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探索与贡献

2015-08-15

三晋基层治理 2015年4期
关键词:思想建设文化

何 花

(绵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6)

马克思曾经指出,经济落后的民族“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1]“文化大革命”后,我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顺应历史和时代发展的要求,邓小平对思想路线进行拨乱反正,实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政策,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另一方面,文化由于自身所具有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特点,决定了文化可以优先于经济发展,对经济发展起先导与引领作用。改革开放后,邓小平经过艰辛探索,寻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道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动力。

一、邓小平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探索

打倒“四人帮”后,对于刚结束内乱不久、百废待兴的中国来说,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振兴中华民族,这是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亟待解决的时代新课题。为此,邓小平首先掀起了思想文化战线的拨乱反正,开启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道路。

针对“文革”后出现的“两个凡是”思想,邓小平指出它“不是马克思主义,不是毛泽东思想”[2],“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说过‘凡是’,列宁、斯大林没有说过‘凡是’,毛泽东同志自己也没有说过‘凡是’”,[3]提出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不能从个别词句去理解,只能从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体系去理解,同时,坚持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不是坚持只言片语”[4]。在支持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过程中,邓小平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传统,提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邓小平亲自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文件,它第一次全面地正确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统一了全党的认识,指出要继续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吹响了时代新号角。

当时我国要实现的最紧迫的任务是四个现代化,其中,科学现代化是核心。针对“文化大革命”时期我们最大的损失“是在科学和教育方面”,[5]邓小平非常忧虑地指出,“科学研究是一件大事”,如果我们的科学研究工作不走在前面,“就要拖整个国家建设的后腿”。[6]因此,他复出后第一件事就是自告奋勇地抓科技和教育,并指出,对于科技和教育,虽然我是一个外行,但愿意给教育、科技部门的同志“当后勤部长”,[7]“当吹鼓手”。我们国家要想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必须“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8]。邓小平还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9]的著名论断。他指出,“搞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10]因为高科技是“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因此,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11]如果发展科学技术这件事情搞好了,“我们见马克思还可以交得了账,否则交不了账。”[12]他听杨振宁说美国都是十六七岁的青年搞软件,因此对青少年寄托了厚望,提出要“积极培训青少年”,[13]因为“科学的未来在于青年”[14]。

搞科研,发展高科技,需要大量人才,邓小平因此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才靠教育培养。由于“文化大革命”耽误了十年人才的培养,我国人才呈现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他指出,“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发生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15],“现在要抓紧发展教育事业”[16]。邓小平对教育战线展开了拨乱反正,率先批判和否定了“四人帮”炮制的“两个估计”,指责“四人帮”、迟群等人封锁毛主席对建国后十七年的估计,[17]认为这个时期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其成绩“不能估计过低”[18]。他提出对教育要狠狠地抓,从小学抓起,办教育要“两条腿走路”,“既注意普及,又注意提高”[19]。

在邓小平领导下,1977年,高等院校恢复了高考制度,否定了“工农兵推荐上大学”的招生模式,实行从应届高中学生直接招生的制度,恢复了中小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肯定了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恢复了知识分子的名誉,强调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他指出,“搞四个现代化,知识应放在第一位”[20],要把知识分子的“臭老九”帽子丢掉,由“‘老九’提到第一”,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嘛”[21]。他提出要帮助教师解决困难问题,提高他们的待遇。他还强调,学校也要搞科研,教学与科研不能分开,“只有把科研搞好,才能促进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22]自此以后,中国迎来了知识分子的春天,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旅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二者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邓小平多次强调要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他认为,“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的关系,等等”[23]。他指出,“回想历史,感到精神文明非常重要”[24],延安时期“靠精神文明”,“靠有理想,靠坚强的信念,什么困难都能克服”[25]。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更要注重精神文明建设,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社会主义事业不可能是单纯的物质文明建设,又不可能是单纯的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也不可能先进行物质文明建设,然后再来进行精神文明建设”[26],“两个文明必须一起抓”[27]。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难免会出现以权谋私、拉关系、走后门等不良现象,严重影响社会不公,腐蚀社会风气。针对高级干部及其子弟、名人搞特权等违法乱纪案件不断增多的情况,邓小平提出,“民主和法制两手都不能削弱”[28],“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29],要狠抓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其中特别要抓精神文明建设。他指出,“抓精神文明建设,抓党风、社会风气好转,必须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事件抓起”,[30]“抓住典型”,要讲“四个坚持”,要“讲专政”[31]。通过抓精神文明,以促进法制文明建设,两手都要硬。

同时,在对外开放条件下,西方“一切向钱看”、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难免会滋生起来,思想文化领域容易被侵蚀和腐蚀,使人们失去理想信念,缺乏基本的道德操守、原则和伦理底钱,邓小平对此非常重视。他针对理论界、文艺界出现的精神污染问题,严肃地进行批判,提出只反“左”不反右同样会遭致社会主义失败,要求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吸取历史和国际经验,用中国的历史来教育青年,防止错误思想与倾向的继续漫延。他要求全体党员要用先进高尚的思想武装自己,如果“我们自己在精神上解除了武装,还怎么能教育青年,还怎么能领导国家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32]

