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与郁达夫小说创作刍议

2015-08-15殷宏霞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封建礼教狂人郁达夫

殷宏霞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马鞍山243041)

观望二十世纪文学,无论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宏观视野, 还是从五四文学革命的微观视野,鲁迅和郁达夫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话题。 二者同作为现代文学的开山鼻祖,又同为浙江作家且均留学于日本,他们的作品在深挖历史罪恶的渊蔽、 抒写20 世纪初叶中国知识分子普遍的精神困境、反映人类普遍的孤独情绪等方面均有相似之处。

一、 深挖历史罪恶的渊蔽

对虚伪、残忍封建礼教的抨击是鲁迅和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共同主题,二者的小说都对中国社会历史的渊蔽进行了深度的展示与思索。 鲁迅出生于1881 年,郁达夫出生于1896 年,均成长于清政府灭亡前夕,国家的落后、民族的灾难、 民众的疾苦以及封建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腐化堕落都深深地刻在他们的心里,而鲁迅和郁达夫年少时接受的文化教育, 则是封建统治阶级用以愚弄百姓、巩固封建政权的封建礼教。 到了二十几岁时, 中国大地掀起了一场反清排满的革命浪潮, 鲁迅和郁达夫亦深受影响,他们开始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出生于书香世家的鲁迅和郁达夫从众多的历史文化资料里找到了答案,他们一致认为清廷的骄奢淫逸和腐败无能是导致中华民族贫穷落后、愚昧不堪的罪魁祸首。 于是,他们积极拥护反清排满的革命运动,对辛亥革命以及众多革命志士给予了极大的希望。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但好景不长,其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这场声势浩大的革命为什么最终以失败告终? 中华民族贫穷落后、 愚昧不堪的现状何以不能得到明显改善? 这些问题始终萦绕在以鲁迅和郁达夫为代表的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知识分子心中。 他们苦苦思索却找不到答案,于是苦闷的郁达夫东渡日本,想通过对日本明治维新前后社会状况的研究, 寻求日本成功的原因与经验,进而应用到自己的祖国,他自认为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而此时在祖国抄录碑文的鲁迅, 也自认为找到了历史的“祸根”,即虚伪、残忍的封建礼教。

但鲁迅认识问题的深度要高过郁达夫。 鲁迅认为,贯穿于封建社会的封建礼教是残忍的、 虚伪的, 是 “吃人”的,鲁迅绝大多数的小说都表现了“吃人”的主题,一系列被吃掉的典型形象被鲁迅成功塑造。 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本是一个思维健全的正常人, 只因踹了一脚象征封建礼教的“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 便被封建礼教的维护者所不容, 被他们定了一个 “狂人”、“疯子”的恶名, 以赵贵翁为代表的周围的人连赵家的狗都对他深恶痛绝,预先除之而后快。狂人的遭遇只是千千万万个国人的代表, 如果赵贵翁之流不被彻底消灭, 中国社会将会永远停滞不前。 封建礼教不但吃掉了有进取和反抗精神的狂人,同时还吃掉了许多饱读圣贤之书、热衷于功名仕途的迂腐儒生,孔乙己就是这类人物的典型代表。他深受封建礼教毒害,一生以读书人自居,轻视劳动人民,即使口袋空空还自认为高人一等, 至死都不肯脱下那象征封建陈旧思想与观念的长衫, 最后在众人的嘲笑声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对封建礼教进行无情地抨击、 争取做人的基本权利是鲁迅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

虽然郁达夫在其作品里对封建礼教罪恶的揭示没有鲁迅深刻,但郁达夫在鼓励人们张扬个性以及追求民主幸福生活等方面也毫不逊色。 《沉沦》中的“我”备受封建礼教的摧残, 在异国他乡又屡遭歧视, 最终走上了自杀的道路。 《南迁》里的主人公, 也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人生境遇悲惨。 《南迁》和《沉沦》主人公悲剧的一个相同点就是: 二者都有爱的对象却始终得不到爱,二者都想追求完美的爱情却又没有勇气去大胆的追求, 最后在苦闷、沉沦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二、 抒写20 世纪初叶中国知识分子普遍的精神困境

