形的高差,巧于因借,灵活的去组织空间关系,在住屋选址时朴素的经验告诉他们要有充分的日照和通风,并且在附近有水源。因为受到山脉走向的限制,所以住屋的朝向大多数是座西向东或座东向西,这样还可以保证视野的开阔,交通的便利。永宁纳西族所居住的地带,地震发生频率高,处于安全的考虑,木结构的房屋对人、畜的伤害比较小,另外井干式建筑的房体结构比较稳固,不易倒塌。
气候对建筑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滇西北山区林木丛生,气候寒冷,况且永宁纳西族所居住的位置均在海拔2500米以上,为高寒山区,所以永宁纳西族除了采用井干式建筑这种居住形式和建设在山脚之下的选址位置之外,屋中还有保暖的火塘,并且建筑内部的表面积最小,这样可以使散热量达到最小的程度,使住屋达到最大化的保温作用。摩梭井干式建筑的窗子很少,或者很小,同样也是处于保温的考虑。
自然环境对永宁纳西族住屋的影响还表现在建筑的材质方面,在原始落后,经济水平低下以及交通运输困难的情况下,对于建造房屋所需要的建筑材料,纳西族只能就地取材,并且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些材料的物质性,永宁纳西族聚居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建筑材料,天然的材料有木、土、石、草等,所以结合自然地理条件,木楞房的住屋样式是最适合当地人居住和生活的了,况且永宁纳西族生活地区,高山林立木材非常丰富,能提供其住屋建设所需的大量木材,所以木材在纳西族的住屋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木楞房的整体几乎都由木材构成。木材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形状,可以在不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很容易的构成直角、锐角以及钝角等角度,来制做住屋的角柱、支柱以及横梁和顶。
图5 永宁纳西族传统建筑影响因子分析
对纳西族井干式建筑的影响因子可以从地形地貌、气候、气温、地质状况、径流、植被等几个方面来入手分析。在地形地貌方面,高山峡谷、高寒山区、半山区、平坝区以及海拔高度的影响,使当地比昆明地区气温略低,尤其在冬季较为明显。气候、气温方面也自然由于地形地貌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原因而表现出区域立体性气候特征,所处滇西北的区域位置在日照、降水、风向等方面也受到直接影响。云贵高原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并且大洋板块交界处的位置致使地震活动频繁发生,这也是催生井干式建筑产生的一个直接的诱因;毗邻大江大河和高原湖泊的优势是永宁纳西族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高山林立植被茂盛一方面塑造了优良、生态的居住环境,另一方面也提供了充足的且能够满足人口建设所需的原材料。
经粗略估计,每建一座井干式的传统住屋至少要砍伐一百数十株中、幼林林木,因此没有丰盛的森林资源作为支撑,摩梭井干式建筑的生命是难以为继的,但也正因为如此,井干式建筑才可能分布在盛产木材的山区里。时至今日,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已经不能够满足木楞房的大量建设,但这种大规模用原木建造房屋的情况仍旧存在,并且不仅仅在宁蒗地区。
(二)木楞房传统建筑材料分析
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资源,既给这个区域人们的住屋建造提供了大量的馈赠,为人们就地取材提供了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限定,气候、地形、建筑材料等因素的限定越严格,住屋的形式就越固定,其变化和发展的范围以及选择性就会越小,人们不得不采用最直接有效地手段来建造住所。在明代景泰朝《云南志》第五卷《永宁府·风俗》载:“么些所居,多在半山之中,屋用木板覆之”,文中的“么些”指的就是纳西族,其所居指的就是木楞房。在滇西北的高寒气候区,住屋的布局大部分都是以方形的形式来布局,柱间所形成的方形或近似方形的封闭式平面能够满足建筑防寒的要求具有良好的保暖性,这种空间所呈现的封闭性特征与洞穴有着文化上的渊源关系。
1.木楞房建筑的主体材料
纳西族的传统建筑材料主要以木材为主,除此之外是土,还有少量的当地石材、草和烧制的砖瓦。通过这些材料在纳西族传统建筑中的使用,使建筑形体本身在材料、肌理、色彩方面形成独特的建筑风貌,表达出粗犷、质朴、原生态的建筑美学特征。木材、土、石材这些传统建筑材料在滇西北可以很方便的获取到,通常意义上这也是所有乡土建筑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即就地取材。
2.木楞房的结构材料
纳西族的井干式建筑全部采用木材作为建筑的基本结构材料,其结构形式类似于汉族地区传统建筑,即抬粱式结构柱之上搭粱,梁上再立短柱,构成一榀屋架,数榀屋架并列,屋架之间用木枋联系,形成梁——柱——枋三个部分所共同构筑的房屋支撑结构体系。在柱子的底部垫以石质的柱础,对木柱产生保护作用以防其受潮而致使柱脚腐烂,柱体变形。柱子顶端搭檩条,檩条上置椽子,由此,一座房子的骨架就搭建完成了。在摩梭井干式建筑中,除了柱础是石头造的,其他构筑房屋的结构构件基本都是由木材制作而成。
永宁纳西族井干式建筑结构不用立柱和大梁,用圆木、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层叠,在转角处木料端部相互交叉咬合,即可形成房屋的四壁,其平面呈矩形,墙体用相互交叉的原木或方木层层叠置而成,其所用的原木梢径一般在15厘米左右,长度在4米或者5米左右。其中,在圆木搭接的地方凿有其本身长度二分之一的槽口,这些槽口相互咬合紧密以保证稳固而没有缝隙,防止风雨的渗入。
3.木楞房建筑的维护材料
