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干预对缓解腹部外科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综述

2015-08-15陆美芳

生物技术世界 2015年2期
关键词:普外科外科手术腹部

陆美芳

(中山医院青浦分院脑外科监护室 上海 201700)

1 引言

护理干预是一种以科学理论为基础,在临床诊断的指导下,根据病人的病情及恢复情况,按照事先预定的干预方法和应对措施所从事的一系列护理活动。随着国内医学的不断发展,护理方法的不断进步,护理干预已经逐渐被医疗系统的各个科室所采用,尤其是以术后疼痛为主要并发症的普外科。本文就是综合概述了腹部外科手术后的疼痛机制,护理干预的不同方法,各方法消除病痛的作用机制和临床效果,并对护理干预的未来发展做出一定的展望。

2 相关概念的介绍和研究内容

2.1 普外科手术及疼痛的介绍

普外科是医疗领域外科系统中最为庞大的一个专科,普外科手术主要指的是腹部外科手术,是外科手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阑尾炎手术和胃肠疾病手术和腹部创伤手术等等[1]。由于腹部的手术往往创口大,对患者的伤害也很大,在手术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麻醉药物逐渐失效,患者容易感到剧烈疼痛。因此,术后疼痛是腹部外科手术的一个最常见手术并发症[2]。

疼痛是一种可以引起组织损伤的伤害性刺激所引起的。它既是一种人体组织细胞的病理性提示,也是人体机体的一种保护性防御信号[3]。患者的疼痛预示着患者机体的异常,会给患者带来不良的后果,包括生理上和心理上的。这对患者的恢复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甚至影响正常生活。

2.2 干预护理的分类

如何缓解这种术后疼痛也是近年来腹部外科领域热烈探讨和研究的一个话题。国内外该领域的专家对此做了很多项研究。我们查阅了大量文献,将已经提出的干预护理分为以下几类。

2.2.1 临床护理技术

临床护理技术是所有干预护理中最为基本的要求。它要就护理工作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动作准确而轻柔,不能因为自身的操作失误从而造成患者的二次疼痛或者心情焦躁。

2.2.2 各项措施检查

各项措施检查是腹部手术后患者在预后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护理人员应该经常为患者做基本体格检查,包括心率、体温、血压等,一旦发现异常,随时向医生报告。

2.2.3 药物护理干预

药物护理也是腹部手术后治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研究表明,可以适当的注射镇痛类药物和镇静类药物,有效的帮助患者顺利度过围手术期。这些药物包括阿片类镇痛药(吗啡、芬太尼等)、局部麻醉药(左旋布比卡因、罗哌卡因等)、非甾体抗炎药(COX-2抑制剂)、NMDA受体拮抗剂、α2受体激动剂(可乐定、右旋美托咪啶)和其他抗癫痫药物等。

从我们所筛选的文献中可以看出,以上的三种临床护理干预是最基本的护理方式,是保证患者生命健康所必须的基本措施。从文献的结果中可以看出,以以上三种护理方式为主的患者,疼痛情况都得到了有效的缓解。

在判断疼痛缓解的方法上,这些实验采用的方法是对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的评分。该法用于术后24小时、48小时和72小时患者疼痛状况的评估。评估可以分四级进行,0级为无痛,10级为重度疼痛。

但是,单纯的以患者疼痛为主的护理干预,虽然疼痛缓解效果不错,但是所需时间较长,且医护人员满意度也不是很高。

因此,我们继续分析文献资料,总结出另外三种额外的护理干预方式。

2.2.4 心理护理干预

有实验指出,缓解疼痛不仅需要生理上的治疗,也需要心理上的矫正。严重的持续性剧烈疼痛会使患者产生不安、失眠、焦虑和食欲不振的病态心理状态,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疾病恢复。病理学研究表明,恐惧,可以导致心理压力增大,造成机体内免疫球蛋白降低,伤口愈合缓慢,患者感受到疼痛。这种疼痛往往会让患者笃定自己的身体没有被治好,转而情绪会激动或者愤怒,如果过于激动影响了伤口的缝合,也会造成伤口二次撕裂。因此,对于这类心理性病态的患者,心理干预非常重要。

心理干预的主要方法是心理疏导。心理疏导是指在术后护理中,护理人员对患者耐心对待,运用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和同心情的心理,对患者的痛苦表示理解,从而消除患者的环境的陌生感,让患者体会到温暖和安全。同时,护理人员应该尽可能的做好一个倾听者,安慰并信任患者,对与病魔作斗争的患者给予鼓励,以不同的方式引导患者转移疼痛,从根本上防止患者对疼痛的过度恐惧,从而放大痛苦的感觉。

