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化建筑施工安全监管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
2015-08-15黄志芳泉州市丰泽区建筑安全监督站福建泉州362000
■黄志芳 ■泉州市丰泽区建筑安全监督站,福建 泉州 362000
良好的安全监管模式可以有效保证相关单位部门在进行建筑施工时的安全性,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双重安全。目前,我国面临着建筑施工规模大,安全监督力量弱的情况,传统的安全监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如今的市场经济发展形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找到一个既能满足市场增长需要,又能降低建筑施工时的安全隐患的安全监管模式是首要问题。
1 安全监管模式发展
建筑施工要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保障施工人员和公民的安全是建筑施工的首要原则。我国自从新中国成立开始,就提出了安全监管这个概念,根据发展进程来看,基本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这个阶段中国家已经提出了建筑工程的安全监管模式,但由于“文革”的出现,对我国安全监管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安全问题频发,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第二个阶段从改革开放后到20世纪末,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多项工作开始步入正轨,安全监管工作也渐渐受到了重视。为了配合安全监管模式,国家出台了多项法律,得以让安全监管工作不断的进行完善;如今为了适应全新的市场经济发展形势,国家对于安全监管机构进行了再一次的调整,并对之前的法律法规不断进行完善,对施工安全进行重点教育,有效降低了出现危险事故的可能性。
2 安全监管模式现状
安全监管模式可以有效监督相关施工单位,保证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保障社会人民的利益。但是随着我国建筑施工规模的不断增加,安全监督力量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需求,过去依靠政府进行安全监管的模式已经不再适用。我国的安全监管模式和国外有着一定的区别,东方平等对我国现有的安全监管模式进行研究,在充分了解国外先进安全监管模式的情况下,对我国的安全监督管理模式进行了全面剖析;张仕廉等首次提出将政府机构、建筑企业、管理部门以及社会个人等共同建立起一个安全监管模式,为网格化安全监管模式的提出奠定了基础。同时,我国也开始尝试实行网格化管理模式,在我国众多学者和研究人员的努力下,形成了全面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和方法,并逐渐运用于建筑施工方面[1]。
3 网格化管理理论
3.1 网格技术
在1998年,一部由Ian Foster和Carl KesseIman编写的《The Grid∶Blue Print for a New Computing Infrastructure》成为了网格技术的理论基础。书中对网格进行了明确的定义: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上的全新的信息技术,将高速互联网、高性能计算机、大型数据库、传感器、远程设备等进行结合,实现资源的共享以及相互之间的协同工作,能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服务。在此基础上,书中还提出了五层沙漏结构,分别是构造层、连接层、资源层、汇集层、应用层。其中构造层可以控制部分特定资源;连接层可以实现网格之间的信息共享;资源层可以保障单个资源在网格中的共享;汇集层可以保证多个资源的共享操作;应用层可以将网格中任意一层的资源进行调用,保证操作的顺利完成。网格技术的原理是将不同功能的设备进行统一管理,通过连接层的作用,保证不同类型资源可以及时进行共享,完成网格系统中的任务。网格技术的概念在各类行业中都能得到广泛的运用,能保证整个行业或企业在规划、部署、分配时的科学有效,提高工作的效率。
3.2 网格化管理
网格化管理借用了计算机网格管理的理论基础,将管理对象根据统一的标准进行划分,在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保证各网格之间的良好沟通,对资源进行透明共享,最终提高整体的管理效率,网格化管理主要有4个特点:管理对象网格化、统一管理、资源共享、协同解决。
将管理对象按照一个标准划分成网格形式,保证信息的共享,将任务详细分配到个人。这是网格化管理中最主要的步骤,可以有效提高工作的效率;由于管理对象有一定的区别性,同时管理资源也因为地理因素等有一定的差异。网格化管理就是将各类管理资源综合在一起进行统一的分配,共同完成一个任务,形成一个内部统一的网格化管理模式;网格化管理的核心在于将不同的管理资源进行统一协调,保证各个部门的管理资源都能进行良好的应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保证整体管理水平的上升;网格的优点在于它可以将多种资源进行协调,保证资源间的互补应用,保证能及时的满足客户的需要。应用于管理上可以将各个管理部门进行综合,方便管理,保障了服务的稳定性和质量。
3.3 网格技术和网格化理论的区别
网格技术和网格化理论有着相同的基础,但是在实践中还是有一定的区别。其中网格技术多指关于网络资源中的协调工作,通过各类资源的协调解决出现的问题,其中所指的资源大多是关于计算的设备;而网格化管理则是将管理对象划分为不同的网格,保证管理对象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沟通[2]。
4 网格化建筑施工安全监管模式运行机制分析
