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隈研吾的“竹屋”文化

2015-08-17李建建武夷学院艺术学院福建武夷山354300

武夷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建筑师竹子传统

李建建(武夷学院 艺术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浅议隈研吾的“竹屋”文化

李建建
(武夷学院 艺术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竹屋”是长城脚下的公社系列建筑之一,是日本建筑大师隈研吾设计并对其建筑思想的完美阐释。在这个设计里,隈研吾将向来所秉持的重人文、亲土地、和环境互动、尊重自然的设计理念融汇在建筑和室内的每一个角落。文章从建筑物的地形地势选择、材料选取,和禅宗文化三方面解读“竹屋”,这种将传统文化渗透在建筑中的方式,散发着浓郁的东方文化和禅意,也表达着设计师对作品和对人生惯有的生活态度。在对隈研吾建筑文化精华的感受和理解基础上,启发笔者对中国建筑在新材料、新观念、和对民族文化推崇等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竹屋;隈研吾;设计思想;启示

在中国,多元文化、历史以及传统并存着,自然环境的多元化也同样让人惊奇。隈研吾被这种多元化深深吸引并感动着。中国人认识隈研吾起于长城脚下的“竹屋”。竹屋给人感觉看上去并不像是一个房子,而更像是自然景观中的一个片段。隈研吾设计的竹屋,就像给它披上了哈利·波特的隐形斗篷,和自然完美的融为一体。

图1 隈研吾(图片来源:网络)

隈研吾,1954年出生于日本神奈川,在东京郊区长大,最初一家人住在一座20年代日本旧式房屋里,用土和石头堆成的墙壁。高高的木头房梁和竹子是隈研吾儿时记忆中最熟悉的部分。他祖父是一位医生,平日里爱好在院里种植各种各样的花花草草,正是小时候跟花草打交道多了,他具备了些植物学的知识,对纯自然地这种眷恋一直影响了他很多年,以至于在他的作品中始终保留着“生态让建筑永恒”的理念。

隈研吾接到要在中国的万里长城脚下设计住宅的邀请,项目名称是“长城脚下的公社”。由于他对中国城市建筑的印象是基于20世纪80年代超高层建筑风格的二流复制,因此他力图避开美国式的超高层建筑的污染,学习中国“竹林七贤士”的做法——到竹林里去寻找希望。他认为竹子是悠久的中日交流史的象征,也许是潜意识在作祟,当他接到这个设计案例时,竹林景象一直在脑中浮现,就这样万里长城和竹屋有了前所未见的结合。而他设计的竹屋是“长城脚下公社”十二座住宅当中的其中一座。这座处于丛林环抱中的建筑,正于地面上慢慢地凸显,含蓄的表达着它的存在。本篇将重点探讨隈研吾在建筑中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运用。

表1 “竹屋”的表面特征表

一、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体现

(一)崇尚自然,让建筑在身边隐形。

建筑要有相对平稳的地基,即便是斜坡上施工,通常也要三通一平或者七通一平。而长城脚下的竹屋设计则充分保留和利用原有地形,建筑共分两层,一层位于山沟底下,二层建在山沟上面,如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吊脚楼。他感叹中国古人毋需弄平地表“就地构筑”万里长城的做法,这种由“从土地上长出来”[1]的建筑在隈研吾看来十分有魅力。隈研吾将设计好的细长平面依地面高低放置,形成一个完整的连续体。这种以周遭环境为基准,将建筑粗犷化的建造方式,使房屋和环境之间达到和谐统一。这也正是隈研吾在一直思考的“负建筑”道理,竹屋的建造诠释了他的设计初衷:使建筑在自然与人工间徘徊,分不清它们之间的暧昧关系。竹屋依山而建,将水元素引入室内,营造出山水与竹屋的交织,使“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在现代建筑中得以重现。同时也完美的阐释了设计师对建筑与自然之间微妙关系的深层思考。

图2 竹屋 (图片来源:网络)

(二)就地取材,让地域文化大放异彩。

隈研吾最大的本事就是让体量庞大的建筑在你我的身边隐形。在做竹屋设计时,他认为混凝土几乎总是连成一体,紧密连接的状态很难营造出清爽怡人的感觉,而天然材料却不同。竹子作为木质材料的一种,在中国广泛种植。他就地取材,对竹子的利用和再设计,也来源于对国人的关注。中国人爱竹,不仅爱它的高风亮节的崇高寓意,也爱这种绝佳的建筑材质。竹子给人的感觉温和、宽容、向上、简洁、质朴、生生不息,且抗震性极好。但竹子作为建筑材料的主角极少被运用。隈研吾试图打破竹子只能作为装饰品的建筑表层使用的尴尬局面,通过使用这种坚强,对环境伤害小的竹子,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竹文化。

整栋建筑的外表用竹子包裹,从室外的装饰材料到室内的用品摆设都尽可能用竹子。竹子的色彩、纹理和质感被原生态的表现出来。建筑室内,隈研吾采用了如幕布般细致的层叠手法,使竹子成为公社内部的主角。

竹屋的内部被各种竹墙、竹隔断、竹栏杆分割成不同的空间。竹子有规律的排列不经意间创造了视觉的流动性。[2]竹子作为建筑原材料,将外部环境与内部空间建立起联系,让公社面目焕然一新。阿尔瓦罗·西扎有一句名言:“建筑师的工作并非发明创造,而是转变现实。”隈研吾认为“建筑师在选择了为时代的主流欲望服务的同时,还必须通过对这一现象的批判来改变这种主流欲望——即使改变是极其微妙的,也要让主流欲望逐步发生本质上的改变。”[3]

图3 竹屋内部空间 (图片来源:网络)

