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法律人才培养工程实施路径
2015-08-15李政群
李政群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法律部,北京100728)
中国石化法律工作“十二五”规划提出:实施“321”法律人才培养工程,着力打造300名专家型法律人才、200名涉外法律人才,努力使专职法律人员法律从业资格持证率向100%目标迈进。经过4年不懈努力,“321”法律人才培养工程取得显著成效。到2014年底,已打造专家型法律人才319人、涉外法律人才210人,专职法律人员法律从业资格持证率达到87%,形成一支工作作风硬、政治素质高、专业水平强的专职法律人员队伍。
1 顶层设计,把法律人才队伍培养摆在重要位置
1.1 领导重视,始终关心和支持法律人才队伍培养
集团公司党组高度重视法律人才队伍建设。2011年,针对国际化人才短缺、不能完全满足国际化经营需要的现实问题,强调要突出重点,培养精通法律、掌握外语、熟悉业务的专家型法律人才。2012年提出,要采取针对性措施,在业务实践中锤炼作风、磨练意志、提升能力,建设一支精通法律并具有较强语言文字表达、外语交流和统筹协调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2013年要求,抓好总法律顾问履职能力建设,常态化、制度化开展总法律顾问述职,进一步提升总法律顾问的战略思维能力、统筹领导能力和法律专业能力,使总法律顾问成为法律队伍的优秀领军人。在集团公司党组的重视和关心下,集团公司人事部在法律培训资源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将法律人员国际化知识培训和海外项目法律与合同管理培训2个批次的培训班列为集团公司A类培训项目,坚持连年举办,并从师资配备、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予倾斜,有力地推动了国际化经营人才的培养。
1.2 建章立制,推动法律人才培养制度化
法律培训是锻造法律人才队伍的重要途径。为促进法律培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中国石化于2012年制定出台法律培训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在管理体制上,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工负责;在指导思想上,针对党组管理的领导人员、专职法律人员、涉外及外派人员、合同管理员、法制宣传员等不同对象,设计开发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培训项目;在培训方式上,开展重点人才培训、关键岗位人才培训、岗位资格(资质)培训、岗位适应性培训和专项培训等;在培训原则上,坚持立足岗位、突出专业、学用结合、注重实效,采取长期与短期相结合、在岗与脱产相结合、境内与境外相结合、远程与现场教学相结合。这些规定,对于规范法律培训业务、提升法律人才队伍素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3 拓宽法律人才成长通道
中国石化注重为法律人才创造专业成长通道和发展空间,在所有直属企业全部配备总法律顾问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法律专家、法律主任师等专业职位的设置和聘任工作。集团公司法律部率先设立立法研究专家,享受处室副职待遇。扬子石化、江苏石油公司、湖南石油公司等企业都采取有效措施,激励法律人才立足本专业多通道实现自我价值。
2 实战锻炼,让法律人员在工作实务中增长才干
2.1 参与项目谈判、合同文本起草与审查
总部法律部和企业法律职能部门上下联手,共同努力,为勘探开发、境内外合资合作、资本运作、融资担保等重大项目提供法律服务, 提出法律审核和法律咨询意见。总部法律部参与完成集团公司境外美元债券发行,参与谋划集团公司规范董事会建设的体系架构法律论证和设计,完成集团公司章程起草及工商变更登记,在处理具体法律实务中发挥法律审核把关作用。河南油田、西南石油局、第四建设公司、化工销售公司、济南分公司等单位对重大合同项目实行全程、专人法律审核把关,国际石油勘探公司法律人员全程参与Syncrude、OXY等境外投资收购项目,四川维尼纶厂安排法律人员为产品出口欧洲破除EACH法案壁垒,这些做法都让法律人员在具体的业务实战中得到充分锻炼。
