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熹、白玉蟾与李言冘、杨长孺交游考

2015-03-21兰宗荣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中心福建武夷山354300

武夷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交游朱熹

兰宗荣(武夷学院 朱子学研究中心,福建 武夷山 354300)



朱熹、白玉蟾与李言冘、杨长孺交游考

兰宗荣
(武夷学院 朱子学研究中心,福建 武夷山 354300)

经由文献考查可知,宋代著名的道士白玉蟾与理学家朱熹都曾与杨长孺和李訦有交游。朱熹为李訦改过名,并为其祖父的文集写过序;白玉蟾曾为李訦投简启醮,两人诗文唱酬,相互赞赏;杨长孺则向朱熹问过学;白玉蟾曾给杨长孺赠过书及诗文。从两人都存在交游的交集来看,白玉蟾生年为绍兴甲寅(1134年)更合情合理。

白玉蟾;朱熹;杨长孺;李訦;交游

白玉蟾是南宋时道教金丹派南宗的第五代祖师,而朱熹(1130-1200)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著名的教育家。两人有无交往与白玉蟾生卒之谜一样存在很大的争议。据白玉蟾弟子彭耜的《海琼仙师事实》所云:“先生……是生于琼,盖绍熙(南宋光宗)甲寅(1194年)三月之十五日也,……绍定已丑(即绍定二年,1229年)冬,或传先生化于盱江。”[1]29-35若据此立说,白玉蟾出生时则朱熹已经64岁,两人无交游就不奇怪了。另据明代万历年间何乔远编纂的《闽书》卷四之《方域志·闽清县》的记载:“芹山,白玉蟾炼丹处也。《鹤林彭耜传》曰:先生姓葛,讳长庚,字白叟,福之闽清人。母梦食一物如蟾蜍,觉而分娩。时大父有兴董教琼管,是生于琼,盖绍兴甲寅三月之十五日。”[2]后来,清代彭竹林的《神仙通鉴事迹三条》也说:“(白玉蟾)父振业于绍兴甲寅(1134年)三月十五日梦道者以玉蟾蜍授之,是夕产子。母即玉蟾名之以应梦”[1]41。若以此立论,朱熹仅比白玉蟾年长4岁,两位文化巨人几乎生于同一时代而未交往,或有交往而没被记载,则为憾事。然而,笔者披阅《白玉蟾全集》和《朱子全书》等文献的记载,白玉蟾、朱熹与杨长孺、李訦都有交游则是确信无疑的。

一、朱熹、白玉蟾与李言冘的交游

李訦(1144~1220),字诚之,又字存诚。明代张自烈、廖文英的《正字通》第十卷释:“訦同谌。谌,信也。通作忱。……沈、谌、忱、愖,古通”[3],所以“李訦”在一些文献中会被写做“李谌”或“李忱”。他的先祖居济州钜野,祖父李邴曾任参知政事,于建炎中避地于泉州晋江。李訦以祖荫,补承务郎,历兴化军仙游丞、通判漳州、知黄州、知袁州、夔州路提点刑狱、大理正卿、夔州路转运判官、史部郎中、大理少卿、户部侍郎等职,因忤韩侂胄罢职。后又帅广西、集英殿修撰、升宝文阁待制、知建宁府。据朱熹的私淑弟子真德秀的《通议大夫宝阁待制李公墓志铭》所载:“李氏号文章家,訦早慧,其为文,下笔辄千言,赋诗,他人方储思,訦已成篇。……丐罢,奉万寿祠以归。买地临河处筑居,匾曰臞庵,性不饮,客至,惟赋诗交棋而已”[4]。他清白廉介,刚正笃实,敢言人所不敢言,晚年自号“山泽道人”。于嘉定十三年(1220年)十月八日以疾卒,年七十七。有文稿七十卷。[5]263

朱熹与李訦的交往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朱熹曾经给他改过名字。绍熙元年(1190年)二月中旬,朱熹将赴漳州知州任,先东走政和展祖父母之墓。他带领弟子离开崇安五夫,入浦城访黄铢,过松溪,于二月十八日到达政和,于是与李訦相见,并相偕到延福院玩赏。朱熹的《李存诚更名序》中云:“李君棐忱相见于政和,余问其名上字之义,则曰先儒之训以为辅也。余谓不然。古字多假借,‘棐’盖与‘匪’通用,颜监之释班史,有是言矣。余尝以是考之,凡书之言‘棐者,皆当为‘匪’,其义乃通。李君曰:“然则以‘匪忱’为名,愚之所不安也,请有以易之。余曰:“去‘匪’而存‘忱’,可已。”李君曰:‘诺’。乃书以遗之,而字之曰‘存诚’云。绍熙元年(1190年)二月十八日朱熹仲晦父书”[6]3676。从中可知,李訦原名叫棐忱,在朱熹的建议下才改成“李忱”,字存诚。这次李訦为何会在政和不得而知,而他们的相见或许与朱熹这次南下就任漳州知州有关,因李訦曾任漳州通判。