网格化安全监管模式可以为整个建筑施工提供安全的基础,但是在实践中的效果还是要根据模式的运行和监督的力度决定。网格化安全监管模式中主要包括触发机制、统一监督机制、差异化监督机制、闭环监督机制和监督评价机制。
4.1 项目计划阶段的触发机制
触发机制可以有效保证安全监管网格体系的正常运作,可以主动发现并解决安全系统中出现的问题。网格化安全监督触发机制所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安全监督指令的发出问题,通过对计算机网格技术的心跳机制的改良,设定为由安全监督信息管理系统根据安全监督中心的设定,根据计划定期向监督者发送指令。
4.2 控制阶段的统一、闭环和差异化监督机制
由于建筑施工时发生安全事故的几率较低,具备一定的偶然性,导致大多数安全管理人员以及安全监督人员对于安全问题的警惕性也有所降低,无法预见到某些安全隐患。通过网格化安全监管模式,统一监督机制,将建筑施工现场、危险源识别、信息反馈、评价、执法和整改等环节结合控制,保证施工的安全性,增强建筑施工管理的主动性,做好安全事故的防范工作。闭环监督机制保证在施工过程中,无论哪一方的监督工作人员发现了安全隐患,都能及时保证信息共享,及时对危险情况进行处理。差异化安全监管指的是根据监督者的不同任务和责任,对建筑项目进行分类监管,能有效保证监督资料的合理应用,保证整个网格化管理模式顺利运作。
5 网格化建筑施工安全模式的构建
网格化建筑施工安全监督模式中以建筑工程为监督对象,将网格监管平台作为基础,将工程中各类责任部门和监督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网格结构,再通过现代化技术,保证各个网格之间的协调工作,保证建筑施工安全监督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网格化建筑施工安全监督模式通过3个部分组成:安全监督组织网格、安全监督信息平台和安全监督任务。安监组织网格由建筑施工安监相关部门组成,在网格化管理模式中组成为一个整体,进行协调工作;安监信息平台是辅助安全监督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对监督信息进行分析,自动发出指令等等;安监任务网格由安监任务构成,不同的施工项目根据不同的监督内容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根据任务的层次进行分配[3]。
5.1 安监组织网格设计
安监组织网格基本可以分为三级网格:市县政府级网格、建筑安监企业级网格、施工项目级网格。安监组织网格的分级将业务作为分级标准,将有关的法律法规作为辅助途径,通过现代化的技术,形成一个全面、立体的组织结构。
市县政府级网格中包括了安监机构、质监机构以及其他有关部门,该层次中的安全监督是传统的安监,主要通过规划、执法、监督等职能对建筑施工进行安全保障;建筑安监企业级网格主要包括设计单位、建设单位、保险机构等等,虽然这些机构在工程项目中有着不同的定位,但同时对于安全也都负有一定的安全监管责任,要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对项目中的危险源进行重点监督;施工项目级网络包括各类分包单位、安装单位等,对建筑工程进行直接的施工,是建筑施工安全最直接的保障途径。
5.2 安监任务网格设计
网格化监督模式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全方位的安全管理方式,所以安监任务的网格设计对于整个网格监督模式的成功与否有很大的影响,任务完成的质量也直接决定了整个模式的价值。安全监督的对象既包括对工程材料、设备等的监督,也包括了对安全管理工作的监督。对于工程材料、设备上的监督可以采取任务分配的形式,将危险性较大的部分作为重点监督对象,可以对危险性较大的任务重的主要危险源进行重点监督,将安全隐患降到最低。根据安监组织的网格设计,也可以将安监任务分为市县政府级安监任务网格、项目级安监任务网格和危险源级安监任务网格。
6 网格化安监模式运行的难点
网格化安监模式运行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将网格中的各个系统有效的运作起来,保证各安监主体在网格内能完成各自的任务,并能进行协调工作。目前主要有三个问题:安监组织网格的规范运作、监管任务网格的统一定义、监管信息系统的应用。
目前我国网格化安监模式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技术方面还有一定的障碍,网格化的监管模式需要配套的设备以及专用网络;除了技术之外,人员的知识和职业素养都有待提高;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不够完善,想要保证整个模式能够进行正常的运转,需要有一定的法律基础;在评价方法上也有一定的缺陷,在网格的各个主体收集到信息后,对大量信息的分析方法不够科学[4]。
7 结束语
网格化安全监管模式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方法,对于提高建筑施工的安全性有很大帮助,有效解决了目前我国安监资源却反的现状,提高了安全监管的力度。网格技术的理论为网格化管理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并通过网格化管理整体框架的设计,为网格化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再加上触发机制、统一监督机制、闭环监督机制等保证了网格化安监管理模式的正常运行,有效提高了建筑施工的安全性和质量。
[1]杨岭,何厚全,丁小虎,张建坤.网格化建筑施工安全监管模式的协同机制研究[J].建筑经济,2013,03∶13 -16.
[2]梁栋尤.建筑施工安全监管对策和建议[J].城市建筑,2013,06∶129.
[3]何厚全,成虎,张建坤.网格化建筑施工安全监管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09∶142 -147.
[4]温道云,周伟.我国建设工程安全监管模式[J].中华建设,2015,04∶69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