2.2 参与重大诉讼纠纷案件处理
总部和企业两级法律职能部门的法律人员参与处理多起重大诉讼案件,既为企业挽回损失,又充分锻炼了队伍。总部法律部提供支持、指导和协调,合力推动各相关直属企业就油库租赁合同纠纷、技术秘密侵权案件、区块收购纠纷等一批重大案件得以积极处理。集团公司物资装备部(国际事业公司)和总部法律部等部门经过十年不懈努力,取得美国中康案的最终完胜。胜利油田原油泄漏污染海域案与西南石油局新疆物探作业侵权案获得有利解决,与企业法律人员的积极参与分不开。燕山石化、镇海炼化、石家庄炼化等企业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成功收回欠款。第四建设公司坚持以我为主,法律人员亲自出庭办案,已结案件胜诉率达到100%。国际石油工程公司巴西天然气管道项目部有效预防诉讼纠纷,为企业避免和挽回大额经济损失。
2.3 参与国际化经营业务
国际石油工程公司、炼化工程(集团)公司等国际化经营单位,十分注重在具体项目和业务中锻炼培养国际化经营法律人才,在项目提请集团公司提供母公司担保前,先行安排本单位法律人员进行一级法律审查,充分发挥分合有序的法律保障作用。国际石油勘探开发公司共有中外法律人员83人(其中外籍法律人员49人),为促进公司法律人员一体化,该公司法律合同部着力打造“One Global Legal Team”, 充分发掘外籍和当地法律人员的潜能,弥补公司本部和海外机构法律人员在语言、法域、当地法律适用方面的不足,有效防控法律风险。胜利油田在国际化业务中,安排法律人员自始介入所有商务和经营活动,全程参与市场调研、合同谈判签订、项目管理及合同关闭工作,全程跟踪,全程把关,闭环管理,防范国际化经营法律风险。
3 攻关研究,让法律人员在“专家小组”活动中提升水平
3.1 紧密结合法律业务成立专家小组
中国石化法律系统结合法律工作实务,成立油气贸易、销售业务、物资采购、工程业务、上游业务、融资担保、信息化、劳动用工、法律风险管理、侵权及安全环保争议解决、 知识产权、法律应急救济、商标、著作权、合规运营、管道业务、土地业务、法制宣教等20余个专家小组,明确研究课题与活动专题,定期组织专家小组成员开展相应领域的法律研究和课题攻关,努力为不同板块的法律业务提供专家团队的法律援助和支持,促进专家小组成员法律业务水平显著提高。
3.2 成立国别法律环境研究专家小组
中国石化法律工作“十二五”规划提出,推出中国石化国际化业务涉及的55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贸易法律指南》系列工具丛书,为防控国际化经营过程中的法律风险提供切实的帮助和指引。为实现这一目标,集团公司法律部按专业、分领域建立55个国别法律环境研究专家小组。2010—2014年,总部法律部组织系统内近200位专家,已编印完成46个国家(地区)《投资贸易法律指南》,总计855万字,将为中国石化“走出去”企业有效防控海外法律风险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4 岗位培训,为法律人才队伍成长加油助力
岗位培训是法律人才队伍成长的催化剂、助推器。集团公司法律部十分注重通过培训提高法律人员的专业素养,早在2004年法律部门独立运行之初,就明确由当时的综合管理处具体负责全系统法律人员培训工作。2007年6月,还专门设立普法培训处,主抓法律人员培训和全员法制宣传教育。2011—2014年,仅集团公司法律部举办全集团层面的各类法律人员培训班就达24批次,培训法律人员1424人次。
4.1 创新培训方法, 增强培训效果