绍熙元年(1190年)冬十一月,朱熹还受李訦所托为其祖父李邴的文集写过序。据朱熹《云龛李公文集序》云:“顷年,公孙故建康通守谊尝以公之遗文属熹为序,熹以不文,谨谢不敢。今年,通守之弟齐安使君訦又以为请,且曰:‘訦之请非有他,独愿得一言以发明公之大节,使后世之知公者不独以其文而已。’尔熹于是乃敢拜受其书而三复焉”。[6]3677文中的李公,即李邴,字汉老,号云龛居士。此序是在李訦的哥哥李谊请朱熹作序不果的情况下,由李訦再次请求,朱熹才接受下来并经三复才写成。据清代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三十一《温陵傅氏家世学派》记载,李邴南渡后寄寓于泉,其文推为中兴第一。李訦是李邴孙,能传家学。傅伯成与李訦、杨炳晚年维持风教,为泉州三大老。而傅伯成是朱熹的朋友傅安道的儿子,曾师事朱熹。

白玉蟾与李訦的交往则更见频繁。白玉蟾在《送朱都监入闽序》一文中曾对朱都监说,泉州在东南滨海,“无甚佳相识,独诸葛桂隐、留紫元……君到彼,须见李臞庵诸公,或有问者,当告之以走(“我”的谦称)犹未死也”。[1]193文中的李臞庵就是李訦。白玉蟾与阁皂山总宫大洞冲妙专寂先生朱都监相处甚乐,朱都监将赴泉州,白玉蟾于是写此序为别。还特意告诉朱君,要去见见他的泉州朋友李臞庵,并告诉李訦他还没死。说这话说明白玉蟾年纪已不小,与李訦显然是同辈人,也可反映白玉蟾与朋友李訦知交情深。白玉蟾在写给李訦的《奉酬臞庵李侍郎五首并序》中说,他曾在李訦的鸣珂枌诗社与诗友觞咏。蒙李訦义暖情香,词珍翰绮,白玉蟾于是次韵奉酬五首七绝以解颐,其中有诗云:“语言玉润篇篇锦,心胆冰清字字香”[1]867,这是对李訦诗风的赞赏。

李訦的诗词书信则无不体现对白玉蟾博学多才、文思浩瀚、云游四海的钦佩。李訦的《诗赠琼山高人》曾云:“莫笑琼山僻一隅,有人饱读世间书。何曾地脉断沧海,自是神仙混市区。到处炎凉无冷热,随缘烟灭不饥虚。定应月里长生药,窃得成功号玉蜍”[1]1168。另一首《敬次琼山水调歌头》词云:“足迹走天下,家说在琼州。往来无定,蓬头垢面任憎嫌。挥扫笔头万字,贯穿胸中千古,不记受生年。海角一相遇,缘契似从前。钟离歌,吕公篆,醉张颠,恍如赤城龙凤,来过我鲸仙。笑我未离世网,不染个中尘土,饥食困来眠。拟问君家祖,兜率乐天天”[1]1182。值得注意的是李訦在词中提到白玉蟾“不记受生年”。因仙道贵生,道不言寿,修道之人讲年龄是一个忌讳,加上白玉蟾年少时就已离家云游,居无定所,行踪不定,以“忘”为修行法门,一生又好为诡诞之行。既然白玉蟾自已都“不记受生年”了,因此身边的友人及其他人就更难以弄清其生年了。这大概是后人对白玉蟾生平产生争议的根源所在。李訦寄给白玉蟾的信中曾云:“琼山居士道契一别倏经年,人间岁月如许,一梧孤飞无定处,走天台,游庐阜,今又过三山。何异朝粤暮梧也。然尺书面目常常堕前,珠玑翰墨处处传布。如月行天夜夜瞻仰。日来秋冬之初,寒燠不定。伏想真气炼就超乎离坎之外,在处有物护持不在多祝。訦行年七十有五,老境多逆,乃蒙飞章投简,特为启醮。顾怅尘缘,安得道根可以称是?因作二句云:‘但得此身当老健,更于何处觅神仙’,谩奉一笑。伏读著述甚盛且大聪明,随身无片纸,落笔满四方,人所难及”[1]1167。李訦此信写于嘉定十一年(1218 年),正是奉祠家居之时。因其身体不佳,白玉蟾为其上章投简,则其交游有修持与传道意味。

