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文化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探索

2015-08-15夏艳霞张宪华

绥化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亚文化政治思想

夏艳霞 张宪华

(绥化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

在纷繁冗杂的中华文化版图上,青年文化无疑是最具吸引力和最为引人瞩目的一种。青年文化所展现出的多元性、游戏性、娱乐性、时尚性特点对主流思想观念虽没有构成强烈冲击,但是作为支流的文化在青年中存在的影响是广泛而持久的,并引起了思想政治工作者以及主流媒体的疑虑和道德恐慌。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习近平总书记眼中的“可爱、可信、可用、可为的一代人”,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因此,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如何,不仅关系到他们的精彩人生,更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青年文化视角,借鉴吸收其积极合理因素,探索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青年文化在当代大学生中的表现

青年文化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帕森斯提出来的,强调放纵无羁的生活方式,抗拒成年人对他们抱有的寄望和约束,被看成是一种“或多或少不同程度的不负责任的青年文化”。[1](P113)20世纪60年代前后,西方世界爆发了大规模的青年造反运动,而文化反抗是这场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足球流氓、嬉皮士、小混混等离经叛道的具有浓厚阶级色彩和强烈反抗性、颠覆性的青年文化冲抵着主流文化,并造成对社会观念和秩序的严重冲击,青年文化被视为青年人的“精神鸦片”。中国的青年文化肇始于改革开放初期,是指“在青年群体中存在的不同于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以显著区别于主流文化的风格和样式表现出来,为社会上处于从属地位的青年所接受,是从属、次要与支流的文化”。[2]中国青年文化出现在改革开放后的民主开放社会环境里,青年人作为经济发展、社会变革、文化创新的推动者,而不是问题和麻烦的制造者。青年文化是青年人在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时由其特殊的行为方式所体现出的文化现象,对抗性弱化。当代青年文化,如网络亚文化、流行语亚文化、粉丝、追星、选秀、恶搞、韩流、涂鸦、街舞等,以其特有的声色感受、直观刺激、绚丽形式深受大学生的推崇,他们的思想、学习、生活深受其影响。

第一,沉迷网络世界。网络亚文化是网民在网络中逐渐形成、信奉和推行的特有的文化价值体系、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当代大学生成长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身处象牙塔之中大学生是网络亚文化的参与者,网络已经逐渐融入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他们依靠网络获取信息、沟通交流、购物交友、休闲娱乐,网络是他们彰显个性、释放自己的喜、怒、哀、乐的精神家园。BBS、贴巴、论坛是青年大学生参政议政、意见表达的渠道;QQ、MSN、人人网是青年大学生结交朋友、沟通交流的平台;博客、个人主页、微博、微信、QQ空间是表达心情、展示自我的方式;汗、囧、萌、雷人等为代表的网络流行语以及诙谐、幽默、怪诞、荒唐的网络恶搞成为青年大学表达个性、张扬内心的标识;打网络游戏、在线观看影视剧也是青年大学生释放压力、愉悦身心的途径。

网络世界是一片虚拟的自由疆土,也是风轻水美的电子牧场,各种光怪陆离的世间万象,各种放荡不羁独白,对于经典文化的消解、现实的嘲弄以及各种吐槽、宣泄、沉沦、着迷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身心健康,甚至在潜移默化中会改变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

第二,追逐娱乐时尚。青年大学生有着充裕的休闲时间,对娱乐和时尚的追逐是大学生生活重要部分。年轻、激情、好奇促使当代大学生喜欢尝试很多新潮的体验。动感十足的流行音乐、活力四射的舞蹈、青春靓丽的港台偶像、惊险刺激的极限运动、新潮的着装都行引他们的目光。粉丝、韩流、嘻哈文化、快闪、暴走、hip-hop成为青年大学生热衷的活动。休闲娱乐满足了自身的爱好和兴趣体验,是青年释放自我、放松身心和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创新生活方式的主要途径。

第三,推崇流行话语。在现实和虚拟的交往中,青年人借助特殊的词汇、符号、语言构建系统,体现着青年对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认知和态度,承载着青年人的生活感受、价值观念、社会态度和行为意识,是青年朋辈群体间身份认同的名片。青年话语中有“酱紫”“东东”“美眉”“I服了YOU”等新奇怪异的网络语言表达;有“蚁族”“奔奔族”“啃老族”等年轻一代生活状态的自我调侃,有“打酱油”“俯卧撑”“我爸是李刚”等对社会公共事件的关注,有“你幸福吗”“很黄很暴力”“河蟹掉了”等主流媒体的戏谑。青年话语中所体现的或顺应服从,或疏离避退,或颠覆抵抗反映青年一代游戏青春的社会心态。

二、青年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大学生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思想教育、价值引领、道德提升的任务。青年文化裹挟在中国社会转型的思想洪流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

第一,青年文化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复杂多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动态体系,包括宏观的国际、国内环境,也包括微观的学校环境、家庭环境、朋辈群体环境;既有现实的物质环境,也有虚拟网络环境。当今中国处于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中,国际、国内的各种信息良莠不齐、真伪难辨。青年文化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匿名性来宣传一些腐朽的、落后的思想,甚至包括了暴力、色情的图片和视频,以及反人类、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的价值观念。与此同时,服装、音乐、发型等时尚元素、各种网络用语、各种对经典文学、官方话语拼贴、戏仿和恶搞等青年文化会在虚拟与现实的环境中广泛的存在。青年群体的喜怒哀乐、言谈举止、穿衣打扮、兴趣爱好都会彼此影响,产生深刻共鸣。各种环境因素相互交织,产生虚拟与现实、网上网下、内生性与外应性的联动,形成难以驾驭的社会思潮,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带来严峻考验。

