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的人本诉求

2015-08-15谢鑫鑫

三晋基层治理 2015年6期
关键词:城镇化城乡建设

谢鑫鑫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 100048)

一、新型城镇化人本诉求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立足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马克思从实践出发理解人和社会,他指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独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依赖性,是第二大形式。在这种形式下,才能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个性,是第三个阶段。”[1]

中国新型城镇化将马克思人本思想作为理论内核,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将人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并充分重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因此,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必须突出强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及自身价值的实现,推动城镇化发展向着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社会和谐、城乡一体、环境友好的协调和可持续方向前进。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人的发展作为城镇化建设的根本动力和根本途径,这就意味着要摒弃旧的发展模式,从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本转变,更加注重人的开发和塑造,使新型城镇化的人本诉求更加合情合理。

二、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实质蕴涵和学理分析

(一)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集群化、城市现代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社会和谐、环境友好、城乡一体、个性鲜明、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新道路。新型城镇化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使人们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这是城镇化人本诉求的首要含义。

(二)人的城镇化概念的学理分析

首先,人的城镇化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中主要矛盾的原理。在城镇化建设中,不仅存在政府过于追求眼前利益与对人民长远利益、对历史负责之间的矛盾,还存在着官民对于拆迁补偿费用和征地有分歧的矛盾。面对这些矛盾,旧的城镇化往往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和抓住主要矛盾,不利于城镇化的健康、有序的发展。为克服旧城镇化的不足而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始终将城镇化的核心要素也就是人作为建设中的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来抓,处理好政府的当前利益与人民的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并妥善解决官民之间的矛盾和分歧,推进城镇化的全面发展。

其次,人的城镇化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主体地位的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城镇化的人本诉求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也就是我们要把人的发展作为城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和中心任务来抓,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根本利益,这同样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再次,人的城镇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要求。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也是我党能够长期执政的根基所在。新型城镇化以人作为城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城镇化建设中把人的城镇化作为中心工作和核心目标来抓的做法,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

最后,人的城镇化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人的城镇化坚持把人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中心要素来抓,基于人性化的设计规划,尊重人民的意愿,保护农民的利益,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原则。同时,人的城镇化不仅要顾忌农民的基本生活,还考虑到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和利益,这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三、我国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面临的主要障碍

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使人们陷入一种二律背反的困境。一方面,城镇化过度追求城镇数量的扩张带动了经济的飞速增长;另一方面,农民工融入城市过程中却不能得到平等的对待,存在二元结构的旧体制,城镇在大规模建设中出现“空城”现象,城市病不断发生等等问题普遍存在。

(一)传统发展模式占主导,盲目追求以物为中心的城镇化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我国城镇化进入迅速发展的阶段。社会生产的增加、消费需求的不断扩大成为城镇化规模扩大的外部动力。然而地方政府受到唯GDP论的错误引导,盲目地追求以物为中心的城镇化,把经济增长作为发展战略最重要的目标和追求。这样就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经济型发展战略。经济型发展战略是片面的、以物为本,而非全面的、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其后果是民生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二)城乡二元结构主导下的旧有体制阻碍农民市民化的进程

城乡二元制度对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有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造成了城市和农村的二元结构。城乡二元结构在制度设计上限制了某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从而将农村和城市分割开来,城乡之间的平等、自由交换就成为奢望,城乡居民的公平而自由发展被制度限制。二是形成了城市倾向的利益分配格局。城乡二元制度的实质在于城乡二元结构背后的二元权利和利益规定,即牺牲农民利益,保障城镇居民的利益,形成了两个权利、地位迥异的社会阶层。

(三)扩张式发展出现“空城”现象,破坏我国城镇发展规律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建设盲目地追求以物为中心,把经济建设作为发展战略的中心任务和核心内容,导致城镇化建设片面追求规模、城镇化速度和城镇化率,盲目的“圈土地”、“造大城”,借助承揽各种大型博览会、赛事,构建各种大型娱乐场馆,从而形成短期的繁盛,繁盛过后就成了“空城”[2]。这种“空城”现象使许多地方政府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大量的稀缺土地资源,还违背了“先有市,才有城”的城镇化建设规律。这种城镇化的发展没有考虑到当地经济状况和产业支撑能力,忽视了人的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内涵,导致城镇化建设与人口、经济、社会发展很难协调一致。这一系列不良后果的出现,影响到了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四)城市病问题突出,社会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城镇化规模扩张带来的土地要素驱动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也忽视了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城市的生态系统遭到了极大地破坏,人口过度膨胀、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生态问题愈加严重。人们在城镇化过程没有以生产力尺度和人的尺度相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城镇化,容易把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割裂开来。一个成熟的、健康的城镇应当具备完整的社会生态系统,只有系统的各个环节发挥作用,城镇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才会增强,人们的幸福指数才会增加。

四、以人为本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李克强指出,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更重要的是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以人为本推进城镇化建设,不仅要关注城镇化率的提高,转变发展战略,变革城乡二元制度,解决“空城”现象,更要实现人文精神的关照、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

(一)转变发展战略,完善城市功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反映到城镇化建设的转型发展上,就是要由经济型向民生型转变,由增长性向发展性转变。也就是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努力推进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要素的高效、集约使用,使城镇化更好的发挥其调结构、转方式的重大作用。

(二)变革城乡二元制度,促进农民工市民化

城乡二元制度是阻碍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因素,也是城乡良性互动、和谐发展的重要障碍。因此必须加快变革城乡二元制度,不断释放改革红利。通过变革城乡二元制度,降低市民化门槛、提高农民工市民化能力。首先,我国应以创新精神、探索勇气加快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把统筹城乡改革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其次,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同时,农村产权制度势在必行,这样可以搞活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再次应该完善我国土地承包,根据具体情况变化进行合理调整,科学配置土地资源,鼓励地方探索土地承包权的各种有效流转形式。

(三)解决“空城”现象,完善公共福利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提出了基础性、宏观性、战略性的发展规划。文件要求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建立在合理的基础上,以人为本,以居民的需求为导向,不是盲目追求规模和数字指标,而是应该将城市的整体规划与居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当地就业环境和产业环境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各地政府需要转变发展思路,从长远利益出发,消除急功近利的政绩观。在城市建设和规划的过程中,扩大民生保障指数,降低经济指标占比,促使地方政府走向服务型模式,不断完善公共福利建设。

(四)构建以人为本的生态发展模式,体现城镇宜居价值

城市的过度发展会带来一系列生态问题,例如人口集中、产业集中、资源能源消耗集中、需水量增加、绿地减少等。因此,城镇建设必须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到城市发展,推广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减少城镇化对自然的破坏;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持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优化城镇形态和布局,依托山水脉络,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总之,要提升城市的生态功能,积极创建良好的人居环境。实践证明,只重视经济建设而轻视环境保护的老路子是行不通的。因此,我们必须转变发展思路,将城镇化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并作为共同发展目标,从而形成绿色、健康的可持续城镇化道路。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8.

[2]冯宙锋.3亿流动人口真正城镇化是户籍改革的难点和核心[N].南方都市报,2013-07-12.

[3]仇保兴.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发展[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12.

[4]黄 锟.城乡二元制度对农民工市民化影响的实证分析[J].2011,(3):76.

猜你喜欢

城镇化城乡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城乡涌动创业潮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家乡的城镇化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