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流的由来与发展

2015-08-15张振文皮修平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物流业物流理论

张振文,谭 欣,皮修平

(衡阳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系,湖南 衡阳 421002)

与物流相关的概念在20世纪的70年代开始引入我国,并从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一直是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但关于物流概念,尚没有在学术界达成确定性的共识,了解国内外物流理论研究的产生发展历程及最新的进展,对推动物流理论的深入研究,促进物流及所属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一、物流的产生

物流最早可追溯至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1776年所著的 《国富论》,在其内容中明确提出:“运输的发展与进步能够有效扩大市场覆盖范围、激励产业分工和提高社会整体生产效能。”①

1.物流的起源与正式形成

物流这一概念在二战结束后被广泛接受及应用,其主流的起源观点有两个:分别是军事起源说和经济起源说。

(1)军事起源说。最初用的是法语Logistics(兵站)表示,第一次被正式使用是在1927年拉尔夫·布索迪所著的 《流通时代》一书中,被称为军事后勤,为后来的物流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②。本意是指军事后勤保障,即在战争时期,将物资运输、设备维护、采购配给等活动结合在一起进行统一管理的活动,以期减少繁琐耗时的运输流程,降低沉重的运输费用,尽可能缩短交货时间来满足战争对物资保障的需求。

(2)经济起源说。首次使用PhysicalDistribution(PD,实施分配)表示物流,是在1912年美国学者阿奇·萧发表的 《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文中明确将物流定义为 “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到需求者之间的物理性运动”,明确将企业的流通活动分为创造需求活动和物流活动③。1935年美国销售协会将其正式定义为PhysicalDistribution,简称PD,意为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在从生产场所到消费场所的流动过程中所伴随的各种经济活动④。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物流的内涵外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物流只涵盖物质资料的流动运输已经不合时宜。因此在1985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将PD统一更名为Logistics,物流概念也重新定义为:“为迎合顾客需求而对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以及相关信息,从生产地向消费地的高效率、低成本流动和储存而进行的规划、实施与控制过程”。

2.主要理论学说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物流规模及需求快速膨胀,物流理论的研究开始受到诸多学者的重视,研究者的视角和群体范围也不断扩大,并取得了很多具有指导意义的成果。

(1)物流冰山理论。物流冰山说是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修教授提出来的,他专门研究物流成本时发现,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都不可能掌握物流费用的实际情况,因而人们对物流费用的了解无法具体化,与实际物流支出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并进而将冰山水面以上部分与水面以下巨大的体积差异这一特性来比拟这一现象,并称其为 “物流冰山”⑤。

(2)黑暗大陆理论。1962年彼得·德鲁克在发表的 《经济领域的黑暗大陆》一文中提到:“流通是经济领域里的黑暗大陆。”由于流通领域中物流活动的模糊性尤其突出,是流通领域中人们较为认识不清的领域,所以 “黑暗大陆”逐渐转向对物流的认知⑥。“黑暗大陆”说法主要是指现有的物流研究和实践领域还有广阔的未被认识,甚至是未被知晓的领域,在这一领域内很可能存在着能够研究和实践的潜力。

(3)成本中心理论。以商业物流的成本控制为应用目标,成本中心学说主要是指,物流只对企业的成本带来影响,是企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成本中心理论强调结算问题,主要研究物流的理性化与现代化,而不是研究如何控制与削减开支的物流管理的科学方法⑦。

(4)第三利润源理论。二次大战之后,人们越来越强调节约物流成本,强调对物流业进行合理规划,物流被看做是国民经济中的主要利润源之一。在1970年,第三利润源学说理论正式出现在西泽修所著的 《流通费用》,指出由于受到科技和管理水平的发展限制,作为第一利润源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物质资源的节约、劳动消耗的降低已近枯竭。物流业不仅可以为企业带来利润,还可以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不可思议的力量⑧。

(5)效率背反理论。物流的效率背反指物流引发的内部利益矛盾,当物流系统各部门的一方所失超过一方所得时,就会导致整个物流系统的损失。物流系统中的各个要素是存在着损益矛盾的,如果对其中的某个或者某些要素进行优化时,必然会使其他某个或者某些因素的利益损失,形成此赢彼亏、此涨彼消的局面,这种现象使得整个物流系统的效率低下,严重阻碍了物流系统的发展⑨。

(6)战略中心理论。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更新,企业管理者越来越认识到,物流不仅是企业当前的重要工作,更是影响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物流战略中心理论把物流提高到一个很重要的地位,指出应将物流提高到一个企业长期发展的高度,从而促进企业的长期生存与发展⑩。

(7)服务中心理论。物流服务中心学说,认为发展物流的目的不是为了降低企业成本或是增加企业的营业收入,而是满足客户多样化的要求,强调服务保障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服务保障来增加客户满意度,并以此来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物流服务中心理论认为物流不仅仅能增加企业的利润,同时也能增加企业对客户的服务水平,从而增加企业的竞争力。服务中心理论着重服务支持部门的建立,指出物流服务要确保能削减成本从而能增加利润。

(8)绿色物流与逆向物流。绿色物流方向发展强调物流业的发展以不损害环境为代价,最大限度的利用物流资源,符合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的潮流。逆向物流最早是由詹姆士·斯托克在1992年在给美国物流管理协会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提出的,主要论述了逆向物流与商业和社会的相关性。

二、物流在国内的发展

1.国内物流的引入

国内关于物流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学者们一般认为,我国引入物流概念有两条途径:一是20世纪80年代初随 “市场营销”理论的引入而从欧美传入;二是 “PhysicalDistribution”从欧美经由日本间接引入国内。学界中略占主流的观点认为,“物流”这一概念引入自日本。此后,诸多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研究和探讨物流问题,并引入和介绍了国外物流理论研究动态。

