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红色文化共享的思考

2015-08-15厦门大学福建厦门361005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红色群众文化

文 (厦门大学,福建厦门 361005)

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从社会有机体各个要素是相互关联的内在系统思想出发,指出人类社会存在着“三大生产”,即人类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个体生命的生产和再生产、人的精神或意识的生产,这三个方面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是“一切人类存在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1]作为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反映实践变化与历史主题演变的特定文化精神和文化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积极吸纳人类先进文明的产物,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宝贵精神财富。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道路,要在坚持以人民作为创造主体的基础上,让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够真正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因此,在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推动红色文化在共建的基础上由人民共享,这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根本要求,也是坚持群众路线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根本要求。

一、人民性、共享性是红色文化核心价值的重要内容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3]红色文化是自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它反映了在一定时代背景下,人民群众社会精神生活的历史内容和精神运动的状况。红色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革命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世界观、政治信仰和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这种核心价值理念的本质特征是一种具有崇高性和精神性的价值,突出表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私精神,以及在这一精神指导下的人民性、共享性的价值取向。

人民性是红色文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关于文化的本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劳动实践出发,研究了人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并进一步揭示了文化的本质即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马克思认为,在劳动实践中,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类特性使人在改造自然过程中,使自然打上人的烙印,促使“自然的人化”。同时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增长了认识自然的知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也被从原始的自然状态“人化”了。因此,文化即人化,文化是人的创造性劳动的结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作为中华优秀文化发展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的本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红色文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人民性。在红色文化创建过程中,人民始终是真正的主体,劳动人民群众通过劳动实践和社会革命实践创造了红色文化,他们既是红色文化的创建者,又是红色文化的传播者。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尽管劳动人民所创造的文艺在形式上可能会比较“粗糙”,但这是一切文艺创作所需要的最生动和最基本的东西,是一切优秀文化创作的唯一源泉。回顾红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从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到土地革命时期革命精神的形成,再到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伟大民族精神的形成,都是立足于饱含了人民群众主体创造性的伟大革命实践,是人民群众将革命实践与主体创造性相结合的历史产物。因此,基于唯物史观的立场,人民群众是历史文化的创造者,始终面向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并服务于人民群众,亦是红色文化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

共享性是红色文化的落脚点和归宿点。从文化发展传承的历史与规律来看,文化具有被特定的群体所共有和共享的特性。正如美国人类学家林顿所说,文化是“特定社会成员们共有的、传承的知识、态度和习惯行为类型的总和”[4]美国文化学家格特鲁德·杰埃格和菲利普·塞尔斯尼克也强调:“尽管文化植根于个人的需要和现实当中,但它不是一种个人的东西,应该将其视为全人类共同具有的或广泛见于人群的共同现象。”[5]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鲁克洪和凯利更进一步指出:“文化具有为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或是在一定时期中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6]这些观点都说明了文化的共有性和共享性。文化的传播性、扩散性和继承性,使文化具有为一个群体、一个社会乃至全人类所共享的特性。人民群众既是红色文化的创造者,同时也是红色文化的传承者与享有者,这不仅是文化本身具有共享性的体现,也是推动红色文化发展传承的内在要求。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论述了新的文化不应该是“少数人所得而私”的文化,应该是“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文化,应该以服务人民大众为新的发展方向,强调人民群众能够享有文化发展成果,追求实现文化公平。例如在福建苏区文化建设上,苏区通过发展各种教育事业,实现教育的普及性;通过鼓励军民进行文艺创作,实现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通过发展新闻出版事业,实现人民群众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这些举措体现了红色文化在创建与发展的过程中,注重保障人民群众作为创造主体享受红色文化发展成果的权利,而这种权利的享有,又能够进一步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红色文化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成为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的根本落脚点和归宿点。

二、红色文化共享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红色文化创建与发展使广大人民群众获得了思想上的觉醒和精神上的解放,丰富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文化素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更加注重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坚持红色文化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和由人民共享,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红色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力量源泉作用。以人民为本位,实现红色文化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红色文化共享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内在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文化,在文化发展目的上强调文化发展为了人民,在文化发展动力上,强调文化发展依靠人民,在文化发展成果分配上,强调文化发展成果人民共享。马克思指出:“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7]社会发展基本宗旨应该是以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利益为基本着眼点,人人共享,普遍受益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从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8]每个个体人的存在及其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以人为本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本价值追求,首先体现在要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发展成果,红色文化是新时期弘扬主旋律、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的重要载体与手段。而这种载体与手段作用的充分发挥,要以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红色文化发展成果与资源为前提。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与文化活动,让人民群众切身体验与感受到红色文化的内涵与魅力,才能使人民群众更加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价值内涵,才能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从而形成巨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