2.2.5 教育护理干预

教育护理干预是心理护理干预的更高一级的护理方法。这是在患者有一定理解能力和教育水平的前提下。

健康教育指的是医护人员对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做腹部疾病基本知识讲解和疼痛治疗观念的教育指导。主要包括疼痛的概念、手术以后疼痛对机体的影响、如何正确的判定疼痛的方法和表达方式、如何治疗疼痛、如何使用止痛药物及疗效和麻醉药物效果散退后可能形成的成瘾概率等等。旨在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改善患者焦虑、恐惧和担心的状态,使患者能够以一个良好的心态面对手术及预后。

这种健康教育可以让患者系统的了解疾病,对术后可能出现的机体病态情况有很好的预见性,有效的防止了术后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

2.2.6 环境护理干预

环境护理干预是贯穿于整个腹部手术前后的护理方法,是从外界环境上消除有可能造成患者心理焦虑和抑郁的因素的一种综合性方法。

这种心理干预往往不仅仅出现在术后,而是在患者确诊入院后就已经开始干预了。在患者入住病房之前,将病房里放上一些绿色植物,改善医院以白色基调为主的冷酷环境。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时主动热情接待,主动介绍病房中的一些功能,以及主治医生等等,用良好的态度从一开始就建立良好的护患沟通和护患关系。在护理预后的过程中,随时细心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并向主治医生汇报,力求第一时间发现患者的心理异常状态,并依此判断患者是否又复发疼痛的趋势,如果有,可以及时预防。

在这些涉及到心理护理干预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运用了SAS焦虑自测量表,可以有效的反应患者的心理焦虑状态。

SAS焦虑自测量表是一项可以评估受测评人最近一周内的焦虑水平的测试。每道分值范围从1分到4分。20道题目得分相加乘以1.25后取整数得到标准分。

焦虑评定的分界值为50分。分值越高焦虑倾向越明显。实验人员将所得分数输入到SPSS18.0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分析。

从这些试验结果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接受心理护理干预的患者,在疼痛程度的恢复效果,恢复时间,以及对医护人员的满意程度上,都要高于那些仅仅接受疼痛护理干预的患者们。

3 对护理干预在缓解腹部外科手术患者术后疼痛中的影响的展望

经过查询并分析相关文献后,我方研究人员发现,在病因治疗缓解术后疼痛和综合方法缓解疼痛方面,还没有综合性的实验。因此,本次实验的目的就在于研究综合性护理方法对缓解腹部手术疼痛的临床效果。

3.1 综合性护理方法的定义

本实验将腹部外科手术的综合性护理定义为:在常规镇痛方法的同时探寻患者的病因,根据患者的疼痛原因作出相应的缓解方案,并时刻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施行心理干预的护理方式。

3.2 综合性护理方法的方向

本实验的研究方向在于,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该辅助给予患者心理干预。有研究指出,疼痛会加剧组织代谢的分解,不仅会对患者的伤口愈合和康复造成负面影响,还会使患者难以忍受,导致情绪低落,机体内免疫球蛋白降低,更不利于伤口的愈合。

基于此,本实验旨在于疼痛缓解和心理护理两方面同时入手、双管齐下,希望研究出一种更快速、更高效的缓解患者腹部术后疼痛的护理方法,为腹部外科手术后疼痛缓解的临床护理提供有效的数据和依据。

3.3 综合性护理方法的注意事项

3.3.1 医护人员技能提高

在与患者交流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对患者讲解有关疾病的相关知识,在让患者了解病情的同时,建立和谐信任的医患关系。

3.3.2 分析患者病因

我们根据患者的疼痛状态及心理状态,将患者区分为疼痛引发的心理病态,或者是心理病态导致的疼痛加重。

3.3.3 具体制定计划

在分析了患者的具体情况后,我们会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特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治疗和预后方法。

3.3.4 分析数据结果

在护理的过程中,我们随时收集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数据和心理状态的数据,主要是SAS焦虑量表的评分和VAS疼痛模拟的评分,并对得到的结果进行结论性总结,从而得出试验结论。

4 结语

通过查阅了大量文献,我们了解了在缓解腹部外科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领域,现有的研究水平与研究方向,并在其中找到了还没有具体研究的方向,及综合性的护理干预对缓解患者疼痛的影响。

本实验以此为方向进行探究,旨在为日后在腹部外科领域的临床实践中提供更多的资料、经验和方法。

[1]白慧平.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2,12(7):2029.

[2]许志华.护理干预对普外科术后疼痛的影响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版),2011:14.

[3]卢华萍,毛慧萍.普外科手术后患者疼痛的心身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09,16(2):145-146.

猜你喜欢

普外科外科手术腹部
自行设计的可调式抬手架在手外科手术消毒中的应用效果
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Gardner综合征的腹部CT表现
两种深静脉置管方法在普外科静脉治疗中的应用比较
浅谈普外科中引流管的医学临床应用
Seminar教学法在普外科教学中的应用
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肝胆胰外科手术与动、静脉自然分流
无陪护护理在普外科病区的应用体会
动物外科手术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