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人称代词+的”结构的使用看汉语译文的欧化

2015-08-17淮海工学院巩雪先华东理工大学

语料库语言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物主代词人称代词

淮海工学院 巩雪先 华东理工大学 贾 卉

从“人称代词+的”结构的使用看汉语译文的欧化

淮海工学院 巩雪先 华东理工大学 贾 卉

本文借助汉语类比语料库和英汉平行语料库,考察汉语译文中“人称代词+的”结构的使用情况。研究发现:汉语译文中“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是汉语原创文本的2倍多,有明显的冗余现象,呈现欧化倾向。对照英语原文,汉语译文中冗余“人称代词+的”结构主要是对译英语形容词性物主代词产生的,但也有转译和增译的情况。通过分析汉语译文中“人称代词+的”的欧化用法,本文认为,汉语译文的欧化,既是翻译共性,也是英汉翻译的特性。

人称代词+的、冗余、欧化、类比语料库、平行语料库

1. 引言

汉语中“人称代词+的”结构与英语中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功能相似,但在使用上却存在差异。英汉翻译时,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常常省略。根据李刚、梁茂成(1999:22)的研究,英语中代词的使用频率远高于汉语,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汉语中表示领属关系的物主代词1往往可以省略,而英语大量使用物主代词。余光中(2002:138)认为,“中文的代名词及其所有格,往往可以由常情或上下文推断,所以大半不用标明”,而“滥用代名词,尤其是所有格”是西而不化的表现。根据谢耀基(2001:19)的考察,汉语“人称代词表示领属,受了外语影响,本来不必用的也变得非用不可”,是恶性欧化。如曹白在《向孩子们告别》中写到“我不得不低下我的头”,再有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写到“爱热闹的少年们携着他们的女友”。

汉语及翻译作品中“人称代词+的”结构的过度使用是欧化的一种表现。本文借助汉语类比语料库,考察比较“人称代词+的”结构在汉语原创文本和翻译文本中的使用情况,然后再借助英汉平行语料库对其在译文中的使用,对照英语原文加以比较。本文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力求客观描述汉语译文中“人称代词+的”结构使用中的欧化现象,并分析其受英语原文影响的程度、方式,在此基础上对汉语译文产生欧化的原因进行探讨。

2. 本文采用的语料库

本文采用的语料库包括LCMC(兰卡斯特现代汉语语料库)、ZCTC(浙大汉语译文语料库)和Babel英汉平行语料库。其中,LCMC和ZCTC是肖忠华《英汉翻译中的汉语译文语料库研究》一书的随附版本,Babel为BFSU CQPweb网站在线版本(许家金、吴良平 2014)。

LCMC语料库是现代汉语书面语平衡语料库。ZCTC语料库是对应于汉语母语语料库LCMC的汉语译文语料库,其中99%的译文译自英语,建库目的是通过与LCMC比较来研究翻译体汉语的语言特征。这两个语料库的语料规模都是约100万词次,由500篇各2,000词左右的样本组成。语料采样年代为1991年左右,从15个不同的文本类别中按一定比例抽取。这15个不同的文类可以归为4大类:新闻、通用、学术、小说。两库在语料库总体规模,各文本类别所占比例等方面十分对应(肖忠华 2012:42),适合用来研究汉语译文的欧化。

Babel英汉平行语料库包含不同文体的327篇英语文章及其汉语译文,其中115篇取自2000年10月到2001年2月出版的《英语世界》,212篇取自2000年9月到2001年1月出版的《时代周刊》杂志。该语料库总库容量为544,095字词,包括253,633英文单词和287,462汉字。该语料库在本文中用于考察分析汉语译文中的“人称代词+的”结构与英语原文中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的对应关系。

