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对接研究
2015-08-15王建朱捷
王建 朱捷
摘 要:新时期,知识经济不断对人们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人们只有不断学习,增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才能适应新的职业岗位的要求。探究构建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体系相对接,发展和完善与终身教育相融合的职业技术教育,已成为我们研究职业教育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
关键词:职业教育;终身教育
中图分类号:D731.32 文献标识码:A
职业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终身教育是指人在人生各阶段所接受的各种类型的教育的总合,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学校的和社会的,主张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随着社会的发展,终身教育和学习已经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职业教育必须面向终身,与终身教育对接,在终身教育理念下发展职业教育,从而更好地为每个人在不同发展阶段提供相应的支撑。
一、紧贴社会发展,职业技术院校办学理念应积极向终身教育转变
职业教育由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组成。学历教育大部分集中在学生阶段,非学历教育则贯穿于工作后的各个阶段,而且与个人的工作生活紧密相连。现代社会的非学历教育已经不是学历教育的辅助性、补充性教育,而是使社会成员能不断跟上社会步伐,持续取得个人成就的十分重要的教育,它的作用并不低于学历教育。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产业和职业的迅速更替,从而结束了仅一张文凭便可以保证一生职业生涯稳定的传统观念。 因此不能把学历教育视为一劳永逸的终结教育。因此,职业技术学院首先要转变办学理念,积极向终身教育转变,处理好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关系。
(一)办学方向由升学型向就业型转变。职业技术院校应积极走集团化、多元化、联合办学之路,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技能精湛、素质全面的实用技能型人才。注重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积极为每一个在校学生建立职业规划档案,引导学生进行人生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让他们明确近期、中期、长期人生奋斗目标和职业目标,进而制定出不同阶段目标的实现过程和努力措施。围绕着“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等事关教育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开展思想大交流、大讨论,使学生了解当前国家和职场对职业教育的新政策和新要求,促使他们转变观念,把握趋势,进而增强责任意识、危机意识、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进取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而有效激发他们坚持终身学习。
(二)培养模式突出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职业技术教育要和终身教育相对接,在培养模式方面必须狠抓职业素养和技能的培养,强化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注重企业需求、订单培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把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和育人的基本内涵,使其两者能同频共振、协调发展。职业技术院校可以采取优化文化课所占课程比例,增加专业技能课和增设拓展选修课的办法调整课程设置,构建和形成职业导向性的课程体系。从而确保课程设置具有操作性、实用性和可持续性,即适当压缩文化课的课程内容,增加实践操作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使理论和实践一体化,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能够得到有效强化。
(三)课程体系注重行动导向和实践教学。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课程体系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职业技术院校必须积极将以课堂为中心的知识性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实践为中心的行动导向性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努力让实践教学作为课程体系的牵引。大力构建以岗位需求为依据的实训平台,建立以校企合作与院校联合培养为拓展的校外实践平台,打造科学、稳定、有效的实习实训基地。构建以技能展示为牵动的交流平台,努力为教学模式构建中的实践教学提供条件和保障,让课程体系充满实践、实战的元素。
二、形成制度机制,建立和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职业资格证书是在社会发展进步中逐步出现的,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资格证书也逐渐发展成为人们终身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在西方国家,各种职业的从业者,无论其学历高低,都要接受相应的职业训练和考核,并取得经有关部门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方可就业。在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起步相对较晚,但是职业资格证书,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企业的认可,拥有相关岗位职业资格证书,已普遍成为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行,对职业教育来说既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也是一个发展机遇。
(一)强化终身教育对职业证书制度的牵引作用。国家终身教育战略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强调教育与职业、与工作、与劳动的关系,强调教育要符合职业的需求,强调学习和工作的相互影响和交替进行,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特别是职业培训在促进就业、提高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国家终身教育战略促使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形成和建立,并逐渐完善和发展。我国现有的职业技术院校是以学历教育为主的,无论在实验、实习基地建设方面,还是在专业师资与教学管理方面,都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要求有一定的距离。这也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职业技术教育在非学历教育方面可以聚焦职业资格认证,积极发挥终身教育对职业证书的牵引作用。