思想文化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邓小平指出,思想文化教育工作者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高举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旗帜,用自己的文章、作品、教学、讲演、表演,教育和引导人民正确对待历史,认识现实,坚信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鼓舞人们奋发努力,积极向上,“真正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为伟大壮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英勇奋斗。”[33]他指出,“改善社会风气要从教育入手”,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都必须大大加强,决不能削弱,“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34]他特别重视对青年的教育问题。因为青年不仅受“文革”的影响和毒害很深,而且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由于西方不好的东西带进来,使青年腐化堕落,“觉得什么都是西方的好”,从而失去了理想。他因此特别强调要教育好青年,因为这“是关系到下一代的问题。”[35]他要求发扬艰苦奋斗等优良传统,“以身作则”,以理想、信念和纪律,把整个中华民族紧密地团结起来。

二、邓小平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贡献

邓小平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初步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提出文化“四有”培育目标

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关系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邓小平通过不断思考和探索,提出了“四有”人才培育目标。他指出,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同时,一定要“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36]在这四条里面,邓小平强调“理想和纪律特别重要”[37]。因为靠这二者,我们才能把国家更好地组织和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就有力量”。[38]没有理想和纪律,象旧中国那样一盘散沙,我们的建设不可能成功。这二者中,他最重视“有理想”,[39]“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40]。

(二)重申文化的“二为”方向

邓小平不仅重申了毛泽东关于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思想,而且还提出文化为一切劳动人民服务的思想。文化创造的源泉来自人民群众,“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要努力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民,给他们以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精神。作品的思想和艺术成就,“应当由人民来评定”。[41]同时,文化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针对有些人热衷离开社会主义抽象谈论人性、人道主义和异化等问题,他指出:“思想战线不能搞精神污染”,[42]并指出精神污染的实质,是“散布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腐朽没落的思想,散布对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和对于共产党领导的不信任情绪”。[43]他强调文化建设,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提高精神产品生产的质量,自觉抵制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侵蚀,指出:“我们采取的各方面的政策,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为了将来实现共产主义”[44]。

(三)恢复了文化“双百”方针

建国初期,毛泽东曾提出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发展方针,极大地解放了文化生产力,出现了文化繁荣发展的局面。邓小平对此非常支持和赞成,指出我们不能象苏联那样,把文化搞得太死了,太单纯了,只有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种意见表达出来,进行争辩,“才能真正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辩证唯物主义”。[45]改革开放后,邓小平重新恢复了“双百”方针[46],指出:“思想理论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一定要坚决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一定要坚决执行不抓辫子、不戴帽子、不打棍子的‘三不主义’的方针,一定要坚决执行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针”。[47]针对有些人主张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他指出:“我们坚持安定团结,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双百’方针,是完全一致的”。[48]同时,他强调,“不搞任何运动和‘大批判’”[49],主张以说服教育为主的方针,经常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

(四)坚持文化的“两个立足”思想

邓小平主张文化既要立足本国,又要面向世界,对外开放。他重申毛泽东提出的“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主张对传统文化“应当认真钻研、吸收、融化和发展”[50]。针对过去我们对封建主义思想影响的估计不足,他提出要坚持不懈地与封建残余思想作斗争。“四人帮”曾经把凡是向外国学习说成是搞“洋奴哲学”,他因此指出:“毛主席历来主张自力更生,但不排斥吸取外国的先进技术”[51],不要患“神经衰弱症’”[52]。不对外开放,连世界上的信息都不知道,这是自甘落后,“是不行的”[53]。在引进先进技术过程中,我们虽然提倡“‘拿来主义’”,[54]但是“不是拿落后的技术作为出发点,而是用世界的先进成果作为出发点”,[55]同时,要把“引进来作为基础”,[56]把“自己研究和引进技术结合起来”,先学会他们,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创新[57],要有“一用,二批,三改,四创嘛!”[58]只有这样,“才能谈得上赶超”[59]世界先进水平,四个现代化才有希望。

不仅如此,邓小平还主张文化要立足现实,实事求是。邓小平在参观天津古文化街时,听到有人指责保护和修整过去外国人建的小洋房不应该修,是保护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罪证时,他指出这是“根本不懂”,这种小洋楼占地多,花钱多,今后盖不起来了,要好好地保留,“这是文化”[60]。针对相当一部分理论工作者,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提出的种种重大理论问题缺乏兴趣,不愿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或者表示要同现实保持距离,免得犯错误,或者认为没有学术价值等等论调时,他提出了文化工作者要立足现实,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多创作反映人民群众新生活的文艺作品。