3. LCMC和ZCTC中“人称代词+的”结构考察

首先,我们在汉语母语语料库LCMC和汉语译文语料库ZCTC中分别检索 “人称代词+的”结构,包括“我的、我们的、咱的、咱们的、你的、你们的、您的、他的、他们的、她的、她们的、它的、它们的”(“自己、本人、别人”等人称代词本研究不作考察),在LCMC和ZCTC中分别获得2,517和5,001例结果。然后,导入EmEditor对这些句子进行人工二次检索,去除其中“人称代词+的”不用来修饰名词及名词短语的句子,包括3种情况:一是“人称代词+的”单用,相当于英语的名词性物主代词(如:大米是你们的,我听你的);二是人称代词作前面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后面可接名词或不接名词(如,录取他的师范学院,给我的来信,我是你的话,母亲灌输给她的是);三是其他情况(如,忘去物我的境界,颇为排他的术语)这3种情况不属于本文考察范围,与英语形容词性物主代词也无对应关系。二次检索后,LCMC和ZCTC中提取的“人称代词+的”的语料分别为2,250和4,641例。

3.1 “人称代词+的”结构在LCMC和ZCTC中使用对比

对处理好的含“人称代词+的”的句子进行统计,得出“人称代词+的”结构在LCMC和ZCTC中的数量及使用频率对比表(见表1),为了与后面Babel英汉平行语料库的统计相一致,此处也按与英语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对应的汉语人称类型进行统计。

表1 . “人称代词+的”结构在LCMC和ZCTC中的数量及使用频率对比

根据表1,总体来说,在汉语母语语料库LCMC和汉语译文语料库ZCTC中,“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分别为每万词22.12和45.35,ZCTC是LCMC的2.05倍,差异明显。具体到不同人称,第三人称在原创文本和翻译文本中的使用频率差异总体最为显著,第一人称的使用频率差异相对最小。

3.2 ZCTC中“人称代词+的”结构冗余现象

若认同汉语母语语料库LCMC中“人称代词+的”结构的使用频率反映汉语表达习惯,那么译文语料库ZCTC中偏高的使用频率,则说明在“人称代词+的”结构的使用上,汉语译文确实呈现出明显的欧化倾向。我们对两个语料库中获取的含有“人称代词+的”结构的句子进行分析,发现汉语翻译语料中“人称代词+的”结构的使用有明显的冗余现象。

我们选取新闻类中的C类新闻综述类语料进行考察(LCMC中46句,ZCTC中110句),在46句含“人称代词+的”结构的原创语料中,仅发现2例中的“人称代词+的”结构可以省去不用,而在110句汉语译文语料中,却发现了30例。这些例子中,很大一部分是“人称代词+的”结构用在动词或介词的宾语部分,修饰限定后面的名词,也有用在“和、同、与、或”后面的,还有一些用在句子的主语部分。如:

(1) “显然,我们的关系无法比拟。就我所知,他发挥了巨大作用,他的影响超过了任何一位副总统。”至于戈尔能否登上总统宝座,克林顿不敢轻易表态。(ZCTC_C02.txt)

(2) 他们正在拍摄反偷猎的影片,并游说博茨瓦纳政府减少狩猎许可。由于他们的这些努力,他们已被博茨瓦纳人称作“狮子之父”和“狮子之母”。(ZCTC_C08.txt)

(3) 在里根时期,只有20%最富的美国人大幅度增加了他们的实际收入,穷

人进一步变穷。(ZCTC_C13.txt)

(4) 特纳1988年同他的前妻离婚,1991年12月21日与美国著名女影星简·方

达结成伉俪。(ZCTC_C14.txt)

这几句中的“人称代词+的”结构,如果去掉,并不影响意思的传达,反而更加简洁,符合汉语表达习惯。汉语中“人称代词+的”结构修饰名词表示领属关系时,如果人称代词所指的对象已在前面出现过,或者不言自明,很多时候可以不用,尤其是出现在动词或介词宾语中,以及用在“和、同、与、或(者)”后面,如例(2)、(3)和(4);如果“人称代词+的”结构出现在主语中,根据上下文可以明白所指,也可不用,如例(1)。

分析这些句子中冗余的“人称代词+的”结构,可以看到英语中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的影子。英语的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常常用在动词和介词之后,与前面出现过的所指对象相呼应,如She hastily altered her tone。英语中类似he and his wife这样的表达以及一些介词短语如with his wife,很有可能就是汉语中“和、同、与、或(者)”后面大量出现“人称代词+的”的原因;英语中物主代词在句子中修饰作主语的名词,这种情况也很多,一方面英语中的可数名词单数不能单用,另一方面领属关系通常必须表明,所以物主代词从语法上来说是必需的,如My older brother has always looked out for me中的my译成汉语则可省略不译。

