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党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思考
2015-08-15刘伶俐吴江龙
刘伶俐 吴江龙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上海 200241)
一、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历史梳理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党的作风建设问题。党的作风,是指党在思想、政治、组织、工作和生活等各方面表现出来的一贯态度和行为。[1]党的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党性的综合体现。党的作风关系到执政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真总结90多年来党的作风建设的基本经验,对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萌芽到成熟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非常重视党的作风建设。早在1929年,毛泽东曾撰写《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一文,他在文中指出红军党内存在绝对平均主义、主观主义及个人主义等现象,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从而加强红四军的思想作风建设。随后,毛泽东又发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对当时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的作风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明确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2],要“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3]尽管当时党的作风建设已经有初步的迹象,但当时并没有得到全党的公认。
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实现了党的作风建设从幼年转向成熟,此后,党在实践中总结了经验,逐步认识到党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党内作风建设开始逐步走向正确的轨道。在抗日战争时期,党吸收了很多新的成员,他们虽然具有党员的身份,但是在思想、作风上并不具有先进性,当时党内存在严重的主观主义等不良之风。1941年,毛泽东曾指出:“过去我们的党很长时期为主观主义所统治,立三路线和苏维埃运动后期的‘左’倾机会主义都是主观主义。”[4]为了全面加强党的作风建设,1942年,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在党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整风运动。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里面提出整风运动的任务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5]通过全党的整风运动,党内人员统一了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实现了党内作风建设的经验积累。
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发表《论联合政府》,文章指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6]这是第一次对党在实践中形成的作风建设进行概括,三大优良作风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标志,是党在革命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的财富。此后,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号召全党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燥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7]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的突出特点是开创了新的形式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延安整风运动是党内开展的一次全方位的教育实践活动,为后来加强党内作风建设、传承党的优良作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曲折中发展
中国共产党执掌政权后,延续新中国成立初期“两个务必”的思想,在全党开展了几次大规模的整风运动。1951年,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全党进行了“三反”运动,即“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目标是消除党内存在的贪污浪费等消极作风。1957年,针对党内存在的有些党员脱离群众、滥用权力办事等腐化的现象,毛泽东领导党进行了深入的“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这些整风运动在建国初期对于整顿党风具有一定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党内存在的消极现象起到了遏制的作用。但由于这种整党整风的方式在建国后并不具有普通适用性,在运动后期出现了与初衷相违背的结果,将党内作风问题上升至阶级矛盾,导致反右扩大化。“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党的作风建设受到“四人帮”的严重破坏,产生了许多负面的效应。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作风建设在曲折中发展。尽管在建国初期整风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种方式只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适用,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方式的弊端逐步显现出来,使党的作风建设遭受了重大的挫折,处在停滞状态。
(三)改革开放时期:在实践中创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深刻反思以往的政党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同志指出:“把毛泽东同志的建党学说和党的一整套作风恢复起来,发扬起来,那么,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那样一种政治局面,就一定会达到。有了那样一种政治局面,我们什么风险也能够经受得住。”[8]为了进一步巩固党的优良作风,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原则》,要求党员自觉维护党的纪律,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基于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1983年开始,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了一次整党整风运动,这次运动以加强党的作风为基本任务,在思想、作风、纪律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为进一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奠定了基础。
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人进一步发展了党的作风建设理论,全面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围绕着提高党的执政水平、拒绝腐败等主题,党的作风建设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如加大反腐力度等。2001年,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结合新的实际,努力发扬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同时要总结新的实践经验,努力培育新的作风。”[9]党的十五届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第一次以党的决定对作风建设做出详细的规定。
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阶段对我国的整体形势进行了分析,紧密结合时代特点,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为主线,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明确提出要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相继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等制度化的规定,这些规定的出台标志着党的作风建设开始步入制度化的阶段。
十八大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党的作风建设与高压反腐结合起来,成为新一届领导的工作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总书记讲话涉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有60多次,以“严峻复杂”、“常抓不懈”、“警钟长鸣”、“坚定不移”等关键词,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予以着重强调。[10]此外,中央相继出台了各项规定加大执行力度,如严格执行“八项规定”、努力解决“四风”问题、践行“三严三实”等,这些规定将党员干部努力的标准具体化,为党员干部提供了行动的指南。同时,也反映出党中央坚持从严治党、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心。
改革开放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的突出特色是活动的多元化、惩处力度大,党员干部通过各种教育实践活动更加注重与群众的联系,这些活动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为后来的党的作风建设奠定基础。
二、构建党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的重要性
