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山西推进科技创新的战略重点
2015-08-15郭勇
郭 勇
(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1)
近年来,山西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精神,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区域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区域创新环境持续优化,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迈出坚实步伐。组织实施了一批煤基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产业链与创新链实现了初步融合。2013 年山西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49.53%,比上一年度提高了6.32 个百分点(增幅排全国第1 位),位次上升了2 位,居全国第17 位[1]。但是,横向与全国发达省份相比,差距仍然非常明显。课题组根据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的思维,梳理认为山西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平台建设相对滞后,科技创新氛围不浓、企业主体不强、成果转化不够、创新人才不足等制约因素仍然比较突出。
中共山西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做出“着力推进创新发展”的战略部署,并进一步提出要全力在科技创新方面实现新突破。“十三五”期间,山西要“重点强调科技创新”,要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山西在“十三五”期间推进科技创新的战略重点主要在六个方面。
一、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是科技创新发展的重头戏,牵一发而动全身,其推进的力度和成效直接影响山西整个科技创新发展的实现程度。
(一)存在问题
长期以来,山西在科技项目管理、科研机构改革等方面问题突出。首先是科技项目管理落后。有限的财政资金分散在15 个部门管理,科技计划设置碎片化、不聚焦,客观上造成各自为战、重复资助的现象时有发生[2]。同时,重大项目与经济结合度不够,项目组织模式相对落后,科技项目决策、执行、监管权没有完全分离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其次是科研机构改革进展缓慢。目前,18 个省属转制院所自我生存,发展和服务能力不足,还有9 个院所尚未完成转企改制。同时,科研机构还存在行政化突出的倾向,内部组织结构与学术研究联系不紧密,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明显不足。
(二)改革目标
“十三五”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要根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要求和科技创新呈现出的新态势,通过简政放权,改变政出多门的局面,实行“小政府、大科技”的社会化管理,努力实现“项目管理”、“资金管理”、“结果监管”分离制约的三角机制,最大程度激发全社会的科技创新活力。
具体改革措施,一是要加快科研项目管理改革。归并整合政府部门相关科技管理职能,组建省级科技统筹中心,统一协调确定各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的支持方向、范围和重点,避免重复部署[3]。探索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完善科研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课题项目和主持人“黑名单”制度和责任倒查机制。二是要深化高校、科研机构改革。逐步取消高校、科研院所的行政级别,减少不必要的行政约束。加快将现有具备条件的科研管理类事业单位改造成规范化的项目管理专业机构。扩大兼职和流动性的研究人员比例,实行学术专家责任制,试行项目任务薪酬制和弹性工作制,以最大限度挖掘广大科研人员潜力。
二、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
长期以来,山西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全省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为7.2‰,仅相当于浙江的6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山西有国家创新型企业15 家,省级150 家,全省创新型企业总数仅占规模以上企业的3.59%。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创新联盟全省仅11 家。2013 年,山西132 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立项支持,资助经费8490 万元,在全国排第26 位。
“十三五”期间,山西要下大力气引导各种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科研组织的主体、创新成果应用转化的主体。
一是要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全面落实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政策,加大企业研发经费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的执行力度。更多运用财政后补助、间接投入等方式,激励引导企业普遍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选择有条件的市县开展创新券补助政策试点。支持有条件的大型企业自主建立技术创新基金。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重点鼓励中小企业加大研发力度。
二是要支持企业建立高水平研发机构。支持行业领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联合开发、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大幅度提高规模以上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的比例。每年遴选20 个企业高水平研发机构予以重点支持,每年支持新建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等企业研发平台100 个以上。
三是要加大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要积极吸纳企业参与研究制定全省技术创新规划、政策,扩大企业在创新体系中的“话语权”[4]。组织孵化器对接创投机构,支持银行、担保机构与孵化器建立合作机制。引导省内行业龙头企业、领军企业与孵化器建立信息沟通渠道,帮助、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融入优势产业配套链。鼓励大型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开展委托研发和购买知识产权,增强其整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利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科技专营支行等支持中小企业创新,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