此外,“人称代词+的”结构的过度使用,还有可能造成中心词修饰成分中“的”字使用过多的欧化现象。余光中(2002:178)曾专门撰文批判汉语翻译和原创作品滥用“的”字,而“人称代词+的”结构是造成“的的不休”的原因之一。在LCMC语料和ZCTC语料中,搜索“人称代词+的”结构后接“的”字修饰成分的句子,分别得到74例和260例。因为两个语料的总词数相近,所以说明,在ZCTC语料中,“人称代词+的”结构后面出现其他带“的”的修饰成分,从而“的的不休”的情况更多,而且“人称代词+的”结构后面出现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字短语的情况在ZCTC中也明显多于LCMC(分别为29例和6例),呈现出更明显的欧化倾向。例如:

(5) 他在时装业中的形象特别好,这部分是由于伊万杰利斯塔、特林顿和坎贝尔等人是他的好朋友,他的引人注目的照片帮助她们开始了时装模特生涯。(ZCTC_C16.txt)

(6) 他凝神向外窥视黑乎乎的四方院子,扫视那一排排窗子,这会儿,大部分窗子里都没点灯。他总是从我的窗子的对面,也就是他的左面看起,看上一圈。(ZCTC_L16.txt)

(7) 提摩太除了把那个孩子在他家里抚养成人,来勉强履行他对他的妻所作的照顾孩子的诺言以外,他对于他的妻所生的那个不幸的孩子几乎很少关心。(ZCTC_R02.txt)

在这些例子中,“人称代词+的”结构后面又使用了一个或两个含有“的”的修饰成分,使得句子中出现较密集的虚词“的”,给人多余重复的感觉。句(5)和句(6)中,人称代词后的“的”都可以省掉,句(7)中,“人称代词+的”结构可以不用。因此,减少“人称代词+的”结构或其中“的”的使用,是减少汉语“的”字滥用的一个重要方面。英语中,物主代词修饰名词时中间插入形容词、名词所有格,或名词后加介词短语、分词短语或定语从句修饰,都很常见,翻译的时候如果把英语的物主代词译成“人称代词+的”结构,其他定语也译成“的”字短语,就会出现“的的不休”的结果。

4. Babel语料库中“人称代词+的”结构考察

通过Babel英汉平行语料库,我们对英语原文中的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和汉语译文中的“人称代词+的”结构分别进行检索。在英语原文中检索获得含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的句子共计3,902例,(包括his、her、its、their、your、my、our)。在汉语译文中检索“人称代词+的”结构,没有发现“咱的”和“咱们的”,其他同上,获得含“人称代词+的”结构的句子共1,436例;对这些句子进行二次检索,去除其中不用作名词修饰语的情况,获得1,332例。Babel中提取的语料都是英汉对照的,可以以先英后汉、先汉后英两种方式出现。

4.1 汉语译文中“人称代词+的”结构与英语原文中形容词性物主代词使用对比

对英语原文中含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的句子和汉语译文中含“人称代词+的”结构的句子分别进行统计,得出以下结果(表2)。

表2 . Babel中的英语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和汉语译文中“人称代词+的”结构使用对比

从表2可以看出,Babel英汉平行语料库的汉语译文中“人称代词+的”结构使用频率为每万词48.37例,这与其在ZCTC汉语译文语料库中的使用频率(每万词45.35例,见表1)相似,都远远高于LCMC汉语母语语料库(每万词22.12例,见表1)。而Babel的英语原文中形容词性物主代词使用频率为每万词159.46例,是汉语译文中“人称代词+的”结构使用频率的3.3倍,差异非常显著。其中,差异最大的是第三人称,尤其是its和“它的”,前者是后者的5.16倍。

汉语中的“人称代词+的”结构与英语中的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在使用频率上的差异,说明英译汉时省译原文中的物主代词非常必要,也非常普遍。我们抽样考察了Babel语料库中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的汉译方法,发现45.26%采用了省译的方法,只有23.36%译成了“人称代词+的”结构。即使如此,汉语译文中“人称代词+的”结构的使用频率还是非常高,出现了不少欧化现象。

4.2 汉语译文中“人称代词+的”结构的转换类型

考察Babel英汉平行语料库,对汉语译文中的“人称代词+的”结构在英语原文中相应的表达进行统计,我们发现译文中“人称代词+的”结构的转换类型可归纳为以下3种:

1)对译,即译文中的“人称代词+的”结构在原文中相应的表达是英语的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包括少量其他人称的物主代词,如“它的”有时对应his,“你的”可能对应our。如:

(8)计算机激励她的学生们把他们在其他科目中学的东西转换到计算机上来学。The computers inspire her students to transfer what they learn in other subjects.