二、朱熹、白玉蟾与杨长孺的交游

杨长孺(1157-1236),原名寿仁,字伯子,号东山,庐陵(今江西吉州吉水)人,杨万里长子。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以荫补永州零陵簿。宁宗嘉定间知湖州,寻改赣州。嘉定九年(1216年),迁广东经略安抚使兼知广州。十三年(1220年),改福建安抚使兼知福州,“以朝请大夫、直华文阁知福建路,六月二十六到任,十月十一日即奉祠”[5]264。卒年八十。著有《东山集》,已佚。事见《诚斋集》卷二八《大儿长孺零陵簿示以杂言》注,清光绪《吉水县志》卷三四有传。《全宋诗》录其诗19首。

杨长孺与朱熹是师生关系。绍熙五年(1194年)八月,朱熹知潭州时被任命为焕章阁待制兼侍讲,便解印东归。行至江西临江时,杨长孺自吉水来向朱熹问学,跪进札子。[7]杨长孺主要是问朱熹是否有一句而可以终身行之之言。朱熹告诉他:“尊德性,道问学;致广大,尽精微;极高明,道中庸;温故,知新;敦厚,崇礼。只从此下功夫理会”[8]3742。朱熹对其中的意思及做法进行了详细的解释、点拨。长孺致谢云:“教诲亲切明白,后学便可下工夫。”最后,“长孺起,先生留饭,置酒三行,燕语久之,饭罢辞去”[8]3744。这是一段杨长孺向朱熹问学的完整记载。

而杨长孺与白玉蟾也是有交游的。杨长孺与白玉蟾相识不是偶然的。嘉定十三年(1220年)的一天,杨长孺在福州天庆观祈祷时,看见壁间有白玉蟾题诗,大书如草圣,有吕洞宾之笔法,大喜。就照着样子描下来,标为大轴以归,因成五言诗句跋其后:“诗豪仍酒圣,不粒且不羶。果蔬供糗粮,笔研为原田。得句超象外,挥毫妙无前。龙蛇走屋壁,云烟起山川。姓名闻九重,文字流八埏”[1]1171。杨长孺识英豪于题壁之句,就已产生对白玉蟾的景仰之情。杨长儒后来给王居安写了一封 《华文杨郎中札子》的书信,此信写于壬午年(1222年)十二月。此前杨长孺为朝散大夫直华文阁主管毫州明道宫。札子中杨长孺盛赞白玉蟾“身寓世间,心超物外。尊候神介,动止亿福”。当杨长孺任官福州时,他“想莱采于老子之宫”[1]1169。从信中可知,五年前杨长孺在江西临川笔架山就已读过白玉蟾的《笔架山二十八咏》,早已闻其名。他本以为白玉蟾是古人,经询问,没想到竟是似仙非凡的今人。后又听说白玉蟾在泉州,但无从谋面。等到长孺退居山林,于石塘刘和夫处,又见白玉蟾辞章翰墨甚富。所以发出“虽未亲见,但如已睹面”的感慨。

嘉定十五年(1222年)年腊月已亥,白玉蟾自临川笔架山专门派人赠书、诗及草书千字文给杨长孺,其中诗有《古风》一首、绝句三篇。杨长孺惊喜如得自天上,于是回诗告谢。杨长儒写给白玉蟾的《奉和琼山白逸人见寄诗韵》中道:“云卧霞餐雪饮汤,赤城台上日偏长。灵丹自有天成底,金汞何须恼肺肠”[1]1170。另一首《又奉谢琼山白逸人惠草书千字文》诗云:“草圣龙蛇字满千,真仙游戏笔清圆。孔融枉却知元德,杜甫何缘有一钱”;“君占清风明月多,不知些子肯分么。道人身自如蝉样,敢把黄尘涴绿蓑”[1]1171。诗中称白玉蟾为“草圣”,并对白玉蟾之文奇古博洽,不禁叹服。

此后,白玉蟾又写诗寄给杨长孺,《感咏十解寄呈杨安抚》诗云:“大隐在朝市,仙人好楼居”[1]763,因杨长孺曾任福建安抚使。诗中以古代得道仙人安期生、东方朔、刘安、费长房、许旌阳、陈抟为例子,无非安慰杨长孺稍耐尘劳,仙人也是可以隐于朝市的,以坚定其慕道之心。