(二)红色文化共享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的客观需要

回顾历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团结教育人民、打击消灭敌人的一支革命生力军。红色文化革命推动了家庭、宗族、婚姻制度的改变,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红色文化教育,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激发了人民群众的文化创作热情与创作活力,促进了民主气氛和共产主义革命风尚的形成。红色文化在剔除封建文化及恶习,在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审视当代,红色文化仍然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力的强大精神动力。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础。在当今世界激烈的文化竞争中,我们要在引领中国先进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先进文化的重要特征是人民性,只有坚持人民本位、具有高度人民认同度的文化才是具有先进性的文化。坚持红色文化共享是以人民为本位的价值理念的集中体现,能够在广泛动员人民群众自觉主动参与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寻找红色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契合点,使红色文化的核心精神影响、传承、渗透进大众文化的内容与主题之中。通过红色文化积极引领大众文化的先进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全面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热情与创造活力。

(三)红色文化共享是推动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动力之源

人民群众是红色文化的创造者,也是红色文化传承创新的主体。在新时期要实现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要以人民群众对红色文化的共享为基础和保障。因为,文化“共建”的基础是人民群众对文化成果的“共享”,即人民群众享受文化发展成果的权益要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关于文化权益的论述,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用“既有钱又有文化知识”来表述人的经济权益和文化权益,他指出:“对德国来说,彻底的革命、普遍的人的解放,不是乌托邦式的梦想,相反,局部的纯政治的革命,毫不触犯大厦支柱的革命,才是乌托邦式的梦想。局部的纯政治的革命的基础是什么呢?就是市民社会的一部分解放自己,取得普遍统治,就是一定的阶级从自己的特殊地位出发,从事社会的普遍解放。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即整个社会都处于这个阶级的地位,也就是说,例如既有钱又有文化知识,或者可以随意获得它们,这个阶级才能解放整个社会。”[9]马克思的这一论述,形象的表述了工人阶级获得经济权益和获得文化权益是同等重要的,只有两者得到切实的获得和保障,工人阶级才能够解放自己,解放整个社会。文化权益的核心是公平性,即每个社会成员都拥有平等享受文化成果的机会和权利。在红色文化发展历程中,人民本位,注重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与实现人民群众的现实诉求是红色文化的重要价值理念。如通过实行基层人民民主选举,制定保障人民享有土地及基本生产资料使用权的民权法律制度,建立基于一切权力归劳动人民所有的人民民主政权,建立基于劳动人民男女平等、恋爱自由的新型婚姻法等举措,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民生,都是红色文化民权、民生、民主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红色文化之所以能够持续的传承与发展,并随着实践与历史主题的发展演变不断创新,一个根本的动因就是人民群众在认同、喜爱、享受红色文化发展成果的基础上,不断积极参与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建,这是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动力之源。

三、红色文化共享的路径分析

“共享”的前提基础是“共建”。红色文化共享要与红色文化传承创新相结合,在红色文化传承创新中实现共享,在共享中实现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在文化建设的理论和思路上,党的十六大首次将文化建设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两部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强调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是国家的精神价值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注重将文化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经营性文化产业强调文化的商品属性,强调辐射力,兼顾开发文化的经济效益。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一种特定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形态,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在吸收整合各种优秀文化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较高的传承价值与社会效益。同时,在市场机制下对优秀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科学整合与开发,促进红色文化产业化发展,也是增强红色文化影响力、实现红色文化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红色文化的传承创新要在正确区分对待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基础上,将红色文化事业化发展与产业化经营相结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一)注重社会效益,推动红色文化事业化发展是实现共享的基本途径

在我国文化事业建设和发展中,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应最大限度地体现人民性和公益性,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公共文化服务。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中指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10]因此,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是实现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制度保障。在红色文化传承创新中实现共享,要将红色文化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更加注重红色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注重发挥红色文化的政治教育功能和文化教育功能。

