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民间传统习俗中茶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2015-08-15赵自云占辉斌许玲敏
赵自云,占辉斌,许玲敏
(黄山学院,安徽 黄山245041)
徽州古称新安,已有2 200余年的历史,公元1121年即宋徽宗宣和三年改名为徽州,历经元、明、清三代。徽州府统辖歙县、休宁、黟县、祁门、绩溪和婺源6个县[1]55-56。徽州地处北纬30°,属于亚热带地区,阳光充足,雨量较多且集中,泥土的土质是红壤,富含较多的矿物质[2]156-172。得益于其优越的自然环境,徽州历来盛产名茶。其中,祁门红茶、黄山毛峰、太平猴魁享誉海内外。徽州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但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出现是在南北朝时期。极目徽州大地,茶园无处不在,无村不有。徽州人与茶有着不解之缘,茶已渗透到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婚俗、寿诞、年俗、节俗、丧葬、祭祖、待客礼仪等民间传统习俗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徽州民间传统习俗中茶文化遗产的概况
徽州人常说: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酱醋茶[3]60-62。徽州人饮茶生活最初常和文人雅士、清谈家、宫廷供奉联系在一起。清末民初,茶文化渐渐走向了伦常日用。随着茶馆在城市中兴建,饮茶品茗生活已不再局限于满足社会精英阶层的精神需求,而逐渐成为徽州普通居民日常物质生活中的一部分。
(一)日常三餐中的饮茶习俗
徽州人喝茶和一日三餐一样必不可少,分为“朝茶”、“午茶”和“夜茶”。晨起洗漱完毕后,便会泡上一壶滚烫的茶,饮上一口还在嘴里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仿佛喝了一壶绝世酿造的美酒一番,所以徽州地区流传着“朝可不食,不可不饮”一说。有的家庭也会配有茶点,茶点有五香豆、茶干、笋干等土产。午茶有别于朝茶,浓是午茶的主要特点,浓茶有利于健胃消食。夜幕降临时,一杯“夜茶”饮于庭院,一整天的劳作疲倦顿消,代之则是惬意和闲适的心情。
(二)待客中的茶礼习俗
徽州奉行朱熹的《家礼》,礼仪甚严,对待宾客的茶礼更是讲究。客到,第一礼便是奉茶,冬天泡茶,夏天则用茶壶敬茶。无论位分尊卑,敬茶时都要用双手奉上以示尊敬,有时主人会随口一句“喝杯清茶”以示谦逊。给客人的茶不能斟得过满,斟满让人觉得主人骄傲自大,也会对客人有不敬之意,作为客人,也应该欠身起坐双手接过以示还礼。
(三)节庆中的茶习俗
徽州人一年四季都离不开茶,尤其是逢年过节时,茶更是不可或缺。春节是民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除夕守岁时要喝茶,大年初一早上第一件事便是一家人坐下来喝茶。过年期间,流行一种茶叫做“枣栗茶”,亲人朋友一入座,主人便会端出一碗香喷喷甜蜜蜜热乎乎的“枣栗茶”,“枣栗”谐音“早利”,借用碗中的枣和栗祝福客人、自己和家人都能够“早早得利”,徽州人外出经商较多,因此徽州人喝枣栗茶早就约定俗成[4]104-105。至于端午节、中秋节的茶礼,和春节的茶礼基本无异,不同的是端午节会准备绿豆糕,而中秋节就一定要有月饼作为茶食。
(四)徽州民间婚俗上的茶礼仪
在徽州民间的婚俗上,茶礼得到了广泛运用。恋爱婚姻是人生大事,重视血缘亲情和子孙繁衍的中国人自然把婚姻看得非常重要。茶作为文化现象反映在婚俗之中,被视作男女爱情冰清玉洁的象征。中国古人认为茶不能移栽,只有直播才能成活,所以茶又被称为“不迁”,象征着爱情的坚定不移。
徽州人订婚,男方要向女家纳彩礼,徽州婚俗中有“三茶礼”。“三茶礼”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指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同房时的合茶。第二种解释是指结婚礼仪中的三道茶仪式,即第一道白果;第二道莲和枣;第三道才真的是茶。
在徽州居民的眼中,婚俗中最为重视和普及的是“四道茶”。在传统婚礼进行中,新人二拜公婆之后,新娘要给公婆奉茶,这茶也是非常讲究,茶里边有茶叶、红糖、菊花、桂花、橘皮,这叫第一道孝顺茶。第二道茶是拜堂之后,公婆给新人封大红包,由媒人递给新娘一杯甜茶,茶里有糖、核桃仁和桂圆肉。第三道是盼喜茶,新郎新娘送入洞房之后,伴娘端出金漆的喜盘,上面有两盅茶,还有“四喜果品”,即枣、花生、桂圆、莲子,取其“早生贵子”的美好祝愿,供给新人享用。最后一道便是敬早茶,也是新人第一次以夫妇的身份给父母敬一杯早茶,新儿媳敬茶有三种含义:一是表明孝敬翁姑,不失为妇之道;二是表明早睡早起,今后会是一个勤俭持家的好妻子;三是显示是个巧手的好媳妇。
(五)有关新生儿的茶习俗
在黟县有一个习俗:新生儿出生时,家里要备上一大锅茶叶蛋给前来道喜的人品尝,富庶人家还会挨家挨户地给村子里人送茶叶蛋。婴儿出生三天要洗澡,跟西方的洗礼有些相似,通常也是用茶叶水洗。孩子满月要喝满月茶,周岁时会有长辈准备的周岁茶,开始读书要喝启蒙茶,拜师学艺时要敬师傅有拜师茶。绩溪人生孩子也和茶有关,外婆有端喜报信之说,端出茶壶则意味着生了个男孩,端出酒壶则是生了个女儿。
(六)其他茶礼仪形式
屯溪地区每年第一次插秧的时候,会从地里拔一些秧苗带回家放在茶盘供拜,然后喝茶、吃茶点,再下田去,这就是开秧茶[5]60-63。祭祀是中国传统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以茶为祭品也是徽州特有的形式,曾在徽州地区出土过的祭祀供品中就有茶壶、茶盏、茶碗等类似的茶具。徽州有些地方还有这样的习俗,家庭若遇不吉之事,讨七家之茶饮用,便可化吉,这种茶叫神茶。祁门南乡村人造屋正梁上挂一袋茶,这种茶叫发茶。