三、白玉蟾与朱熹交游蠡测

从本文引证的材料来看,晚年慕道的杨长孺、李訦对白玉蟾赞叹不已。若以白玉蟾绍熙甲寅生年立说,白玉蟾与他们交游时才二十多岁。以白玉蟾当时的影响力而论,显然有悖于常理。因此,笔者认为白玉蟾生于绍兴甲寅(1134年)更为合理。白玉蟾在《与宝谟郎中书》曾说:“玉蟾当屋梁夜月之时,发才大难为之叹。自惭梗迹,徒负葵倾。兹勤将军之远来,下谕长生之密旨。文缄别幅,道莫妄传。第恐功名债重,花柳缘深,未话养鱼,岂能拔宅。三十三年之蹭蹬,且过壬寅;七返九还之大丹,成于乙已。”[9]173根据白玉蟾生活的年代来推算,壬寅为1182年。再据清代彭竹林《神仙通鉴白真人事迹三条》记载:“(白玉蟾)年十六,专思学仙,毅然就道,囊中止有钱三百,初别家山”[1]41。白玉蟾16岁(1150年)踏上云游求道之路至壬寅(1182 年)恰好是三十三年,符合“三十三年之蹭蹬”之语。

那么既然白玉蟾与朱熹都生于绍兴年间,俩人有无交游的可能呢?朱熹早年和晚年热衷于道教,庆元党祸之时他曾考订过早期道教的重要经典,写有《参同契考异》,并与阁皂山道士甘叔怀往来。朱熹与白玉蟾最有可能的交游地点是武夷山。《净明忠孝全书》卷四的记载:“晦庵亦自是武夷洞天神仙出来,扶儒教一遍,晚节盘桓山中,文墨可见。紫清白玉蟾亦甚加敬”[10]。净明道有很强的糅合三教的色彩,这段记载无可非议。但白玉蟾对朱熹的“加敬”,并未必指交往。通过查阅现今最完备的朱熹年谱束景南教授编的 《朱熹年谱长编》和白玉蟾事迹最完整的彭竹林《神仙通鉴白真人事迹三条》发现:1150年秋冬,白玉蟾虽游至武夷,但不久就前往江西龙虎山了。这年五月朱熹虽已从婺源扫墓回五夫里,但因当时白玉蟾声名未显达,加上白玉蟾入武夷时是匆匆过客,两人交往的可能性极小。朱熹在武夷山及武夷精舍讲学期间,白玉蟾则云游浪迹天下,隐逸深山遁迹潜修,并未在武夷山。庆元三年(1197年),白玉蟾时年六十四岁,“再入武夷山痴坐九年,然后出山”[1]41。而早在绍熙二年(1191年),朱熹已将家从武夷山五夫里迁到建阳考亭去了,且庆元三年后朱熹处于党禁迫害之时,与白玉蟾交游的可能性还是很小。白玉蟾以后还有多次到武夷山,而朱熹已去世数年,两人更不可能交游了。当白玉蟾再次来到武夷山与詹琰夫于嘉定丙子之春(1216年)在蔓草榛茅中重建止止庵时,朱熹已离世16年了。白玉蟾在一些诗文确实对朱熹饱含深情,如白玉蟾在《赞文公遗像》诗中吟到:“皇極坠地,公归于天,武夷松竹,落日鸣蝉”[1]986。他的《化塑朱文公遗像疏》云:“天地棺,日月葬,夫子何之?梁木坏,泰山颓。哲人萎矣。两楹之梦既往,一唯之妙不传,竹简生尘,杏坛已草,嗟文公七十一祀,玉洁冰清。空武夷三十六峰,猿啼鹤唳”[1]952。此像疏语出惊人,嗟叹朱文公七十高龄的人格中充满着玉洁冰清可贵之处。朱熹是庆元六年(1200年)去世的,而宋嘉定元年(1208年)才诏赐朱子谥曰“文”,因此称朱熹为“文公”至少是在他去世八年之后的事情。白玉蟾的另一首《题精舍》诗云:“到此黄昏飒飒风,岩前只见药炉空,不堪花落烟飞处,又听寒猿哭晦翁”[1]788。然而,这首题诗也只是表达白玉蟾对朱熹的一种敬仰、凭吊和缅怀,并非与白玉蟾的交往之作。