党的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员干部的作风直接关系着执政党的执政合法性,对于发展党和人民的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加强党的作风建设需要构建一整套完善的制度保障,形成切实可行的制度化规定,将党的作风建设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构建党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不仅是解决党内腐化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强调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探索科学有效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将党的作风建设纳入良序运行的轨道中。
(一)构建党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举措
党员是政党的基本元素和细胞,党的先进性与广大党员的作风有着密切的联系。保证党员在政治、思想、组织上具有先进性的前提条件是要保持广大党员优良的作风。只有求真务实、心系群众,才能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将人们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从而凝聚全党的力量,保持党的先进性。构建党的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始终以发展党员的先进性为主要目标,这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二)构建党的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环节
党员干部的作风问题,在政治学上可以解释为“合法性”问题。党员干部作风端正,能够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得到民众的拥护,从而巩固执政党的执政地位,这就是所说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反之,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就会在实践中脱离人民群众,从而动摇党的执政地位。只有领导干部树立良好的作风,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肯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肩负着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任,需要党的领导干部能够自觉维护党风党纪,在实践中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路线。
(三)构建党的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是建设服务型政党的必然要求
服务型政党,就是政党在执政时期能够承担起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重要责任,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党的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要求广大党员能够切实履行党员的义务,坚持把人民群众的问题当作工作的主要内容,深入基层倾听群众的呼声,实实在在地接受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党员干部的作风端正能够提高党政机关的服务水平,不仅能够起到执政为民的作用,同时对于构建服务型政党、提高党政机关的行政效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构建党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的途径
构建党的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要不断优化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制度途径,健全领导干部作风教育机制,完善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
(一)健全领导干部作风教育机制,增强党员意识
构建党的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首先要从思想入手。树立党员干部正确的价值观念需要依靠教育,因此,健全党员干部作风教育机制显得尤为重要。一是要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书记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增强党员干部的“党员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记党员的责任,真正做到为人民群众服务。二是进一步完善党员干部学习机制,丰富党课学习的形式,调动党员干部学习政治理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党员干部定期培训,通过专题授课、基层学习、联系群众等方式,提升干部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三是党员干部认真学习社会管理的知识,包括法律、财经、政务等方面,开拓知识面,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才能更好地应对新时代形势变化。四是树立正面典型人物,发挥示范效应。党员干部的先进模范事迹不仅能够对党员的行为模式产生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而且能够激发社会正能量。在建构党的作风教育机制时,要通过严格的程序推举产生先锋模范代表,通过大力宣传典型人物的事迹,利用榜样的作用激励引导党员干部,充分调动党员的积极性。
通过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的机制,认真解决党员干部中思想不正的现象,提升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意识,使党员干部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二)完善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机制
加强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除了教育,也需要制度的约束。建立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监督管理机制,是构建党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核心环节。只有将权力放在阳光下,才能保证权力不会腐化发霉。监督管理机制能够有效预防党的作风建设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一是在纵向上深化,党员干部要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落实好党内监督各项条例,严格履行党内民主监督,加强巡视组制度,对于各种违反制度和条例的行为要加大惩处力度。充分利用党内组织生活的形式了解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情况,对于作风上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加强事前的预防。二是健全横向监督机制,整合监督资源形成合力。将人大监督、政府监督、政协监督等形式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个部门的监督职能,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标杆,形成多方位的监督体系。三是完善社会监督,拓宽社会监督的渠道,接受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的监督。把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的评价纳入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之中,对领导干部的工作生活形成完整的监督体系。
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机制是从外部对党员干部进行约束,通过有效的“他律”机制实现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常态化,保证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作风。
(三)形成保障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持续发展的机制
要保证党的作风建设持续发展,除了进行外部监督外,还需要对形成一整套保证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一是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保障和尊重广大党员的民主权利,调动广大党员积极参与党务工作的积极性,要落实相关事项的听证会制度,尽可能地让基层党员参与其中,集体讨论、集体决策,让权力的运行更加具有依据。二是形成党委作风建设领导问责机制,对于党内出现的党员作风不正等问题,除了党员干部本人担负责任之外,也要追究分管领导的责任,这种机制能够增强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因为没有“无义务的权利”,担当了更多的责任才能促使他们在行使权力时具有更多地责任心,从而降低决策的风险。三是要健全干部考核奖惩机制,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要完善对领导干部的各项管理,针对干部日常作风,实行定性和定量的考察,对于被群众举报违反相关规定的,要根据党章或者法律规定给予严肃的处理,对于在日常工作中具有突出表现的要给予相应的奖励,惩罚分明,才能激发党员动力。
党员干部端正的作风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改进作风建设常态化机制,党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是为了保障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构建党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从多方面的入手,只有具有规范的制度保障,才能促使党员自觉形成端正的作风,才能使作风建设成为党内生活的常态。
[1]陈 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保障——中国共产党90多年来作风建设的历史考察与启示 [J].学习论坛,2014,(6).
[2][3][4][5][6][7]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136,372,812,1093-1094,1438-1439.
[8]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6.
[9]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1.
[10]2013中国反腐报告 [E B/OL].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20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