(二)职业证书制度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证书反映一个人所具有的某种技能、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能更准确、更直接反映了一个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操作规范,反映了劳动者从事这种职业所需达到的或者实际已达到的能力水平。国家对职业资格证书共分为五等级:初级、中级、高级、二级和最高级。首先,我国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属于国家证书制度体系。我国法律规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国家证书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通过国家法律、法令或者行政条规的形式,以政府的力量来推行,由政府认定和授权的机构来实施。其次,我国职业技能鉴定采用了国际上通行的第三方认证的现代认证规则。在我国,第三方认证是由独立于供给方和需求方,就是由政府授权的、独立的鉴定考核机构来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做出认证。第三方认证不但完全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且与国际通行的规则相一致,为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最终走向国际化,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创造了条件。再次,我国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属于标准参照的考试模式。标准参照考试是以某种既定的标准作为参照系进行解释的考试。这种考试的成绩具有绝对性和达标性功能,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三)探索职业技术学历和职业资格证书相融的新路子。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相融是职业教育办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有利于打破传统的重学历、轻技术的观念,有利于有效提升劳动者的素质,并推动就业准入制度的进行,还有利于推进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融合发展。一是双证之间的融合是职业技术院校发展的需要。职业技术院校要跟上时代脚步,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双证融合的道路。既有利于院校和经济社会的无缝连,又为学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竞争力。二是双证融合是职业技术院校培养目标的现实需要。职业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培养目标是直接为社会和经济建设服务,培养具有较高素质和一定专业技能的劳动者,我们衡量职业技术教育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能否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是否有利于工作岗位的胜任及职业生涯的发展。职业技术院校必须遵循这样的规律,必须以培养劳动者的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为重点,才能更贴近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实行双证融合是一种科学可行的办法。三是双证融合是企业和学生的需要。我国对技术人员的需求呈逐年增长态势,双证融合提供了培养知识型技能人才的有效机制和平台。学生在校期间,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岗位技能的培养,考核通过后,拿到文凭的同时获得与之相应等级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这样就避免了学生毕业后在招聘过程中才明白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要性 。
三、深化校企合作,实现学历教育与终身教育、职后教育相结合。
职业技术院校一般在远程教育、成人教育、终身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深化校企合作,积极为企业开展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岗位培训、资格证书培训等。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学校与企业(社会)双赢的模式之一,为职业教育与职后终身教育提供了有效途径。
(一)职业技术院校要面向企业,合作共赢。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使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院校教育及企业管理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加快企业自有人才的全面教育,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终身教育理念关注个体的生涯发展,力图打破学习与工作之间的时间界限,让学习成为个体终身连续的事情。现代大学尤其是对高职院校来讲,其办学思路更应进行适应性地调整,教育对象应不仅针对青年学生,还应面向社会公民尤其是行业、企业在岗在职员工,培养其适应社会技术领域发展趋势的能力和技能,使其终身获得发展的本领与机会。
(二)积极探索学历教育和职后教育相结合教育模式。职业技术院校应积极探索学历教育和职后培训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充分发挥学校优势服务于社会,利用学校学习环境、教育资源和科研力量对企业员工开展培训、进行产品研发、开展技术攻关等服务。可以依托企业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能深入生产第一线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增强职业素养提供理想场所,也为教师学习先进技术和实践经验、开发研究课题创造有利条件。基于终身教育理念的校企双方相互“请进来,派出去”既培养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双师型”队伍,又为探寻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素质提供一条最佳途径,进而能在更大领域上为拓宽校企合作范畴开辟出一条崭新路径。
四、积极调整转变,职业技术院校专业设置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发展
职业技术院校专业结构要适应产业发展及时调整,要突破传统的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束缚,树立终身教育理念 。这对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推动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新时期产业结构变化的需要,更直接、更有效、更紧密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适应产业发展需要是院校专业调整的方向。产业、专业、就业,三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树立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观念,转变专业设置以学科为中心的观念。及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合理布局,建立高校人才预报和预警机制,增强高效适应社会的能力,大力引导职业技术学院面向社会、市场办学,找准定位和特色,调整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拓展学生的职业技能,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积极做好人才需求的调查预测,提升校企合作层次,建立多元化的就业服务机制和高校评估制度,发挥用人单位的主导作用。
(二)强化宏观统筹,促进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有效进行。充分发挥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调控功能,在高校专业布局和设置上,既要严格控制新增专业的数量,又要对高校申请本地区支持和鼓励的特色专业给予倾斜,对低层次的重复予以严格控制。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和市场的发展和变化,及时调整专业布局,优化专业结构。职业技术院校积极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院校发展要求,办学定位和办学实际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和专业调整计划,并分年度制定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计划,扎实有效推进学校的专业调整工作。
(三)注重需求预测,加快专业设置预测系统的建设。院校要注重人才需求的预警机制建设,加大市场需求研究力度,加强对国内外和区域产业发展趋势的把握,科学预测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变化的方向。依托国家专业设置预测系统,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就业状况信息资源、定期发布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变化趋势和供求变化等信息,加快转变高校专业设置,为职业技术学院优化专业布局,和调整人才结构,提供信息服务和宏观建设。院校充分利用国家的有关信息资源,密切跟踪和准确把握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趋势,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对学校专业设置的意见和建议,为高校前瞻性的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