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比较分析

2015-08-15张保和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民主马克思主义

张保和

(井冈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吉安 343009)

民主社会主义(有时亦称社会民主主义),是一种主张在民主体制里进行社会主义运动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许多持有此主张和理念的国家多支持多样型混合所有制的经济发展模式,并要求国家提供良好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以及进行对社会财富再分配做到公平地对待。很多人将诸如瑞典之类的北欧国家看作是民主社会主义的典范,对此,我们深入剖析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产生的根源,了解它的历史演变过程、理论主张、实质及其危害。厘清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代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差异,这对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人对意识形态斗争重要性的一贯性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伊始,西方国家的各种社会不良思潮开始逐步涌入中国。20世纪80年代初,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中,国内出现了关于抽象人性论、社会主义异化论和抽象人道主义的思想,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关于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人权等诸多人权观念和极端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方面的讨论。这些探讨主要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过程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而产生的,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它诱使我国社会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以致造成严重的不良社会后果。对此现象,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这些问题已严重危及到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这种状况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当前,国内部分学生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所谓“人权、民主、自由、平等、博爱……”都是人类的普世价值,是放之世界而适用的核心价值,因此,要真正消除和化解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占领思想政治领域的制高点和重要阵地,还需要我们做长期的努力。正如邓小平所说,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实质上,民主社会主义属于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范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都非常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各项工作,始终把意识形态建设视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十二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明确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等等。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指出:“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扫除各种丑恶现象,手软不得。”[1](P378)说明了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对干部和共产党员来说,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同时,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只有坚持两手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才可以搞上去。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十六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与建设,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为一级学科。十六届四中全会,党中央的报告首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念,正式实施和开启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建设工程。提出了要进一步推进和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教育,强调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意识到了建设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举措。在十七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特别提到了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问题,并强调我国经济领域的工作搞不好国家会出问题,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搞不好同样也会出大问题。他多次讲到意识形态在东欧、苏联演变中的作用,强调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国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抵制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影响。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明确指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2](P24)他强调,我国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以牺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一时高速发展。而应该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一条红线,贯彻到国民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思潮的有效路径,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同时,又可以寻求到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社会思想的方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腐朽思想和各种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社会思潮的存在,必然会冲击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坚持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但我们又不能简单、粗暴地对待它们,应该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深入地剖析和理论研究,探求引领和抵制的正确路径。如果对错误思潮漠然视之或简单处理,对社会主义事业都是极其有害的。

总结以往的经验与教训至关重要,它是继续前进的基础,是推动我们在各个方面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根基。总结三十多年来,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建设以及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的宝贵经验和出现的问题与不足,党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适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的理论指南。我国当前存在的诸多社会问题和思想领域问题,是受经济全球化以及西方资本主义“西化”“分化”的影响,也是各国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价值观相互较量而出现的思想意识多元化的结果这些对我国积极培育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以及对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都构成了巨大挑战与压力。也因如此,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门做出关于深化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地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这是对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很好的回应。

二、我国多元化社会思潮出现的原因剖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思想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也正如我国在改革之初所预期的那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极大地提高了。但是,我国在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一方面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另一方面随着西方文化和各种思潮的涌入也对人民理想信念,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产生了巨大影响和冲击,而这些都会对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带来重大挑战。对于上述这些社会现象的出现,我们需要用唯物辩证法来进行宏观的分析,我们应该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出现问题的负面影响。在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看到它诱发的许多各种社会问题,以及对人们思想、观念、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好的回答和解决,将牵涉到国家文化安全。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建设的社会大环境出现了重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内实行各种体制的改革,对外实行全面、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交流。在拓宽人们视野,扩大人们学习新思想、新知识的空间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价值观,这些给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带来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因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多元化主体经济,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使社会阶层出现多元化,贫富差距的拉大,将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被边缘化;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势必会导致利益分配的多样化;反映到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上也同样不可避免出现多元化,势必会左右人们的思想观念,尤其是容易影响到对青年学生思想和价值观的培育,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等。而这些无疑会给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带来挑战,对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增加难度。

第二,近年来,我国部分城市和地区出现了一些群体性的社会矛盾、社会事件以及一些难点、热点等问题,这也会在青年学生的头脑中产生困惑,进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等方面产生负面的看法。如近年来我国出现的一些官员的腐败现象,社会中出现的贫富悬殊过大,房屋拆迁与征地补偿等方面的群体性上访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答,就会使得青年学生在内心产生种种困惑和不解,使他们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发生动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感到迷茫与困惑。