(五)提出文化“三个面向”的思想

邓小平在总结过去思想教育方面的经验教训时,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要“三个面向”,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61]这对社会主义文化何尝不是如此!在这“三个面向”中,面向现代化是核心。针对过去过分强调文化为政治服务,忽视了文化现代化的任务和使命,邓小平指出,“我们不要老是跟在人家后面爬行”,毛主席历来提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62],要走出去,“看看人家是怎样搞的”[63],“搞电化教学”[64],学习别国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文化既要面向现代化,又要面向世界和未来。文化只有在时空上高瞻远瞩,进行综合创新,才能顺应时代和实践发展要求,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从而使自身实现现代化。

(六)发展了文化的“四性”

邓小平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三性”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有“四性”,即民族性、科学性、民主性和大众性。他强调,文化不仅要有民族的内容,还要有民族的形式,维护民族尊严。针对有人认为外国一切都比中国好,邓小平指出,“这实际上是一种洋奴思想”,[65]主张要有民族自尊心,“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66]同时,他坚持科学真理,主张尊重劳动和创造,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封建迷信思想和形而上学思想。他主张用民主的方式来发展文化艺术,开展学术争鸣,但不要象过去那样搞运动式的大跃进式的批判和残酷斗争,要通过辩论、讨论等方法,不断繁荣发展思想文化。邓小平一方面反对忽视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同时也反对不深入群众生活实际的调查研究,而搞书斋式的空洞抽象研究,强调文化要深入群众,深入民间,创作反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产品。

(七)坚持“两手抓”思想,重视文化创新

对经济领域提出一系列“两手抓”政策的同时,邓小平提出了文化也要坚持“两手抓”,即既要抓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又要抓文化的监督和管理,不能忽视或者任意让落后文化、腐朽文化滋长。同时,他强调文化重在建设,而不是破坏和革命,要重视文化的创新。他指出,文艺这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写什么和怎样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在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67]针对有人不敢对错误倾向进行批判、任其发展的态度,他指责道:我们今后不搞反右派运动,但是,“对于各种错误倾向决不能不进行严肃的批评。”[68]上世纪80年代很多青年犯罪,甚至无法无天,没有顾忌,法制观念淡漠,他分析指出,这是由于他们“文化素质太低”的缘故,“法制观念与人们的文化素质有关”,要纠正不正之风,“应当靠加强法制和社会教育来解决”[69],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中小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社会上也要进行这个教育。他晚年非常忧虑教育问题,认为十年改革最大的失误在教育,“对年轻娃娃、青年学生教育不够”[70],要求加强思想教育工作,[71]尤其强调抓党的建设。这些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八)提出文化要为经济建设服务

新中国成立之初,响应毛泽东指出的“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72]的号召,邓小平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我们党的“报纸要结合实际,结合当时当地的中心任务”[73]。对中心任务,在党的八大后,邓小平提出,“今后的主要任务是搞建设”,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调动一切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而奋斗”。[74]在1975年整顿期间,他提出“文艺政策要调整”,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不能一味搞阶级斗争。改革开放后,他在批判“四人帮”“唯生产力论”论调的同时,指出:“如果不是生产力发展到物质极大丰富,怎么能实现按需分配,怎么能进入共产主义社会?”[75]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总要通过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来体现,这是最起码的标准,“空头政治不行。”[76]虽然我们不能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这样的口号,但是文艺是不可能脱离政治的,他指出,“任何进步的、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不能不考虑作品的社会影响,不能不考虑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党的利益。”[77]这就突破了历史上文化决定论和文化虚无主义论调,突破了历史上文化纯粹为政治服务,以政治挂帅的提法,提出了文化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思想,因为“精神面貌可以直接影响物质”[78]。

综上所述,邓小平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行了艰辛探索,成功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思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构建了宏伟蓝图,搭建了基本框架,奠定了坚实基础。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04.

[2][5][17][18][22][46][48][51][52][53][54][55][56][57][58][59][62][63][64][75][76]冷 溶,汪作玲.邓小平年谱(1975-1979)(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55,347,225,227,165,442,593,329,342,216,211,205,211,210,177,223,329,373,167,222,330.

[3][45][73][74]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9,272,146,261.

[4][12][13][14][16][20][24][25][31][34][37][38][42][60][65][66][68][69][78]冷 溶,汪作玲.邓小平年谱(1975-1979)(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733,739,955,739,1105,894,769,838,1102,1079,1032,1033,939,1131,1299,1294,757,1125,838.

[6][8][15][19][23][28][32][41][50][67][7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48,34,40,367,189,367,212,212,213,256.

[7][9][10][11][21][29][30][33][35][36][39][40][43][44][47][49][61][70][7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1,275,378,279,275,163,154,40,827,110,190,144,40,112,183,145,35,326,349.

[26][27]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52,746.

[72]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6.

猜你喜欢

思想建设文化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思想与“剑”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