二、徽州民间传统习俗中茶文化遗产的现代价值及保护现状
(一)徽州民间传统习俗中茶文化遗产的现代价值
徽州民间传统习俗中的茶文化遗产作为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间包蕴着丰富的茶艺资源,尤其提倡精行俭德、恭谦有礼的茶道精神,于今天的人们修身养性仍不失为一剂良方。同时,它对传承徽州传统文化、发展黄山茶文化旅游业也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1.有助于人们美心健身,构建和谐生活
茶叶中含有多种维生素,为人体机能消耗所需,对保健身体有奇效。同时,一杯香茶,细品慢饮,其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有助于人们缓解快节奏的生活带来的心理压力,具有美心养容的独特功能。
2.能弘扬徽州传统文化与美德,是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
徽州民间传统习俗中的茶文化遗产包蕴了尊老爱幼、相敬互让、勤俭节约等传统美德,体现了徽州社会的道德风尚。同时,作为一种传统民俗,它还是当地社区文化意识形态结构中最基层的文化形态,蕴含着族群意识,承担着塑造民族性格、凝聚民族情感的功能,成为每一代新人成长的鲜活教材。
3.有利于当地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区和谐
徽州民间传统习俗中茶文化提倡茶人精神,以茶育人,重视道德修养。其中,“和谐思想”是其精髓,这也是中国文化的特质所在。茶使人与人之间心灵相通,关系融洽,有利于和谐社区的构建。尤其在当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徽州民间传统习俗中茶文化不仅可以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同时,通过徽州民间传统习俗中茶文化旅游的适当开发,还可以促进当地农村的生产发展、整洁村容建设以及文明乡风的形成等。
4.为黄山市旅游注入新的亮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随着非遗旅游渐成热门,作为著名旅游城市的黄山市开发徽州传统民间习俗中茶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不仅为黄山市旅游注入新的亮点,让更多的旅客感受到徽州传统民间习俗中茶文化所洋溢和散发的独特魅力,而且可以充实和丰富黄山市旅游内容,提升黄山市旅游竞争力,为黄山市旅游业的发展找到一个新的增长点。同时,随着当地民俗旅游的发展,将带动更多的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进一步繁荣当地社会经济。
(二)徽州民间传统习俗中茶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分析
随着非遗旅游热的兴起及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徽州民间传统习俗中的茶文化遗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掘和保护,甚至一些茶俗被整理加工成艺术形式,成为软件商品在旅游市场出现,这些工作为徽州民间习俗中茶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不难发现,徽州民间传统习俗中茶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
随着现代社会的转型,中西文化的频繁接触与交流,简易、快捷和时尚的现代生活方式开始濡染着现代徽州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酒吧、休闲屋、咖啡馆逐渐取代茶楼、茶馆,新潮文化的入侵使得茶文化遗产传承前景黯淡。即便在农村地区,对传统风俗最为重视和熟谙的也大多是老一辈。随着年轻一代人的外出务工,农村地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习惯也逐渐改变。当代年轻人的婚礼举办形式一般都会选用西式或者韩式婚礼,追求激情与浪漫,而将传统婚俗中有关茶礼仪的形式与规范视为陈规陋习,一并弃之如敝屐。一般新婚夫妇在婚礼仪式中只保留诸如新媳妇给公婆敬茶这极少部分的习俗,原先举行婚礼时的四道茶也被香槟酒或交杯酒所代替。大年初一时拜年客的“枣栗茶”也逐渐简化成了茶本身。事实上,这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更迭,而是意味着附着于形式之中的孝道、恭敬之情的迷失。旧时徽州人外出经商的非常多,因此很注重茶的礼仪,也希望口头上的谐音能够带来好运。但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当地居民对茶叶商业价值的重视已远远超过了它的文化、精神价值。现在热衷于茶文化、茶道精神的人越来越少,当代徽州人宣扬茶道、推广茶文化很大程度上是为拓宽茶叶的商品销售渠道和市场。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域下,如何对这些宝贵的茶文化资源进行挖掘、保护与传承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徽州民间传统习俗中茶文化遗产的传承策略