第三,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很大发展,综合实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与此同时西方的价值理念、生活方式、文化思想及其各种资本主义不良社会思潮也随之涌入我国,并且由此而激发了资本主义社会思潮在我国的滋生与泛滥。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各种错误思潮同国外社会思潮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些不良的社会思潮对人们的思想,特别是对青年学生基本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培育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些问题解决起来难度非常大,也很复杂。由于科技的进步和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使得国外社会思潮的传播出现了新的变化与趋势,这就需要客观剖析国外社会思潮的理论主张、观点与实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出应对策略以及引领机制因此,对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影响比较大的社会思潮——民主社会主义,就更应该提高警惕,丝毫不能懈怠。

三、民主社会主义产生的缘由、主张及其实质

民主社会主义从其实质上来说,是一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是马克思主义的变种,它并不是马克思主义,他们曾自诩是资本主义“病床边的医生与护士”。民主社会主义试图通过改良主义方法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和社会矛盾,鼓吹用伦理社会主义、人道社会主义、价值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是对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丧失信心的一种理论表现。对这种错误的社会思潮的影响我们不能低估,应该客观公正地进行剖析其理论产生的原因、基本主张、实质及其危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坚信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我国国内的部分青年学生影响很大,这主要是由于:第一,民主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特别是在北欧国家及现在东欧部分国家,如瑞典、捷克等国家都有民主社会主义深厚的土壤,它与这些国家工党的发展历程、阶级基础密不可分。第二,它似乎是标榜这样一种不偏不倚的立场,似乎是不会给社会带来任何的阵痛与代价,而只是通过改良的办法就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制度,并消除各种社会弊病,从而给老百姓带来真正的福利,进而满足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当今世界,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锐对立下,特别是在资强社弱的情况下,很多青年学生会被他们牵着鼻子走,信奉他们的那套理念和基本主张。第三,它利用或夸大前苏联以及中国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历史和实践中曾经有过的部分失误、挫折,攻击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甚至还以“马克思主义”为招牌欺骗和争取广大人民群众。我们必须从理论上认清一个基本事实:民主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虽然有一定的历史关联性,但它绝非马克思主义,而是马克思主义的变异,它只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产生的一股改良主义思潮,是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在当前的延续。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主社会主义开始部分认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也逐步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主张,伯恩施坦也曾自称是马克思的学生和信徒。他们信奉马克思主义,在他们党的党纲中有主张以阶级斗争和革命的方式来取得国家政权,通过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革命的方式来消灭万恶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以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来代替资本主义作为党的奋斗目标,等等。

19世纪90年代之后,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党、工党等在实践中逐步抛弃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1895年恩格斯逝世以后表现尤甚。在伯恩施坦的影响下,第二国际的机会主义者进行了各种改良主义的社会活动。1899年,伯恩施坦的《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一书标志着修正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展开,他在文中指出社会主义不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他反对历史的必然趋势。他声称社会民主党应当改变党的性质,应当使其成为一个力求以经济改良、民主改良等手段对社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工人政党。在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影响下,第二国际的中派与右派把民主社会主义解释成为一种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革命。在他们看来,只要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通过“非暴力”的手段,即可以走“和平的”“合法的”议会道路,使得资本主义和平长入社会主义。他们的想法是想要把社会民主党改变成为在资本主义范围内搞社会改良的党,只追求民主的、和平的、渐进的“点滴进步”,他们声称“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微不足道的,运动就是一切”。20世纪初,第二国际破产后,伯恩斯坦修正主义的影响依然存在,它成为了多数社会民主党的指导思想,他们纷纷抛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举起改良主义的旗帜,奉行修正主义的信条。有的社会党领导人甚至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了,“废除资本主义”的口号已经没有吸引力了,他们提出要与资本主义“共荣共生”,当好“资本主义病床边的医生”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主义国家由一国变成多国,在美国振兴欧洲和日本的复兴计划下,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之相对应的也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两大阵营相互对垒、竞争和对抗。社会民主党和社会党扮演着消解马克思主义的角色,他们诋毁马克思主义,攻击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党人也把他们的思想理论体系的名称由“社会民主主义”改称为“民主社会主义”,其目的是不言而喻的,就是要凸显它所谓的“民主”和“市场”。在苏东剧变后,社会民主党人又把他们的思想体系的名称改为社会民主主义。他们认为,不应再追求对资本主义的“超越”,不应再把社会主义视为“制度和目标”,而应把社会主义视为通过对现存社会的不断调整实现平等与互助的“价值”。他们反对现行的社会主义国家基本制度,甚至积极参与搞垮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阴谋活动,扮演着不光彩的角色,成了国际大资产阶级的帮凶和幕后推手。《大失败——二十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作者布热津斯基——美国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提到,“民主社会主义和福利国家常常是同共产主义学说的吸引力进行斗争和为共产主义模式提供另一种民主选择的有效方法。”[3]他这部著作进一步把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系统化、理论化,正如他自己在“前言”中所说,“这是一本论述共产主义的最后危机的书”。书中为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作了“理论”论证。从这位西方著名政要的话语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民主社会主义在当代的作用和影响,尤其是对青年学生的影响。而从戈尔巴乔夫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失败,最后改革的重心转移到意识形态领域,提出了所谓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他们是如何直接搞垮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苏东的瓦解能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也同样能充分地印证这位西方政要的说法。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之所以在青年学生中有市场,不妨对其主要政治主张进行简要梳理,从而透过现象看到其本质,其主要观点有:

第一,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和观点方面,反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社会民主主义历来缺乏统一的理论基础,而是以实用主义的态度从各种思想中汲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社会党国际的《法兰克福宣言》(1951)曾明确地强调:“社会主义是一个国际性的运动,它不要求对待事物的态度严格一律。不论社会党人把他们的信仰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或其他的分析社会的方法上,不论他们是受宗教原则还是受人道主义原则的启发,他们都是为共同的目标,即为一个社会公正、生活美好、自由与世界和平的制度而奋斗。”[4](P3)德国社会民主党《哥德斯堡纲领》(1959)中也公然写道,民主社会主义“在欧洲植根于基督教的伦理学、人道主义和古典哲学的民主社会主义,不想宣布任何最后的真理。”[5](P3)这个《纲领》显然比1951 年的《法兰克福宣言》更进了一步,它列举了民主社会主义的三个根源,然而却只字不提马克思主义。在1986年的纲领中,他们依然是把人道主义和古典哲学以及基督教的伦理学视为主要的理论根源。有时谈到马克思的思想也不过是点缀而已。苏东剧变,工人阶级执政党丧失政权,迷失方向,特别是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代替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就是深刻的教训。对此,江泽民在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特别强调:“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6](P277)

第二,在奋斗目标上,反对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社会党国际在《法兰克福声明》(1951年)中就曾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实现不是必然的”,甚至指出,主张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的马克思主义具有反伦理倾向。他们的学者们更是从理论上否定决定论、否定规律性、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选择,在他们看来,主张决定论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就是贬损人和人的作用的宿命论。民主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需要的不是科学的论证,而是伦理的论证;社会主义的理想不是从时代的现实趋势中产生的,而是从“人是目的而不是工具”的价值中产生的。在他们看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冲突,归根到底,向来就是价值的冲突。”从第二国际以后社会民主党人就不断宣扬他们所谓的“价值”鼓吹“伦理社会主义”。二战后,更是把这种倾向推向极端,企图用以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主张与科学社会主义是根本对立的,它主张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种道德价值,社会主义的核心是人,一切为了人的权利、人的民主、人的自由,反对科学社会主义提出的消灭阶级、消灭剥削的革命目标。在他们看来,经济政治不是主要问题,道德和价值问题才是根本的。1989年,社会党国际第十八次代表大会的文件中明确地写着“民主和人权不仅仅是实现社会主义目的的政治手段,而且是社会主义目的的(建立民主的经济和民主的社会)根本实质”。这种道德价值目的在于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超阶级的理想的平等、团结。他们把自由、平等、公正和互助等视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把争取工人的基本权利的斗争仅仅局限于资产阶级民主的框架范围以内,把社会主义运动看作是争取自由、平等、公正和社会团结的国际运动,通过这种漫长的运动来消解和消除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而不是主张通过变革生产关系,通过暴力的革命的办法来铲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弊端带来的不公。社会民主党人宣扬的核心“价值”,显然就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宣扬的所谓“普世价值”,或者像戈尔巴乔夫所讲的“全人类价值”。从这里看得很清楚,民主社会主义确实是替西方国家大资产阶级反对社会主义摇旗呐喊的。