(9) 它的皮肤病也几近痊愈。于是它开始学习捕鱼技巧。它看上去比以前快乐多了。

His skin disease cleared almost immediately, he started to master the skills of catching his own fish and he seemed much happier.

2)转译,即译文中的“人称代词+的”结构在原文中相应的表达是其他词类。分三种情况,第一是其他表所属关系的表达,如whose,名词性物主代词,名词所有格,介词短语等;第二是人称代词(也包括少量名词),通常是结构转换或表达方式变化所致;第三是冠词或指示代词。分别举例如下:

(10) 我瞥一眼马苏德,看到他正走向我们,走得极慢极慢,就像一个人想后退,但他的脚却不听使唤地朝前迈。

I glanced at Masood and saw that he was making his way towards us with extreme slowness, like a man who wants to retreat but whose feet insist on going forward.

(11)我们的话语太多,真爱太少,谎言泛滥。

We talk too much, love too little and lie too often.

(12) 到2000年1月,艾滋病已夺去1,500万人的生命,还有另外4,000万人正任由某种病毒性感染慢慢然而无情地侵蚀他们的免疫系统。

As of January 2000, the AIDS epidemic has claimed 15 million lives and left 40 million people living with a viral infection that slowly but relentlessly erodes the immune system.

3)增译,即译文中的“人称代词+的”结构在原文中没有相应的表达,是翻译过程中增加的成分,有时只增加“人称代词+的”结构,有时连同它所修饰的名词也是增添的。还有一种情况,就是it、that、this等代词转译成名词时增添的“人称代词+的”结构。分别举例如下:

(13)在他的祖国,他的话激怒了自己的同胞。

Back home his comment raised the ire of his countrymen.

(14) 诚实意味着,你之所以做你所做的事是因为你做的是对的,而不是因为你的行为是时髦的或在政治上是正确的。

Integrity means you do what you do because it’s right and not just fashionable or politically correct.

(15)但是他不知道她的想法。

But he did not know this.统计显示,汉语译文中1332例“人称代词+的”结构有962例译自英语原文中的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占到总数的72.22%;“人称代词+的”结构转译自其他词类的有249例,占总数的18.71%;翻译中增添的“人称代词+的”结构有112例,占8.41%。

4.3 汉语译文中“人称代词+的”结构冗余现象分析

接下来,我们在Babel语料中,考察ZCTC汉语译文语料库中发现的“人称代词+的”结构的冗余现象,并对照英语原文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汉语译文中“人称代词+的”结构的冗余现象,在Babel语料中亦普遍存在。冗余的“人称代词+的”结构往往是对译原文中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的结果,但转译和增译的“人称代词+的”结构中也不乏冗余现象。如:

(16)他的生父在他还是婴儿的时候就抛弃了他和他的母亲。

His biological father abandoned him and his mother Lucille when Shaq was an infant.

(17) 这个人移动她的手去控制计算机,抓住或者翻转投影到三维屏幕里的物品的影像。

The person moves her hand to control the computer and grasp or turn images of objects projected onto a three-dimensional screen.

(18) 如果你身体超重,不是因为你吃得太多,而是因为你的饮食质量不高,他说。

‘If you’re overweight it’s not that you eat too much but that you don’t eat well,’ Montignac says.

(19) 据估计,多达60%的雇员通过他们的台式电脑,每天至少一次不是因公事需要而上网。

It’s been estimated that a whopping 60% of all employees with desktop Internet access go online at least once daily for non-business activities.