三、重视科技基础条件建设
科研基础条件建设具有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地位,是支撑科技进步和创新,抢占科技制高点,提升科技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一)不利条件
当前山西各类创新平台建设滞后,科技资源共享开放不够,高端创新人才和团队明显不足,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协同创新机制尚未形成。
截至目前,山西共有国家级高新区2 个(全国130 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0 个(全国441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7 个(全国160 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7 个(全国504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 个(全国397 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 个(全国105 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 个(全国308 个)。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的不足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山西科技创新的高端发展;山西科研设施与仪器、文献资料等科技创新资源利用率不高,开放度不足,重复建设和购置现象比较严重,存在部门化、单位化、个人化的倾向。参与山西大型科学仪器共享服务平台的仅有17 家高等院校、43 家科研院所和3 家企业,共计63 家实验室;山西创新型人才队伍不仅总量少,而且结构性问题突出。高层次的领军人才和团队匮乏,主要集中在煤基行业,非煤产业人才则更为紧缺。
(二)发展方向
高新区、各类创新平台和创新人才作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和催化剂,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是“十三五”山西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
高新区建设方面:要支持太原高新区、长治高新区、晋中高新区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明确主导产业和主攻方向,争创国内一流高科技园区。进一步完善管理机构自身职能,把产业引进、投融资服务、人才培养、政策研究等纳入管委会的职能范围。鼓励吸纳高水平的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和高级专家参与到园区管理。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高新区孵化器、加速器和园区建设中。
创新平台建设方面:要促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研发机构的深度合作,形成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共享运行机制。依托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开展基础性和公益性研发平台建设,在把握技术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将基础研究向应用研究延伸。依托企业创新联盟,建立行业公共研发平台,实现实验设备共享、技术信息、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综合服务功能。建立以联盟为主体承担重大创新项目的机制。
创新人才发展方面:要改革高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试点,拓展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和方式。要重点打造一支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企业家队伍。加快建立重点产业、行业和领域科技人才供给和需求信息的发布制度,引导科技人才合理有序流动。支持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带着科研项目和成果、保留基本待遇到企业开展创新工作或创办企业。加快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科技人员考核评价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坚持以能力、实绩作为岗位职务聘任的主要依据。大力推广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分红权等激励方式,重点在高科技企业、中小企业、初创企业及各类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创立的企业中推广知识成果与收益相对等的激励办法。
四、突出抓好科技创新城建设
山西科技创新城是山西重点打造的科技创新高地,承载着“集聚、创新、孵化、示范、辐射”的主体功能。当前,山西科技创新城综合服务平台一期工程和两个基础设施已经开工。首批将入驻清华大学、中科院过程所、煤化所、力学所,中国华能等高端煤基、低碳研发机构27 家,可对接30 余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引入科研人员1 万余人[5]。
“十三五”前期的工作重点是要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城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制度创新。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科技创新城各项工作,努力将其建设成具有山西省域特色、产业特色和人文特色的科技创新示范城。
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要强化山西科技创新城建设领导小组在建设中的领导作用,加强全面指导,做好科技创新城的顶层设计,研究推进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的先行先试,协调促进科技创新城建设和发展的重大事项。加快部门间、区域间的协调统筹,尽快推进创新城专项配套规划、土地审批、拆迁安置等基础工作,为创新城建设提供充足的时间保证与政策空间。山西科技创新城管委会要严格监督管理,依法合规推进各项工作,全过程加强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确保资金规范使用、施工安全高效、工程质量优良。