第三,在民主政治上,民主社会主义一般多数主张多党制和议会民主制。恩格斯逝世以后,社会民主党领导人逐渐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来源之一,同时从其他流派寻找自己的理论基础。伯恩施坦就把自由主义、新康德主义、庸俗进化论等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民主社会主义理论基础的多元也决定了它在政治立场的多元化。民主社会主义认为,应当放弃追求一种真理,学会跟若干真理共存。总体而论,民主社会主义是在吸收了自由主义渐进改良的实现、自由和民主的主张,同时也从社会主义中吸取对资本主义现实的分析和批判,目的是试图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点,实行的是一种调和主义策略。他们认为,社会主义国家没有民主、没有人权,是专制主义国家等。从这个角度来说,社会民主党同资产阶级政党在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区别。他们的这些主张很大程度上迎合了部分青年人的思想主张。

第四,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问题上,否定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从二战后社会民主党人就更加明确地抛弃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这一本质特征,说什么公有制并不是医治社会弊病的有效良药,在社会民主党的纲领中用对“经济的民主监督”取代了其战前纲领中关于“消灭私有制”的规定。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党国际将其作为过时的观点就不再提及。在缩小了贫富差距,缓和了社会矛盾问题上,试图通过很好的社会福利制度来解决社会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社会民主党人认识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存在必然会带来两极分化,加之社会矛盾尖锐化和工人运动的压力,普遍实行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他们称之为“收入革命”,这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贫富差距,缓和了社会矛盾,但不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和社会问题,阶级对立依然存在。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以来,欧洲许多高福利国家的福利制度本身的问题也日益暴露,甚至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这就是对其的一个很好说明。

四、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差异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逐步探寻并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推向了21世纪。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同时又充分吸收并借鉴人类文明包括资本主义国家民主社会主义的优秀成果,但这种吸收与借鉴,决非照抄照搬,全盘西化。民主社会主义在有些方面,如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公平、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方面所积累的经验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这决不是说我们所走的道路就是民主社会主义道路。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之路: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从理论还是从实践,民主社会主义都不适合中国国情,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有着本质的差别

第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上,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绝不能搞多元化的指导思想,这是总结20世纪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尤其是苏东剧变后,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而得出的重要教训。戈尔巴乔夫1985年上台执政,他看到了世界新科技革命迅速发展和国内存在的严重问题,提出“加速发展和进行改革”的主张。1987年他发表《改革与新思维》一书在这一阶段中,他大力推进经济改革,但经济改革受到传统政治体制的束缚,起色不大。1988年6月,苏共召开19次全国代表会议,会议决定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并把民主化公开性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并列为苏共的“三个革命性倡议”。此次会议还接受了他提出的“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思想,并将此作为这次改革的指导思想。由此,“改革”转变为“改向”,用所谓的“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代替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最终使党丧失了先进性和凝聚力的教训是深刻的。所以,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转移到中国。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6](P282)在十八大召开前,国外甚至有少数媒体猜测,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是否会更多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淡化马克思列宁主义。然而,在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党的指导思想上,不但没有淡化马克思列宁主义,而且多次强调要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伟大旗帜。“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伟大实践,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理论指南和思想武器。

第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坚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强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必须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与创造力。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持和完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促进国民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健康运行。

第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同时“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2](P22)我国在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 ,适应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的需要,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地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尊重和保障人权,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我们需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绝不搞西方的多党制和三权分立。我们要始终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深化各项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人民民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的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第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上,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提供智力支持,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家园和精神世界,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也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7](P19)当前,在改革开放全面深化的背景下,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艰巨任务,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巩固和发展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地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根基,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同时,也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忠实践行者。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着力回答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引导全体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信心。

第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上,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主张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上来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我们一定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不断发展全体人民共建、共享,人人都享有人生出彩机会的和谐社会。

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将从世纪之初的小康社会,向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也充分证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是既立足于我国国情,又是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一条强国富民之路,是中华民族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安康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俄罗斯时提出的,“鞋合不合脚穿着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知道。”再一次回应了西方媒体和国内部分人士对中国走什么路的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之路在指导思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等方面都有着重大差异。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美〕布热津斯基.大失败——二十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

[4]社会党国际文件集编辑组.社会党国际文件集[Z].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杜,1989.

[5]中央党校.社会党重要文件选编[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

[6]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民主马克思主义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完善论与民主工具论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美国的民主与尊严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