这几个例子中,“人称代词+的”结构都可以不用,前两例属于对译,后面两例分别为转译和增译。例(16)中,主语中“和”和后面的“他的”都可以不用,例(17)中,出现在宾语部分的“她的”也可以省略。例(18)中翻译时调整了语言结构,原文的小句you don’t eat well译成了“你的饮食质量不高”,因此“你的”可以说是由原文的人称代词you转译而来,例(19)属于增译,原文中并无与“他们的”对应的词。从译文句子整体考虑,例(18)和例(19)中的“人称代词+的”结构,其实都可不用。

此外,在Babel中同样可以找到不少“人称代词+的”结构后接成分中“的”字使用过多的欧化现象,包括后面出现两个“的”的情况。反观其对应的英语原文,正如我们所推断的,“的”的连续使用,往往和原文中心词修饰成分较多有关。译文中的“人称代词+的”结构大多是对译的结果,但转译和增译的也有。如:

(20)我记得马苏德的歌声,他的动听的歌喉及像水声似的富有感染力的笑声。

I remembered Masood’s singing, his beautiful voice and powerful laugh that resembled the gurghling of water.

(21) 例如,你送给期盼她的第一个孩子降生的妇女的最好礼物是,把她介绍给另一个住在附近有着相同心境的怀孕妇女。

The best present you can give to a woman expecting her first baby, for example, is to introduce her to another like-minded pregnant woman, who lives reasonably close by.

(22) 这些灵巧尖细的手指更加习惯于在钢琴上弹出流畅柔和的音乐,或者画出精彩纷呈的风景画,或者捏出使她的学生们大喜过望的栩栩如生的泥塑动物。

these talented tapering fingers were far more used to drawing liquid melody from piano keys, or painting colorful landscapes, or molding enchanting clay animals that delighted the children she taught.

(23) 在小约翰·F.肯尼迪之死及围绕他的死而引起的骚动尚未完全被人们遗忘之前,也许值得在源自这一系列不幸事件的一个美好启示——一个美好的提醒物——上花一星半点的时间来了解它。

Before the death of John F. Kennedy, Jr., and all the commotion around it have faded into the background, perhaps it is worth spending a moment or two on a lovely lesson—a lovely reminder—that came out of the sad series of events.

例(20)中可以省掉第一个“的”,例(21)中可以省掉“她的”,这两例都是对译原文形容词性物主代词而产生冗余。例(22)属于转译,但“她的”完全可以不用;例(23)中由it增译出“他的”其实是多余,直接译成“由此引起的”并不会有任何误解,反而更简洁。所以“的”在定语部分的连续使用,也不仅仅是对译原文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的结果,而“人称代词+的”结构或“的”的过度使用是造成“的的不休”的原因之一。

5. 对汉语译文欧化的思考

以上我们结合语料库,考察了“人称代词+的”结构在汉语译文中的使用情况,对照汉语原创文本以及与英语原文对“人称代词+的”结构使用中的欧化现象进行了分析。基于前面的讨论,我们把汉语译文欧化的原因归为两个方面,一是翻译共性所致,一是英汉翻译的特性所致。

5.1 翻译共性

翻译共性研究表明,译者在翻译时会受到源语干扰,使译文在结构形式上受到源语影响。Toury(1995:276)认为,译者总是尽可能使译文更接近原文,同时又想使译文读上去更地道,二者之间形成一种冲突。每位译者都希望在二者之间达成一种平衡,译者越是对源语的结构形式重视或依赖,译文中源语干扰就越明显,而绝对不受源语干扰则是不可能的。英译汉时大量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的省译,说明译者想要遵循汉语表达规范的努力;同时,汉语译文中“人称代词+的”结构的过度使用,很多是对译原文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的结果,又说明译者对源语结构形式的依赖,导致译文对原文表达方式的模仿,受到比较严重的源语干扰,从而导致欧化的产生。

翻译共性研究还表明,译者在翻译时有明晰化或显化倾向。“显化本质上是翻译文本将源语文本中隐含的信息或表述不清晰的信息以明确的表述表达出来,以方便读者理解”(胡开宝 2011:83)。根据Klaudy & Karoly(2005)对英语和匈牙利语互译的考察,L1翻译成L2时某方面的显化,并不一定在L2翻译成L1时有相应的隐化或简化,他称之为“不对称假设”,并因此证明,与隐化相比,显化是更普遍的翻译特征。