坚持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既安排一定学时的现场集中教学,又安排一定的远程学习内容,让参训人员在现场集中培训前先行通过集团公司远程培训系统学习,突破了时空限制,降低了教学成本。坚持按对象分层次办班与按业务领域分专题办班相结合,既针对党组管理的领导人员、专职总法律顾问、处级干部、业务骨干、专业化人才和法律顾问等不同层次的对象举办培训班,又按照某一法律门类或某方面法律工作实务举办专题性法律研讨班,让学员学得更专注、更深入、更透彻。坚持理论讲授与模拟法庭相结合,既安排纯理性的法律理论讲授,又创设或增加模拟法庭、案例研讨、学员论坛等实践教学,通过案情分析、角色划分、法律文书准备、预演、正式开庭等环节模拟刑事、民事、行政审判及仲裁的过程,感染力强,收效明显,受到学员热烈欢迎。坚持课堂强化与现场教学相结合,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组织学员深入生产一线或装置现场,边学习、边体验,边体验、边感悟,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4.2 区分不同对象设计培训内容,增强培训针对性
针对由党组管理领导人员兼任的总法律顾问,课程内容以增强领导干部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为主,学习研讨履职能力要求、中国石化法治文化理念、“走出去”法律风险防控等课程,提升法律业务管理能力和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针对专职总法律顾问和法律机构负责人,课程设计既着眼于提升团队建设和法律管理能力,又着眼于提升法律专业技能水平,同时还安排学习石油勘探开发、炼油化工生产、油品销售、科研发展状况、金融、财税等板块和领域的知识,拓宽其知识面。针对国际化法律人才,课程内容设计则着眼于国际项目相关法律、合同等综合知识的掌握,本领域相关国际公约、国际惯例和规则的理解,帮助学员提高国际化经营法律实务能力和跨文化谈判沟通能力,并让全体学员参加法律英语证书(LEC)考试,有针对性地提高处理涉外法律业务的能力。针对法律骨干人员,课程设计以综合素质提升和法律业务知识学习为目的,组织学员学法律、学业务、学管理,着力培养既懂法律又懂业务的高素质、复合型、年轻化后备法律骨干人才。
4.3 拓宽培训渠道,巧借外部平台培养法律人才
通过选派优秀法律人员到国际律所学习实践、到境外公司和重大项目实习锻炼等途径,加快培养熟悉国际规则、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国际化经营法律人才。仅2010—2013年,集团公司法律部就选派三分之一人员分别赴俄罗斯、香港等境内外律所、巴西等境外项目进行为期三个月到一年不等期限的培训、实习和锻炼。
5 技能比武,把法律人员打造成为具有专业特长的行家里手
5.1 举办法律英语竞赛
2012年7—10月,中国石化历时三个半月举办法律英语竞赛,内容涵盖法律英语及案例、国际商务英语、石油石化专业英语和公共英语,788人报名参赛,30名优秀选手被纳入国际化经营法律人才库。这次竞赛在系统内外产生积极影响。英国著名律师杂志《The Lawyer》在其主办的网站上发表文章,对中国石化通过这样一个竞赛来选拔人才、提升全公司的法律意识表示了由衷赞赏。
5.2 开展合同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技术比武
2013年4—9月,中国石化开展合同管理信息系统(CMIS)应用技术比武。整个比武经过岗位练兵、企业选拔、个人决赛、团体决赛等多个阶段的磨练,历时5个多月。比武内容涵盖系统操作技能、系统操作术语、系统基础理论、系统运维制度、合同管理制度、合同内控流程、相关法律法规等多个方面。来自全系统的404名CMIS管理员和合同经办人参加个人决赛, 20家企业的60名选手参加团体决赛,采用上机操作方式,模拟真实业务场景,由管理员、经办人、审批人各角色密切配合,共同在CMIS上完成合同全生命周期各环节的应用操作。获得此次比赛金、银、铜奖的27名优秀选手被列入集团公司专家型法律人才队伍。
5.3 开展诉讼纠纷处理技能比武
2014年4—10月,中国石化开展诉讼纠纷处理技能比武。比武分岗位练兵、个人赛、团体初赛、团体决赛四个阶段,内容涵盖与企业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民商事实体法,民事诉讼、行政诉讼、仲裁等程序法以及中国石化纠纷管理方面的制度和办法。362名法律人员参加以笔试为主的个人赛,8支代表队的24名选手参加以现场模拟法庭、模拟仲裁庭为形式的团体赛。摘得个人赛金、银、铜奖的27名优秀选手被列入集团公司专家型法律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