永宁纳西族井干式建筑的维护材料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木材,另一种是土,这两种材料均取材于当地。木材构筑的维护体系有两种,一种是原木层叠搭建的垛木墙,另一种则是木板墙,这种墙的制作纳西族认为不属于建造房屋的内容,而是把它列为装修之列。摩梭住居正房内室的维护墙体是必须用垛木墙的,这是纳西族对传统的执着,外墙则用垛木墙或者夯土墙。花楼用垛木墙,或者朝向内院的一侧用木板墙而其余三面筑成夯土墙。[4]
4.木楞房建筑的屋面材料
从大范围来看纳西族的井干式建筑,其定型的屋面形式是用杉木板覆盖的双面缓坡屋顶。这种屋面形式最早出现于古羌族群中的西戎和氐人之中,在渊源关系上和纳西族有着相同之处。氐人“皆住矮房,劈杉为木板覆盖,称为板屋”,沿用至今即为以木板覆顶的建筑形式称为板屋。摩梭井干式建筑的屋面是用木瓦直接覆盖在木檩上,单块木瓦尺寸约2-3cm厚,宽约20cm,长90~120cm左右。板有排水的小沟,并用石头将木瓦压住。[5]之所以选择木瓦而不选择土瓦原因就在于一方面木瓦的取材比较方便,另一方面土瓦在冬季会被冻裂,而木瓦的抗冻性能要远远的大于粘土瓦。随着建筑材料的不断发展,纳西族逐渐开始使用泥土烧制的瓦片作为屋面材料,这种瓦片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小青瓦,另一种是青色筒瓦,在实际覆盖的屋顶中一般是用小青瓦或者小青瓦和青色筒瓦,小青瓦作仰瓦,筒瓦作覆瓦。
从总体来看,这种房屋有它的特点:首先木材本身就是柔性较好的建筑结构材料,再加上用榫接作为本构件之间交接的节点构造形式,用原木垒成的“井”字形构造的维护体系,使得摩梭住居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其次,构造外墙的圆木,上下削平,每条圆木贴得紧,既防风又防寒;第三,井干的圆木伸出的交头有长有短,不呆板,风格豪放。用圆木做外壁,可以做得坚固耐久。把房屋做方形、矩形、条形、曲尺形,虽然木材不可弯曲,但是能够做出这么许多式样也实在不易。在考察中发现这种房屋有带外廊的,带门廊的,式样很多,而且用料简单,施工简捷,居之也安全。
三、结论
生态背景的复杂性构成了永宁纳西族井干式建筑这样传统建筑形式,自然环境的影响式井干式建筑在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上以适应变化了的地理环境,对建筑材料的选择是纳西族对自然“馈送”接受的结果,同时也是对自然进行自我调试的结果。地域性自然环境为纳西族井干式建筑的形成发展和演变提供了一个大背景,建筑形式和材料受制于地域性的自然环境,摩梭井干式建筑能够完全证明这一点,这也说明了在纳西族眼中自然环境、建筑材料、人三者之间的关系。现如今,随着文化的不断交融和发展,这种原生态的地域性建筑文化在逐渐地消失,努力解决好经济发展与传统建筑文化保护的矛盾,使传统民族建筑艺术的传承和发扬与当今社会经济活动相结合是一条要长期走的路。
[1]石克辉,胡雪松.云南乡土建筑文化[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48-153.
[2]杨大禹.云南少数民族住屋——形式与文化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7:84-86.
[3]云南省设计院《云南民居》编写组.云南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67-71.
[4]马青宇.滇西北高原纳西族聚居区的乡土建筑研究[D].重庆大学学位论文,2005:89-92.
[5]蒋高宸.云南民族住屋文化[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81-82.
Research on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Forms and Building Materials'in Naxi Nationality’s Inhabit Region in Northwest of the Yunnan-Guizhou Plateau
ZHAO Long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and Automation Engineering,Xiamen City University,Xiamen,Fujian 361008)
This article takes Naxi nationality's Muleng house(well structured wooden buildings)which located at Ninglang County for example to carry out research in two aspects:firstly,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ional tradition housing and regional natural environment.;secondly,analys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s and living environment of Naxi nationality to dig their thinking and logical way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Muleng house and the usage of natural architecture materials.
regional natural environment;well structured wooden building;naxi nationality,muleng house;materials of minority tradition architecture
赵龙(1987-),男,汉族,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艺术理论与设计实践。
TU-098.2
A
1674_2109(2015)02_0074_05
2014-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