第二,青年文化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价值选择迷茫。从摇滚乐、Hip-hop、街舞到风靡网络神曲江南style、小苹果;从知青文学、卫慧、棉棉等美女作家到以韩寒、郭敬明为代表的“80后”写作群;从港台偶像、韩流引发的“追星潮”,到超女、快男引领的“选秀”热;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恶搞视频到目前网络上流传的成千上万的恶搞视频作品、从火星文到现在的各种淘宝语、甄嬛体、舌尖体网络流行语等等,青年文化从来没有缺席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历程、从来没有远离过校园。在喧嚣的声色感受背后是一种价值的苍白和信仰的缺失,青年文化所释放出来的无政府主义、绝对的自由、放纵主义、享乐主义,影响着成长中大学生的价值选择。

第三,青年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了借鉴。青年文化虽存在负面因素,但也有其积极的一方面,例如,它为面临着学习、生活、就业、情感等各方面的压力的大学生提供了释放压力、宣泄情感的媒介,扩展了大学生学习、交流的空间,促进其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等等。同时,青年文化生动的表现形式,鲜活、简洁、精妙的语言风格,富于时代气息的传播载体都迎合了青年人身心特点,展现出活力与创新气息,这些创新因素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应该借鉴的。

三、青年文化影响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在30多年的发展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已经形成完善的学科架构和理论体系。但是面对青年文化影响下多元复杂环境以及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呈现的新特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占据了课堂和宣传阵地,但是还没有真正走进大学生的心灵;虽构建了系统的理论体系,但是缺乏疏导和应对青年文化影响的机制。因此,面对着当地青年文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借鉴和吸收青年文化中积极合理因素,对青年文化中消极因素进行正确引导,应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策略。

(一)长善救失的疏导策略。青年文化已成为一股不能漠视的力量,大学生时时处处都受其影响。当今大学生主要是90后群体,处在由青春期萌动向成年过渡的阶段,心理学家霍尔将这一阶段比喻成不可避免的“疾风怒涛”时期。一方面,青年人的思想成熟、前卫,另一方面,因为社会实践和社会经验相对不足,缺乏对各种青年文化的辨别能力和抵抗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正视青年文化的存在,了解和熟悉青年文化的特征、规律、表现形式,了解青年学生心理、年龄特点,适时与青年学生进行交流,把握其思想脉动,帮助他们渡过思想上的困难期和关节点。

“长善救失”一词出自《礼记·学记》,意思是说:教书的人,要善于发现学子的错误,并加以纠正和指导,重视因材施教,善于因势利导,将缺点转化为优点。青年人对青年文化的追崇、沉湎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消除其影响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教育工作者应该有意识进行疏导,风物长宜放眼量,对青年人中出现的积极、健康的文化关爱、支持、鼓励和培养,对于偏离、反叛倾向的亚文化进行遏制。开展积极、健康的文化活动,注重在管理过程中育人,要将对大学生心理和行为上的疏导与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良好行为养成结合起来。

(二)与时俱进的创新策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则指出:“在任何时期,青少年首先意味着民族喧闹的和更为引人注目的部分。”[3](P2)当代“95后”大学生思维活跃、性格开朗,喜欢寻求刺激和新鲜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强。青年文化迎合了青年的这种特点,以新颖的形式、生动的语言、自由宣泄的情感、先进的传播载体,吸引着青年人的眼球。与之比较,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式呆板,缺乏的创新性的“一支笔、一张嘴、一本书”的单一说教以及过分依赖缺乏吸引力、感染力、渗透力的书本教育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4]不能有效的解决学生的困惑。二者较量中,青年文化赢得了青年大学生青睐,他们甚至对于主流的思想政治教育采取漠视、不合作、不认同的态度。针对青年文化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出的挑战,创新是必由之路。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是一个统一体,既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环境中,多渠道设计创新思路,又要兼顾点面,考虑到大学生面临的不同需求,将所有的学生纳入工作视野;既要有工作方法的创新,也要有工作手段的创新。总之,思想政治教育要抓住青年的特点,春风化雨,力戒空谈说教和简单粗暴,注重有意识灌输和无意识的熏陶相结合,利用网络等新兴媒体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将思想政治工作扩展到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

(三)洞悉生活的实践策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将着力点放在理论的宣传、空洞的说教上,涉及大学生实际需求的内容偏少,往往高居庙堂之上,远离生活。而大学生真正关心的问题、他们的困顿、迷茫通常都是来自生活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活、休闲领域的缺位,致使网络亚文化、娱乐亚文化、消费亚文化等青年文化占据着这些领域。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积极将思想政治教育拓展到生活领域,用理论帮助青年应对实际困难。针对一些青年大学生感情困扰、成长烦恼、就业求职、人际交往等敏感话题,可以通过组织课堂讨论、演讲、辩论、座谈会、个别谈心、心理咨询等多种方式教育。鼓励他们参与各种活动,深入工厂、社区等实践领域,形成批判、比较和设计的能力,使学生的学术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对“美”的正确辨识力得到同步提高,知道如何从青年文化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中甄别出对自己的生活、学习和成长有利的因素,避开那些低俗“迷”文化、“游戏”文化的沉迷,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让“真、善、美”在大学生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从而达到提高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的目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1][英]迈克尔·布雷克.越轨青年文化比较[M].岳西宽等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84.

[2]苏文清.青年亚文化探微[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4).

[3][美]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孙名之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王青耀.浅谈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四个创新”光明日报[N],2006-5-23(7).

猜你喜欢

亚文化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玩具变“潮” 已成为一种亚文化?
向沛文:穿行于青少年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