汉语是重意会的语言,形态标记较少,“人称代词+的”结构作为指明领属关系的句法标记,汉语中本来用得较少,很多领属关系都隐含在上下文中,无需明言。相对于汉语而言,英语是形态丰富的语言,领属关系通常都要通过使用形容词性物主代词或其他方式加以体现。因此汉语译文中,“人称代词+的”结构大多译自原文的形容词性物主代词或其他表领属关系的表达,使领属关系明示。这一方面是源语干扰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翻译文本显化特征的体现,属于语内类比显化,即翻译文本相对于同一语言非翻译文本的显化程度(黄立波 2008:455)。同时,汉语译文中的“人称代词+的”结构,并非全部译自英语原文中的形容词性物主代词,有将近30%属于增译或转译,其中除了译自其他领属关系的表达,基本上都是相对于原文而言的显化处理,即把原文中隐含的领属关系以明确的形式表达出来,属于语际显化,即“在译文中添加或明示原文中隐含语言成分的过程”(黄立波 2008:455)。鉴于汉语重意会少用形式标记的特点,这种显化值得关注,它体现了显化作为翻译共性的普遍性,也是汉语译文中欧化产生的重要原因。

5.2 英汉翻译的特性

汉语译文的欧化,固然与翻译的共性有密切的关系,但我们同时也应关注英汉翻译的特性。因为显然不是所有的翻译语言都像翻译汉语一样呈现出如此明显的欧化(或英化)倾向,并同时影响到汉语原创语言,成为一种引人关注的现象。反观汉英翻译,虽然所谓“中式英语”常常引起人们的讨论,但并未因此而对英语原创语言产生多少影响。因此,从英汉翻译的特性来探讨汉语译文的欧化,是非常必要的。

在现代汉语形成之初,由于白话文发展得并不完备,在词汇、表达和表现力上急需拓展,又由于引进新思想、新事物的需要,翻译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同时被赋予了“改造汉语” ,引进新表达、新结构、新句法的重任。特殊的历史背景,催生了汉语译文的欧化,同时也使当时的许多汉语原创作品带上了欧化的色彩(朱一凡 2011:1)。欧化的翻译,既丰富了现代汉语,给现代汉语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不必要的欧化,或恶性的欧化。乱用、滥用外文语法,欧而不化的译文和创作,常常使汉语失去了其原有特性和美感。

时至今日,这种影响仍然存在。事实上,许多不符合汉语习惯的欧化表达,由于欧化译文和创作的影响和熏陶,似乎已慢慢为大众所接受。以“人称代词+的”结构的过度使用为例,虽然这一欧化现象在ZCTC译文语料库中更为明显,但在LCMC汉语母语语料库中也可以看到。如下面两例:

(24) 况且,也没有几个外商仅凭你的态度与“优惠”便掏腰包、下“赌注”。比如杰麦集团,就不相信你的损害自身利益的“优惠”能够真正落实。(LCMC_B26.txt)

(25) 它的雨夜的情怀和晴日的景致纷纷涌入我乱梦般的睡思。在我的同时代人的匆忙的奔波中我已由一个嗜梦者演变成了梦中人。(LCMC_P21.txt)

如果把LCMC中的语料与传统白话小说对比,可以发现现代汉语在“人称代词+的”结构的使用上,总体已发生了变化。我们在绍兴文理学院的在线语料库中,统计了《西游记》和《红楼梦》(程乙本)中“人称代词+的”结构的数量,分别为502例和1,023例,使用频率约为每万词11.32和22.39。而LCMC和ZCTC的小说类语料中“人称代词+的”结构的使用频率分别是每万词36.47和72.502。

对欧化的推崇,还影响着人们对英汉翻译的态度和认识,或者可以说,欧化译文的产生,体现了人们对英汉翻译的态度和认识。长久以来,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在英汉翻译中的地位都处于一种不平等的状态。英语是强势语言,不仅如此,英汉翻译中原文的地位常常是至高无上的,而有些译者又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把对原文内容的忠实转嫁到对原文语言形式的忠实,忽视英汉语言在表达习惯上的差异,从而产生欧化的译文。而欧化译文相对普遍的存在,读者读得多了,反而习以为常了。因此,社会文化因素对欧化译文的产生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根据Toury(1995:277)的源语干扰法则,如果一种社会文化对源语干扰持抗拒态度,在翻译过程中就会出现相应的净化或审核机制,从而尽可能减少译文中源语干扰的存在。这种净化或审核机制,可能体现在译者自己或他人对已完成译文的修订过程中,但如果这种抗拒源语干扰的意识已经内化为译者的一种自觉行为,则会在翻译过程中实现。人们对英汉翻译的态度转变,将会影响汉语译文欧化的程度与表现。