在这一发展思路下,要通过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有效地推动红色文化在传承创新中实现人民共享。首先,要将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纳入各类公共文化建设。要增加政府对红色资源开发与红色景区的资金投入,制定红色景区门票价格的法规,并逐步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以进一步突出红色文化的政治教育功能。在红色文化建设中,要注重将红色文化融入各类公共文化建设之中。要以校园文化建设、公共社区文化建设、新农村文化建设为载体,使红色文化的传播与校园文化、社区文化、新农村文化建设相融合,使红色文化融入到人们日常学习与生活之中,让人们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感悟其精髓,在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实现共享。其次,增强红色文化场馆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创新红色文化传承方式。要综合运用多种现代技术还原红色经典,增加红色文化的体验性与现实性。如在福建上杭县著名的“古田会议”展馆的红色文化传承方式的选择上,就采用了情景复原的方式。在“古田会议”展馆内,对“古田会议现场”进行了重新还原,参与者穿上粗布红军服,重温入党誓词。在闽西红军出发地旧址上建起来的红军长征园,参与者穿上草鞋、红军服,吃上红米饭、南瓜汤,真正地体验了红军长征的艰辛。这种让参与者身临其境、亲身参与的对历史场景的真实演绎,能够增强参与者对红色历史文化的共鸣,能够极大地增强红色文化传承的实效性,让参与者在现实体验中共享红色经典文化的深厚精神内涵与崇高价值信念。再次,构建红色文化网络,为红色文化人民共享提供现代化平台。红色文化的传承创新要与时代紧密结合,体现时代化的特征。信息化时代下红色文化的传承创新要积极借助现代传媒,发挥大众传媒的传播主渠道作用,这是实现红色文化的传播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有效手段。在红色文化的传承创新中,要在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等传播媒体基础上,借助现代网络技术,构建现代红色文化网络。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政府要给予一定的财力支持,设立专项投入经费,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红色文化资源共享网络。通过建立红色文化网站、红色文化论坛,给不同层次的群体提供了解红色文化信息、交流红色文化学习经验的便利平台,对于在红色文化传承创新中实现共享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兼顾经济效益,促进红色文化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共享的有效举措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多样化文化需求,实现人民享受多层次、高水平文化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艺发展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11]在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基础上,兼顾经济效益,积极支持红色文化面向市场,建设红色文化产业基地,健全红色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红色文化产业化发展,是增强红色文化辐射力与影响力,实现人民群众在传承与创新中共享红色文化成果的有效举措。

红色文化的产业化经营与发展,要结合红色文化资源的特色与实际,在整合挖掘历史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运用综合手段,积极开发与打造红色文化品牌与红色文化产业链条,构建新型红色文化产业模式。首先,要以红色文化为主题,开发多种形式的旅游模式。红色旅游为人民群众亲身感受红色文化精神内涵,提升思想境界提供了十分生动的载体,同时又能够通过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给革命老区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如何增强红色旅游的魅力,创新红色旅游的发展模式,也成为提升红色文化产业水平的关键。例如,在福建红色旅游开发中,根据福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现状,将福建红色文化与生态文化、古迹文化、绿色文化等有机结合起来,进行了以“红色、客家、生态”为核心的龙岩旅游模式,以“红、绿、古、俗”为特色的沙县旅游模式等复合旅游模式的尝试与创新。这些复合型的旅游模式,既能彰显红色文化的主流价值,又能够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极大地丰富了红色旅游的内涵。其次,推动红色文化影视、红色动漫产业规模化发展。在合理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基础上,要综合运用各种媒介,创作红色文化精品。红色文化影视产业,借助现代影视技术,既以最直观有效的方式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又能够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例如,重大历史文献片《古田会议》以真实的历史为创作素材,再现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斗争的光辉岁月,对于红色文化传承创新,提升区域红色文化的知名度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新兴文化产业,红色动漫产业有着极大的拓展空间和较好的发展前景。借助现代动漫技术制作的红色动画电影,对青少年等特定群体进行爱国主义与革命传统教育,对于推广红色文化的传播都具有较好的效果。再次,结合经济发展实际,积极打造红色经济品牌。挖掘和利用红色历史文化遗产,以历史革命纪念地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主要内涵,积极开发富有红色文化发展特色的红色经济品牌,既能够弘扬红色文化的精髓,让人民群众在文化消费中享受红色文化发展成果,又能够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带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四、结语

总之,在传承与创新中实现共享,是我们党在红色文化发展传承中始终坚持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为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了不竭动力。正如习近平在2014年10月15日文艺工作座谈会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所指出,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12]红色的传承与创新也不能够脱离人民群众,不能当市场的奴隶,这是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本立足点与重要价值旨归。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毛泽东选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周蔚等.人类文化启示录[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5.

[5][美]克莱德·克鲁克洪等.文化与个人[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61.

[6][美]克莱德·克鲁克洪、W.H.凯利著.文化的概念[C],载于拉尔夫林顿编.世界危机中人的科学[M].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45:78-107.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89.

[8][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12.

[10]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3.

[11][12]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N].人民日报,2014-10-16.

猜你喜欢

红色群众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红色是什么
多让群众咧嘴笑
红色在哪里?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谁远谁近?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