鲁迅和郁达夫的众多作品皆对20 世纪初叶中国知识分子普遍的精神生活困境进行了深入的描写。 五四文学革命唤醒了一批富有使命感和正义感的知识分子的迷梦, 如鲁迅《在酒楼上》的主人公吕纬甫、《伤逝》中的男女主人公子君和涓生以及《孤独者》的主人公魏连殳,郁达夫《沉沦》中的我、《微雪的早晨》中的朱雅儒等, 都是曾经被唤醒的一代。 他们走在时代的最前沿, 一时成了时代的弄潮儿。 鲁迅《在酒楼上》的吕纬甫觉醒了, 他意气风发、敢作敢为,积极投身到推翻清王朝的革命队伍中, 拔掉了城隍庙里神像的胡子, 也曾经喜欢和别人讨论改革中国的方法, 觉醒中的他思维敏捷, 眼光税利。《孤独者》中的魏连殳觉醒了, 虽然他的觉醒很不被亲戚们认可,甚至被斥为“异类”,但他依然保持着自己的个性。《伤逝》中的子君和涓生冲破了封建礼教的藩篱,勇敢地走到了一起。 郁达夫在其小说中也塑造了一批觉醒了的知识分子形象。 《南迁》中的伊人觉醒了, 他对劳动者窘迫的生活和工作状态非常同情,他认为消灭可恶的权势阶级是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前提。

虽然鲁迅和郁达夫对知识分子的觉醒历程进行了生动的描摹,但两位文学大师的笔触并不止于对先驱者们昔日辉煌历史的书写,而更注重描摹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是如何在封建礼教和社会黑暗势力的双重重压下苦苦挣扎、反抗、沉沦与进取的心路历程。五四革命退潮后,有一部分知识分子陷入了无路可走的境地。 如吕纬甫,曾经反抗封建礼教是那样的慷慨激昂、意气风发,但后来“我”再次看到的他竟是一位行动迟缓、眼光无神、带着一句“只要随随便便,模模糊糊就可”的口头禅的精神颓唐之人。 魏连殳的结局比吕纬甫的还要悲惨。 在封建恶势力的重压下, 他放弃了最初的理想和抱负, 向恶势力妥协投降,但是最终咯血而死。封建的伦理道德和思想文化扼杀了这些青年的志向与活力。 郁达夫小说中出现的于质夫、伊人等, 也经历了和吕纬甫、魏连殳一样的人生历程。 《茫茫夜》中的于质夫, 在十年的留日生涯中,备受歧视且陷入性苦闷中不能自拔。 他时常谴责自己, 在回国前夕他发誓要振作起来,干一番大事业,于是他戒烟戒酒戒色, 使得周围的朋友都对他刮目相看。 但回国后的他,对祖国的现状非常失望,他再度陷入消沉中。 郁达夫塑造了现代文学一系列的“零余者”形象,与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笔下的贵族零余者形象相比,郁达夫塑造的零余者多为生活清贫的困苦者,社会不能实现他们所需要的生活品质,零余者形象多是对自己精神苦闷的一种自述,并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反复拷问来探索“五四”知识分子普遍的精神困境。

三、作品反映了人类孤独的情绪

孤独,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情绪,对于先驱者们来说, 孤独是通往成功和幸福的基石。 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 “孤独是一切精神创造活动的基础”。[1]作为五四文学革命的实力干将,鲁迅以“狂人”惊世骇俗的呐喊独立于世,而后孤独就同他如影随形,他所写的小说“一篇有一篇新形式”。[2]郁达夫,虽然比鲁迅小十五岁,但也才华横溢,尽管二者的文艺观不尽相同,但丝毫不影响二者的友谊。 鲁迅的战斗精神是郁达夫所敬佩的,鲁迅一死,他就发出“鲁迅虽死, 精神当与我中华民族永在”。[3]郁达夫的真性情是鲁迅所欣赏的,然而, 这并不能减少二人与生俱来的孤独。