2.国内物流的发展

中国物流理论的研究在继承国外先进理念的基础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众多学者们结合中国现阶段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物流理论。从现存的研究资料来看,当前我国对物流业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国内的研究从不同角度和方法研究了物流业区位分布、行业绩效和行业发展等问题的影响因素。20世纪80年代,我国有学者提出了点轴开发理论,主要是对经济与交通运输的共存发展展开研究,揭示了物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还有部分学者从专业化分工的视角来考察物流发展水平,认为现代物流的发展是专业化分工的产物,是人们为降低专业化分工产生的交易费用和获取由分工产生的报酬递增的一种空间表现形式,其自增强动力机制源于由专业化分工产生的报酬递增。

(2)物流联盟与物流战略。物流联盟,在论证物流联盟是节约交易费用制度安排的结果上,联盟企业双方在相互合作、组织协调交易的同时,仍可保持各自的相对独立性。对物流战略的研究大致可以归结在三个角度上:一是从物流货主需求的角度研究即时物流战略、协同物流战略等内容;二是物流战略选择,探讨竞争优势对战略及物流战略选择的影响;三是从理论应用的角度,从物流与商贸流通的关系入手,研究区域性商贸流通现代化进程的物流跨越式、社会化、一体化、集成化和专业化发展战略及其规划和选择。

(3)物流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众多学者从政府管理、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区位优势、物流基础设施、物流管理、技术进步、技术人才和物流企业等多个方面因素对物流业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尽快颁布物流法律,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更好地利用现有设施、培养专业的物流人才、构筑物流平台,整合社会物流资源,使物流行业适应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4)物流系统和供应链集成。应用系统思想通过物流要素、结构分析,阐述物流的作用和功能是物流系统论的主要内容。有的学者通过建立区域物流系统动力学模型,把这种系统放在了一个区域范围内进行了实证分析和研究。还有的学者将研究视角放在了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的结合点上,从企业的产业链静态层面和物流、信息流和价值流等动态层面,分析集成供应链的形成。

(5)第三方物流理论。第三方物流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委托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管理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与管理方式。部分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运作决策相关的方法、策略及标准等内容展开,尤其突出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如何开展物流管理,在电子商务条件下的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集货配送模式、散货配送模式、综合配送模式。

(6)新兴物流理论。近年来,国内对绿色物流、精益物流和逆向物流的研究也逐渐趋于增加。绿色物流研究人员认为,绿色物流目标的准则是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的统一,提出绿色物流管理的战略价值。在精益物流的实施上,主张从全流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高效配送、一体化物流方式和逆向物流管理的综合思路出发来改造物流系统。在逆向物流研究中,有的学者从战略上分析逆向物流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认为逆向供应链增值价值的实现问题是企业价值实现和最大化的一种新策略。

三、现代物流的发展特征

现代物流将企业的生产环节和运输环节统一起来,将货物运输、资金传递以及信息处理有机结合起来,使生产企业、运输企业、服务企业和销售企业的利润达到最大。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科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呈现如下特征:

(1)系统化的物流服务。现代物流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搬运配送服务,还涉及到企业的生产、供应、销售的协同管理,把企业的产供销环节统一为一个系统进行计划和控制,极大降低了社会成本,缩短了货物运输时间,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和物流反应速度。

(2)现代化的物流管理。现代物流倾向于高科技信息技术的应用,广泛利用电子商务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来最有效地满足顾客的需要,通过构建完善的物流网络体系,将分散的物流企业统一起来进行管理,加大了物流服务的机动性和灵活性。高科技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降低了积压库存、交货送货不及时等原因带来的损失,加强了供应商、生产商和销售商的协同配合,减少了传统繁琐的作业流程,简化了作业程序。

(3)市场化的物流理念。现代物流企业在以成本最小化为原则来选择自己承担物流或者采用其他物流组织进行货物的运输,实现资源最有效配置。现代物流更加注重顾客的服务质量,并将其作为战略管理的目标。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将有机结合在一起,仓储运输设备将逐步实现现代化,高科技信息技术将进一步应用于现代化物流中,物流网络的开发和利用实现了信息的高度共享。

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物流的理论已经发展较为成熟。随着商品流通的不断扩大,物流的影响和作用也日益增大,它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人们对于物流的认识和关切程度也逐渐深化,产生了许多新的物流理论和学说。对物流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更好的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如何促进物流业中先进技术、信息技术的运用,并找出物流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经济增长的关系等,以通过发展物流产业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注释:

①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②James C·Johnson Donald F·Wood.Contemporary Logistics (4thEdition).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2004年第6页。

③A·W·ShaW,Some Problems in Market Distribution.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eonomles,1912年第26卷第4期703-765页。

④李华敏:《国际物流学》,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⑤Yang T,Kuo C.A Hierarchical AHP/DEA Methodology for the facilities Layout Design Problem.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0年第11期265-278页。

⑥彼得·德鲁克:《经济的黑色大陆》,《财富》,1962年。

⑦Klausner M,Hendrickson C.Reverse Logistics strategy for product takes back.Interfaces,2000年,第30卷第3期156-165页。

⑧白玲:《我国物流业寻求第三利润源的研究》,长安大学,2006年。

⑨德博拉·L·贝尔斯:《电子商务物流与实施》,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第33-34页。

⑩Matthew J R,Jane C A.Strategic design of reverse production system,Computers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2000年第24期第991-996页。

猜你喜欢

物流业物流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物 流 业
我国物流业的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
营改增对物流业税负的影响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