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核心价值观与现代人格生成——当代中国青年成长中的重要命题
2015-08-15胡献忠
胡献忠
(共青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中国 北京100051)
世界文明发展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之所以成其为国家,不仅在于疆域的限定,更取决于因共同利益诉求而结成的命运共同体;一个民族之所以成其为民族,不仅在于血脉的延续,更取决于因共同文化传承而结成的精神共同体。在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现代化成为首要问题,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构成现代人格的基本取向。中华文明作为汤因比所描述的世界21种文明中惟一一个从古代延续至今的文明,在世界潮流面前表现出非凡的适应能力和自新能力,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人逐渐走出传统,迈向现代。中共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最高表述,决定着现行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成为全体中国公民尤其是青年公民塑造现代人格的根本遵循。
一、核心价值的认同:民族兴衰、事业成败的重要基石
习近平同志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树立和坚持明确的信念。如果没有或丧失理想信念,就会迷失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就会像一盘散沙而形不成凝聚力,就会失去精神支柱而自我瓦解。”[1]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开始了漫长的屈辱与抗争历程,中国社会也开始了现代化变迁。中国被殖民的屈辱之所以长达百年,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传统文化的式微,没有哪一种新的价值理念能够在全社会达成共识。失去文化自信的民众,成为马克思笔下的“一堆马铃薯”,貌合而神离。因此,中国社会一变于器物,二变于制度,三变于文化。尽管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的知识分子以极大热情欢呼“德先生”和“赛先生”,青年群体为之振跃,但20世纪初开始的文化革新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封闭保守、愚昧落后、陈腐僵化意识的顽固态势,更没有动摇形成这些意识的制度根基,故而难以形成包容现代化的文化环境。
在革命与救亡的战争中,传统文化随着一次次危机进一步发生裂变。孙中山创立三民主义,意存高远,产生了“巨大的鼓动性和新鲜魅力”。[2]但其继承人蒋介石对新文化、新思想是质疑和排斥的,他所推崇的是传统精神的恢复和发扬,注重道德教化功能,淡漠近代社会的法治理念。1936年蒋介石讲道,“所谓军人的精神及军队的精神之基础是什么?就是我所讲的‘智、信、仁、勇、严’之德。”[3]抗战初期,蒋介石认为国民党自身存在“懒惰”、“虚伪”、“散漫”、“迟滞”等问题,主张用传统的礼义廉耻来革新国民党之精神。以农业社会之道德原则来规范近代社会的政治人,形如南辕而北辙,其结果不言自明。而且,蒋介石顽固推行“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专制独裁。虽然晚年蒋介石认为“伦理、民主、科学,乃三民主义思想之本质,亦即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基石。”较之以前有所反省,但仍在民主、科学之前加以伦理的约束。中国共产党则继承五四精神,以新的思想理论打造新型革命政党。正如青年毛泽东所论,“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来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4]中国工农红军历经万里长征而不溃散,在延安艰苦环境中而兴民主风气。为什么?关键在于中共以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理念、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凝聚着一大批中华优秀儿女。当抗战时期出现“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土不黄金”的鲜明对照时,国共两党的未来走势已被基本锁定。民族命运决战之际,国军士兵认为“剿匪”是为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看家护院”,共产党的军队都知道打仗是为了全天下穷人得解放。占意识形态制高点的军队,得道多助,能够更加合理地运用战略战术,最终赢得全国胜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改天换地”建设新社会的过程中,十分注重用共产主义道德塑造新国民,通过铺天盖地的政治宣传、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学习雷锋活动等,倡导大公无私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新风尚。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确保“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大搞“反修防修”,“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在思想、文化和教育领域折腾得最为厉害。这恰恰从反面印证了培育和巩固核心价值观的极端重要性。