(一)提高认识,深入挖掘
围绕黄山生态城市建设和茶旅游的开发,全市上下要充分认识到徽州民间传统习俗中茶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既要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又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徽州民间习俗中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工作,让被历史尘封的徽州民间习俗中的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再现,并焕发出新的生机。
(二)加大宣传,促进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虽然目前黄山市在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保护与传承现状仍令人堪忧。因此,应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现代传媒及“黄山市国际旅游节”及民间茶文化遗产的巡游、展播、汇演等活动,对徽州民间习俗中茶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的保护与传承。
(三)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大众传媒手段进行保护与传承
徽州民间习俗中的茶非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形式也多样,并且大多数都不能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形式固定下来。因此,随着当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在徽州民间习俗中的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可以充分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如徽州民间婚俗上的茶礼仪,以录像、制作光盘等技术手段加以保存。尤其可以通过拍摄以徽州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题材的电影或者电视剧来保护与传承。
(四)茶旅结合,相互提升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是当前我国非遗研究的热点,旅游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一条重要途径[6]130-134。作为著名旅游区和知名产茶区,将徽州茶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开发茶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可以为黄山市旅游注入新的活力,让中外游客充分体验到徽州茶文化散发出的独特魅力,充实和丰富旅游内容,提升黄山旅游竞争力,同时也有利于徽州茶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五)从学校教育入手,普及茶文化知识
从教育入手应具体从学校和青少年做起。茶文化是一门集合思想教育、自然知识、艺术熏陶和生活实践为一体的学科,特别适合青少年的教育学习。徽州地区的地方院校,如黄山学院、黄山职业技术学院可以开设相关普修或选修课程,让学生理解和熟悉徽州茶文化内容,把握徽州古茶道精神,领悟徽州茶文化的地域文化特征,这样才能保证茶文化代代相传、薪火不息。
(六)建立专门的徽州茶文化博物馆
据调查了解,目前黄山市已相继建设开放的茶文化博物馆分别是谢裕大茶叶博物馆、老谢家茶主题馆(又称黄山徽茶文化博物馆)、松萝茶文化博物馆及祁门红茶博物馆。其中前两家均坐落在徽州区,黄山松萝茶文化博物馆坐落于休宁县经济开发区内,祁门红茶博物馆地处祁门县文峰南路文化中心。总体上来说,现存的茶文化博物馆距离市中心和游客集散中心较远,博物馆实际的参观面积不大,对于徽州茶文化的宣传也不够深入,更多是集中在自身茶的品牌宣传推广上,不能让人深刻地了解徽州茶文化内涵。作为非营利性的组织,如若在交通便捷处建设一个系统详细专门宣传徽州茶文化的博物馆,对市民免费开放并多鼓励中职院校及高校学生参观学习,对普及茶文化是很有意义的。
综上所述,徽州地区在传统民间习俗中孕育着丰富的茶文化遗产,如何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是一个系统工程。基于此,我们应在充分挖掘整理民间传统习俗中茶文化遗产资源的基础上,积极查找濒危原因,并开拓性地发展新思路和新措施。
[1]倪群.徽州茶道如诗如画[J].农业考古,1996(2).
[2]卢茂村.徽州茶及饮茶习俗[J].农业考古,2007(5).
[3]郑建新.徽州古茶事[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
[4]刑湘臣.徽州茶道拾趣[J].农业考古,1997(2).
[5]郑建新.一杯清茶四季香——徽州的茶俗[J].寻根,2006(6).
[6]雷蓉,胡北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分析——基于保护与传承的视角[J].贵州民族研究,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