朱熹与白玉蟾有无可能在其他地方相见呢?白玉蟾与弟子彭耜有“仙家父子”之称。据白玉蟾的《鹤林靖铭并序》云:“长乐彭耜季益乙已(1185年)生,弱冠时梦之一所,恍如洞宫,扁曰鹤林,寤而识之,懵其所以。后拜大都功领治本竹,始知其山多瑞竹,复与鹤鸣山相联,于是悟鹤林之梦”[1]973。这是彭耜以“鹤林”名靖号的由来。另据陈衍《续笔精》云:“闽县城东五里有凤邱山,宋绍兴中,真人彭耜(白玉蟾弟子)修炼于此,真人号“鹤林”,岩壁上朱晦翁大书“鹤林”二字勒之,白玉蟾常来其间。”[11]卷二十六《金石志》白玉蟾云游至福州常到弟子彭耜处歇息这是必然的,问题是绍兴间彭耜还未出生,以此为证朱熹与白玉蟾的关系尚有缺陷。因此,朱熹与白玉蟾交游之说目前证据尚不足。

四、结语

白玉蟾的生卒时间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从目前所见的资料看,白玉蟾、朱熹都与杨长孺、李訦有交游是确信无疑的。人们追慕仙道就是因为希望智慧生命能从各种约束中挣脱出来,追寻更多的自由精神。白玉蟾是仙家旷世奇才,隐显莫测,才华横溢,一生云游天下,是仙道自由精神的代表,自然在人们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地位。李訦、杨长孺原来都是积极入世的儒士,但他们晚年因种种原因,心境中自然流露出对仙道的崇敬与向往,这也是白玉蟾能与他们交游的一个契合点。虽目前尚未能有效证明白玉蟾与朱熹两人交游的事实,然而从两人都存在交游的交集——李訦、杨长孺来看,说明白玉蟾与朱熹生活的年代不会相差太远,就白玉蟾的生年绍兴甲寅(1134年)、绍熙甲寅(1194年)二说而言,笔者更倾向于前者,因为它更合情合理。总之,白玉蟾生平许多谜团还有待于往后学者从更多视角进一步展开研究。

[1]白玉蟾.白玉蟾全集[A].萧天石.道藏精华(十集之二)[C].台北:自由出版社,1990.

[2]何乔远.闽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89.

[3]张自烈,廖文英.正字通[M].弘文书院木刻版本影印,1996.

[4]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752-758.

[5]曾金兰.白玉蟾交游考[J].世界宗教学刊,2007(10):263-264.

[6]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A].朱杰人.朱子全书(第24册) [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3676.

[7]束景南.朱熹年谱长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38.

[8]黎靖德.朱子语类(卷118)[M].朱杰人.朱子全书(第18册) [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9]曾枣庄,刘琳.全宋文(第296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10]张宇初等.道藏(第24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623.

[11]沈瑜庆,陈衍.福建通志[M].苏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1938.

On Zhu Xi and Bai Yuchan Making Friends with Li Chen and Yang Changru

LAN Zongrong
(The Research Center of Zhu Zi's Theory,Wuyi University,Wuyishan,Fujian 354300)

According to literature study,the famous taoist Bai Yuchan and the famous Confucian Zhu Xi were in contact with Li Chen and Yan Changru in the South Song Dynasty.Li Chen had been renamed and his grandfather’s anthology introduction had been written by Zhu Xi.Bai Yuchan and Li Chen had paid to sing poetry in mutual admiration,and Bai Yuchan was doubling the parts of a preacher.Yang Changru had sought knowledges from Zhu Xi,and Bai Yuchan had given Yang Changru some books and poems as presents.Bai Yuchan and Zhu Xi both had the same friends.It’s more reasonable that Bai Yuchan was born in 1134.

Bai Yuchan;Zhu Xi;Yang Changru;Li Chen;make friends

兰宗荣(1969-),男,畬族,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朱子学与地方文化。

B244.7

A

1674_2109(2015)02_0001_05

2014-12-31

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重点项目(JAS14295);福建省教育厅人文化社科研究项目(JA12324S)。

猜你喜欢

交游朱熹
春日
郑巢与僧人交游诗歌考
高启与北郭诗社成员交游考
YAU’S UNIFORMIZATION CONJECTURE FOR MANIFOLDS WITH NON-MAXIMAL VOLUME GROWTH∗
黑水城所出《慈觉禅师劝化集》作者宗赜生平交游新考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李鱓的生平、宦迹与交游四题
汤显祖与明代理学家交游考略
论朱熹诗歌的冲雅之风
浅谈刘禹锡交游与创作之间的具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