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科技价值思想对实现中国梦的现实意义

2015-08-15

三晋基层治理 2015年4期
关键词:价值科技发展

吴 恺

(武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2)

邓小平同志高度关注国家的科技工作,他在长期的、艰苦卓绝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科技价值思想,还在新的时代环境下,结合当代中国实际,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价值思想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对邓小平科技价值思想进行梳理,有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科技价值观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以科技的生产力价值奠定中国梦实现的物质基础

早在1978年,邓小平就认识到科技对生产力的推动价值。他说:“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在邓小平看来,当代科技正以空前的规模应用于生产中并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使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为之一新。他指出,随着科技的发展,同样的劳动力在相同时间内能生产出比以前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邓小平还从科技发展速度角度指出,现在一年的科技进步程度,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的“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于是,他在肯定和继承马克思“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观点基础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讲话时指出,要使经济发展更快,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对率先进行改革的农业领域,他还专门强调了科技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价值,并指出发展“生物工程”和“尖端技术”是解决农业问题的出路。在此思想指导下,邓小平于1985年主持制订了《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该“决定”强调,政府部门对重大的农业科技开发项目应打破部门、地区的限制,实行公开招标,择优委托。他还指出,我国的农业发展,一要靠政策,二要靠科学。他要求把“科技兴农”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以切实提高耕作效率和农产品产量。

习近平同志于2012年11月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深刻阐明了“中国梦”的内涵,指出“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习近平认为,到2021年(即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一定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49年(即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一定要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而这个目标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梦”的第一要义,就是要实现我国生产力的进一步跃升。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速。正是靠着改革开放和科技发展,我国GDP从1978年的3624.1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63.6万亿元,总规模居世界第二位。可见,科技最直接的价值在于它能推动经济的发展,科技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科学-技术-生产”这一动态过程实现的。例如,遗传学为生物工程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由此产生的转基因技术为现代农业、医药、食品工业带来了革命性变化。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价值,主要体现在科技作为生产力的要素,可以渗透到生产力各要素之中,对生产力各要素进行优化。科技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技能和文化水平,可以使生产工具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还可以使劳动对象的范围不断拓展。不仅如此,科技进步还能使生产工艺和产品设计的水平不断提升,从而提高劳动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而邓小平的科技价值思想充分证明了科技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只有充分发挥好科技的生产力价值,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以科技的文化价值营造中国梦实现的社会氛围

基于对科技的文化价值之认可,邓小平一直把科学文化事业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科学文化事业的具体对策上,他强调必须坚持以“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原则”来提高人民大众的科学文化水平,且应积极发挥科学家的带头作用。邓小平认为,随着科学本身所具有的客观性和真理性逐渐被人们认可,某些民众原有的愚昧的、落后的、盲从的思想观念会渐渐抛弃。在他看来,只有加强马列主义的宣传、宣扬真理、提倡科学,才是抗击“愚昧无知”和“迷信落后”的最有利武器。他还指出,因为科学是老老实实、实事求是的学问,不允许弄虚作假,因而科学也成为培养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手段。邓小平还站在社会历史高度指出,我们需要用科技来武装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使他们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并最终在上层建筑领域战胜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邓小平还非常注重对农民科技意识的培养,当他看到“山沟里的农民”都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后,欣慰地感叹道:“他们未必读过我的讲话,但他们从亲身实践中懂得了科学技术能使生产发展起来、使生活富裕起来。”只有当人民大众具有较强的科技意识后,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现代化才有可能实现。

要实现“中国梦”,离不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能为中华民族提供生存与发展的精神财富,提供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在当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只有将改革创新与爱国主义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构建凝聚我国各民族人心、促进我国繁荣富强的强大精神力量,使我国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科技的进步,能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精神文明的发展,包括人们智力的进步、智慧的提升、视野的开拓和思维方式的改进等。精神文明与人类思维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科学知识的普及和传播,能直接作用于人们的心灵,陶冶和升华人们的情感,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和理性水平。科技发展还会影响社会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也会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理想信念、知识体系、世界观、审美情趣和人生态度等。现代科技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摧毁了封建社会视科技为“奇技淫巧”的错误观念以及当代社会某些人“重基础科学、轻应用技术”的片面认识。同时,旧的伦理道德观念、教育观念、僵化观念也受到了强有力的批判和冲击,新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则日益为人们所认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信息的新观念在以“信息革命”、“知识经济”为标志的新科技革命浪潮中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当今,人们已形成了尊重实践、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科技的每一次突破都会带来思想观念的变革,都为人类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新的能量。而邓小平对科技价值的论述,充分证明了科技在文化教育中的巨大作用。只有充分发挥好科技的文化价值,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以科技的国防价值构建中国梦实现的坚强堡垒