众所周知, 童年的生活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成年后的个性与气质。 应该说,鲁迅和郁达夫孤独的气质,早在他们童年时代就已形成, 并在后来逐步深化。 鲁迅也曾经有过一段幸福的童年, 但随着父亲的病逝, 家道彻底败落。 鲁迅自小就受尽了周围人的冷眼, 体会到了人情的凉薄和世态的炎凉,但鲁迅是坚强和倔强的,身为兄长的他默默地承担起家庭的重担。 为寻求出路, 他只身奔赴南京, 留学日本, 饱受背井离乡的孤寂。 归国后,祖国满目疮痍的现状, 当局的种种暴行以及麻木愚昧的民众更是加深了他的孤独; 他一度把自己关在绍兴会馆,过着一人向壁的生活,在会馆十三年的生活更是他寂寞和孤独的聚集。 正如许寿裳所说, “呐喊冲锋了三十年, 但国人还是没从沉沉大梦中苏醒, 千年淤积的秽污也没能扫清。 右的固然靠不住, 但左的也未必靠得住, 青年们又何尝靠得住。 ”[4]

鲁迅是苦闷、 孤独的, 但鲁迅的魅力在于他敢于正视孤独, 并在孤独中剖析自己、人生和他人。 狂人有着不被人理解的孤独, 孔乙己有着不被人尊重的边缘人的孤独,单四嫂子有着痛失爱子的悲苦与孤独,而在这些倍感孤独的人中, 狂人认识到中国四千年的历史竟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最后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只要找到了理性之光,孤独也就不可怕了。 正如王晓明所说, “真正令我们感到沮丧的是那些我们无法理解的事物,而一旦我们对事物理解了,就预示着我们有能力解决它”。[5]鲁迅就是这样直面孤独的。

郁达夫的童年也是在孤独中度过的, 在他三岁的时候其父病逝, 母亲为了供养两个在外地求学的哥哥,经常在外操劳很少回家,祖母沉溺于佛经也很少关心郁达夫,郁达夫在童年时代就体会到了深深的孤独感,谁也不知道他有着怎样的理想。上了私塾后,虽聪明伶俐却体质孱弱,加上性格的敏感内向, 使他经常感到惶恐与孤独。后来随哥哥留学日本, 在日本又备受歧视, 孤独始终萦绕在郁达夫的心里。 郁达夫曾经说过:“人类本就是孤独的, 一个人生下地来, 就还得一个人还归地下去, 孤独便是我们的宿命。 ”[6]归国后颠沛流离,辗转于上海、安庆、武汉等地, 长期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 最后惨死于苏门答腊! 郁达夫《沉沦》里的“他”有着“性苦闷”和在异国备受歧视却无法诉说的孤独;《银灰色的死》 中的丫君有着早年丧妻,求爱不得的孤独;《秋柳》里的主人公有着无所事事的孤独。 孤独是鲁迅和郁达夫命运坎坷一生中最触目的精神状态, 伴随着他们的一生, 也折射在他们的作品中。

作为二十世纪文坛的实力干将, 鲁迅和郁达夫均在其作品里表现了他们的创作理念、生活道路与人生选择,呈现了他们苦闷与孤独、坚定与执着的心路历程,揭示了埋葬旧的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是创造美好明天的前提。 他们的文学创作,厚重而深广,他们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1]王吉鹏等. 《鲁迅作品新论》 [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 第276 页.

[2]雁冰. 读《呐喊》[N] . 原载1923 年10 月8 日《时事新报》副刊《学灯》.

[3]郁达夫.《对于鲁迅死的感想》, 《回忆鲁迅·郁达夫谈鲁迅全编》[M]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6 年版,第103 页.

[4] 许寿裳.《怀亡友鲁迅》 [M ].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年版, 第76 页.

[5]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 鲁迅传》[M ] ,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年版, 第307 页.

[6]郁达夫.《孤独》, 《郁达夫小说集》[M ]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207 页.

猜你喜欢

封建礼教狂人郁达夫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小说阅读教学的优化路径
贵人
周豫才著 “狂人”的那一晚
郁达夫:热烈的爱倩,却不能相守一生
李书福 从“狂人”到“网红”
谁是封建礼教的忠实信徒
谁是封建礼教的忠实信徒——《祝福》人物形象分析
浮世露恋:李小瑛与郁达夫
游戏狂人
祥林嫂形象之悲剧性探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