回顾中国近现史,可以证明核心价值认同的极端重要性。综观世界文明发展史,也可以做出相似判断。当一个国家崛起为世界性大国,其背后的推力不仅仅是技术革新、贸易拓展、军事强大、制度创新,更重要的是理念传播、精神引导,从而共同完成复杂的现代化过程。发起于15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提倡追求自由和真理,反对盲从迷信的愚昧思想——开启了欧洲人走出中世纪的闸门。在资产阶级革命期间,从英国的《权利法案》(1689),到美国的《独立宣言》(1766),再到法国的《人权宣言》(1789),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一脉相承而屡有增益,近代欧美西方社会的基本观均本于此,成为普遍认同的政治伦理传统。[5]处于地位上升阶段的资产阶级提出“民主”、“博爱”、“自由”、“平等”,并非一味是虚伪宣传,欺骗民众。这些核心价值理念,在资产阶级革命、国家政治建设乃至民众人格塑造中的确发挥了重要的导向作用。相对于“黑暗时代”中世纪,毕竟体现出了历史的进步性。
可见,任何时代尤其是变革时代总会有相对鲜明的主旋律,作为国家的拓建者、执政者能否把握时代脉搏,准确提炼出核心价值观以引导民众,从近期看影响着眼前事业的兴衰成败,从长远看决定着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强弱变化。如果不能对社会发展趋势作出科学预判,即使能够提出一些价值理念,要么与时代潮流相悖不合时宜,要么过于理想化不接地气,都不可能对历史进步产生持久影响。
二、人的现代化:从传统人格转化为现代人格的过程
任何事情都由人来完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也由人尤其是青年人来完成的。新加坡咨政李光耀认为,不论采取什么制度,起决定作用的是实行这个制度的人的素质。国民素质和社会心理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可能性和实际状态。说到底,社会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依赖于人的现代化,离不开人的现代化。在美国学者英格尔斯看来,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并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增长赖于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那么,人的现代化与现代人格是什么关系呢?我们理解,人的现代化就是指人从传统人格转化为现代人格的过程。人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同阻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相抗争,特别是同传统的不利于人的发展的因素抗争,摆脱各种自然力量、社会力量的束缚,谋求全面发展的过程。
1.英格尔斯归纳的现代人12条标准
在此,我们不妨借用一下英格尔斯归纳的现代人12条标准(本文设为 E1—12):[6]
(1)现代人准备和乐于接受他未经历过的生活经验、新的思想观念、新的行为方式;
(2)准备接受社会的改革和变化;
(3)思路广阔,头脑开放,尊重并愿意考虑各方面的不同意见、看法;
(4)注重现在与未来,守时惜时;
(5)强烈的个人效能感,对人和社会的能力充满信心,办事讲求效率;
(6)计划;
(7)知识;
(8)可依赖性和信任感;
(9)重视专门技术,有愿意根据技术水平高低来领取不同报酬的心理基础;
(10)乐于让自己和后代选择离开传统所尊敬的职业。对教育的内容和传统智慧敢于挑战;
(11)相互了解、尊重和自尊;
(12)了解生产及过程。
英格尔斯认为: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引进移植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工业管理方法及政府机构形式等,但如果国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现代化内容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素质,如果运用这些现代化手段的人自身没有向现代化转变,国家现代化的制度、管理方式、先进工艺等在传统人手中只是废纸一堆。作为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学教授,1983年春英格尔斯应邀访问中国,提出过“第五个现代化”的概念。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他所设计的现代人12条标准具有普遍意义,在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上,无论哪种国家制度、处于何种发展水平,这些品质的有效作用都是可以借鉴的。
大约30年之后,英格尔斯归纳的现代人12条标准采用“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两段法”提出了自己的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第一次现代化测度以英格尔斯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分经济与社会两大类。第二次现代化的测度分为知识创新、知识转播、生活质量、经济质量四大类。实际上,第一次现代化是指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过程,第二次现代化是指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过程。阿尔温·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就提出,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将是“后工业经济”的社会,即信息社会。在此背景下,大陆的学者对人的现代化作了大量研究,设计出一些标准。
2.大陆的学者对人的现代化12个方面的内容