隈研吾设计的竹屋,每一个细节都带有忆古颂今的韵味,氤氲着中华文化的浓郁氛围,将传统材料和传统空间用现代的设计手法重新演绎,使人仿佛在时空中游走,空间的各种情态都能在建筑中清晰凸显出来。竹子的轻盈、柔软和清凉感带入整个空间,给空间注入了一股新的风气和味道。同时,竹子能够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抑制全球变暖的节奏,因此建造竹结构的建筑在当下和未来将更多的应用和普及。

(三)禅宗文化,让空间内敛而不失张扬

隈研吾被认为是深得日本“禅意”的建筑大师。竹舍的空间设计无不透露着丝丝禅意。竹子包裹着的整栋建筑显得越加静谧、清幽,仿佛置身于一片洒满绿光的竹林中。透过竹间的缝隙洒进来的阳光和投射在地面上的阴影,虚实相生,使室内显得格外柔和。[4]竹子把光粉碎成细微的粒子,让这些光的粒子在地面上跳舞。光线透过屋顶上的竹子的间隙投射下来,经过地面的反射、透射和折射的复合作用,形成宛若身处云中一样的幻景。[5]此时,笔者似乎更加理解设计者对于竹子的喜爱之情,“洒满整个竹林的澄澈的绿光独具魅力,我非常喜欢竹子的纯洁、笔直,以及它不同于金属和瓷砖的质感。”他一直都想要创造竹林那样的空间,或许是这种原因,他爱上了竹子,爱上了这个让他感动的美的存在。

在这里,墙体不仅仅起到隔断作用,它连接室内于室外,连接心与自然。起居室、餐厅、茶厅均有落地大玻璃,视野格外通透,拉近了人与大自然的距离。席竹而坐,竹帘垂地,自然美景尽收眼底,清风拂面,禅意朦胧,竹子的淡淡清香扑鼻而来,让人感觉空间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自然与舒适,更是心灵上的怅然回归。或许这就是设计师建造竹屋的最终目的。

二、隈研吾对中国建筑的启示

(一)探索材料的新特性

隈研吾钟爱东方文化。他和日本其他建筑师不同,既不用混凝土塑造空间,又摒弃日本式的极简主义风格。他善于运用不同的地域性材料达到环境与建筑的融合渗透。隈研吾对不同材料的探索成果,为现代主义建筑的变革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复兴传统工艺,转化传统材料,隈研吾的设计作品中所传递的材料观,不仅仅停留在如何复制传统、延续传统上,更多的是站在发展的视角在传统的基础上面向未来。为当代中国建筑师探索回归传统,重塑传统,再现传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二)建构观念的革新

在建造形式上,“四方院落”与“大屋顶”似乎成了中国建筑回归传统的唯一方式。隈研吾尝试用“新瓶旧酒”的效果,在对传统材料和传统工艺探索实践的基础上,用现代艺术的处理手法表达空间的装饰性,同时又延续了传统文化的精神。这种建构方式弥补了现代主义的鄙陋,是一种变革现代主义建筑的方式。这一定程度上启发了中国建筑师,朝着能够真实表达自身文化的方式去探索,从传统的建造工艺和技法中寻求中国未来建筑的出路。

(三)强调民族独特性

日本建筑界无论从思想观念还是作品中,无一不透露着本民族的文化独特性。他们在吸收西方文化思想的同时,反思自身的传统价值,并能将本民族传统建筑文化风格延续并得以发展,为全世界所敬佩。当下能详尽论述中国文化和建筑思想的学者不乏少数,但是在向西方读者介绍建筑实践成果方面,中国人做的却远远不及日本。

从本论文对隈研吾“竹屋”的解读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隈研吾极其注重建筑作品对民族独特性的强调和对本土文化的表达,只有体现出建筑差异性,才是实现建筑本身的内涵。隈研吾所做的建筑已经远远超出单体建筑的范围,更多的是民族精神的体现。从这一点来说,中国建筑师任重而道远。

现在建筑设计无论如何变换,总是或多或少的渗透着传统文化,日本建筑师隈研吾设计的“竹屋”就是其中一例。从设计理念到设计形式、设计手法,每一个细节的处理都深深的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居建造。“竹屋”远离现代文明的喧嚣,它回归自然,以最原始最质朴的纯碎向全世界诉说着 “一切不着痕迹,世界却已然改变”的设计哲学。

[1]隈研吾.自然的建筑[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2]刘昕伟.体验建筑师走廊—解读隈研吾的竹舍[EB/OL].http: //www.doc88.com/ p-4979900404359.html,2003.

[3]隈研吾.负建筑[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4]尹慧君.从隈研吾的“竹屋”谈起[EB/OL].http://blog.sina.com. cn/s/blog_4a71c6fe010006ia.html,2007.

[5]郭宇.隈研吾--融合传统与建构的建筑体验[D].天津:天津大学,2010.

On the“Bamboo House”Culture of Kengo Kuma's

LI Jianjian
(School of Art,Wuyi University,Wuyishan,Fujian 354300)

The bamboo house commune at the foot of the Great Wall is a series of construction,the project invited Japanese architect Kengo Kuma design.In this design,Kengo Kuma will always uphold the heavy humanities,pro land,and the environment interaction,and design idea of natural mixed into full play.This paper tries to set out from his design philosophy interpretation of the"bamboo house",and think Kengo Kuma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on China's construction of the enlightenment.

the bamboo house;Kengo Kuma;design idea;enlightenment

李建建(1986-),男,汉族,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TU-863.13

A

1674_2109(2015)02_0023_04

2014-12-18

猜你喜欢

建筑师竹子传统
胖胖的“建筑师”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你所不知道的竹子
竹子为什么长不粗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当建筑师
和竹子在一起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