邓小平将科技放在实现国防现代化的核心位置,并精辟地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国防。”面对新时期我国国防建设薄弱、军队现代化水平不高的现实,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发展国防的指导性原则:“一是加强技术研究,改善武器装备;二是提高军人的科学文化水平,培养军事人才;三是精简军队编制,优化军队结构。”其中第一条是最重要的,因为科技发展水平是决定军队战斗力的根本因素。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一定要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改善武器装备,加速国防现代化。……科研要走在前面,不单是尖端武器、常规武器有科研问题,就是减轻战士身上东西的重量,同样是科研问题。”同时,以现代科技武装军队,也要求军队的精简。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果断作出了精简军队100万的决定。他说:“我们国家现在支付的军费相当大,这不利于国家建设;军队人员过多,也妨碍军队装备的现代化。减少军队人员,把省下来的钱用于更新装备,这是我们的方针。如果能够节省出一点用到经济建设上就更好了。”

国家不富强,就会被人欺侮;民族不复兴,“中国梦”就不能算真正实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简单地重寻昔日荣光,而是要让曾经饱受列强欺侮的过往不再重现,让中华民族以全新的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所有这一切的实现,离不开现代科技和国防的发展。科技的每一次进步,都对军事力量的强化和军队战斗力的提升产生了巨大影响。科技通过各种途径渗透到军事力量各要素中去,从而实现了军队战斗力的提升。科技的发展不仅能引领武器装备的更新,还能提高武器装备的适应能力,使其能适应战场上千变万化的各种环境。此外,科技发展还能提高武器装备的可靠性和可维修性。在现代战争中,武器装备的性能越来越高,构造越来越复杂,出故障的概率也越来越大,有了良好的可靠性和可维修性,才能保证其正常使用。科技发展和武器装备的更新,能进而提升军事人员的感觉能力、思维能力和预测能力,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进行作战和指挥。在非智力因素方面,科技发展和武器装备的更新能增强军人的自信心,激发其士气,鼓舞其战斗精神。不仅如此,科技发展还能优化军队的指挥方式。在人类战争史上,指挥方式经历了从击鼓传声到电报电话,再到各种电子通讯设备综合使用的过程。邓小平对科技价值的论述,充分证明了科技在国防和强军中的巨大作用。只有充分发挥好科技的军事价值,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构筑坚强的堡垒。

四、以科技人才的价值提供中国梦实现的主体要素

科技的发展需要人才,而科技人才的培养需要良好的政策环境。为了纠正以往对待知识分子的错误态度,邓小平指出:“要把‘文化大革命’的‘老九’提到第一。”邓小平在全面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时指出:“我的抓法就是抓头头,抓方针。重要的政策、措施,也是方针性的东西。这些我是要管的。”70他要求,对知识分子不仅要在政治上信任,更要敢于在工作上放手。正如他所说:“我们就必须把科技人员放到最佳岗位上,才能实现人尽其才。只有放下包袱,放手让他们去干,才能体现出人的创造性思维的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我们不仅要给知识分子良好宽松的社会环境,更要不断地加强改革和完善对人才的管理制度。”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邓小平指出,我国要向现代化科技强国进军,必须有一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有一支“又红又专”的科技大军。因此,他号召全党要珍视科技人才,并同一切“压制和摧残科技人才”的现象作斗争。在具体的科技人才政策上,邓小平提出了“政治上信任”、“使用上大胆”、“后勤上保障”、“工作上支持”和“充分调动积极性”五条原则。1988年,邓小平对改善知识分子待遇作出明确指示,并特别强调要“优化少数高级知识分子的待遇”,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使每个中国人的梦想凝聚成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力量。在当今“大科学”时代,科学已不再仅仅属于个人爱好,社会的需要、功利的目的常常是科学发展更强大的动力。在科学共同体中,科学家们构成了一个正三角形结构。那些从事应用和开发研究的科学家占大多数,如同三角形的底部;而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占少数,如同三角形的顶部。应用和开发研究直接为社会提供效益和财富,其价值导向是“任务取向”;基础研究是以增进科学知识为目的,其价值导向是“好奇取向”,二者对于社会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在“大科学”时代,我们不仅要看到科学成果的真理性价值和科学家的能力、水平,还要从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多维度视角对科技成果的价值和科技人才的贡献进行评估。而邓小平对科技人才的高度重视,充分证明了科技人才是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只有充分凝聚科技人才,并合理发挥其力量,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主体要素。