6. 结论

与汉语原创文本相比,汉语译文中“人称代词+的”结构使用频率高出一倍多,其中存在不少冗余现象,说明汉语译文中“人称代词+的”结构的使用确实存在明显欧化。与英语原文对照,发现“人称代词+的”结构在译文中出现冗余,大多是对译原文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的结果,但转译和增译的“人称代词+的”结构同样有冗余现象。分析汉语译文中欧化产生的原因,既与翻译共性有关,也与英汉翻译的特性有关。翻译中源语的干扰和显化倾向都是欧化产生的原因,同时英汉翻译中,英语和汉语相对地位的不同及人们对英汉翻译的态度和认识等社会文化因素对欧化的产生有重要影响。

注释

1. 通常认为汉语中没有物主代词这一词类。

2. 如前所述,LCMC和ZCTC都包含4种文类的语料,分别为新闻、通用、学术、小说,此处为对小说类语料中“人称代词+的”结构使用频率单独进行统计的结果。由于不同文类文本内容不同,“人称代词+的”结构在不同文类中的使用频率并不相同。

参考语料库

任亮娥、杨坚定、孙鸿仁,《红楼梦》汉英平行语料库. http://corpus.usx.edu.cn(2014年8月20日读取)。

朱湘华、杨坚定、孙鸿仁,《西游记》汉英平行语料库. http://corpus.usx.edu.cn(2014年8月20日读取)。

Xiao, R. The Babel-English-Chinese Parallel Corpus. http://www.lancs.ac.uk/fass/projects/corpus/babel/babel.htm 及http://124.193.83.252/cqp/ (accessed 08/20/2014).

Xiao, R. Lancaster Corpus of Mandarin Chinese (LCMC). http://124.193.83.252/cqp/ (accessed 08/20/2014).

Xiao, R. ZJU Corpus of Translational Chinese (ZCTC corpus). http://124.193.83.252/cqp/(accessed 08/20/2014).

贺 阳,2008,《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胡开宝,2011,《语料库翻译学概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黄立波,2008,英汉翻译中人称代词主语的显化——基于语料库的考察 [J],《外语教学与研究》(6):454-459。

李 刚、梁茂成,1999,英汉代词对比分析及计算机辅助翻译 [J],《外语与外语教学》(6):22-24。

王 力,1985,《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

肖忠华,2012,《英汉翻译中的汉语译文语料库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谢耀基,2001,汉语语法欧化综述[J],《语文研究》(1):17-22。

许家金、吴良平,2014,基于网络的第四代语料库分析工具CQPweb及应用实例 [J],《外语电化教学》(5):10-15,56。

徐 剑、袁 辉,2013,历时文本中汉译复杂定语的语料库研究——以《呼啸山庄》五个汉译本为例 [J],《外语与外语教学》(5):65-68。

余光中,2002,《余光中谈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朱一凡,2011,《翻译与现代汉语的变迁》[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Dai, G. & Xiao, Z. 2014. “SL shining through” in translational language: A corpus-based study of Chines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passives [OL]. http://www.lancaster.ac.uk/fass/projects/corpus/UCCTS2010Proceedings/papers/Dai_Xiao.pdf (accessed 09/08/2014).

Klaudy, K. & K. Karoly. 2005. Implicitation in translation: Empirical evidence for operational asymmetry in translation [J]. 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s 6(1): 13-28.

Toury, G. 1995.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通讯地址:222005 江苏省连云港市淮海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巩雪先)200237 上海市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贾 卉)

猜你喜欢

物主代词人称代词
拼图
代词(一)
代词(二)
谈谈初中英语物主代词的用法
名词性物主代词和形容词性物主代词讲解
这样将代词考分收入囊中
《超能陆战队》大白教你学物主代词
使用英语物主代词的三个易错点
人称代词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