大陆的学者对人的现代化作了大量研究,有学者提出人的现代化的12个方面的内容(本文设为J1—12):[7]
(1)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和谐共存;
(2)创新素质;
(3)经济人、道德人、文化人三位一体;
(4)热爱自由,崇尚民主,追求平等,恪守法律的精神;
(5)锐意变革与向上发展的进取精神;
(6)全球化视野和民族化情结;
(7)独立奋斗与团结协作精神;
(8)热切地追求权利,积极地承担义务;
(9)接受理论指导,重视实践的首创精神;
(10)健康的身心素质和审美情趣;
(11)挚爱家庭与融身社会的品质;
(12)学习方式与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3.还有学者提出个体现代化的13个特征
这13个特征(本文设为 G1—13)如下:[8]
(1)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情操,追求真善美;
(2)具有现代知识结构,有较高的科学技术文化素养,注重知识更新;
(3)具有综合能力。它包括智力、创造力、自然力、社会力、现实力、潜力等,尤其是人的潜能的发挥;
(4)个性得到相应发展。如兴趣、爱好、性格、心理、行为等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5)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和现代观念,思想解放,乐于接受新事物,善于吸取经验教训;
(6)心理健康,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意志顽强;
(7)勇于改革、创新、竞争,勇于超越他人和自我,追求卓越的目标;
(8)适应现代职业的变换,能在多种岗位上创造优异成绩;
(9)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气质;
(10)广泛建立、占有和控制社会关系;
(11)善于抓住机遇,不轻易放弃任何机会;
(12)主体性得到相应发挥,具有独立人格;
(13)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得到社会认同,个人价值得以实现,等等。
综合以上三种现代人的设计标准,与当前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在哪里呢?我们权且做一个对应的排列。本研究认为,当代青年践行的不应该只是某些专家拆分的核心价值观中四组词8个字,而是需要更为广泛一些。其与现代人格标准设计的对应关系是:爱国、敬业(E5/E6/E7/E9/E12/J5/J9/G2/G6/G8)、诚信(E4/J11/G10)、友善(E8/J11/)、自由(J4)、平等(J4)、民主(E3/J4)、文明(E11/J1/J3)、法治(J4),这些内容有些是相互包含的。从以上比对可以看出,“敬业”的对应较多,有10处;“诚信”、“文明”各有3处。而如果把三种现代人的设计标准合并同类项,是“创新创造”类最多,计有E1/E2/E10/J2/J5/J7/K9/G3/G4/G5/G7/G11/G12共13处。这说明,第一,对于当代青年来说,要形塑为现代人,最关键的是发掘内在潜力,不拘泥于成法,勇于创新创造。没有创新创造,社会就是死水一潭,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就难以附着。第二,青年人在成长中敬业,在敬业中成长。职业是青年安身立命的基础,也是创新创造的土壤和着力点。所以,现代人格的塑造与社会核心价值观不能也没必要逐条逐字一一对应,对应的是精神内涵和行为实质。
从历史演进的视角看,农业社会是土地崇拜,社会人的基本人格特征是对帝王将相、豪强地主的依附、顺从。工业社会是资本崇拜,在合同契约之下容纳个体自由、自立与民主。信息社会是知识崇拜,公民应该体现出包容大度、公平正义等人格特征。这三者并不是截然的非此即彼,在中国这样的后发国家中,有时三者会被压缩在同一时空,相互交织,错综复杂。但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中国学者立足于中国社会实际,结合马克思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素质、综合能力结构、心理素质、解放思想等角度去设计现代人格,比较符合中国人的现代化需要。
三、当代青年的重大命题: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生成现代人格
任何一种现代化,都是以人的现代化为前提的。中国青年自五四运动开始,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力量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国青年先后经历了五四一代、大革命一代、抗战一代、解放一代、建国一代、文革一代,大约每10年为一代。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习惯以出生年代“打包”——70后一代、80后一代、90后一代,还有00后……在历次社会变革中,青年总是义无反顾地冲在最前面。青年的价值观影响社会演变过程,具体社会环境塑造青年人格。
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需要当代青年以更加文明的形象展示于世界。现阶段,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9]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的快速增长,正在影响并改变着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国的发展走势格外引发世人注目,正如有人所比喻的“似一头大象闯进了瓷器店”。外国如何看中国——是和平崛起,给世界带来财富和机会;还是像某些别有用心的国家宣传的那样“国强必霸”。世界如何看华人——是文明有序、彬彬有礼;还是土豪暴发户、粗俗不堪。在“新常态”之下,青年作为最为活跃和代表未来的群体,其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国家的形象。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当代青年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锐意进取,勇于担当。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我们可以延伸一层,权力运行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一方面,由政党主导的国家转型、社会转型需要凝聚更大共识,青年要做改革的推进派,以新的思想、新的理念去理解转型、理解未来;另一方面,在深水区、攻坚阶段破解利益固化、思想固化的樊篱,需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需要全社会的监督和参与,青年要积极支持改革、推动改革。
