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文化土壤及发展进路

2015-08-15王学荣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现代化文明体系

王学荣

(复旦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433)

一、厘清若干基本概念

研究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文化土壤及发展进路,首先需要厘清如下基本概念:国家治理体系,国家治理能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于 “国家治理体系”和 “国家治理能力”这两个概念,习近平总书记作过非常明确的表述。2014年1月1日,习总书记在 《人民日报》上发表了 《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习近平指出:“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1]此后,很多学者都对这两个概念进行过阐发,尽管阐发的具体形式不尽相同,但无一例外都是对习近平总书记以上 “经典表述”的解释和说明。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要深入领会习总书记的以上 “经典表述”,可以说就把握了 “国家治理体系”和 “国家治理能力”的核心内涵。

关于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则要复杂一些,理论界有的学者是将其合在一起论述的,有的学者则是分开论述的。前者的代表人物如中南大学江必新教授,是将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合在一块进行阐述的。江教授指出:“所谓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是使国家治理体系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国家治理跟上时代步伐,创新治理方式,回应国民的现实需求,实现最佳的治理效果,为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国家的效能。”[2]后者的代表人物如中国社科院辛向阳先生,是将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分开论述的。辛先生认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意味着如下 “五大方面”,即 “国家治理的基本制度是符合时代潮流的”,“国家治理权力的更替是平稳有序的”,“国家治理组织架构是以现代化治理理念为基础的”,“国家治理的成本相对较低,而效能比较高”,“国家治理的氛围是风清气正的”。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则意味着如下 “三个方面”,即 “以制度为基础,正确处理各种重大关系”,“以治理主体为轴心,实现 ‘四有’的状态”,“形成一个局面”。[3]笔者认为,无论是合在一起论述,抑或是分开论述,都是可以的,关键是要揭示这一概念的真实意蕴。在笔者看来,要阐释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首先需要回归 “国家治理体系”和 “国家治理能力”这两个 “母体概念”的的核心内涵。如上文所述,既然国家治理体系 “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国家治理能力是 “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那么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应当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现代化。只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均实现了现代化,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治理现代化。

二、国家治理思想的文化土壤

(一)“治理”的词源学考溯

从文献学的角度来看,“治理”这一术语并非现代才提出来的新词汇。事实上,“治理”一词的诞生距离现在非常久远。在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治理”的概念。

“治理”一词在中国古代汉语中的用法灵活多变,含义极其丰富。从目前所掌握的文献资料来看,最早出现 “治理”一词的是先秦儒家经典《荀子》。《荀子·君道》中说:“明分职,序事业,材技官能,莫不治理,则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这里的 “治理”表达的是 “统治、管理、得到管理”的意思。此后,“治理”一词在典籍中多次出现。例如, 《后汉纪·献帝纪》中有这样的话,“上曰:‘玄在郡连年,若有治理,迨迁之,若无异効,当有召罚。何缘无故徵乎?’”根据上下文语境,这里的 “治理”应当理解为“理政的成绩”。清代大学问家严有禧著有 《漱华随笔》, 《漱华随笔·限田》中亦出现了 “治理”一词,书中这样写道:“蒋德璟出揭驳之:‘……由此思之,法非不善,而井田既湮,势固不能行也。’其言颇达治理。”“治理”一词在这里的意思则是 “治理政务的道理”。可见,从战国时候的《荀子》到清代的 《漱华随笔》,“治理”一词多次出现在中国文化典籍中,然而其含义却非常丰富,用法灵活而多变,往往需要我们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确定其表达的意思。

(二)“国家治理”思想的生长土壤:中国传统文化的治理观

“国家治理”思想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儒家、道家,抑或是墨家,都提出过很多有关 “国家治理”的思想观点。

儒家主张仁政爱民,保民而王,最终实现国家大治。“仁治”、“德治”和 “礼治”是儒家治国思想的三重向度。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孔子还说过: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孟子也提出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 “仁治”思想的典型表现。孟子还说过: “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这些都突出体现了孟子 “德治”的思想主张。

“无为而治”是道家基本的治国思想。老子主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当然,老子所说的 “无为”并非消极不作为,“无为”的真正目的乃是 “无不为”。对此,老子说得非常清楚:“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可见,“无为”的真实意蕴是指不妄作为、不乱作为,而并不是消极不作为。老子还提出过 “治大国,如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的治国思想。老子的这些思想即便是今天看来,都是非常了不起的。

在 “国家治理”这一问题上,墨家则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的思想主张。“爱无差等”是 “兼爱”思想的基本内核,墨子主张 “爱人若爱其身”,也就是不分贵贱、不分等级、没有差别地爱所有的人,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应尽力做到 “兼相爱”。墨子认为,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还旗帜鲜明地主张 “非攻”,强烈渴望和平,反对不义之战。墨子说:“大不攻小也,强不侮弱也,众不贼寡也,诈不欺愚也,贵不傲贱也,富不骄贫也,壮不夺老也。是以天下庶国,莫以水火毒药兵刃以相害也。”正所谓 “爱撒种子和平至,恨水写出战乱史;万物和谐爱所使,世上无爱何所是”。应该说,墨家“非攻”的思想主张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社会生产确实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不仅如此,墨家还提出了 “尚贤”的著名思想。墨子主张,选拔人才、任用人才应不分贫富、贵贱、亲疏、远近,而应当唯才是举、任人唯贤。墨子说:“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星移斗转,墨家 “尚贤”的思想时至今日仍旧熠熠生辉。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进路

如上文所述,国家治理能力是 “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国家治理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相应地,“国家治理现代化”也就应当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及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的现代化。而要实现各个领域的现代化,必须通过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的改革来实现。因此,全面深化改革乃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进路。

1.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经济治理现代化的发展进路。经济治理的现代化需要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来实现,而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特别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4]这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崭新的境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不断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分配制度,建立一个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和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朝着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实现经济治理的现代化。

2.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政治治理现代化的发展进路。政治治理现代化需要通过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来实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4]这就要求把制度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治理现代化的发展进路。文化治理现代化需要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来实现,尤其需要处理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特别强调,“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4]尤其需要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根本目标。

4.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发展进路。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社会”是狭义理解的社会,也就是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相提并论意义上的 “社会”。要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不断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尤其要从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领域改起,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化,形成科学高效的社会治理体制,让社会公平更加彰显,构建一个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美好社会。

5.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治理现代化的发展进路。生态治理现代化需要通过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来实现。党的十八大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5]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充分继承和发展了十八大的这一思想,进一步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6]只有依靠切实可行的制度来保障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够真正 “落地”。

6.党的建设现代化同样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实现。要 “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4]尤其要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努力践行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切实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全面推进党的建设这一 “新的伟大工程”。

结 语

“治理”这一术语的诞生距今非常久远,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治理”的概念。从文献资料看,“治理”一词在中国文化典籍中的用法灵活多变,含义极其丰富。“国家治理”思想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无论是儒家、道家,抑或是墨家,都提出过很多关于治国理政的思想主张。

“国家治理现代化”乃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及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的现代化。这需要通过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的改革来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进路。国家治理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创造性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治国思想在现时代的发扬与光大。“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命题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理念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充分彰显了我党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崭新的境界。

[1]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N].人民日报,2014-01-01.

[2]江必新.国家治理现代化基本问题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4,(3):139.

[3]辛向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三个基本问题[J].理论探讨,2014 (2):29-30.

[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十二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N].人民日报,2013-11-16(01).

[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04).

[6]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十二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N].人民日报,2013-11-16(03).

猜你喜欢

现代化文明体系
边疆治理现代化
请文明演绎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漫说文明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