二是要完善科技创新城功能配套。要按照功能定位和一流标准,精心实施水、电、路、讯、气、暖、绿等工程,加快建设一批商务载体、金融载体、以及大型商业生活设施,进一步完善园区生活配套和入驻条件。推进道路、公交、通信、金融互联互通和产业一体化。坚持低碳理念,建设区域能源供给与循环利用系统,推进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提升信息化基础设施,打造宽带化、融合化、泛在化和安全可信的信息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着力提升宽带网络覆盖范围和接入能力,重点推进城市应急处理及决策支持系统、移动电子政务系统及等在科技创新城先行应用。构建山西科技创新城科技创新资源、创业孵化、科技金融三大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线上”创业服务云平台、“线下”创新工场、创客空间互动的科技服务新业态。
三是要创新项目服务机制。科技创新城要着眼于项目甄别、引进、服务全过程,进行项目服务机制创新。加快建立“山西科技创新城项目绿色通道”,着力推进招商引资信息沟通、需求备案、推介对接的统筹协调。引进关键机构、龙头企业、重大项目,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健全产业梯度转移的资源共享机制。缩短审批流程、简化审批程序、提高项目服务水平,加快已签约项目的开工建设进度,确保引进项目实现早落地、早开工。加强统计工作的机制建设和数据分析,为实施战略统筹和政策支持提供依据。
五、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诞生和发展的源泉,是区域创新能力的核心体现,也是山西科技创新的薄弱环节。2013 年科技活动产出指数排名中,山西位列全国第19 位。
(一)存在问题
山西科技成果转化数量不多,渠道不畅,缺乏从成果鉴定、挂牌交易到资金扶持的转移转化的配套政策措施。同时,由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权益分配和奖励政策不完善,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活力。
(二)发展方向
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有其自身的内在特征和发展规律,有赖于创新体系内各环节的衔接互动、创新要素的优化组合以及科技成果的快速流动。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一定要坚持市场导向,搭建起科技成果对接市场需求的现代技术要素市场。
1.重点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试点建设
聚焦山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和高校、科研院所反映强烈的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问题,在全省选择10 家有代表性的重点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科技成果转化试点。着重在科技协同创新、国有无形资产和科技成果管理、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方面积累经验。新建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形成一批具有内在技术经济关联性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群。
2.明确政策导向
将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作为科研成果立项和验收,作为对单位及人员评价、资金支持的重要依据。省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规模资金,按1:5 比例撬动社会资本,形成100 亿元规模的成果转化专项基金,重点支持符合产业发展方向、技术含量高、知识产权权属明晰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优先在省内转化,科技厅按其技术合同成交额给予后补助。省级科技进步奖90%以上要奖励在省内实现产业化或具有较强省内就地转化潜力、产业化前景的科技成果。鼓励国有大企业购买或吸纳科技创新成果入股,开展产学研合作,并将其纳入绩效考核。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成果转化取得股权奖励收入时,可5年内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明确将科技成果转化率和技术合同成交额作为对高校、科研院所考核的重要指标,并与下年的财政投入挂钩。高校、科研院所高级技术职称评聘,参与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员的比例不得少于30%。
3.加快建立省科技大市场
积极开展信息共享、分析测试、创新孵化、技术转移、产权交易等平台建设,实现虚拟和实体市场互联、互动、互补。探索知识产权资本化交易模式,建立健全科技成果登记制度和挂牌交易机制,促进创新成果及时形成知识产权并能在市场上合法自由流转,培育一批知名的综合性科技服务机构。
六、打造更富竞争力的创新软环境
创新软环境是一个地区思想解放程度、经济发展速度、行政管理服务水平和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综合反映,是区域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当前,山西科技开放不足,区域合作层次不高,创新文化氛围不浓,创新政策力度不大。“十三五”山西科技创新要有大发展,必须着力打造更富竞争力的创新软环境。
一是要大力培育创新创业文化。在全省培育以创新为荣的价值观、理性的批判精神、开放协作的竞争观、不畏失败的风险意识和允许失败的宽容精神,使其成为全省上下的价值取向、工作习惯和生活方式。
二是要强化政策的集成联动。要围绕科技创新创业的特点,在项目支持、人才使用、经费支持、行政审批等方面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使创新创业不仅有文化氛围,更有制度保障。要突破科技体制的局限,把创新政策融入财政、金融、贸易、产业、教育等各个领域和环节,形成政策合力。
三是要扩大科技开放和合作。鼓励以省外乃至国外研发机构和高校为主,联合山西研发单位承接省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项目。支持企业到境外设立、兼并和收购研发机构,探索建设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依托山西科技创新城和低碳高峰论坛,与国家级院所、著名高校、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建立联系和合作机制,引进或共建分支研发机构。吸引国际知名科研机构来山西联合组建低碳国际科技中心。
[1]2014 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M].北京: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及综合评价课题组,2014.
[2]王儒林.在全省科技创新推进大会上的讲话[N].山西日报,2015-07-20.
[3]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EB/OL].中国政府网,2015-01-12.
[4]科技部印发《关于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科技改革发展的意见》[EB/OL].科技部锐科技,2015-01-14.
[5]沈 佳.山西科创城步入全面建设阶段[N].山西日报,2015-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