当代中国青年所处的时代,市场化、全球化、网络化三重叠加,如何在践行核心价值观中生成现代人格?
其一,要学会理性比较,在批判中继承。对于常人来说,最难接受的是改变。没有比较,没有文化他者,我们无法深切知晓固有文化的特质与不足,也就难以下定壮士断腕的决心。就现代化变迁对现代人行为的状态的决定性影响而言,实现文化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因此,社会变革的挑战向人的现代化研究首先提出了两个必须回答的问题: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和扬弃;对于现代外来文化的理解和取舍。具体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来看,有人把那24个字拆分为国家、社会、公民三个相对独立的对应单元。本研究认为,应该从整体上去理解核心价值观,其核心要义是民主、法治、诚信。从字面上看,没有使用传统的“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这不是抛弃传统,而是对传统精神的创造性转化。
其二,知行合一,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本职做起。社会制度变革可以是剧烈的,但社会习俗演化必然是渐进的。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核心价值观的确立,现代人格的生成,需要社会个体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从思想感知到言行的细微突破。意识到这一点,就要坚持,就不能倒退。一代人应该有一代人的活法。这几年随着90后步入社会职场,他们的一些表现引发热议:不懂礼貌、太自我、目的性强、不会与人相处等等。如果从另一角度来看,他们大多乐于接受新事物,注重规则分工,崇尚自由,具有独立人格和强烈的平等意识。当然,90后在道德修养方面也存在不少需要改进提高的空间。
其三,现代人格的塑造不是一劳永逸,而是一个长期过程。帝国时代核心价值观主导下的臣民人格发育成熟用了几千年,资本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从提出到确立用了几百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现代人格也需要一个长期过程。有研究者认为,现代化主要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可以看做是代表着我们这个历史时代的一种“文明的形式”。[10]“人的现代化就是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人的全面、协调发展的状况与过程。”[11]现代人格的塑造需要逐步积累、逐步认识、逐步生成。当前,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使社会各方面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而创造出新的生产方式、现代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社会组织方式,从而促进现代人的价值观念和心理倾向的转型。这种强大的外生力量必然会加速当代中国青年现代人格的生成。
[1]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央党校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强调 牢固树立正确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N].人民日报,2010-09-02(1).
[2]黄道炫,陈铁健.蒋介石:一个力行者的思想资源[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150.
[3]师永凡,张凡.蒋介石:1887-1975(上)[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1.195.
[4]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5.554.
[5]陈乐民,周弘.欧洲文明进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219.
[6]殷陆君(编译).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22 -33.
[7]金奇.人的现代化素质略论[J].北京社会科学,2002,(2).
[8]郭晓君等.人学引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300-301.
[9]习近平.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11-30(1).
[10]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5.
[11]郑永廷等.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