五、以国际科技合作拓展中国梦实现的外部环境

邓小平将科技系统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并十分重视对国外先进科技的引进。早在1975年,邓小平就提出:“要争取多进口一点东西,换点高、精、尖的技术和设备回来,加速工业领域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吸引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1977年,为了吸引海外华裔科学家和中国留学生回国发展科技事业,邓小平提出了“派人出国留学”和“请外国著名学者来我国讲学”两项具体措施。对于当时中国落后的科技状况,邓小平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说:“我们要以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他认为,要想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人类社会一切文明成果,并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邓小平还十分关注科技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并非常尊重他人的科技创新。他说:“一个新的科学理论的提出,都是总结、概括实践经验的结果。没有前人或今人、中国人或外国人的实践经验,怎么概括、提出新的理论?”邓小平赞成鲁迅的“拿来主义”,提出要利用人类一切文明成果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让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尽快赶超世界先进水平。邓小平对科技价值的这种认可,具体体现在他对“863”计划等项目的关怀上。1986年3月,面对全球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几位著名科学家提出了一个“跟踪世界高科技发展”的建议。邓小平在深入考察了世界各国实施高科技计划的现状后,认为中国也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于是,他迅速作出批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随后,中共中央很快组织制定并开始实施《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简称“863”计划。这个计划的主要指导思想是“积极跟踪,有所突破”,即跟踪学习世界先进科技,并积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以形成我国高科技领域的局部优势。

“中国梦”是坚持合作共赢、和平发展、世界和谐的梦想,是在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基础上实现不同文明和价值观相互融合的梦想。只有中国更强大,世界才会更安宁。实现“中国梦”,不仅能造福中国人民,也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中国梦”不是“一国梦”,更不是“帝国梦”或“霸权梦”。“中国梦”不具有排他性,“中国梦”与“美国梦”或其他国家的梦想相互交融、相互补充、相互借鉴并取长补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吸纳别国经验为我所用,这就需要大力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科技合作是指,科技工作者为了创造新的科学知识或研发出新的技术专利,所开展的协同互助性的科技活动。在这一活动中,需要科技工作者思想上彼此交流,智力上互相切磋,形成良好的科技合作方式,以共同推动科技的发展。在当今“大科学”时代,科技合作的作用主要包括:使不同领域的科技人员之间能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共享,有利于不同学科学者的知识和能力互补,从而取得科研中的重大突破;使设备、仪器、资料、信息等实现共享,从而有利于科研队伍质量的提升和科技人才的培养;为基础科学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开发研究等领域的科技人员提供合作的机会,从而大力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进程。我国政府一向重视国际科技合作,并将国际科技合作作为促进我国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国际科技合作的方针,是以国家外交政策为指导,以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立足点,依照平等互利、尊重国际惯例、保护知识产权、成果共享的原则,积极开展双边、多边、官方、民间等多层次、全方位的国际科技合作。邓小平对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视,为我们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外部环境。

总之,邓小平的科技价值思想,既全面阐述了科技价值的主要内容,又结合时代条件提供了一些可行的政策性措施,从而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习近平总书记深情阐述“中国梦”[EB/OL].新华网,2012-11-30.

[4]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2014年我国GDP突破60万亿元[N].光明日报,2015-1-21.

[6]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实现小我梦,成就中华梦[N].光明日报,2014-6-2.

[8]唱响主旋律共筑中国梦[N].光明日报,2014-6-17.

[9]科技兴国助推“中国梦”[N].重庆日报,2014-6-17.

[10]五项重点工作:中国梦的西安实践[N].西安日报,2014-6-16.

[11]激励科技工作者共筑中国梦[N].重庆日报,2014-6-17.

猜你喜欢

价值科技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科技助我来看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科技在线
一粒米的价值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给”的价值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